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小乘四果与二十八天
(以下文字为网络转载,绝大部分内容如法,仅极少部分表述不太精准,也就懒得再修改了。)
小乘证果有四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1、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
这一类已经不是凡夫了,只能算圣人里面位次最低,刚刚入圣人之流。要能真正能够进入圣人的地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惑就是迷惑、烦恼。但是证得须陀洹果还在六道里头,因为还有缘没断,但是不会堕恶道,只会在三善道。佛经上说七次往返,只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超越六道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他位不会退只是时间问题!
2、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更来果,四果中之第二果。须陀洹能常思维身非我、受为苦、心无常、法无我。依正思惟所得正见断恶修善,持戒、布施,贪、嗔、痴三结减轻。则得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小乘二果,用我们的意思来说叫做“一来”。上面说到七次往返,顾名思义他还要到人间来一趟,因为他有一个错误的思想,欲界有三品没断掉。他跟欲界还有缘分,所以叫一来必须有一次往来。所以必须把见思烦恼都断尽,要把执着断掉,才能成就阿罗汉果。
3、阿那含果:又称不来果、不还果。四果中之第三果。须陀洹继续依正思维精进勤修。得贪、嗔、痴三结尽断,不复再起。则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是三果,翻作做“不来”,这个不来是什么意思呢?不到人间来了,不到欲界来了。但他还在色界这个范围里面。
4、阿罗汉果:四果中之最后一果。阿罗汉果众生烦恼断尽,不复六道生死轮回。
所谓六道轮回并非指的色身的生灭。而是业报苦蕴身。如《中阿含经》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
阿那含继续依正思惟精进勤修。断除色界、无色界诸念;断无明结、骄慢结;具足四谛智慧。则得阿罗汉果。
“四果阿罗汉”,阿可以翻作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不生”、也有“杀贼”、“应供”含义。这些意思就是断尽一切烦恼,见思烦恼通通都断尽了。上面“贼”这个贼不是指贼人,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杀生要有慈悲心,这里的这个贼指的是我们的烦恼。总的来说意思是我们要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再执着”,佛把见思烦恼比做贼因为见思烦恼把我们的自性智慧、自性的性德都给障碍住了。佛在经中有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我们不能小瞧了阿罗汉,佛法讲他们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他们只是放下了执着,但是妄想分别都还有所以叫阿罗汉。菩萨那就放下了更多了没有分别和执着,但是还有一点妄想那就是菩萨。佛是圆满的,是所有一切都彻底放下!佛的智慧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都能有准确无误的了解,到了如来果地那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上面说的是证果的圣人,如果没有证果,那就还受六道轮回之苦,那三善道里的天人也是要修行才能往生的。下面先简单说一下天人的情况,后在详细说说每一个天是怎么样子的。
我们常说的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界总计有二十八层天。
欲界六天:即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天人有淫、食、睡三欲。
四天王天,只要人们能布施,不犯杀戒,孝顺父母,死后就可以到四天王天居住。当寿命终了,就得降级到人界。此天1日夜合人间50年,此天宫天人寿命500岁(合人间约900万年)。天人淫、食、睡同人间。天人身净有大光明,心常欢喜,无不适意事。
忉利天:忉利天的天王名叫帝释。此天1日夜合人间100年,此天人寿命一千岁(合人间约3600万年)行淫同人间,衣食随念而来。
夜摩天:在这天里以莲花的开合来分昼夜,赤莲开的时候是白天,白连开的时候是晚上,在这里,日月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此天人寿命2000岁(合人间1.46亿年)。此天的天人还有淫欲。
兜率陀天:兜率陀的意思是"知足",凡是能够知足,没有口过,存心孝悌,再加上作公益,修福德的人死了之后就可以到这里来。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净土,外院天人所居,此天人寿命4000岁,约合人间5.7亿年。
化乐天:生在这重天里的人可以转变自己的外貌,忽隐忽现,凭着神力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此天人寿命8000岁,约合人间23亿年。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之王,在这里的人可以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寿命有一万六千岁,这里的一昼夜在人间是一千六百年。天人寿命相当于人间92亿年。
色界18天
天人身体银白色,宫殿金色,赤白光色互相辉映,故名色界。以禅悦为食。众生只有色相,无男女形,无淫欲事,不着衣服,形相皆同。此天人寿命甚长,以劫计算。一劫约人间1千零70亿年。
色界由低往高,大抵可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 四禅四天;五重天。总计十八天。“初禅三天”:统称梵天。天王名“尸弃”,为大梵天王。因无量清净,故名梵天。
(1) 梵众天:天人寿命半劫2) 梵辅天3)大梵天
(2)“二禅”三天。 包括:少光天:天人寿命2劫。无量光天。光音天:人类最初由此天而来。天人以口发光为语,寿命8劫。
(3)“三禅”三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天人寿命64劫。
(4)“四禅”四天:天人寿命500劫。 可分为福生天;福爱天在此岐分为:广果天与无想天。
(5)五重天:无外道居住,统称净居天。可分为:无烦天:寿命1000劫。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天人寿命16000劫。大自在天——位在色究竟天的中央, 着十位菩萨,称为大自在天王。
无色界4天
乃修四空定果报而来,无色界众生无色相及身量。可分为:
(1)空处天(又称无边处天)。定心与虚空相应,舍厌世间,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寿命2万劫。
(2)识处天:唯留阿赖耶识。  
(3)无所有处天
(4)非想非非想处天:留阿赖耶识的后缘,又称不回心钝阿罗汉,寿命8万大劫。但依旧未能脱离生死轮回。 https://t.cn/RTv4Kyo

一丝不挂、
想入非非竟源于佛教!
人人都会说,
真正含义却很少人知道

赵朴初先生说 :

不了解佛教文化,
就不了解中国文化,

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
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但提起佛教文化,

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
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但其实,
我们的生活中,
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
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
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

下面带您盘点一些跟佛教有关的成语!

文 / 赵朴初

头头是道

“ 头头是道 ”
原是禅语,

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 :

心境融合,
内外打成一片,

乃至吃饭穿衣、
挑水打柴、
一举一动,

开口闭口,
无一事不与
“ 妙道 ”
冥合,

所谓
“ 头头皆是道,
法法本圆成
(《 续传灯录 》)”。

古代诗人常用
“ 头头是道 ”来形容

通灵入妙的
化境、
禅趣。

宋代严羽在
《 沧浪诗话 》中指出,

学诗有
“ 三节 ”
功夫,

“ 及其透彻,
则七纵八横,
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

宋代胡仔在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中
称誉杜甫
《 红樱桃 》诗谓

“ 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
头头是道者。”

头头是道,

后亦用来形容语言、
举动左右逢源,

无一不合规矩。

恍然大悟

《 观无量寿经 》 :

“ 心生欢喜,
叹未曾有,
廓然大悟,
得无生忍。”

《 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 :

“ 单蒙指教,
豁然大悟。”

后作
“ 恍然大悟 ”,
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 红楼梦 》第九五回 :

“ 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
见他这样,

便道 :
这不用说了。

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种古怪东西,
自然他有道理。

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

大家此时恍然大悟。”

《 儿女英雄传 》第十六回 :

“ 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 ……
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
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指天地万物。

如鲁迅
《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 :

“ 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
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
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
《 法句经 》 :

“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
森罗万象是
“ 色 ”,
即一切物质现象,

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
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 :

“ 森罗万象,
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
皆是见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 五灯会元 》卷三 )
所谓
“ 一法 ”,

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
“ 一心 ”而言。

佛教主张
“ 三界唯心 ”,

反对
“ 心外取法 ”。

“ 森罗万象 ”也作
“ 万象森罗 ”。

如南朝梁陶弘景
《 茅山长沙馆碑 》 :

“ 万象森罗,
不离两仪所育。”

千差万别

“ 差别 ” 与
“ 平等 ” 相对,
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

后禅宗将
“ 差别 ”衍为
“ 千差万别 ”,

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
区别很大。

如 《 景德传灯录·文遂 》 :

“ 僧问 :
如何是无异底事?

师曰 :
千差万别。

“ 意谓
“ 千差万别 ”与
“ 平等无异 ”
是同一本体,

“ 差别 ”即
“ 平等 ”。

庄子也说过 :
“ 以不平平之,
其平也不平。”

也写作
“ 万别千差 ”。

如《 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 》 :

“ 四天之下,
万别千差。

一时明了,
便能握金刚王宝剑,
七纵八横,
受用自在,
岂不快哉!”

俗语中多用之。

如朱自清
《“ 海阔天空 ”与
“ 古今中外 ”》 :

“ 而身心所从来,

又有遗传、
时代、
周围、
教育等等,

尤其五花八门,
千差万别。”

泥牛入海

泥牛,
即泥土所作之牛,

俗称
“ 春牛 ”。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立春前一日,

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
至立春日绝早,

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
并预示春耕之早晚。

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
《 春牛榜子书 》说 :

“ 不得职田饥欲死,
儿侬何用春牛!”

宋刘蒙叟有诗句云 :

“ 村妇祈蚕分面茧,
老农占岁说泥牛。”

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

但泥牛入海一词,
乃源于
《 景德传灯录 》卷八 :

“ 洞山( 良介 )又问 :

‘ 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

师云 :
‘ 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
直至如今无消息。’”

《 五灯会元·元日禅师 》说 :

“ 三脚驴儿跳上天,
泥牛入海无消息。”

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
杳无音信。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回 :

“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
等了好久,
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
永无消息。”

随机应变

“ 随机 ”
一词最早见于佛典,

如“ 随机说法利众生 ”

(《 金光明最胜王经 》卷二 );

“ 适化无方,
随机隐显 ”

(《 戒疏 》卷一上 )等。

“ 机 ”
皆指众生根机、
根器、
根性而言,

以众生根机各别,
必须随其根机,

为彼说法,
方能领解,
各得其益。

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
灵活应付。

如茅盾
《 腐蚀 》 :

“ 大有视我为
‘ 同道 ’,
属于他们一伙似的。

我当然随机应变,
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
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
谓之
“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

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
反对执著于琐碎的
“ 知解 ”,

斥为
“ 一知二解 ”。

如唐灵祐
《 沩山警策 》说 :

“ 若向外得一知二解,
将为禅道,
且没交涉,
名运粪入,
不名运粪出。”

粪,
比喻那些虚妄的
“ 知解 ”。

后人用
“ 一知半解 ”
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

宋严羽说诗,
好用禅语,

其《 沧浪诗话·诗辨 》谓 :

“ 悟有浅深。

有分限之悟,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
也用了这个词。

他指出 :
“ 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
且非一知半解,

所需的时间和力气,
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

一丝不挂

“ 一丝不挂 ”之
“ 丝 ”有两解。

一解为一绺衣饰。

如《 无灯会元 》卷十二 :

“ 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
未曾咬着一粒米,
未曾挂着一绺丝。”

另一解为一根钓丝。

如《 五灯会元 》卷十四 :

“ 僧问 :
‘ 一丝不着时如何?’

师日 :
‘ 合同船子并头行。’ ”

意思是说,
“一丝不着”
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

船子和尚有诗偈云 :

“ 金鳞不遇空劳力,
收取丝纶归去来 ......
钓竿折尽重栽竹,
不计功程便得休。”

可见
“ 一丝不挂 ”
本是禅语,

譬喻超然洒脱,
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

丝毫不受尘俗牵挂,
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世把这个词用以泛指毫无牵挂,

如《 警世通言 ---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中说 :

“ 把世情荣枯得丧看作行云流水,
一丝不挂。”

也有的干脆直指赤身裸体。

如《 夷坚丁志-李氏红蛇 》中有

“ 披发裸体;
一丝不挂 ”的句子。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
“ 想入非非 ”。

如端木蕻良
《 曹雪芹 》十九 :

“ 霑儿就爱想入非非,
不理他也就没事了。”

此语出于佛经中的
“ 非想非非想天 ” 或
“ 非想非非想处 ”。

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
无色界四天中以
“ 非想非非想天 ”
为最高,

又名 “ 有顶天 ”。

《 楞严经 》说 :

“ 如存不存,
若尽非尽,
如是一类,
名非想非非想处。”

另据《 俱舍颂疏·世间品三 》说,

此天据诸天之首,
其中众生定力深湛,

已经没有下地的
“ 粗想 ”,
但也并非暗昧无想,

而是还有
“ 细想 ”,

故称
“ 非想非非想天 ”。

文章来源 :
《 俗语佛源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更多听书,前往[菏泽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资源发现→数字阅读→新语听书#新语听书[超话]#“福田赳夫竭尽全力(一生)避免言行一致…..”写福田赳夫跟对手田中角荣
  • 我说,画画是一个坑,有的人画了一辈子,生活还是过得潦倒,又有几个能成为画画大咖的,你还是搞点实用的,先为生计着想,赚了钱再搞艺术,搞点实用美术,在艺术设计方面多
  • 喜欢没有彩排的人生,因为每一个努力的现在,都是你的未来。长了颗痘痘[睡]昨晚入住的酒店有个小活动,其中有一个即兴演讲环节。
  • Step 6人生第一次见男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请了一天的假 我请了半天的假去接机 飞机延误了 将近七点才接到人 回到家收拾好 吃了叔叔阿姨带来的胡鸡肉和我心心念念的
  • 整个冬天时间的荒芜有多少需要相守的颜色,才能完成没有缺口的内心如果仅仅一笔,它的一生就被覆盖但是唱吟都在拖泥带水的人世里包括蝴蝶和一个暧昧温暖的春天它在半空的时
  • #上海租房[超话]#上海普陀区7,13号线长寿路地铁站出来140米一步到位❤️ 恒达公寓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价格7300旁边就是维多利亚广场和亚新生活广场到静安寺,
  • 而三叶在总悟还小时就在武州遇见了近藤、十四、山崎等人,他们分担了三叶教育总悟的分量,正因如此阿妙与三叶、新八与总悟这对经历相似的姐弟后期的性格和能力会有如此大的
  • 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职业网站Paysa研究分析了美国100家最大科技公司的286,000多名员工的简历,他们发现,在科技领域,常春藤大学毕业的学生人数并不多。那么
  • (二)丙丁火日干见辛丑区分喜忌的事象丙丁火日干见辛丑为喜:丙火以辛为财,身旺则财旺,好事财机找上门,利经营合伙,土为伤官,伤官生财,财运亨通,男命有喜,易遇到心
  • 据报道,这支该获得经产省资金援助的研发团队目标在2020年代中期确立2nm以后的次世代半导体的制造技术,并设立测试产线,研发细微电路的加工、洗净等制造技术。国际
  • 顺便新宣传片95%都是实时影像,除了过场动画的背景和一部分群众演员是实现预渲染的画面之外,包括伊夫利特的手臂、城镇这些都是实时处理的;・制作了《最终幻想15 国
  • 更何况,是在街头巷尾的传闻中冷酷无比,非毒药不食,本不应存在于人世间的毒龙公,他就更不可能和厨师与佣人亲切地交谈了——本应该是这样的。摄影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距
  • #阳光信用[超话]#[太阳]#阳光信用# [太阳]#每日一善# 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有人在感恩,有人在报怨,有目标的睡不着,没目标的人睡不醒,努力才是人生的
  • 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
  • 也许他们是好心或者好奇,但是也会让减肥的人很反感,一天不行两天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一年不行两年,坚持总比不坚持要强[鼓掌]透人的恋爱情感心理 1、朋友圈太干净的男
  •   楞严咒第一会  南无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啰诃帝 三藐三菩陀写 南无萨怛他 佛陀俱胝瑟尼钐 南无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南无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娑舍
  • 看上去很能给人安全感的小狗其实也需要陪伴和超级多的爱,如果能多去摸摸他毛绒绒的脑袋就好了✧*。 (待编辑【德国优养天然维他命】不同水果中维他命C的含量:维他
  • #德萨罗人鱼[超话]#新视角补发的收到了,我最关心的色纸没有问题,太好了。#青春不散场 理想不毕业# 又是一年毕业季 转眼间自己离开校园已经有6年了 毕业以
  • 可我总是不肯苟同,不舒服的关系,最后的最后,我总是不允许放在那里得过且过,总还是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不喜欢这么被心计,一次次的搞得自己都会觉得自己跟个傻子一样,
  • 最后,他留下七颗种子,有了七个传递希望的人,作者最终的寓意是不是代表着在困难的条件下,依旧有人将文化,将希望薪火相承,有人用生命去守护的东西,终会有人去珍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