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舍利弗三次请法
(第二十九段)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未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入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
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这一篇是舍利弗先后三次请法,请佛讲《妙法莲华经》。舍利弗对佛说:“通达一切法的法王,我们最敬仰的无上世尊,我们真诚地惟愿你讲这微妙法,不要再有顾虑,今天到会的无数多的众生,诸根猛利,都能敬信佛将要讲说的难解之法,我们也很想听。”
世尊听后,再一次制止舍利弗说:“还是不说这事为好,如果真要说这事,一切世间,天界众生、人类众生、阿修罗众生等,全都会感到惊奇并产生怀疑,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增上慢)比丘,不仅不信,还会因不信而谤法,这样他们就将堕入“大坑”。”这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事,也是我不愿意讲这难信之法的原因所在。
上面说的“增上慢”指的是在非正见的修行中,认为自己证得了圣果,其实并未证得,而增进骄狂和贡高我慢。这种人不承认有大乘法,以为自己学的四谛法就是最好的无上大法了,别人学的都不如自己,看不起任何人,出言不逊,甚至连佛菩萨也敢轻慢。这样他们就会因无知骄慢而谤法,就会堕入“大坑”中。此处说的大坑比喻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意思是这类增上慢人是一定会堕入三恶道的大坑中。
佛说后又用偈语强调为什么不说这难信之法,再次制止舍利弗说:“止住、止住!不需要再说了,我这法是微妙难思的,不是用语言文字,也不是用思想的推理就能解得了的,如果增上慢人听到不是用语言文字或思维就能够理解的法,就一定会生(不敬信)。”“不敬”就是一点也不恭敬佛说的究竟法、“不信”就是一点也不相信佛说的难解法。
佛说:为了不让增上慢人因不信难解之法而生诽谤,堕入恶道,我还是不说为好。由此可见,佛拒绝舍利弗的请法,理由却是大悲心的流露,是为了保护这些只重小法的人。
这时舍利弗再次对佛说:世尊!惟愿你说、惟愿你说!今天来此法会,修行水平与我相等的同学,有百千万亿那么多,生生世世都接受佛陀的教化,他们在佛作比丘时就皈依了三宝,佛证初果罗汉时,他们都依佛出家;佛证二果罗汉时、他们都依佛作比丘行;直至世尊成佛后,他们都依佛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他们的善根很深,对佛将要说的究竟法,是一定能生大恭敬、大信心的。他们若听了佛的说法后,一定会不惊不怖,非常欢喜地得享“长夜”“安隐”。
“长夜”是什么意思呢?长夜比喻无明,无明总说有三种,即:一、见思无明;二、尘沙无明;三、根本无明。如果见思无明不破、就会在生死中轮回;如果尘沙无明不破、就不能做利他行;如果根本无明不破、就不能得大涅槃。
一个人,在没有成佛以前,纵经百千万劫,都只能生活在这三大无明中,这三大无明,犹如漫漫的长夜,不知要熬多久,才能等到天亮。这三大无明形容的长夜,唯有一乘妙法方能尽破。
那么“安隐”是什么意思呢?《瑜伽师地论》二十三卷说:此安隐住,复有二种,“一者:远离所食极多,由是因缘,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二者:于食不生味着,由是因缘,远离诸恶寻思,扰动不安隐住。”这里解释的安隐,含有二义,即:
1、说的是要减少饮食,减少饮食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所以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清规,这样做肚子就不会胀,身体就不会有沉重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参禅打坐,就可以胜任修行断除一切烦恼和解脱生死的所有法门,不久即可得轻安,轻安的感觉是身心空灵,慧根增长,精神飘逸,非常自在,得轻安是进入解脱道的第一步。
2、得轻安后,进入有觉有观、无觉唯观、无觉无观的三三昧中修行,依次证取四禅八定。在修四禅八定的过程中,最先得的是初禅定,得初禅定后,自然就断了鼻识和舌识,一切美味佳肴的气味都不能打动其心,饿了也不需再饮食,而是以禅悦为食,由此因缘,已远离了世间的五欲六尘,一切恶法及所有妄念,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时已得初禅定。
由此可见,所谓“安隐”,就是安住在轻安禅定中,轻安禅定可破长夜无明,从而得到更多的大利益。舍利弗说完这些后,又用偈语复述了一遍,这是舍利弗第三次请法。
舍利弗说:“已得无上菩提,圆满智慧福德的两足尊,我们非常诚恳地惟愿你能为众生,宣讲中道无二之第一妙法,我是(佛长子)。”“佛长子”从事相的角度说,佛俗家的长子为罗睺罗,但这只是世间的长子;真正的佛子是法上的,舍利弗已得大无畏,能降伏邪魔外道,于佛弟子中,表现为智慧第一,故称为佛的长子,此为以智德而居长,非以年龄或出家年限而居长。
舍利弗说:我是佛的长子,惟愿佛能垂恩,为我们分别讲说《妙法莲华经》,今天在会的无量多的众生,是一定能恭敬相信此法的,因为他们都已生生世世接受过佛陀的教化,慧根很深,他们都非常虔诚地一心合掌,想听到佛讲微妙法的音声。我们常在佛身边学法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其余求学佛法的人,愿意成为这个法会的忠实听众,唯请世尊,恩垂法界,大慈大悲,为我们分别演说此微妙之法,我们听了此法,是一定会生大欢喜的。

人作恶殃及子孙,后代需要承负的期限到底要多久?

《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甲看中乙的妻子,想纳为妾,便告诉了丙。丙看中了甲的财富,便找了一个同邑的浪荡子,用金钱买通了他,用阴谋帮甲达成了心愿。过了一年多,丙的阴谋败露,自己的女儿被杖而官卖,邑子的女儿则流落为娼。

初看这则故事,似乎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善恶报应故事,行恶者得恶报,而且恶报的程度和行恶的程度刚好成正比。

但我们又会发现它和常见的善恶报应故事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故事的过错方都是父辈,而承担责任者却是他们的子辈,也即父债子偿,这就是道教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承负报应。

承负是空想还是确有实据?

“承负说”系统阐述于《太平经》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 ,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也就是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样,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

那么具体什么是承负?用古代一点的说法就是血脉传承者之间的气运会有所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反应在血脉往后传承最为明显。《皇极经世书》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寅时生人。《太平经》所指的先人,是从黄帝时期以前上溯至寅时的人。这些先人在本质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错失,且并不自知。这种不自知的小错失,通过血脉流传一辈辈积累下来了。这是人间世运下降的本质原因,也是承负产生的渊源之始。

如果用现代一点的话,可以这样来说,DNA最为相近的亲属中会出现气运相关联的现象,同时这种气运关联体现在父系往子系这个方向上最为明显,而同辈之间的影响则较小一些。

承负与阴宅风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处,首先,承负是讲气运往子孙的传递,风水是借环境造阵来进行趋吉避凶,而承负是通过功果福报来进行趋吉避凶。

正所谓善人居福地之说,大凡积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转化福报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风水,这便是“福人居福地”说法的来历。

由于道教很看重人类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从来不避忌传宗接代之事,并在修炼之中,也强调“欲修仙,先做人”,先尽人伦之责,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则它会积累为功果(也称为阴功),这个功果转化为气运后,会通过血脉传递到DNA角度来说最亲近的人身上,然后逐次向往传递。同样的,如果有行的恶没有及时消解掉,那么这个恶行同样会转化成不好的气运,传递到子孙身上,在发生转化后,就会体现出来。

天地万物皆受承负影响

《太平经》中认为,历史是一个时时包含着承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社会危机的造成均非仅仅由于当世的原因, 而是历史的长期积累造成的 , 因此不能让一人承担罪责 ,而是“人人有过于天地”, 但现实是“ 百姓适知责天, 不知深自责也”,并认为天地和一切自然事物跟人和社会事物一样也都有承负 。

一是人为天地“承负” : “天地生凡物 ,无德而伤之, 天下云乱, 家贫不足 , 老弱饥寒 ,县官无收, 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 ,而人反承负之”。人承负天地, 是天地运行发生错乱 , 人承受其灾害 。

二是自然界事物间的“承负” : “夫南山有大木,广纵覆地数百步 ,其本茎一也。上有无訾之枝叶实, 其下根不坚持地 ,而为大风雨所伤, 其上亿亿枝叶实悉伤死亡, 此即万物草木之承负大过也。”这是山川草木受到的自然承负之灾, 唇亡齿寒,也是这个意思。

三是人为自然界事物“承负” : “南山有毒气 ,其山不善闭藏 ,春南风与风气俱行, 乃蔽日月, 天下彼其咎 , 伤死者积众多。”南山有毒气,因为风而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导致死伤众多,此为人承负了自然之过。

不过 , 对于自然事物的承负人们并不太关注, 对人自身的承负才是大家关心的;而人自身的善恶承负 , 人们最担忧的是对恶的承负所造成的灾病夭死,承负之善给人带来荫庇,但这种荫庇不是无限的 , 而是有限的 ;子孙放纵为恶 , 支付完先人荫庇,也难免夭死 。 

道教承负与佛教因果,有何不同

现在我们很多谈论罪福善恶的,都将道教之承负和佛教的因果联系起来,认为道教之承负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实是错误的。佛教的因果是基于前世今生,业报轮回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负是基于现实世界,以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的。

1产生报应的原因不同

“业报轮回说”认为有情众生对世界万有的“无明” 是产生果报的根本原因。

认为报应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和无明,由过去的无明烦恼而造作诸业,播下生死的苦因 ,于是生起种种妄念 ,因此造成了生死的流转 ,堕于生生世世的六道轮回之中 。

道教“承负说”主张的施报者是“天”。这个“天”不仅有自然无为的元气的含义, 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赏罚大权的人格神。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外力报应,其实不然。

各种人的承负都有善恶积累这个内因在起作用, 是对个体或家族的过去善恶的报应,今人的祸福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先有何过失,由子孙承担其责任。而且 , 善恶的记录、拘校、奖罚 (即报应的执行)大多是由众鬼神操作的。 

《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说 , 记录承负的诸神包括山海陆地 、 诸祀丛社、 舍宅诸守、 司农祠官 (其他书中还提到三尸神、司命神等 ) , 还有大阴法曹每年岁末要拘校账簿 , 核算此人的善恶累积, “计所承负 , 除算减年 ”, 地阴神 、 土府神 “收取形骸 , 考其魂神” , 罪过多的至死 , 罪不至死的要 “谪作河梁山海 ”, 其他也 “各随法轻重, 各如其事, 勿有失脱 ”。众鬼神无时无处不在注视人的所作所为,对善恶的记录和对承负的执行毫厘不爽。

2受报主体不同

佛教之所以没有承负概念,是因为“业报轮回说”主张“自作自受”。个体所造业的果报,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其五蕴相续而生者承受, 众生现在所受的业报 ,必然是自己前世的宿业所感 ,不能由别人替代,即使象父母子女这样的至亲,也不能互相承受 。所以佛教的出家,讲究抛妻弃子与世俗切断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直系亲属的好坏完全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

“承负说”的受报主体不仅是自身, 有恶心恶迹,天就会夺其纪算 ,减少他的寿命 ,同时个人的行为还会影响到他的子孙 。“承负”简单来说就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遗产”。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给子孙留下一笔好遗产,让子孙能富贵、智慧;如果前人干了很多坏事,那就会给子孙留下一笔烂账,令子孙遭受身体、心灵、经济上的许多磨难。《太平经》里举例说,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受乡里的过责,这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

与《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出一理。并且,“承负”有“十世一周”的性质,即十代祖宗的行为,会对后代有一定影响,警戒人们要为后世儿孙考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力行善事,却没有得到好的福报,就是因为承负了祖先之过错;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坏事,但是却得了好的结果,是因为承负了先人之遗泽。

所以道教里讲行善,只是说行善可以有种种功德,但是却很少宣讲靠单纯的积善可以获得富贵的。

3解脱方式不同

“业报轮回说”提倡“业由心造、 回转有道”,主张通过因果法则以减少恶报,甚至消除业力的影响 。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修现世的,而对于当前的现实利益,道教不会通过消耗福报来实现,而是创造了道家五术,以五术来济世利民,不但能解决现世问题,还能不断积累功行。

《太平经·解承负诀》说: “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 ,虽有余殃 , 不能及此身也 。”行大功德, 就是以忠孝等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 , 为善去恶,得行此道者, 就能消除“承负”所带来的灾厄。

4作用范围不同

佛教的功行主要是在于普度众生,并且这个众生指的是有情众生,而无情众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佛教关注对象围绕的是人,其理论从人心下手,所言所论所行,皆是围绕人的觉悟成佛来进行。

道教则大不同,万物皆有灵性,度的是万物成道,所以道教关注的对象则是在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外的一切,而人只是天地万物中最灵者,故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非是人为独尊。

所以道教中没有至尊的概念,即使是玉皇大帝这样地位极高的神明,一样是要听从元始符命的,但玉皇大帝本身又是元始的一个化身,元始本身是一切的源头,但却不是一切的主宰。

正因为如此,道教并不像佛教那样认为只有有情众生才能成就,而是万物皆可修行,皆可成就,在层次格局上比佛教要更大得多。只是世人多不察此,反认为佛教普度是大善,不可不谓之颠倒了。

承负的期限

那么先人的善恶行为是否能无限期的对后代产生影响呢?《太平经》中记载,承负是有期限的,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就不受承负之苦。

《太平经》说:“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 

可见承负的大至期限是五代十世。如果只是后人无条件的承负先人的善恶行为,道教的善恶报应论就成为了绝对的命定论了,所以经中也告诉我们,只要个人能做大善事,虽先人有过失,也可以免于承负之灾。

#文词雅韵#
六丑·蔷薇谢后作
周邦彦 〔宋代〕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花何在 一作:家何在)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这首词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词写得极有特色,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读。

  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试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农历四月初。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露。“正”字、“怅”字直贯全篇。“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这三句一句一转:“愿春暂留”,表示不忍“虚掷”,珍惜春光;“春归如过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一去无迹”,不仅快如飞鸟,更无影无踪。“一去”二字,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周济评曰:“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宋四家词选》)。以上五句写春去,是题前之笔。接下陡然提出:“为问花何在?”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谭献认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词辨》卷一)。陈廷焯指出:“……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白雨斋词话》卷一)。其实从下句“夜来风雨”至上片结束,皆从此一问而出,振起全词。“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沈亚之《异梦录》:“王炎梦游吴,同葬西施。”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这里本应说吴宫,但为律所限,故借用“楚宫”。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这三句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况。“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化用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句意,零落之余,只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为谁”,即谁为。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时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

  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隔”,于是走出室内,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事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静?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心弦,感人至深。“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这里活用红叶题诗故事,借指飘零的花瓣。对以上所写,周济评曰:“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宋四家词选》)。末句复用问语,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滞。谭献曰:“结笔仍用逆挽,此片玉之所独”(《词辨》卷一)。

  这是首“惜花”之词,更是首“惜人”之作。全词构思别致,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写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黄蓼园曰:“自伤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蓼园词选》)。评论较妥切,可参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智者无畏,勇者无敌’不是让我们忽略市场风险,妄尊自大,不是让我们随便什么时间都可以轻敌冒进,是要求我们做好严密操作计划,不受市场那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不要把短
  • 历经千帆,早就读懂,你的沉默是我最大的喜欢。历经千帆,早就读懂,你的沉默是我最大的喜欢。
  • #yukii的减肥之旅# 减肥第37天(又是放飞自我的一天呀otz)蛋挞 鸳鸯奶茶 可可欧蕾 拿铁 披萨 番茄浓汤 沙拉 苹果 冬瓜茶 臭豆腐 烤鸡 薯条 意面
  • 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来了就成功了#公积金贷款##贷款##借呗##整形分期付款#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大额贷款人心换不来人心,认真也得不到情深。小米金融和大学生贷款做得
  • 二、各年星系资料甲年生人,夫妻宫廉贞化禄、七杀同宫一般还有天魁或天钺,身宫在此这,可以走行政管理或者交际路线。二、各年星系资料甲年生人,夫妻宫廉贞化禄、七杀同宫
  • 比起派克大衣更有女人味,比起针织衣更无拘束的新品针织连帽衫3990日元AMERICAN HOLIC(品牌)像保暖内衣一样轻便两面都可穿华夫格针织衫3490日元A
  • 之前去试一个戏的时候导员让我表演一段哭戏 我就想起来后来的我们可能因为对那段戏印象比较深刻然后词都记住了 导演跟我搭了一下戏我不不知道自己演的好不好 就看导演红
  • 对于直播平台来说,给了这么多的流量,如果仅仅是你的个人秀,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平台当然是不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的。没过多久自称是该平台的官方人员和小赵在支付宝上联
  • 抗菌药物主要针对由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而对于病毒引起的感染,服用抗菌药物是不科学的,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此外,疫苗接种后如何判定接种者
  • #头号博主说##算命#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女生在想挽回男朋友的时候,都是在分手后没几天就着急的想快点挽回。 在挽回前男友这件事上,也要讲究一个好的时机,如果太早挽
  • 他为鲁哀公广说修身治天下之道,阐发“五达道”与“三达德”。《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 对市场的判断要以资金量、交易量等客观数据为依托,对个股的判断要以公司的经营发展、盈利能力和价值价格比为依据,依靠上述客观数据自己作出对市场和个股的判断。2.“我
  • 啊 碎碎念[笑哈哈]以前我很不喜欢吃面 尤其是带汤的面遇到hkl以后 她告诉我她很喜欢吃麻辣刀削面 乌冬面 我就跟着她一起吃 然后我就去吃了酸辣 麻辣刀削面 香
  • #原创诗文图片[超话]#心之语——弯腰拾豆豆《过客》其实每个人都是过客,是人生的过客,是时间的过客;在匆匆的人生中,时间终归要弃我们而去, 仿佛一个个站台,到
  • 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愿你惦念的人能和你道早安,愿你独闯的日子里不觉得孤单。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愿你惦念的人能和你道晚安,愿你独闯的日
  • 尽管平均薪酬显示一线城市月工资可达一万元以上,但实际上2020年仅有北京上海的工资中位数超过六千元,而2020年深圳平均工资中位数,则是5199元。经公安机关调
  • 马云都在喝的好酒,10斤名酒居然不如一两它!!
  • #银行# #江西[地点]##铁矿石# #铁矿# #期货交易# 铁矿石牛市将延续至2021年12月9日,高盛(GoldmanSachs)上调铁矿石价格预估,称这种
  • 时间不花在挽回上,挽回前女友,分手复合,那么就花在你遇到新人上, 所以这是对等的,挽回老婆,只看你自己的选择。既然是因为我的原因导致分手,我也放不下,那么我应该
  • 每次GROUND PLAN上限定款,很多顾客都等卖完了才来找我,还让我跟店长提提意见再重新出啥的,我真的没那么大本事啊,况且人家本来就是限定出,卖完了怎么可能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