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普明如来说无上道
(第一百一十九段)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佛说:憍陈如比丘当见到无量多的诸佛世尊后,再过一个阿僧祇劫,即可成佛。成佛后常放大光明,具足一切神通,名号传遍十方世界,受一切人类众生和天界众生恭敬,常常宣讲“无上道”,由于他常放光明,所以他的名号叫“普明如来”。
以上说的“无上道”是什么意思呢?无上道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一乘道这四圣道中,位居最上,没有比其更上的了,故名无上道,无上道的教义在大乘佛法里共有七大义、即:一、法大;二、发心大;三、胜解大;四、自性大;五、依止大;六、时大;七、究竟大。现简介于下:
1、法大:虚空宇宙、山河大地乃至一切法都在佛教三藏十二部里,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即后人将佛所说之经分为十二类、也称为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这些是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藏,表示法身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为大人所乘,故名大乘;其义大而无外、故称法大。
2、发心大:最大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此心周遍尘刹,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平等广博、大慈大悲;济度众生、终无疲厌;是诸佛之本心、道法之本源。此心广大无边,即是诸佛之心、也是成佛之心,与众生同一心体,若人能发此成佛之心,名发心大。
3、胜解大:对大乘佛法殊胜之妙义,能信、能解、能修、能证,如此积聚资粮,成就无量功德,自当明心见性,得如来正知正见,以三法印及一实相印,教化众生,使其发心入道,终成无上菩提。
4、自性大:“性”即佛性、法性、真如实性、自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无二、即是自性。自性本自清净、一尘不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性大无边际,故名性大,能悟入者,等同于佛。
5、依止大:依止就是找个地方做依靠,找什么地方做依靠呢?找诸佛净土做依靠,诸佛净土是彻底断了一切生死烦恼的地方,纯乐无苦,是所有众生都向往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很大很大,能容纳无量无边多的众生在一起生活,所以称名依止大。若人想到这依止大的地方去,有个一生成就的好办法,就是以至诚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同时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能到依止大的地方去了。
6、时大:“时”指的是时间,时间从来都没有开始、也从来都不会有结束,这种概念,不是一个“大”字所能阐明的,只能用一个“大”字来形容,故名时大。
就修证而言,凡夫从发心入初信位开始算,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佛。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有人算出是十三点四四亿年、有人算出是七十亿年、有人算出是一千万兆兆兆兆兆兆兆兆年,如此一个事情几种说法,就会出现争论,争论是无益的,因为时空本为幻法,幻中本无一真,所以我们只需认可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是很长就行了。
如真要做个理论,可以从概念上来理解,就是从初信位到初地位为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位到第七地位为第二大阿僧祇劫、从第八地位到等觉位为第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确实够大够长,所以称名时大。
7、究竟大:什么叫究竟呢?一个事情到底了、就叫究竟;没有到底、就叫不究竟。在佛教中的不究竟是三乘方便法、究竟的是一乘实教法,实教法是成佛之法,是到底了的法,证得的不是小涅槃,而是大涅槃。
大涅槃的名相含“法身、般若、解脱”三义,成就佛之三德;同时含“常、乐、我、净”四境,成就佛之四德。大涅槃代表大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真如实际的无相体现、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得大涅槃即是佛、称名究竟大。
佛说:憍陈如成为普明如来后,常对众生宣讲无上道,讲的就是以上所说的“大乘七义”,这大乘七义就是无上道。普明如来所在的国土非常清净,菩萨修行都非常的精进勇猛,所有的楼阁都可以升降自如,非常殊妙,菩萨们游戏十方国土,以上品供具,供养十方诸佛,作此供养后,心生大欢喜,瞬间又回到本国,他们具有这方面的种种神通力。
佛说:“普明如来”的寿命是六万劫、正法住世十二万劫、像法住世二十四万劫。像法灭后,又会有很长的时间没有佛法,众生又开始随缘造业,恶多善少,天人见恶道众生增多,因此而感到忧愁。
佛说:在此会中有五百个比丘,依次都将成佛,成佛后的名号都叫“普明如来”,我将按次第为他们授记。我灭度后,比如某一位比丘当作佛,他将教化的世间,和我今日所说的情况是一样的,国土严净,得一切神通力,菩萨和声闻学者众多,正法和像法住世,佛的寿命多少,皆如以上所说,与憍陈如成佛后的情况相同。
佛说:迦叶!你已知道,这五百位自在阿罗汉及余下的其他声闻众,成佛的时候,和上面所说的一样。还有得了授记但今天没来参加法会的人,你迦叶应该代我宣说,说他成佛时所有的状况和以上所说的一样。这时五百个阿罗汉,得到佛的授记后,非常高兴,欢喜得跳了起来,从座位上起立,到佛前行头面跪拜礼,对以前乐于小法而深感自责。
他们对佛说:世尊!我们以前常常认为自己已得究竟灭度,今日得授记后才知道,自己认为的灭度,如同没有智慧的人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本应得到的是如来的大智慧,却以声闻小智而自以为足,实在是令人惭愧。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每日一道#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作者:龙泉道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例、无症状感染者128例】2022年3月13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例(含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和
  • 事发地点附近一家汽车修理厂拍到了惨案过程,因此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并于次日在蒙大拿州达比逮捕了22岁的萨迪克,也进一步了解了案件细节,当日,开车的并非萨迪克本
  • 【素食者吃补充剂的3要和5不要】通过天然食物来补充营养是最好的。 ​​​​【劲家庄168清调素食餐】❤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食物❤美好
  • 正如00后非遗产品爱好者童小宁所言:“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成千上万的非遗项目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现代人走进历史、了解过
  • 這集開頭迅速交代了友果被綁架一年後的狀況:溫人一家自那之後,夫妻&父女關係都有所改善,未知留(多部未華子)肚裡也有了第二胎,雖然夫妻之間還是常因各種大小事有摩擦
  • 查了下初版的详细介绍~来自冢安#縣千[超话]# 初bow1950年代のアメリカを舞台に、高校生達の青春を描いた明るく楽しい物語。テレビ朝日で生中継予定です引き続
  • 每次骑小黄车去超市,然后出来的时候小黄车就,被骑走了,每次走到楚一中这边就会碰到一个老奶奶,推着一个卖冰淇淋的小车,今天我买了一杯,买了三个球一个草莓味的一个鲜
  • 完整版 完结小说 百里若烟闻夷光(全文阅读)百里若烟闻夷光 百里若烟闻夷光(全文阅读)百里若烟闻夷光 百里若烟闻夷光(全文阅读)百里若烟闻夷光 《活不过二十五》
  • (我理解就是画饼)规划师也应该是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你才有资格去规划别人的生活。现在的规划,可能上边这些都不具备吧,或者只具备
  • 可能听到名字大家不认识,说起“丑女无敌”就不陌生了吧,在这部剧中,李欣汝饰演女主角林无敌,长相一言难尽,却有能力的一个年轻女孩。 说回来李欣汝,她其实在演
  • 且不说穷人是不是因为思维和认知上的因素导致短视,我们就说,他哪怕是真心想把鸡蛋孵出小鸡,逐步建立一个养殖场,那么,他凭什么能熬到盈利的那天? 这两年,身边
  • 一切都适应得非常好,周遭的人对我充满了善意,他们毫不吝啬对我的夸奖和赞赏,就连一个我曾经特别不喜欢的一个女人,她常常出现在警局大厅,今天她又趴在我面前,真诚的看
  • 殿下面前,言侯还是不要再说这些了……”言侯看了靖王一眼,道:“大统领说得是,我是老了,没了当初的少年锐气,心绪总以哀叹为多,请殿下切莫放在心上。”纪王放声大笑,
  • #田柾国全球大top#[威武]#田柾国人气top# 220714 柾国单封第十日达成Yes24‼️教保文库‼️Ktown4U‼️Gmarket【销量&销售指数四
  • #十二星座# #星座##星座性格##许个愿吧##我等你到三十五岁[超话]##一醉经年[超话]##天涯客[超话]#盘点原耽里让人心疼至极的情话我一想到将来喜欢的人
  • 一次,金星在节目中爆料,某当红明星大冬天的耍大牌,让剧组400多号人等着。剧务去请他,客气地说:“您已经迟到4个小时了。”大明星却怒吼一声:“给我滚!让他们给我
  • 看着就会激动~珠光色那个红色也很美好 打底色第一格也很美好除了哑光色都是那些变化万千动态感的颜色了不是单纯就很闪 他的偏光做的超级好 超级有感觉的颜色如图 我已
  • 然后就有欲望点她家的巧克力戚风蛋糕,其实我们是刚吃饱饭的,蛋糕甜度刚刚好,奶油香浓不腻,嗯,原材料杠杠滴 不愧是五星评价俩人很久没见面了,有说不完的话,女人碰在
  • 【宁洱上空出现“七彩祥云”】7月11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上空现绝美奇观“七彩祥云”形似一顶彩色的帽子,令人叹为观止。当天下午五点半左右,宁洱县城西边的普洱山上
  • 坐在静谧的光阴里,静静聆听心灵的低语,那是一种生命的清醒,是凤凰涅槃后的新生,是万事皆空的彻悟,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悠悠的时光里,静守着一份淡然,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