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像真理一样,最朴实,也最有光辉。

可以说,美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与美术邂逅、与艺术交流、与科学沟通、与自然对话、与朋友交流,皆是以美为媒。

因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美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直接体现。

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会感受其神韵之美;阅读一首诗歌,会感染其意境之美;

游览一处美景,会发现其生机之美;与道德高尚之人相处,会感动其品行之美……

美始终是生活的媒介、交往的桥梁、文化的硕果。从古至今,美是不变的旋律,最是大美能致远。

有诗云:“百年一吴生,万载留其名。画笔得正传,画史玉树青。”

这首诗赞美的就是被后辈奉为祖师、尊为画圣的吴道子。

他辉煌的一生,以美为媒,为我们阐释了画中的精彩绝伦。

有一段时间,吴道子一直在巴山蜀水间畅游,专注于创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

落笔雄浑、线条曲折,于焦黑墨痕中略施微染,色彩简单而淡雅,这是吴道子所独有的。张彦说他:“吴生作画,下笔有神。”

苏东坡说他:“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他的作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

艺术美总是伴随着人格美。颜真卿不仅是文坛大咖,更是气节名臣。

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中,颜真卿的字被公认为最能体现盛唐之气,从而成为后世学者临摹的经典。

颜真卿的书法之美,源自于他的人品之美,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袭前迹,挺然奇伟”。

清代藏书大家郑元庆评价他:“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大美之美在自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美、生态美是一切美学的源泉。

古人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是告诉我们自然之美能激发情感之美、艺术之美。

现在有一些人甘愿做手机的“奴隶”,总是盯着手机这一方寸屏幕,不愿深入广阔天地,不愿游历名山大川,就无法涵养天地之气,自然也难有大格局、大气魄、大人生。

大美之美在艺术。生活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需要科学,也需要人文。

书画、音乐、电影、戏曲等,表现为一种艺术之美,它总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进而感染人、重构人、转化人。

在艺术之美中,我们总能很好地体悟生命、体验人生,升华感情、洗涤灵魂,从而达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境。

大美之美在人格。“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心灵美、人格美、道德美是一切美的归宿。

以美为媒、品味美好,重在塑造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孟德斯鸠有句名言:“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真正美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美是生活,也是大道。我们要传播美,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给予美,先要有一颗有修养的心灵。

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美育锻造,增加美学修养,提升审美水平,锻造完美品格,进而以美为媒,展示个人魅力,助力大美中国建设。

“保持距离”,
是人与人的人际艺术。
在二十世纪,
是要和坏朋友及坏人保持距离;
在二十一世纪,
灵体显性,
无论和好坏朋友,
老板主管与同事,
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
都必须有一定的距离,
以塑造彼此的相处模式。
当彼此愿意放手时,
各自的梦想也将会成真。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有若即若离的感性与伤怀,
也会有令人向往的神秘感,
在这个“距离”当中,
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交流,
一样有“你侬我侬”的情愫!
“保持距离”更是一种绝招,
是逃离纠缠的方式之一,
也是去除恼人瓜葛的方式,
和父母家人的距离感是有温暖的,
夫妻有距离感会有浓稠爱的升华,
和子女的距离感会有甜蜜孝心滋味,
也是一种责任的解脱,
朋友同事的距离感是安全的美感!
彼此同时获得自由的心,
也不再有彼此的枷锁,
你我可以自在的放飞翱翔!
切记,最安全最美的人际关系,
就是要有“距离美”,
这样也可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真正走进经典?】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教授推出两本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记录了他大学教学15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经典阅读和对话的内容。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如何在大学课堂里阅读文学经典的话题被再次提及。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面临冲击,经典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和阅读经典?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关于经典文本阅读方式和价值的思考。

培育一颗诗意的“文人之心”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有过十四种定义,其中一种是“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换,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审美趣味都会产生变化,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就曾在公开场合举过例子,一般“文学作品选”选作品的尺度是来源于文学史和文学价值的取向,前者是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后者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者之间不一定能够直接画上等号。“例如胡适的《尝试集》,首次采用白话文写新诗,是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品,但其中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白话新诗的较高水准。”
  张丽军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方向,在他看来,大学文学教育就是经典教育。“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他说,像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文本的魅力,蕴含的艺术趣味,思想的丰富性,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像这样在今天经得起重读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经典。
  对大学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阐释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张丽军认为,这些都需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要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了解作家及其艺术风格入手。
  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文学经典像是一个切口,除了培养个体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和审美感知力之外,张丽军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一种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这颗诗意的、温柔的“文人之心”的培育,是大学中分数和成绩衡量不出来的,正是文学教育成功的深层次体现。

经典阅读,挑战多多

  “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接受模式,而经典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经典。相比之下,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也更易让人感到快乐。”作家魏新说。
  经典不好读,不易读。经典阅读也并非一件纯粹享乐的事。通俗的意味着熟悉,由熟悉带来的愉悦,而经典的则意味着陌生、不确定、未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冒犯和疏离。这是经典自身竖起的一层屏障。“面对经典,不能光凭兴趣阅读。”魏新说。
  张丽军证实了这一点:在大学课堂上,学生带着规定任务必须接近这些令他们陌生的文本,就会在走近和进入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张丽军谈起自己这些年教学授课中的强烈感觉,“很多学生文学史读得很多,概念了解得很好,但是经典文本却读得很少,说明他们是出于完成课业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进入经典。”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在文学院开设了一门《莫言导读》课程,除了日常课程之外,还有课下组织的读书会。他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阅读量比较欠缺之外,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往往停留在文学史中一些既有的价值判断上,被已有的框架约束,很难读出自己的东西。
  而现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典阅读受到更多的挑战。图片、视频、声音,抢占了感官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内容越来越讲究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在此情形下,单是阅读这一行为就成了一道门槛。“看不了长篇大论的东西”,成了许多人后天形成的阅读障碍。
  注意力日渐稀缺的当下,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别人的直接“投喂”。此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例如三分钟看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部名著……遍观互联网渠道,所谓的名家赏析、解读,遍地皆是,无需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获取信息成了首要目的,对于经典阅读来说,则是隐患重重。“现在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涌来,即便没有读过经典文本,也能说出一个大概来,但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注定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丛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一个人的阅读面似乎很广,知识面似乎很广,但其实是很多无效信息的堆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能深入到意义层面,更感受不到文学带给人灵魂上的触动。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第一步

  今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走进经典?
  在丛新强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原典本身出发,不要受太多文学史既成观念、既有研究的影响。读一遍之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一步阅读,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的。现在很多学生所谓的阅读,就是只读一遍。但读过,不等于读懂。有效地阅读,至少要经过三五遍。”丛新强说。他以小说为例,读第一遍可能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才能更清楚地梳理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经过反复阅读后,对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和人类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整体性关怀才能有所体会。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培养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张丽军说。
  出于这种考虑,在课堂上,他用对话的方式开启经典阅读。因为对话是互相启发的,只有在对话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对于文学,答案从来不只有一个,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思考正显示出文学经典的魅力。
  比方说,在带读、分析《骆驼祥子》一书时,就有同学不认同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奋斗模式的失败这一为人普遍接受的说法,而是从物质的打击这一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物质是与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挂钩的,是带给祥子踏实感与成就感的东西……物质的打击将祥子带入了迷茫、虚无和对生活理想的不信任中……从物质上的满心欢喜积累到不知所因地被洗劫一空所产生的生活幻灭感才是祥子丧失人生理想的开始……”张丽军认为,如果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或许就部分达到了。(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次的渣渣都不能放过,那是灵魂哈哈哈哈哈这款面包里面有厚厚的甜奶酥,如果加热吃整体会更松软,也会更甜6.瑞士卷这一款是原味➕伯爵红茶的 我个人更喜欢原味的醇香,
  • 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对于很多日本老人来说之所以可以实现,正是因为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行。根据上野千鹤子的观察,在日本,人们对老年独居者的偏
  • 我们将艺术级护发沙龙扎根到全球40多个国家,让愉悦生机无界漫延。于全球合作9000+沙⻰SPA,凝聚超过5万位知名美发专家的力量,AVEDA将享誉世界的先进发艺
  • 此生不会在看买股的连载百合文了,真就爆大雷,五位女配,四位很好的人设,结果作者就喜欢给女主配那个花心浪子 ,就那么喜欢浪子回头的戏码吗,真就离谱,永远都是完美的
  • 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每日一善
  • 打了半年了你烦不烦我之前烦不胜烦报了微信号让你加 你不加还一直打电话我真的服了如果有人想报班的话自己会去搜去找 不需要你打电话你越打电话只会让人越烦越讨厌你这个
  • Apo发ins,终于test negative了:“7月28日-8月4日: 终于可以完全休息了,把手机关机,没人找我。两天以前,终于就一条线了,太happyyy
  • 多个文科专业“高危” 工科最受宠】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牵线搭桥”
  • 热爱运动,就是热爱生命总有人会捧着车厘子花束向你走来,世间还没给你的温柔都在路上,你要等,为你而来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希望我未来的人生也跟下颌线一样) 这
  • 折腾了快一小时终于把今天的药喂完了~[泪]命中有财无库、财库过小的具体表现,需要补财库1、借给别人钱,经常长期拖欠,总是迟迟不还。#虾 什么事情都想告诉帅哥肖战
  • 2022世界之旅,第十四次大洋洲考察,第二次巴布亚新几内亚之行,第311个国家/地区,第3336个城市,1612一个岛屿,第584个世界旅游目的地第12站卡维恩
  • 坎坷可使人冷静,坎坷可催人思考,坎坷可发人深​互动带不吞必回7.21树想长大,要接受风吹雨打;人想成熟,要接受坎坷曲折。坎坷可使人冷静,坎坷可催人思考,坎坷可发
  • 很多朋友都钟爱德国啤酒的口感,其优秀的品质要归功于啤酒生产者对于传统的坚持:早在1516年,巴伐利亚大公威廉四世颁布了《啤酒纯净法》规定酿造啤酒只能使用大麦、啤
  • 其他事项:a.摄入脂肪尽量不高于碳水b.无氧可断不可停c.严格按照计划做的话,日和周的体重曲线是有规律的起伏,而月是下降式的d.心态上只求不胖不求能瘦e.持久战
  • 往后余生,愿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为生命做一些减法,远离虚伪的热闹,寻回那颗初心,在这滚滚红尘里,品出清欢的美丽,走好人生的四季。往后余生,愿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
  • 京东通过打造“有责任的供应链”和“织网计划”织起了货网、仓网、云网,实现“三网通”不仅保障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还带动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企业数字化转型
  • 贴图9-11我的观点:可以看到二舅的腿是是曲起的,能承受一定重量但打不直,利用拐杖可以走的快一点,而贴的这些图片并不能说明二舅的腿是装的,反而证实了这一点。总结
  • 虽然他们以前没有我,但以后的路会陪着一起走一些随机产出[跪了]❤️宝:@薛之谦 @青春有你3-徐子未 over. 欢迎宝贝们来找我玩[打call]趕走2020
  • 嗝#吴某和室友的日常##姜云升[超话]# “衣服为什么有破洞呢,大概是昨晚那个女孩子太用力了吧~”2022.409直播帅照~今天是乖乖吃维生素的小姜宝宝!今天她
  • "  我们的人生就像那只鸽子,一生都在惊恐中飞行,受着欲望、烦恼、贪婪、妄想这只老鹰的追赶。"  我们的人生就像那只鸽子,一生都在惊恐中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