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6月总结

1、莫名的勇气—独行武功山

武功山是从19年就想去的地方了,不过一直没付诸实践,端午节三天假本来想回家,但某天上班的时候看到一篇武功山推文,心动了,马上看了萍乡的天气预报显示下大雨,但内心还是觉得总会天晴,于是就直接订票了,想来也是场冲动的旅行。但还是十分感谢如此有勇气的自己,不然在这个6月也没办法看见延绵不绝的青山、日落晚霞、凌晨的狂风暴雨,更不可能遇见认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

2、对家乡的思念—潮汕

武功山之行结束后,周五就回了一趟老家,说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深的是挂念生病的奶奶,还有我可爱的爸爸妈妈。回家就是事事不用操心的状态,餐桌上永远是大鱼大肉在等待着我消灭,晚上11点绝对会有各种补汤熬给我喝……
奶奶的精神头比过年时好多了,人也稍微长胖了一点,不过身体还是时常不舒服。我这次回家就待了两天时间,要离家的前一天晚上,去奶奶家陪她说说话,而过去的时候她已经在睡觉了,虽然才晚上八点钟,但她现在很嗜睡,每天都睡十多个小时。见着我过去了,她又拉着我的手跟我讲过去的事,在三亚每天一个人到处走,碰见外国人了还会打声招呼(人老了就很喜欢回忆从前的事)听奶奶讲从前就听了一个多小时,哈哈哈哈~说罢奶奶又拿起一本经书,跟我说里面有些字不懂,让我用潮汕话叫她读,教了没一会儿她又说要起床,穿新衣服给我看(上次她过生日时买了几套衣服给她,说我还没亲自看呢)她真可爱。穿完新衣服我看时间已经九点多了,我喊她早点睡觉,奶奶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我就不那么早睡了,我每天都在睡觉,但不是每天你都能来跟我聊天。哇我当时心里就挺酸的,给奶奶把新衣服缝了加固一下纽扣,叮嘱她早些休息就回家了。
离家多年,跟自己家人也没有相处过多长时间,自以为自己比较感情淡薄,但其实,家人永远是我最深的牵绊啊。

3、发现一个好去处—后山艺术中心

虽然在广州呆了这么多年,但我是第一次去这个艺术中心,稍微了解了一下这个组织,原来它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艺术中心(听起来很酷的样子)是由政府、社会共建的艺术名家工作室,来研究美学及艺术的新空间。
在我眼里,它不似东山口的迷人眼,更像是藏在竹林里的一个避世地,画展就在那儿摆出一份高傲的模样——你们爱来不来,我独自美丽。虽说是第一次去,但我非常喜欢那儿,我想我会再去的。
那天看的展也是挺有意思的,主题叫自然非然。即新旧世界观转型的过渡,从人类中心转向数据中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生活在多种对自然的想象之中,传统道的自然、众神的自然、人工的自然、数据的自然……在多元自然的交汇和竞争之中生存。自然不再而然,而是非然。
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不断的被改造,自然也变得人工化了。

4、顺路去了趟逵园——花迹

逵园是我往年看画展经常会去的一个地方,今年去的较少是感觉那边人流量太高了,我喜欢清静点的地儿,所以更喜欢去其他艺术馆看。
上周是去东山口探店,离逵园也就一条街的距离,就跟朋友走过去顺便看了这个展,就如它的展名一样:花迹,展出的都是花的形状百态,纤弱里带着它的强劲。
岩彩画是真的很美,凑近了看有种粗糙中的细腻,不过当时人太多了,也没怎么好好拍作品,就存放在记忆里吧。

5、与老朋友聚会——碎碎念

我跟朋友的聚会,是这两年才变得多一些的。
在20年之前,我还没有一种概念,就是感情(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它是需要去维护的。
“不联系就没了”是这个社会交友比较普遍现实的现象。
我很珍惜我的老朋友们,我们一起走过了很多年,看着彼此从稚嫩到现在的职场女性,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我们都知道彼此发生了什么,快乐的幸福的难过的痛苦的,不需要伪装自己的交流。
所以我今年总是一种特别感恩的状态,非常荣幸有这么一群朋友,爱护我守护着我,我也会改正自己的不足,真真正正的成长起来,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替我担心,希望在七老八十的时候,我们还能在一块吃刨冰说八卦。

6、对美食的记录—挑几个有印象的点评

K11—凑凑
(吃过很多次凑凑了,每次都是去的K11店,因为大家过去都比较近,选了个折中的地方。小聚的时候想吃火锅都会选择凑凑,当然我是因为喜欢它家大红袍奶茶,我的朋友是喜欢它家的豆腐,哈哈哈哈其他菜品也算中规中矩,所以几乎每个月都会去那儿吃一两顿)

正佳—楠火锅
(楠火锅算是比较火的一个网红火锅店了,加上又在正佳旁边,一般都是要排队的,不过上周去吃居然不用排队,装修风格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复古风,也就是破破烂烂的,菜品跟价格不符,味道也不咋样,还特意点了两份某书很火的刨冰,吃的我很失望)

东山口—Tony dining
(某书很火的传说中的薄荷巧克力奶昔,虽然长着一副吃下去会连续拉稀3天的样子,不过亲身试吃感觉还不错,比番石榴口味的好喝多了。地处东山口,肯定免不了一波文艺爱好者的打卡了,就是店铺太小了,我反正是在路边喝的,当然下次如果不需要排队的话我还是会去再买一杯喝的,排队的话就算了,人生试过一次就行了哈哈哈)

天河南—等我送上门
(一个因为大湾区哥哥又很火的大排档,偏向海鲜多一点?晚上过去吃宵夜几乎都要排队,炒蟹的味道还可以,中规中矩吧,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吃,前天晚上吃完回去我还特意查了下它的创始人,是两位年轻的广州本地小姑娘,看了一下她们的纪录片,对比下其他网红店水平,这家算是很用心在经营了,趁这点我还是会再去光顾的,哈哈哈哈)

天河南—fastfoot急急脚咖啡公司
(首先店铺装修很有特色,满眼的绿色哈哈哈,然后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新品,烧鹅咖啡……有特色是第一,就是造型好看,吃起来一般,如果没啥事过去坐坐喝杯咖啡发发呆还不错,但如果因为网红出品特意去排队就没必要了)

7月,我会去看更多的风景,更多的画展,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朋友,好好锻炼身体~希望每个人都开心。

这是第一条微博,也是我们拍摄的第一部微纪录片:北京城最会做旗袍的男人-路平先生。
《闪光的TA们》/《Twinkle》是一本以传递温暖、有趣又有正能量的人和事为宗旨的杂志书,以“文娱、时尚、正能量”为主要内容,读者定位在15-30岁的青少年,主要有【文艺圈、时尚、人物故事、生活、闪光的TA们、资讯】6个固定栏目。
该杂志书致力于引导读者积极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接近大众、普惠大众、便利大众的同时,能够把中国的轻文化传播出去。
合作要求:一切以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为合作前提。
开启这本杂志书的生命吧! https://t.cn/z8AiPoq

【“黑科技”何以在这里层出不穷 “ —— “科创之城”合肥2022开年观察】新华社合肥1月24日电 (记者杨玉华、马姝瑞、吴慧珺)今天,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津津乐道它的“逆袭”:经济总量超万亿元,聚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最热太阳”“最久留光”“最快算力”等科技突破不断……

地处中部的合肥,“科创之路”有何特色?2022年开年,记者实地观察合肥怎样让创新在这座城生生不息。

原始创新怎么有更多源头活水?

春节前,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创造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新世界纪录。

从量子通信、墨子传信、悟空探秘,到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一批科技成果近年从合肥走向世界。

为什么原始创新不断诞生在这座城?

“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粮,一定要让中国科大师生吃饱。”1970年,“科大南迁”,合肥人腾出地方、凑齐粮票接纳了这所学校。来自中科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一批下属科研院所也纷纷落户合肥。

这些科教资源,打下这座城的底色。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合肥高新区云飞路,这条数百米长的街道聚集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包括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2021年这些企业营业收入超过6亿元,较上年增长超50%。

刚刚过去的2021年,掀起了一股以新技术为主的“硬科技”创业潮。合肥在源头创新上的优势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能,2021年,合肥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户。

除了放大本地科研院所源头创新的效应,合肥还引进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建立研发平台,聚集更多创新“动力源”。

现在,合肥正启动建设“科大硅谷”,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成立科创集团、人才集团,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让合肥成为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创新高地。

新兴产业怎么更强?

新年前夕,合肥一口气签下三个大项目:落子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布局卫星全球运营中心、牵手数字地球产业。

这座城怀揣一个更大的“摘星”梦:到2025年底,形成一个包括卫星制造、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及数据综合应用配套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总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

曾经很长时间,合肥的科研与产业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科大、中科院等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或“远走他乡”,很少在合肥本地转化。

十多年前,致力打造家电制造基地的合肥,看到产业链上的断点:家电所用的液晶显示面板、集成电路芯片大量依赖进口,合肥决定瞄准“缺屏少芯”进行产业攻“尖”。

一位合肥市的招商干部至今记得,论证京东方项目时,他被市领导连续追问各种技术问题,答不上来的他“大冬天里浑身冒汗”。为了搞清技术路线、摸准产业前景,回去后他和同事硬是拆解了一台电脑,从显示器到内存储器一个个零部件研究。

如今,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已入列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产值超千亿元。集成电路企业已增长到300多家,2021年产值增长超过2倍。

大寒时节,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热火朝天。蔚来合肥第二生产基地的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正进行内部设备安装,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投产。按规划,这里将集聚起一个年产值超5000亿元、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集群。

合肥还孵化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2012年,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全国首家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建立。到2021年,这里入驻企业超千家,产值超千亿元。

如今,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一半以上,其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产业入列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增速近30%。

一本“网红”的合肥重点产业招商指南,或能窥见这座城的产业眼光。这本199页的册子详细列举前沿产业及前景:化合物半导体、微机电系统产业、功率器件产业、微显示产业。合肥常年派招商小组驻点北上广等地区,实地跟踪前沿产业的发展,对招来的产业龙头企业实行“顶格”服务。

有眼光,又这么拼,合肥就这样聚集培养起了一个个产业地标。

硬核科技怎么更硬?

有人说,一座城如果拥有一项改变世界的未来科技,这里就拥有未来。  

在合肥,有三项这样的科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

其中,可控核聚变2021年底实现新进展——中国“人造太阳”创纪录地实现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

2022年1月,记者来到合肥北郊的科学岛附近,这里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在紧张建设。这是合肥的第四个大科学装置。

这个有着14栋单体建筑的大科学装置基地,状如“凤凰展翅”,寓意飞凤逐日。明年,约80家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将进入园区,使用装置开展科研工作。

“这个项目的建设,在创造新的合肥速度。”作为研究方,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竖起大拇指。合肥市自掏20亿元,先行建设配套园区,使项目开工较国家整体审批至少提前6个月。

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合肥目前在建、已建、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0余个,体现了这座城的“硬核”。

然而,硬核科技不是一日练就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合肥因为有中国科大,成功引入首个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本世纪初,合肥相继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装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从2017年获批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加快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

手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利器”,合肥不断攀上科技高峰。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突破,合肥独占四席。

使命不止于此。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合肥正与上海同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享科学基础设施、共建创新载体、联合科技攻关。

开年以来,名为“巢湖明月”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实施升级工程,争创国家级超算中心。作为长三角先进计算联盟的发起单位,合肥先算中心业主单位负责人游浩方说,产业联盟既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赋能,更面向未来打造中国算力。

一个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正在合肥孕育。(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故事148期:樱桃红了的姊妹篇《血色胡杨》,看完表示已满身鸡皮疙瘩,恐怖重口虐,慎入......
  • 接地气!福原爱深夜放毒晒东北拉皮喊话江宏杰
  • 杨超越回应走音:每一个走音的字里面都包含着我的想法
  • “丛林大战”:阿里VS福尔曼;洛奇VS克拉伯
  • 安徽两岁女童遭车辆辗轧当场死亡! 司机事后竟将尸体埋进土里!
  • 洛-马交付108架无战力F35建议美军想省钱就不升级当训练机
  • 化身“麻烦探长” 《龙虾刑警》发布王千源特辑
  • 嘴仗不能输! 特朗普回击奥斯卡影帝:闭嘴吧,你个“懵货”
  • 雷佳音回应撞造型,不要再调侃帅佳音了!内心敏感的雷佳音称曾想关微博
  • 武汉大四学生坠楼身亡,事发后在其遗物中发现抗抑郁药物
  • 撒贝宁携妻回母校探望恩师,身材傲人皮肤白皙,令人羡慕不已
  • 给你一些真题
  • 大斗牛犬救出女婴 网友:它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它救了小宝宝
  • 重磅!广州试点取消出租车“份子钱”!还要创建“公交都市”!
  • 乘客机上发病身亡:呕吐物带大量鲜血 家属索赔67万余元
  • 侵吞公款打赏主播 一年多时间竟挪用公款930万
  • 亚运会电竞官宣终于来了!LOL中国代表队身着MSI红色战袍!
  • 【担忧】日本成人年龄或下调为18岁 同时引发担忧
  • 公交司机与老人因5角钱起冲突被停班,网友们吵翻了
  • 网友爆料胡一天夜会门事件女主 这口味有点让人摸不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