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什么意思?为啥是七级?

中国的汉语成语可以说都是从典故中精简出来,最后又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精华。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有一些成语,大家日常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大家对它的来源和真正的意思并不是太了解。

就拿我们要讲的这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成语,就是属于这一类,大家虽然都很熟悉,但是经常用,却不一定都能知道它其中的真正意思。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指救人性命这件事是功德无量的。与其为死去的人去造塔,不如救人一性命的功德更大,才更有意义。

这个成语是出自于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但这句话是由佛教的佛经中的内容演化而来的,在佛教大正藏经集部《佛说骂意经》中佛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这段话的意思是:建造一百座寺庙不如救一个人的性命。救十方天下无量众生的性命,不如观察自心,守护自意,不使为恶。

简单地说是建佛寺的功德再大,也不如救一个人的功德大。救很多的人的功德虽然大,也不如自己修行好。后来,人们又将这段话精简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成语。

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七级“浮屠”?

“浮屠”来自于梵语的音译,“窣堵坡”,也称“浮图”,是地道的佛教用语,“浮屠”是一种佛教的建筑形式,其实就是“佛塔”的意思。但这个“浮屠”可不是一般的塔,这个佛塔有什么作用的呢?

这种佛塔一开始是用来供奉佛骨,就是佛的舍利子,后来才用以供奉一些佛像和收藏经书。建佛塔为什么说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呢?

这事还得从佛经中的记载的故事来说,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涅槃被火化后,形成很多的彩色舍利子。有八个国家知道后要过来争夺佛的舍利子,怎么办?给谁不给谁都不好办,最后,这几个国家差点打起来。

于是为了避免争斗,就有人出来说,由这八个国家把佛舍利子平均分配。这几个国家一听也公平,就同意了,就这样,这几个国家就各自把分到舍利子请回去了。

请回去,还要好好保存,于是都开始建造佛塔用来供奉佛的舍利子。而一些弟子还把装过舍利子的空瓶子也给供奉起来了。可见他们对佛的敬仰。

据说当时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王朝孔雀王朝的国王迟到了,没有分到舍利子,他就只好把佛火化后的骨灰带了回去,也建造佛塔来供奉。

佛教大约在汉朝时就开始传入我国,我国的佛教徒也建造了不少佛塔,主要是用来供奉佛像、经卷,供教徒们瞻仰。魏时建造的永宁寺塔,高达百丈,成为中国第一高塔。

佛教建的这个佛塔,很多都是佛教徒们出资建造的,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是单层,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三十七层等等。

在佛教中,佛教徒把出资建造供奉用的佛塔,看作是自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对自身的修行至关重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可以说是从建佛塔积功德这里演化出来的。就是告诉所有的佛家弟子,要做善事,积功德。救人一命就是大善事,大功德,这要比你出资建造一座七层佛塔的功德还要大。

有人说为什么不说九层、十三层“浮屠”呢?层次越多不是功德越大吗?为什么只说七级“浮屠?

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就已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了。从层级的来看,上面还有九层、十三层等,可能七层的佛塔不是最高的,但七层的等级却是佛塔中最高的。

在佛家弟子心里,七层的宝塔就是百公尺高的大佛了,能建造了这么大佛塔来供养,那功德也一定是最大的。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对佛教徒来说,那你所获得的功德要比建七层宝塔的功德大,这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本意。

说到这里,大家会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成语怎么来的,什么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

说到底,这个成语主要是用来劝说人们随时随地都要积德行善。特别是劝说人们在生死关头要出手救助那些面临死亡的人,这样的功德要会比你建一个七层佛塔的功德还要大。

图片来自网络

#日常[超话]#

《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第三十六段)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有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佛对阿难说:你明白了心非自然的道理,却又惑于“因缘”,对“心”是不是因缘所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因缘”之“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有人解释说: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所不可或缺的土壤、水分、阳光等,就是“缘”。这种解释简明扼要,说明了一切事物的出现,发展或存在,都必须具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就是“因”和“缘”。
如构成人身之“因”为阿赖耶识;“缘”为父精母血,地、水、火、风。此因缘和合,就有了人身,此为“生”的因缘;如地水火风各归其位,精血散亡,阿赖耶识无处依附,因缘离散,就失去了人身,此为“灭”的因缘。世间万物万象与人身的生灭是一个道理,不离因缘,因缘合则生、因缘离则灭。此理证实了一切因缘都是生灭法。
而觉明自性之“心”,却是超越了因缘、超越了生灭,是无生灭性的。阿难已明白了觉明自性之“心”,不是自然所生的道理,但却认为是因缘所生,理由是“因缘”能生万法,自然也能生“心”,这是还没有明白觉明自性之“心”超因缘的道理,所以佛只好进一步开示。
佛说:阿难!我再问你,你而今因为有一个能见,才有能见之本性,“心”的现前,你是缘于光明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黑暗而有这个“见”?是缘于虚空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阻塞而有这个“见”?
阿难!如果是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如果是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
。再次给你说吧,阿难!此“见”是攀缘光明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黑暗而有“见”?是攀缘于虚空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阻塞而有“见”?阿难!如果是攀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攀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如果是攀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攀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知”如是“精觉妙明”与因缘的关系。
上面说的“当知”,其义很深,“当知”的本意为应当起般若智观察,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是直接契入诸法实相的妙明之境。四句是:“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而每一句里头又含此四句,得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了四十八句。
这四十八句,已经起用的有四十八句,还没有起用的有四十八句,如此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变成了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共为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百非指四句演化出来的这一百句话,均非真理,故名百非。
真正的佛教真理,不是“四句”可以解释、也不是“百非”所能阐明的,故说“四句百非”。“四句”原本是指两个关系项作逻辑组合时所得的四个句子,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亦非无”及“常、无常、常亦无常、非常亦非无常”等皆称为四句。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外道中有言世间是常、或言世间无常,或言世间常无常、或言世间非常非无常。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说:“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等,皆是四句之例。
佛法之理,绝非这四句百非可以解释,如果妄计四法,是名四执。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说:“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所谓“百非”,即百种否定之意,也就是否定所有的执着。在智观察中,以四句百非明法觉义,悟入后即当远离四句、杜绝百非,才能契入一真“精觉妙明”。
“精觉妙明”即是“见性”,见性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禅宗称为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以不变之觉体、纯一无杂者,名“精觉”;以随缘之妙用、灵明不昧者,名“妙明”。“精觉妙明”就是诸佛之“心”、就是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如来藏。
此“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因、也不是缘,因缘是世间法,为凡夫所执;“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自然、也不是非自然,自然是外道法,为外道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非或不非、非与不非,是小乘知见,为声闻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是或不是、是与非是,为二乘知见,为缘觉所执。
除去这一切知见,“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之义,即“精觉妙明”之“心”。此”心“能生一切法、能离一切相;生亦不生、离亦不离;妙圆净智,体自空寂;精神自觉,妙法自明,故名“精觉妙明”。此“精觉妙明”不仅不是因缘所生,更不是用因缘之理所能阐释得清楚的,因为“精觉妙明”是离言绝相的。
佛对阿难说:你为什么还在这因缘里面用心,将世间的戏论和虚幻不实的名相,妄加分别,就像用自己的手掌去“撮摩虚空”。“撮摩”:即捉拿攀摩之意。意思是你能用手捉住虚空吗?能攀登虚空吗?能用手去触摩虚空吗?如真这样作,只能是徒劳无益。虚空怎么会让你捉住或攀摩呢?
这些论辩是本经中很重要的地方,说明了“精觉妙明”之体就是“心”,“心”就是真实的自我。“心”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不是非、也不是不非;不是是、也不是不是;“心”超越了因缘、也超越了自然;超越了非与不非、也超越了是与不是;“心”包含了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也包含了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心”自成一体,卓然独立,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心”就是人人皆有,不假外求的真如自性、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无上菩提果。

《楞严经》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第二十九段)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为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已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色,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承蒙佛的悲心救护和深切教诲,感动得哭了,合掌恭敬而对佛说:我虽承蒙佛的妙音讲解,悟到了自己妙明,本来圆满的常住心地。但是我所悟到佛所说的法音,还是用我的攀缘心来悟,来瞻仰如来的,此心徒获无益,实际上我也不敢认这个心就是本来原有的心地,唯愿世尊慈悲哀悯,再以圆满法音宣示,拔出我这无明疑根,归于“无上道”。
“无上道”专指如来所得之道,一切二乘人和菩萨都不能超过,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说的是用正直心,舍去三乘方便法,最后剩下一个舍不去的法,就是要说的无上道。
佛告诉阿难说:你们以攀缘心听法,其实我所说的法也是缘物而说,不是真实法性。如人以手指月,指示给人看,看的人就应该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如将手指认为是月亮的本体,此人不仅亡失了月轮,看不到月轮,连指头也亡失了,指头的作用也失去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人以指示的手为明月,这岂止是亡失了指的作用,连有月亮产生的光明和没月亮产生的黑暗也不认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人既然以手指为月亮的本体,而月亮是有明暗二性的,手指却是没有明暗性的,在手指上去找光明和黑暗,找得着吗?阿难现在的认识,就是这样的,认指为月,将能思考问题的妄想心认为是本心。
佛对阿难说:如果你以听我说法的分别心为自己的心,这个“心”就应离开对声音的分别,去找能离分别声音的“心性”。比如有客人寄宿住店,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离去,终归是不会常住的,而执掌这个店的主人,却不会离去,也没有去的地方,因为他就是这个店的店主。这个道理说明你的“心”是主人,没地方去,是常住。
怎么能说离开听说的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呢?因“真心”是始终存在的,它能产生分别性,也不会因为声音的有无而有无。其实这心岂止是对声音的分别,它还能对我的容貌和一切事物产生分别。要想找到这个真心,只需将能见之心离开所见的一切色相,也就没有分别性了,直到所有的分别都没有了,就回到那个能生分别的“常住心”去了。
但如果说什么分别都没有,也是不对的,所谓的非色非空,连知道非色非空的心也纳入非色非空中,这种论调就像“拘舍离”这些以八万劫以前为不可知而立《冥谛论》的外道,认为离开法尘因缘,就没有能产生分别心的存在,称此无分别性为“冥谛”。
“冥谛”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也称冥初,又称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二十五种冥谛,是迦毗罗外道所计算的,这些外道,也修禅定,有神通力,能知八万劫中的事。但对八万劫前,却冥然不知,所以称之为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即:
一、“冥初自性”:指这种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称冥初自性。二、“智大”:智大又名觉大、即增长之义。指这种外道,于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说从冥初生智大。三、“我心”:认我心即神我之心。实则为我慢、生我执。这种外道,由觉知生我慢心。
迦毗罗以冥初自性、智大、神我演化成二十五种冥谛,成了外道认知的二十五个真理,仅限于对八万大劫以内之事物和生命现象的认知,最高级的冥谛论外道,可将生命的极限修至八万大劫,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在三界内,被禅宗比喻作黑漆桶,破了黑漆桶才能出三界,了生死,但外道由于迷执冥谛之理,是破不了黑漆桶的,故对八万大劫以前的事物和生命现象,是一无所知的。
佛说:冥谛立八万劫前不可知为诸法初始阶段,处于无始无明中,这种境界为即不是色也不是空,是没有任何意念的空无恍惚状态,一切都不可知,以这不可知的无分别性立冥谛论,由此生诸法,从而迷失“真常自性”。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能产生分别性的“妙明真心”,是在一切尘缘中离与不离,或劫前劫后都是“了了常知”的,这个“了了常知”不仅知道八万大劫以内、更知道八万大劫以前,乃至无量劫前、无量劫后的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诸法不是“缘起冥性”,而是“缘起性空”,这些真理,外道是不会知道的。
而阿难这心性产生的分别,都是攀缘的结果,是虚妄的,这些虚妄的东西,就像客人一样,各自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还乡之处,到底哪一个才是本乡、才是不可还的主人呢?
阿难对佛说:如果我的心性所产生的攀缘,各有所还之处,那么如来为什么说,“妙明元心”,没有还处呢?唯愿世尊再垂悲心,哀悯众生,为我们宣讲这些道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嘉陵区1.凤垭山景区预计拥堵路段:白燕大道、嘉南路、凤木路温馨提示:自驾车游客请选择凤垭山山底停车场以及游客中心停车场停放。4.江陵镇中法农业园预计拥堵路
  • #时光瓶子# 夏日的午后,庭院深深,闲庭信步,发现了一处观荷的好地方。大洞竹海一个夏天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带着微博去旅行# 它在距离盘州古城52公里海拔200
  • 譬如“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唐李白)"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宋苏辙)“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
  • #南昌城事#【经营状况不佳 南昌沃尔玛青山南路店将关店】“沃尔玛购物广场南昌青山南路店(以下简称“沃尔玛青山南路店”)将于2021年4月22日起停止营业……”最
  • !!
  • #冬qu冰城 邀您赴约##遇见最美的哈尔滨##哈尔滨旅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如果有一座城市最能代表北国风光,那无疑就是哈尔滨!绽放23年
  • ”(帛书甲本《道德经》)智慧就好像水一样,惠及人与万物;智慧也像平静的水面,平平常常,波澜不惊,所谓“平常心是道”。“静水流深”识得此,“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便
  • #健身计划##健身#【#健身理念#】登山看似运动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没有适当保护,而且动作不正确的话,就会使关节不断承受外力,反复摩擦,最终导致受伤。 18年过
  • 但是也有好处,那一刻你排除了好多的可能,只需要在剩下的选择里去做出决定就好了。先苦后甜 我一直不是很能彻底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的观点是 能享福的时候为什么不好
  • 有一件事是我开始卸下我的伪装了[抱抱]有一次周末他来长沙,以前每次他来长沙都会接我下班,这一次他不舒服,我说让他不要来接我了然后他还说要来接我我!我以前他在我就
  • 半夜十一点了问我要不要吃外卖[裂开][裂开][裂开]我真的要疯难得的一家出行,居然也没有合照,因为都是我给他们拍[吃瓜]#生活的模样##寻找生活中的光##记录我
  • 清妆天舍美妆公开课.…仅此一次.后会无期.倾情回馈所有一直支持清妆天舍的粉丝宝宝们.隆重推出惊爆活动9.9元.个人形象设计课程.由小丹老师亲授黄金2小时.激发你
  • 2017届高三全国各地重点中学第一学期暑考、摸底、月考试卷(六)整套试卷分享:1、广东省佛山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链接: 2、广东省中山市第
  • ""我要是站在阎王爷面前,他老爷子要我在做狗和杨朔一流作家中选一样,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了做狗,哪怕做一只癞皮狗!#网传TFBOYS八月将出新
  • 当你看到杜兰特作为一个跟腱断裂过的球员打出如此天神下凡的表现,当你看到一个当打之年的MVP赌上未来,如此坚强,你领悟到的运动精神一定大于最终那个奖杯~最后,我也
  • 减肥你有3⃣️种选择1⃣花1000—2000去健身房锻炼 ,一个月瘦3-4斤,停止锻炼以后长回去10多斤❗2⃣每天不吃饭只吃水果一个星期瘦5斤,当你
  • 【实时好物合集】如果有想要的东西可以直接点开这个链接搜索: 【18.8】 狮王 美白牙膏2管120g 【四条装39.9】 kissy氧心薄款无痕内裤
  • [鼓掌]#小鬼王琳凯[超话]##你生活中DEADLINE的瞬间##小鬼王琳凯0520生日快乐#和你,今年、明年、年年!老阿姨在这里祝大家23fall申请顺利[好
  • 除了摆放紫水晶洞还可以摆放白水晶,因为白水晶具有避邪挡煞的作用,可以使心怀不轨的小人远离自己,贵人亲近自己。除了摆放紫水晶洞还可以摆放白水晶,因为白水晶具有避邪
  • Hi A棉B绒四件套----时尚花卉风,两面可用哦(新品限时特惠包邮)我们可不一样,打破传统,A面采用全棉面料,B面采用高克重水晶绒,一种床品两种选择,一年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