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11

慧律法师主讲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因为菩提是无相,菩提是寂灭为相,你现在教他法,变成着相的法,这样不对。什么叫做菩提?生死相同、凡圣一同、善恶一同,你要先舍分别的菩提之见,才是真正菩提,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色身没有菩提之相,心也没有,因为众生是见有菩提可得,众生就执着,我们的内心若求菩提,菩提离我们愈远。所以,不能用色身求菩提,也不能用心求菩提,菩提当下放下,一切法空相就是菩提。什么叫做菩提?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个太棒了!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无一切相,寂灭能够让我们的心达到最清净处,寂灭就是没有纷乱、没有烦恼、没有争吵、没有对立,远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寂灭,寂灭就是令心无所罣碍,无一切相,离一切烦恼,无罣碍、纵横自得、自在无碍的寂灭,才是真正的菩提相,因为它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因为我们有能观跟所观,我们有一个能观照,跟一个所观照的外表,所以,不观是菩提就是没有能所,这个观就是外缘。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法,你有所谓的观照,当然外面是缘生缘灭,观照这个色身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所以,不观就是没有能观以及所观,能、所双亡才是真正菩提之相,离诸缘故。菩提不能让你观,当体就是无生,观,愈观就愈远。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注意!这个行就是念,没有所谓菩提的念头,意思是说我现在想成佛,我要用功、精进修行,就是犯了这毛病。所以有很多人;我如何打佛七,我如何用功、我如何持咒。一天到晚炫耀自己,这种修行变成我慢或是骄傲,这样不对。不行是菩提;没有菩提可修,他没有想“我在修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注意!不应有所谓菩提之见,断是菩提;除掉我在修行的菩提之见。所以断就是不应该有所谓的菩提之见,所以,断就是菩提,断掉菩提之见叫做菩提,因为舍诸见故,断掉菩提之见,才是真正的菩提,舍诸见故。

离才是菩提,离什么呢?离开一切妄想才是真正菩提,我们每天都用妄想过日子,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贪,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瞋,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愚痴,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烦恼。一切都是妄想、颠倒,妄想接着是颠倒,搞不清楚状况,拿捏不准,所以,放不下、斩不断、理还乱,为什么?无明,妄想,一切都是妄想。

【障是菩提.】障什么?【障诸愿故。】诸愿,这个愿就是求。这个障不能解释作障碍,注意听!这个障要解释作除掉、停止,你要停止才是菩提,停止一切的追求,才能得到菩提之道。所以,障是菩提,这句话一定有很多人..,看书一定会误解,障是菩提;意思是要除掉有所求,停止有所求,停止追求才是菩提。

障诸愿故,障不能解释作障碍,要解释作停止诸愿,诸愿就是种种的追求。

障是菩提,停止才是菩提,停止什么?停止种种的追求。
所以,经典没那么简单,自己看一定会误解。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意思是说菩提无所谓的入跟出,不入是菩提,意思就是菩提之相无所谓的入跟出。

【顺是菩提.】就是随顺我们的本相,顺什么?【顺于如故。】

这个如的用意就是一切法无所著,保持这颗清净心、不生不灭、寂灭、空相、无相、无所求,就是叫做如,所以,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来。

【住是菩提.】住在哪里?【住法性故。】法性就是空相,所以,住是菩提,住在哪里?住在空性的法性中。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际就是实相,实相,一切法都是虚妄,只有实相才是实际的。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意跟法,六识是针对六尘,始终没有离开外相的执着。若悟到菩提当下即是,它不能超出六尘,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六识分别六尘,但是,菩提也是当下这一念,所以意跟法,意是对法,本来是二,但是菩提是无心,哪里有所谓的意?哪里有所谓的法?这个意是指第六意识,所以,离开第六意识以及法的对立,没有所谓的二,当下不二就是,意思是说我们的六识都是追求外境,都会让我们分别,但是,有一天,我们若悟到菩提之相,也是当下那一念,也不能离开六识。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平等心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菩提,为什么?如虚空般平等法。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因为菩提不有,所以无生灭,无为才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知是菩提.】为什么?了解众生心剎那间在变化,【了众生心行故.】是我们的菩提,因为,我们若有智慧就是有菩提,若有智慧就了解众生心,因为,我们若悟到实相,这是智慧因。

#与君初相识预告#所有评判的先觉于价值观,怎么界定男女主感情有没有升华呢?以什么为标准,不同的标准,看剧情感受就不一样了。

如果以今天剧情中,男主断尾醒来,纪云禾就就该哇啦哇啦大哭为标准,然后抱抱、亲亲、哇啦哇啦哭哭为标准,那对今天的剧情肯定是不满意的。

但是换一个角度呢?我看到的是长意更加全面了解纪云禾,纪云禾在信任的基础上都愿意把这悲惨的一生告知他,这不是体现了更进一步的关系吗?为什么要花时间展现少谷主的童年呢?第一,因为纪云禾先前说,长意如此是自己的错,纪云禾认为自己童年逼迫少谷主(直接原因),所以少谷主才性情大变,只有功利不见人情,她要回答长意的问题。第二,不要忘记了一点,在说少谷主童年的时候,其实也是血淋淋地纪云禾在自述自己的童年,迫害兄长、饱受寒霜之毒,作为磨刀石磨砺,关键在人性善意个绝对权力前不得不的抉择,一直在承受身体和心灵双重的折磨。也由此更加全面地交代了纪云禾之所以成为纪护法的背景。第三,在纪云禾自述后,长意看出她极致的伤心,说了想哭就哭之后,纪云禾才掉眼泪的。我把我最不堪的一面向你述说,而你能够明白我的痛苦,这种基于完全信任、全面了解、深入灵魂后的异性情感不是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升华吗?第四,是为了推动后面的剧情,后面的剧情是少谷主和纪云禾联合杀谷主,不交代谷主的育人理念,不执着深刻的仇恨,少谷主去杀他父亲,是不是又要说他大逆不道了?弑父的合理性是否要全面、彻底呢?今天就开始铺垫。

说热巴面对长意醒来没哭,所以演技尴尬的,个人认为不大逻辑自洽。第一,所有行动的前提是人的性格,纪云禾是谁?她不是傻白甜,她是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闯得出一片天地的,独立、坚韧、真才实学、卓绝不凡的女主,如果我们设想,她看到醒来马上哭哭,然后抱抱,亲亲,那纪云禾这个人性格前后就割裂了。她内心是非常悲痛的,但是有比悲痛更重要的事情,例如想着下一步怎么带着长意逃出去?怎么计谋让万花谷默许长意在她这里疗伤?(后面和小蝴蝶的对话,可以看出她一直在谋划)她也要想怎么把尾巴长出来?这些不比哇啦哇啦哭来得重要,纪云禾是理智的,她永远都知道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热巴的演技在细节,在眼神,在微表情的层层递进,此处感情变化很多,有愧疚,心疼,焦虑,无奈,也有决绝,决绝到决定逃出万花谷,寻访东海寻找东海。要知道,她真的去了,这一路说不定有去无回。

纪云禾和长意一直是双向奔赴的,他们的爱到什么地步呢?到可以为了对方的生存而不顾自己的生命,这样有牺牲、有成全的爱。长意把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给了纪云禾,纪云禾难道就不是嘛?第一,纪云禾毒发,煎熬三日,她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要保护长意,不让自己的生死变成长意的软肋。第二长意醒来,纪云禾都决定造访东海,要知道她可不是去旅游的,她是去搏命的。她不是说说而已,她是会去做的性格。第三,和小蝴蝶的对话。在没有遇到长意之前,纪云禾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打怪攒钱买零食、买仙岛,和小蝴蝶开开心心。但是现在呢?她为了疏通关系,能够让长意留下,好好照顾她,她都把,把零食拿去疏通关系了,小蝴蝶不是问了一句:那我们怎么办?换言之,这样做了后,纪云禾本身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了。第四,她愿意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长意。以上种种,不正是纪云禾纯纯的爱吗?她的爱,不是普通女主亲亲抱抱么么的爱,更像是以决绝的姿态、坚韧的性情、完全袒露的信任之爱,就像舒婷的一首诗《致橡树》,我以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纪云禾不是小白花。

有朋友觉得断尾的过程太仓促,小说中是花笔墨描写的,第一场面太过血腥,肯定不能过审。第二,断尾的过程不重要,断尾的意义就是展现长意的痛苦,现在这样的处理非常棒。首先,他没断之前,做梦和父王对话,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尾巴及其重要,重要到这是一个家族:血脉、家园符号。第二,他是自己断的,只有自己断才断得了。和用血腥场面引起受众的物理同情相比,现在的安排不是更加惨烈吗?他对纪云禾的爱不是更加深厚吗?就因为尾巴这个符号有深层的家园、血缘的意义,所以在长意醒来后,他对纪云禾说:有你的地方就是家,更显珍贵和厚重。(吾心安处是吾乡),上一个这么感动我的是长歌,四方流落,一生困顿之人,但凡说出这句话,便是深刻的认定。。纪云禾后续以更进一步回应他的爱:仙姬鞭打她,已然吐血,但是绝不改口。断崖边孤注一掷,以命相搏,只为换得长意可能存在的一线生机。。纪云禾和长意的感情不弱智,一切有理有据,层层递进,靠的便是这一次次我们眼中的不理解,戏剧本身的意思就是冲突,人物关系,角色的对立与冲突,才推进故事发展。。戏从戈,戈兵也,冲突对立不断,这才是优秀的剧作呀。

朱导的死亡镜头,怼脸拍,哈哈哈,他风格就是这样的,镜头语言多变、丰富,他很会突出细节,重点,马上就抓到最核心的东西呈现出来,非常干脆利落。好比昨天青姫得知宁去世的消息,朱导立马呈现的不是脸,而是耳朵,消息首先告知到的是耳朵,然后是颤抖的嘴唇,再是无声落泪的眼睛,最后再是整个脸的表情,再说台词,做动作。真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悲伤,哪有立马极致地大哭起来?凡事能大哭的,也都不是极致的悲伤。朱导怼脸拍,死亡镜头,就像照妖镜,但是本剧的每个演员都扛住了,而且他真的很懂热巴、国超的气质,把英气、容颜呈现得非常好!

这里再说一点,本剧编剧对原著的拓展与成全。原著中,这里就写青姬带着雪三月离开,没有交代去哪里了,也没交代这两个都和离殊有关的女人的关系,但是在剧中有交代,雪三月对青姬的感情其实很复杂,她要杀青姬这很能理解,但是不得手后,独白了一段,其实这也是青姬的内心呀:所爱之人爱不得,恨不得,因为生命已经逝去了。后来青姬一人独饮,不也是感伤这段情吗?这两个角色遭遇差不多,青姬把雪三月带到曾经练功的地方,一来是答应离殊,二来更像是遇到相似之人,girls help girl。自此,两人逐渐走向和解,和自己和解,也和所爱之人、对方和解,下一部雪三月实力大涨和青姬一起帮助北境同仇敌忾才说得通。而女孩子之间的互助、怜惜,也把友情凸显的高贵,这多好呀。上一部这么作者、编剧互相成全的剧是《知否》。

最后欢迎大家讨论剧情,最近有很多披皮黑进来了,我们不管什么粉,至少都爱这部剧,让我们专注剧情本身,好好看剧,好好思考,好好讨论。一部好剧,是所有台前幕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要素环节都好赞,不要拉一踩一!对立不可取!例如,施法的手势,这么酷飒,打斗动作这么潇洒,和动作导演范一竹老师团队的付出不可分割,而且结出来的符文也是契合道家易经的,这也有文化老师的付出呀。特效也好赞,把科技之美与万物之美紧密结合,特效、动作做不好,肯定就被嘲:东方奇幻,都抵不过歪果仁,这是什么烂剧?编剧、导演读过书吗?我来告诉你,国人的施法手势。等等。和去年我追的另一部剧相比,现在的追剧环境已经好太多太多了,那就让我们更进一部,不在意不理智的声音,和谐共处,快乐追剧,自由表达理性的见解。彼此尊重对方的不同,但去追问更好的视角,接受别人与我的不同,以更加完整的逻辑、丰富的论据去理智表达![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而有些男人的命格,财星是忌神,所以结婚会迟,对这种朋友来讲,就是只能承受一个女人的好,交的女朋友越多则运势越差,所以结婚后运势没有明显改善的朋友,切不能在外沾花
  • #20211210 nw推生 inラグーザ邸 自记录 说话后面带个是在跟狗狗说话 禁止转载其余注意见置顶 1)くーちゃん 宝/可梦卡zh想入坑 kn:假如ku
  • 宝宝每天带来的欢乐,是现在唯一的精神寄托,每天我的心都被她占据着,无论在干嘛都时刻牵挂着她,看到她开心满足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就让时光慢慢流淌吧,我想再
  • 四月,撫摸你的長髮。❤️角子作品《一個人,你也要活得晴空萬里》 一個人的四月。
  • 【尼加拉瓜与台“断交”决定痛击美国 岛内分析:别以为有美国就稳 尼加拉瓜绝非最后一个】中国台湾网12月10日讯 在尼加拉瓜于北京时间10日早上宣布与台湾所谓“断
  • 我觉得这件事情,大衣哥朱之文做的没有问题,其实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老公有出息,老公如果没能力也让女人干着急,她只能自己上前冲,毕竟不能一直依靠父母,只是她
  • ”的痛苦等待;“爱”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盛情回报;“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思慕渴求;“爱”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遥不可及;“爱”是“窈窕淑
  • 他表示,自俱乐部进入“久事时代”以来,管理层高度重视青训梯队建设,确保青训资源的投入力度和重点保障力度。他表示,2022年是俱乐部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俱乐部
  • 据廖女士的儿子说,梁师傅把廖女士送上救护车后就悄悄离开了,他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只看到了他的衣服好像是环卫工人的工作服,多方打听下,才知道他在成都鸿翔
  • 真的是,太细思极恐了。”然后,你知道的,像我这种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标题党,一看到,细思极恐这样的字眼,肯定会点进去的。
  • 《你也是我的风景》布面油画 80×85CM 2018年绘画同时诞生于作者和观众的眼底,其实那种印象就是人类内心的投影。《秋日》布面油画 50×70CM 2018
  • 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发展的本质是不断提高有序度的、自发的组织化过程,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在心理层面亦有自组织机理。因而,整个系统显现出行为较有规则性的、
  • 请问?请问?
  • 一场就五个人,也算包场了,片尾又是刘大哥,几乎唱了近期各大主题曲啊,不过挺好听滴!好天儿,随时暴走!
  • #任嘉伦[超话]# rjl#任嘉伦长意# [心] rjl#任嘉伦与君初相识# [心] rjl#任嘉伦陆炎#[心] rjl#任嘉伦周生辰# [心] rjl#任嘉
  • 早盘开盘不久就迅速涨停,这样的个股后期上涨潜力大于尾盘突然急速拉高的股,请注意图的绿色线代表的低点一点点上抬的过程,这说明主力有意逢高吃进,不给其他资金以太多机
  • 5、加强司法救助工作,有效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对应该得到法律救助的当事人及时采取救助措施,确保及早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公正救助原则,兼顾当事人实际情况和同类
  •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或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以及高估你能力带来的工作价值,或把例行的工作成绩当成是价值。他则是另一番认知“其实,老板也是人,他更希望被我
  • 做一个善良的人,心怀善念,常帮助人,人有爱心,常行善事,这样的人,种下善因,必然就会得到善果,你的福报才会源源不断。人这一辈子,不图不占,才是做人的智慧;厚道待
  • 希望你收到我的短信时你的嘴角是微笑的,让你身边的朋友知道你是幸福的!希望你收到我的短信时你的嘴角是微笑的,让你身边的朋友知道你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