#故纸寻迹#【天降“昆明湖”!从排走变留住,#北京如何留住了水资源#?】7月以来,京城急雨频至,人们常常听着雨声入睡,又听着雨声醒来。眼下已进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三季少雨,一夏水”的降雨特点,使得北京汛期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全年降水量的丰枯。
曾几何时,北京人对于雨水的传统观念是希望“快来快走”,但随着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人们对雨水的态度逐渐从“排出去”转变为“想留住”,从对立转变为和解,进而加以利用,化雨成“金”。

雨水,曾被视同于污水
北京在华北平原上属于“缺水区”,气候比较干旱,一年中的降雨往往集中在夏季汛期。过去,住在北京城里的人,一直在受雨水的气,北京人对雨水的情感,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场雨下来,城里常常就遭了殃,积水成患,污水泛滥,原有下水道非塌即堵,形同虚设。那时候,海淀镇有一个“蝎子湖”,平时存臭水,热天生蚊蝇,下雨后水涨起来便堵住居民的家门口,出门得蹚水;宣武门外一带,大雨后路上积水成患,十几天不退……因此,在老百姓心中,雨水和污水无异。
北京日报1954年8月17日2版刊登的《和污水雨水的斗争》一文中提到,清朝光绪十六年,大臣周天霖给光绪皇帝上过一个奏折,详细地陈述了北京的水患:“……自上月二十八日大雨淋漓,前三门外水无归宿,家家存水,墙倒屋坍……每当暑雨蒸潮,黄潦(脏水)满街,浊污流溢,民间疠疫(传染病)大作。”
过去,雨水和污水为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前人留给北京的28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只有20公里勉强能排水,其余不是塌就是堵。遇见大雨,天桥四周一片汪洋,住在这里的居民出门得坐在门板上划着走,更别提普通人家聚居的地方,雨水一冲,粪场里的排泄物就向房子里倒灌,大尾巴蛆在炕上、墙上爬来爬去。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北京便将消灭明沟和死水坑作为重点卫生工程,同时向排除污水与雨水宣战。
1953年4月24日,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卫生工程局副局长陈明绍在北京日报2版发表署名文章《为排除北京市的雨水和污水而斗争》,倡议全市人民为排除雨水和污水行动起来。当年,本市启动下水道和河湖的修建工程,其中占比最大的工程就是新建下水道108.76公里,相当于当时内城5个城圈的长度。
四海下水道是这一年下水道工程中最大的一项。东直门和朝阳门之间,沿着城墙根的绿草地上搭起了工棚,墙上打开一个十六公尺宽的缺口,给四海(积水潭、什刹前海、什刹后海、西小海)下水道干线开放了大门。过去,四海一带的雨水没地方去,就顺着地势连泥带水流进了四海,常年淤积的污泥使四海越来越浅。四海疏浚后,这一带的雨水暂时被引到御河,可是御河容量太小,每遇大雨,什刹海、积水潭周围便成了水乡;附近居民的院里,水淹没了膝盖;经过北京饭店门前的汽车常常被水弄得灭火抛锚。直到四海下水道建好后,雨水才得以沿着这条下水道经过宽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胡同,穿过城墙流入东护城河。(1953年4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四海下水道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北京除了疏通原有280多公里的下水道之外,还新建了200多公里的下水道。耗时费力的下水道工程,在当时被视为解决雨水、污水排泄的最佳途径。

从“排出去”,到“想留住”
北京城的排水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截止到1981年,北京市区下水道总长度为1400多公里,增长了5倍多,明显改善了市区排水状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开始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北京缺水。
“三季少雨,一夏水”是北京降水的特点。上世纪60年代,春季雨水平均在60毫米左右,约为全年总降水量的10%;一入夏季,雨水突然增多,平均达450毫米,约占总降水量的74%。降水过分集中的弊端就是,春季各种春播作物可以开始播种的时候,常常因为雨水少而延迟播种期,或是需要抗旱播种。这对于农业生产很不利。(1961年5月19日《北京日报》3版,《天上来的水》)
上世纪70年代,北京连遇旱年,缺水这个现实阻碍了民生和城市的发展。捉襟见肘的雨水一股脑儿倾倒在汛期那几个月,结果是城里淹了,乡下涝了,山里冲了,河滩漫了,还得为此劳民耗资开挖排水河道。
当时,郊区农业复种面积逐年增加、农作物需水量增多,再加上春旱严重、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源不足与农业增产的矛盾尤为突出。
通县在历年小麦生产中,都遇到一个难题:春天,小麦需要及时春灌,而这时候几乎年年干旱,再加上全县复种面积增加,水源更显不足;秋天,用水量小,雨水却比较勤,容易受涝。
1972年,为解决春旱秋涝这个气候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境,通县决定利用汛期拦蓄雨水,灌溉水利。在全县水利工作汇报会上,通县县委总结推广了台湖公社利用坑塘蓄积雨水,并趁汛期水源充足时闸沟截流蓄水等“春旱冬抗”的经验。当年汛期,通县十座拦河闸,除北关闸和师姑庄闸外,均关闸蓄水,以便冬春灌白地、浇小麦。“春旱冬抗”成为当时郊区农业对抗春旱的一项有效措施,并推广开来。(1972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1版,《拦蓄利用地上水 为夺取明年丰收做准备》)
郊区从雨水的利用中尝到了甜头。而那时候,北京每年汛期出境水量大约10亿立方米,着实大有可为——利用了雨水,不仅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用水的紧张,也增加了城市的供水保证。郊区利用雨水灌溉农田,城区利用雨水补充生活用水,甚至涵养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从此,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对雨水的态度便从“怎么排出去”转变为“怎么留得住”,汛期雨水收集和利用成为破解用水难的出路之一。

关闸蓄水,尝试雨洪初利用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怎么才能留得住雨水?如何在汛期尽可能多地收集利用雨水?这是水利部门日夜算计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110公里长的京密引水渠和几条护城河以及通惠河,既有供水任务,又有排洪功能,汛期还担负着从密云水库给京城供水的重任。北京市水利局管理河道多年的邹玉芬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河、渠上的节制闸闸上,利用雨水给城市供水?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如果暴雨引发山洪,高水位运行的京密引水渠或其他河道憋崩了怎么办?
然而,将汛期的降水留住、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是北京市研究多年的课题,邹玉芬和同事们决定搏一把。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方案递交上去,不曾想,方案很快就批复了。全市上下开发利用雨洪资源的决心可见一斑。
最后成效如何呢?一组数据喜人:1988年汛期,密云和官厅两大水库关闸48天,拦蓄河道中积流向北京城供水,当年水库少放水0.93亿立方米。此后7年中,根据汛期的不同情况,北京共节约库水4亿立方米,相当于一米见方的“水龙”绕地球10圈。
与此同时,藏水于京城地下也是一个大胆的实践。1994年汛期,本市利用暴雨和洪水,在河道中适时放闸拦蓄,回灌地下水5亿立方米,使本市地下水位比前一年同期普遍回升0.98米。(1995年3月6日《北京日报》6版,《京城女水官》)

城里的雨水,也派上了大用场
关闸蓄水成效固然显著,但雨可不只是下在郊区、水库,城里在雨水收集上也亟待大做文章。
此前,城市里的水文章主要做在节水上面,1990年北京还因此被评为全国节水先进城市。但光节流是不够的,还得开源。本市确立了“三盆水”管水新思路,即把天上水、地上水、地下水这“三盆水”联合调度,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1980年至1990年,全市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38厘米。经过优化调度,1991年至1998年,这一数字减少到18厘米,相当于每年少开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左右。1998年前8个月,本市对雨水的控制利用率达80.1%。(1998年9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天上降雨地面拦地下用水精打算》)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在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形势下,供水紧张局面再度显现。当时,城区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不透水地面随之增加,而此前建设的雨水管道控制面积有限,因此降雨后雨水横流,不能顺利入渗地下。在丰水年份,北京约有7亿立方米雨洪出境,白白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把“雨水收集利用”列作应对21世纪初期供水紧张局面的26条措施之一。
2000年,城区汛期降雨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中德合作投资6355万元的“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正式启动,被寄予厚望。根据北京城的特点,中德专家打造了4个示范区,控制面积达36公顷。在示范区建成雨水收集与传输、雨洪处理与利用、雨洪回补地下水及雨洪控制系统,同时将雨洪滞蓄系统和景观工程结合,将其用作卫生间冲洗、路面喷洒、绿地灌溉、洗车等市政杂用。按照设想,该工程推广实施后,城区将有30%的雨洪得以有效利用。(2000年1月3日《北京日报》5版,《留住雨水润京城》)
2003年汛期的一场急雨使北京不少街道积了水、小区“城门失守”,而西城区双紫园小区内却是另一番光景。北京日报记者探访发现,双紫园小区内没有积水漫流,也没有车子一过污水四溅的情形出现。雨过天晴之后,小区的雨水池里还增加了近百立方米用于喷灌、洗车的回收水。
双紫园小区正是城区雨洪项目的获益者。小区引进了德国先进的雨洪利用技术与设备,经过处理后的雨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可用于洗车和灌溉等。2003年前7个月,小区共回收500余立方米雨水,加上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小区浇灌、洗车,甚至音乐喷泉已经完全不用自来水了。
这一场雨,包括双紫园小区在内的6个雨水利用示范小区通过了检验。雨水利用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可观:小区雨水不外排,减轻了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通过雨水回灌还可以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良性循环。(2003年8月16日《北京日报》7版,《天上雨再大 地面不积水》)

防汛变迎汛,蓄出“昆明湖”
2005年临近汛期时,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调研、督察本市防汛工作时强调,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汛期中一定要把水文章做足,既要防汛又要迎汛,为北京积聚好水。(2005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既要防汛又要迎汛把水文章做足》)
这一年,北京首次变防汛为迎汛。实现这个转变,有赖于集雨工程的推广。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在城区建成22个集雨工程,年利用雨水资源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6月6日《北京日报》9版,《北京,把雨水留住》)
防汛变迎汛的第二年雨季,北京集雨工程更上一层楼:宣武区万寿公园在地下挖的5个雨水收集回灌井、海淀区26个单位和居民楼收集楼顶雨水的“集雨樽”等分布在社区、机关、学校、公园里的100处集雨工程,共留住雨水2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雨水利用由此进入了北京市下一年的“折子工程”,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全面推广。到2009年主汛期尾声,从天而降的“昆明湖”增至21个。(2009年8月13日《北京日报》5版,《21个“昆明湖”从天而降驻留京城》)
政府推广集雨工程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在行动。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制定集雨奖罚政策、多建集雨示范工程、建设地下蓄水系统、推广雨水渗透设施;密云水库间伐上游“小老树”,送雨入密云水库;京城公园各出妙招,如植物园打造人工湖“喂”百万平方米绿地、陶然亭公园实现全园中水绿化灌溉……细算下来,一年节水能有几百万吨。
2016年,北京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多年来悉心打造的雨水吸纳、蓄渗和利用工程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如今,日趋成熟的雨水收集利用理念和设施,正在北京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志合越山海 扬帆但信风——写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开幕之际】
驼铃古道丝绸路,海上又来东亚风。

今天,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将在美丽、好客的西海岸新区盛装启幕。来自中日韩、东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领域专家、企业家等近400位嘉宾,将以“线上+线下”形式出席本届论坛,共话发展机遇、共绘合作蓝图。

这个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的海洋领域国际盛会,曾先后吸引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国内外副部级以上官员、40多个国际组织和商协会负责人参会参展。它是西海岸新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海内外嘉宾认识西海岸、牵手青岛、投资山东的重要平台窗口。

如今,在新冠疫情尚未消退、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的背景下,这场蓝色盛会如约重启。这是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的有力体现,也是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力证。作为东道主的西海岸新区,将以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请进来”,牵手东亚、对话全球,寻找“城市合伙人”,开拓“海洋朋友圈”。

微信截图_20220622085525.jpg

勇担新使命

海洋合作平台聚力成势

“执大象,天下往。”作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自发轫之时便使命在肩:

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站在“黄金十年”的节点上,我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同年,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提出“深化各领域合作,中方将考虑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2015年起,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启动共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被选定设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总部,青岛世界博览城成为平台永久性会址和标志性建筑。

牢记殷殷嘱托,肩负国之重任。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盟和中日韩的重要桥头堡,西海岸新区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借势国家战略、搭建开放平台、打造一流环境,高度聚焦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自2016年以来,西海岸新区连续成功举办5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每一届都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2016年论坛上11个港口组建东亚港口联盟;2017年论坛现场达成国际海洋能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等7项签约;2018年论坛集中展示中国与东亚国家海洋经济、科技、防灾减灾和人文等领域60余项重点交流合作务实成果;2019年论坛签约项目总投资达到370多亿元;2020年论坛开幕式上12个重点产业项目和12个高端人才团队项目签约……

截至目前,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已发布《东亚海洋合作研究报告》《东亚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等21份报告,成立东亚港口联盟、东亚工商领袖峰会理事会等4个国际合作联盟,集中签约项目34个、总投资845亿元,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79家企业和机构参展。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国际性海洋论坛,早已聚力成势。

时节如流。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今年这场“西海岸之约”的如期而至可谓弥足珍贵。这是在各方愿景的助推下,人们对海洋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国际合作的信心体现,亦是对山东、对青岛、对西海岸新区承接经略海洋等国家使命未来可期的信心体现。

微信截图_20220622085655.jpg

▲青岛世界博览城成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和标志性建筑。

与世界共舞

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共舞,一路走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始终是西海岸新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一抹靓丽色彩,更是西海岸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台强力引擎。

它带动西海岸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连续多年举办青岛论坛,使得原本就占据“双循环”中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双节点”区位优势的西海岸“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促进了中、日、韩与东盟各国在海洋、经贸、文化等领域深入交流合作。近年来,新区提速建设海洋开放新通道,自贸试验区海洋领域18项试点任务全部完成,推动海洋领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它集聚资源助力西海岸向海图强。五届青岛论坛集中签约824亿元的22个涉海重点项目、21亿元的12个高端人才团队项目,集聚起信息、人才、技术、资本、人脉等优质资源,赋能西海岸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已拥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0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41个,高新技术企业88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1家。今年一季度,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2.8%,占全区GDP比重43.1%,总量占全市GOP比重达42.2%,六大特色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15.8%,贡献度达到78.8%。

它让西海岸“会展之滨”城市名片底色更靓。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永久性会址和论坛举办地,过去五年,西海岸新区获评中国十佳会展名区,成功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298场高端展会。作为论坛重要活动板块的东亚海洋博览会,以创办“中国一流的海洋全产业链展会”为目标,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在海洋专业展会领域已深具国际品牌影响力。

一场论坛,提升一座城市;一场会展,带来空前机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合作共赢的机遇之门。“近水楼台先得月”,西海岸新区紧紧抓住论坛机遇,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上谋篇布局,全面塑造了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盛装再起航

以更开放姿态与世界相拥

起而行之,无惧风雨。本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首次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与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建立了部、省、市、区四级联动机制。论坛在筹备期间,全力克服全球疫情防控等不利因素,邀请到了国际组织官员及驻华使节代表、国内外学术界知名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协会)代表等国内外近400位嘉宾共襄盛会。

盛装再起航,它又将给西海岸带来哪些惊喜?

视野更开阔:紧密结合联合国“海洋十年”七大愿景,以国际视野展示海洋领域交流合作成果,发布我国参与全球“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的相关成果,充分体现我国对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

领域更聚焦:围绕青岛市“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发展愿景,今年青岛论坛和海博会重点聚焦海洋产业、科技、港口、生态、国际合作等领域,助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内容更丰富:今年分论坛涉及七大板块,与往届相比新增联合国“海洋十年”与海洋环境治理国际论坛、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海洋过程与资源环境论坛、蓝色国际合作企业家暨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内容;

形式更新颖:东亚海洋博览会首次设置“一对一”定制化邀约,首次开展海洋特色品牌推广,首次尝试市场化举办海洋应急与救援产业展,首次引入“企业开办云办大厅”展示政务云端直办、企业开设政策一窗通,推出“海博会政务服务专员”代办帮办服务;

目标更务实:组织招才招商部门对参会参展企业一对一精准对接,开展靶向招才招商;在会、展、赛期间现场组织“双招双引”推介、企业专场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借助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发起和成立,引进“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等2个项目落户平台总部;借助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引进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便携式水域智能无人装备”等4个优选项目……

世界瞩目新区,新区拥抱世界。一个“更精彩、更有效、更有影响、更有水平”的青岛论坛正款款而来;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有自信、更有活力”的西海岸新区已经准备好了!我们相信,以本次青岛论坛为契机,西海岸新区将集聚更多资源,结出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果实,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打造“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贡献新区力量。
(青岛西海岸报/西海岸新闻网 记者 李涛)

【为端牢“中国饭碗”守好黑土地】

三江碧水奔涌,润泽黑土粮仓。5月下旬,行走在黑龙江三江平原,一块块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株株秧苗正茁壮地生长。黑土地经历一冬的休养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曾经,人们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形容黑土地之肥沃。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利用,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情况不容乐观。

黑龙江作为黑土耕地资源大省,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2021年,黑龙江全省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这是黑土地的无私馈赠。如何保护利用好黑土地,事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唤醒“沉睡”黑土

“黑土地太金贵了!这里以前是采煤沉陷区,多复垦1亩黑土耕地,每年就多产1000多斤粮食,就为粮食安全多出一份力。”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集成工贸公司董事长张彪指着眼前正在复垦的黑土地激动地说。

双鸭山市是黑龙江东部四煤城之一,大大小小的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在双鸭山境内形成了多个采煤沉陷区,就像大地的疮疤,无法还耕于农,煤矿每年还要承担着不菲的土地补偿费。同时,煤矸石越积越多,如何治理矸石山也成为难题,风一刮,漫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睛。

“去年,公司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集成工贸公司被‘点了将’。”张彪说,他们没有经验,从没干过黑土地复垦,就专门请来哈工大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证,首创了“条带式土石方挖填施工工艺”:取土完成后进行矸石回填、碾轧,先夯填黄土,黄土上面再回覆黑土,最后进行翻耕。

5月28日,记者来到双鸭山矿业公司新安煤矿采煤沉陷区,2个因采煤沉陷形成的水塘正在向外排水。500米开外,1个4米多深的水塘已排完水。只见翻斗车拉着煤矸石来回穿梭,向坑内回填矸石,推土机、压路机分工配合,把矸石压实平整。2台钩机在已经夯实的黄土层上进行黑土回覆平整,复垦的黑土和黄土总厚度超过了1.2米。

如今,“野泡子”变成了黑土耕地,放眼望去,与周围的庄稼地浑然一体。大伙都说,沉睡的黑土“复活”了。“黑土确实是个宝。哪怕在水中浸泡了几十年,排出水在风吹日晒后,那土质依然松软、油润、细腻,而且肥力更加充足。”张彪说。

煤矸石回填地下,会不会造成污染?技术人员解释说,所有回填地下的煤矸石都需要采样化验。煤矸石作为一类固体废弃物,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回填地下不会造成任何污染,更不会对庄稼生长造成影响。煤矸石回填地下,减少了矸石山,有利于生态环境修复。

记者又来到集贤煤矿矿区北侧地块,这里是四方台区太保镇双丰村的600多亩农田,过去20多年饱受采煤沉陷的困扰,良田变成了招人嫌弃的“涝洼地”。当地集中连片的旱地流转费用每亩800元,但采煤沉陷区的地块每亩500元也没人愿意“包地”。

“这片采煤沉陷区影响的地块有300多亩,大小分布不均匀,最低洼处有1米深,以前长满了荒草、芦苇,种不了地。”双丰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文说,由于土地不平整也不连片,村里人只能靠小农机和人工耕种。

土地复垦,让双丰村村民有了盼头。记者采访时,2台钩机正忙着不停地进行黑土回覆,6月下旬就能完成该地块的复垦工作。“现在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想早日种上这片地。瞅着那地表60公分高的黑土层,地力肯定足,能多打粮食。”张洪文说。

土地变得“会呼吸”

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秸秆则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了大作用。黑龙江探索出的黑土地保护水田“三江模式”、旱地“龙江模式”,都离不开秸秆还田这一重要内容,既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不板结、透水、透气,地力增强。

“我就是黑土地保护的受益者。”在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园区内,水稻种植大户刘春和记者唠了起来,“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不再板结,地也更有‘劲’了。以前一垧地要上1400斤左右化肥,现在化肥能减量200斤左右。今年这化肥多贵呀,种地成本下降了,水稻产量不降反升,这不是收益是啥”。

今年,刘春继续在稻田中养蟹、鸭、鱼,还准备尝试养虾。他相信科学种养不仅有利于黑土地保护,还能让自家的水稻卖上好价钱,养殖的蟹、鸭、鱼也能增加不少收益。

在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秸秆除了直接还田以外,还被用作有机肥的原料。全村有1200多亩有机水稻种植地块,全部施用的是有机肥。

“以前老百姓田间除草,拔一天手生疼,原因就是土地板结。现在,拔一天草手也不会疼,土壤松软得很。农业专家一看我们的地,就知道上的是有机肥。夏天天热时,水中还会冒气泡,变成了‘会呼吸的土地’,其实就是土壤孔隙多了,而且秸秆也在分解腐烂变成肥料。”上官地村党支部书记褚丽娟说。

在上官地村一片开阔地上,记者见到了有机肥堆场。“先铺上一层秸秆,再铺牛羊粪,再喷洒腐熟菌剂,再覆盖一层清理鱼塘的淤泥,反复叠加堆积。经过夏天3到4次倒垛腐熟,秋天有机肥就能向地里投放。”褚丽娟告诉记者,没实施黑土地保护前,村里土地有机质含量不到2个百分点,经过20多年施用有机肥养地,有机质含量达到了3个百分点。

“地力不断上升,有机水稻的亩产从2008年的30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多斤。有机大米每斤能卖到30元至50多元不等,最贵的能卖到每斤100多元,多数是订单销售,老百姓的种植收益大幅提升。”褚丽娟说。

“常年施用化肥和农药,让原本富得流油的黑土地出现板结,甚至出现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保护黑土地,就要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黑龙江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隋德才对有机种植情有独钟。早在2017年,他所在的公司就制订了“三年土地休耕计划”,通过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在2020年完成了1500亩土地的有机转化,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有机种植标准。

“打造现代化生态农牧循环全产业链,走有机绿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能够吃到放心、健康、安全的食品。”隋德才说。

从“吃山”到“护土”

黑土地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除了化肥、农药会对黑土地造成伤害外,风蚀、水蚀对黑土地的破坏作用也不小。风吹走表层土壤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水土流失对黑土地的破坏更直观可见。

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靠山村,山坡上整齐种植的榛子树、沙棘树、高钙果树等经济林成为当地一道新兴的风景线。昔日,靠山村“靠山吃山”,在山坡地种粮,产量不高。如今,靠山村“靠山护土”,种起了经济林,不仅收益提升了,山上水土保持住了,山脚下黑土地也免受了急水冲刷的威胁。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就是山坡地。一下大雨,雨水不断冲刷地表,形成一道道比较浅的水沟。如果任由其发展,就容易形成比较深的侵蚀沟,对黑土地破坏也更加严重。”靠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传君指着眼前的山坡地说。

退耕种植经济林进行黑土地保护,靠山村尝到了甜头。“前些年退耕还林种的是松树,产生不了效益。现在,通过种植榛子、沙棘、高钙果等经济林,种植效益比种玉米高出好几倍,老百姓都愿意种。村里还投资兴建了高钙果罐头厂,销路很好,也带动本村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陈传君说。

从更大范围而言,加强黑土地保护,关键要建设更多的高标准农田。2021年,黑龙江投资12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24.55万亩,亩均增产10%至20%。目前,黑龙江已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9141.05万亩。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困局得到缓解,实现了重灾少减产、轻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十九管理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千余亩水田被划分为几十个整齐的方格,规整对称,颇为壮观。2021年,七星农场推进本田标准化改造1万多亩。通过土地平整、削埂扩池、清淤扩渠,打造平均面积10亩以上的大网格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保水保肥,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我们在本田标准化改造基础上,从节肥、节水、提高水稻产量、减少人工支出等方面出发,引导种植户实施标准种植、节本种植新模式。”七星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姜灏说,格田扩大、土地平整后,便于应用无人驾驶或辅助直行插秧作业,减少了生产用工费用支出。通过应用变量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施精准施肥、高效用肥,减少无效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品质。

从黑龙江全省来看,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全省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比东北黑土区高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6.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不过,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加之耕地面积大,保护投入有限,黑土地质量退化趋势仍然严峻,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黑土地保护要坚持长期投入,要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黑土地保护意识,不能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晓增说,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从而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 (IT之家)#苹果第二代头显或在18个月后推出##苹果第二代头显#【古尔曼:Vision Pro 头显退货潮有夸张成分,苹果至少 18 个月后推出继任者】彭博社
  • 而对于那些寻求独特驾驶体验和工程卓越的成熟消费者,用抖音舞团来传递Lotus的品牌价值,就像是用风筝去钓鱼——虽然看起来很有趣,但并不实用。[允悲]#探界者EV
  • 本想趁著節分情人劫把僅有唔多啲廿幾wechat已讀不回殭屍老餅新歡緊急聯絡人一氣呵成打包冚唥del剷走拜拜唔送分手大極樂好似出道阿Y你沒有好結果活得比你好咁 但
  • 06. 面试由视频介绍代替.(Video Introduction),包含自我介绍书(Personal Statement) 与自我介绍视频 - 所需时间:2分
  • 美国1月未季调核心CPI年率录得3.9%,超过预期的3.7%。美国1月未季调核心CPI年率录得3.9%,超过预期的3.7%。
  • 从1到2,张驰其实都是全片里最不幸的人,而这份不幸始终来源于他的执着和坚持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奇怪,看似美好的品质却能让人一栽到底 飞驰1:他坚持为了不相干的
  • -小川糸的书像一个温暖的午后没什么大道理也没什么隐喻像一杯淡淡的茶我很喜欢这样的作者唯一可惜的是我对日料着实没有兴致亦不爱甜食所以书中提到的各式料理我都不能心向
  • 客流交换量大曹奉线:⭐曹路为A类枢纽,曹奉线与国铁实现换乘、跨线。客流交换量大⭐亭林为A类枢纽,金山线和南枫线交叉换乘,并设置联络线。
  •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2018.12.13 ~ 12.18 제주도 여행❤ 우도-표선-세화-월정리-김녕-함덕-삼양검은모래-곽지과물 - 협재 - 금능 이 날은 비가와서 하
  • 作为一个被定义为汉化博主的人,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的汉化初心:以前发原创在其他平台被对家举报封号后,在此期间来到微博平台去看了影日相关,发现有很多为了影日做汉化的
  • )这项活动将于本月23-25日举行,其目的是引起人们对波兰年轻人精神健康危机的关注,并为支持儿童精神病学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苹果第二代头显或在18个月后推出#
  • (但叶子发黄)秋高气爽 就是不冷 很舒服 晚上下班我就走着去创业园 然后坐车温度真的好好啊恳求‍♀️天气能一直这样哇~(“蓝天”科技园 见识一下)本来觉得来了一
  • 《捕蛇者说 - 百度》捕蛇者说 - 百度https://mbd.baidu.com/ug_share/mbox/4a83aa9e65/share?product
  • 4.腊尽寒余,年华已换,今日除夕,翻旧历,换新符,愿山河无恙,书写温柔时岁。15.璀璨流年,醉梦烟火,除夕之夜,全家合欢,觥筹交盏,围炉守岁并年华,团团圆圆,灯
  • 养了小狗之后 我有了很多的快乐 他带给我的情绪价值远远超过那些无意义的社交因为我身体很不好 上学的时候经常请假 但我也不想一直耽误课 我就逼着自己在学校待下去
  • 」「姜时晚,你是有夫之妇,我不可能会碰你的。」「姜时晚,你是有夫之妇,我不可能会碰你的。
  • 这些食材搭在一起,妥妥的滋补汤,非常适合爱美的姐妹,内调可比化妆腮红好得多适合人群:1熬夜脸黄、气色差的人2气血两虚、经常疲乏无力的人3脾虚胃弱,不成型的人4.
  • 我的称呼是流动的完全是因为柠酱本身也是流动的哇,对于称呼我觉得就是想叫什么叫什么只要不是侮辱性的,叫daddy叫妈咪叫哥叫姐叫老叔叫小宁叫雨凝叫宝宝叫老公叫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