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超话]##阅读微感悟##阅读分享##好书推荐#

《心》稻盛和夫: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最近,同事都说我变了,不再似前段时间闷闷不乐,焦虑不安,变得开心了。工作上也频频得到领导的表扬。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我的工作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以致于自己的心态也改变了,却意外地使周围的境况焕然一新。

这大概就是稻盛和夫在书籍《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以下简称“心”)中说得“相由生心,境随心转”,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

稻盛和夫是谁?

他是商界中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无数商界大佬们崇拜的对象。

他27岁创办了京瓷,他52岁创办了第二电电企(KDDI),并将它们打造成了世界500强企业。更让人崇拜的是,他78岁临危受命,重新出山,接手濒临破产重组的日航,并使之扭亏为盈。

到底是什么让他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或许我们可以从《心》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感恩之心:不管好坏,都要心存感谢

当面对不如人意的现实时,我们往往会发牢骚,会愤愤不平。这时候再来要求我们拥有感恩之心,说声感谢应该很难吧。

殊不知,这些牢骚、不满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境遇进一步恶化。

记得有段时间我经常被领导批评,每次被批评后,我的心情都非常低落,很难进入工作状态,导致当天的任务无法完成。次日,又因此被批评。如此循环,生活中也受到了影响,结果没有一件事情的进展是顺利的。

无奈之下,我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和老师沟通了后,她告诉我是因为自己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有些事情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有时不用太在意。

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了努力后的结果,不管结果好与坏,一旦出来,就尽快将目光放到下一件事情上面,全心投入其中。这样下来,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顺利,最终也成功的升职加薪了。

这样看来,不管遇到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要学会感恩,要说一声谢谢。

而这个谢谢可能与我们理解的谢谢不同,书中对“谢谢”这个词做出的解释是“难得拥有的”,也就是“难得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我们活在世上所经历的事情,其实全都是“难得拥有的”事情。

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一场又一场“难得拥有的”事情组成的。

那怎样才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呢?

书中有提到一点,当灾难到来时,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对,就可能唤来更大的灾难。避免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灾难。

比如,今年过春节时,我去朋友家,不小心被她的小孩用笔将手划伤了。我当时却在想还好只是手上受伤了,如果是一开始抱着小孩时被划伤,说不定就是脸上划伤了。甚至,我还想到以后家里有小孩是一定要注意这类东西的收拾。这样想着还真是要心怀感谢,因为自己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所以,不管现在如何,我们都要相信它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自己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谢,自己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二、利他之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无关事情大小

作者从少年时代起,经历青年时代,一直到踏入社会,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一度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挫折和失望的连续。但却发现有件事情却极其顺利,那就是高中时代出于帮扶家计、守护家人而做的纸袋行商。

这就是从“关爱他人”出发的行为,也就是“利他行为”。这种情况下,事情自然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记得去年河南受灾时,快“倒闭”的鸿星尔克捐了5000万,直播间把心酸的网友笑哭了。为此,很多网友涌入直播间购买产品,甚至很多地区的门店产品也卖断货。这就是利他行为产生的力量。

可能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做出利他的行为几率不大。殊不知,有些利他行动在自然而然间就完成了。

比如,生活中,当我们的家人不开心时,我们会想尽办法让对方高兴,甚至为此还会做自己从未做过的“傻事”;比如,工作中,当我们和他人同事合作时,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对方所负责的部分,再看看自己怎样做能减少对方的压力;再比如,企业在做产品研发和宣传时,所运用的“用户思维”。

这些行为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所以,不管事情多么细小,只要我们有心,都是利他行为,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

写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有这种担忧,担心遇到心怀恶意的人利用我们的“利他之心”。此时,我们是不是也要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呢?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会变得与他们同样的水准。

最好的办法,就如同作者所说,远离他,不与他发生关系。如果交往后对他心生疑虑,那就找个理由不再与他见面。如果他想加害于我们,那就坚决断绝关系,一概不再与之交往。如果避免不了,需要交往,只要我们不去附和他们,也不去对抗他们,他们不久就会静静地离去。

三、强大之心:成就未来

京瓷从一家小小的街道工厂起步,逐渐引起国内外的瞩目,最后实现了飞跃性发展,其契机是从IBM那里拿到了大订单。但这大订单却是三年多炼狱般苦难的开始。如果不是作者拥有强大之心,永不放弃,哪有后来巨大的成功。

这也让作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正因为情况困难,所以才要相信局面必能打开,一味向前,这时候,命运之门就会开启。

比如,面对领导布置的新任务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样拒绝,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哪怕工作结果不好,只要我们吸取经验,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时,我们就能顺利完成。长久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有些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也就是说面对新任务或者困难的任务时,难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记得前段时间,有位小姐妹来报喜,说是收到了自己中意公司的offer,而这一切都要功归于过往公司的经历。同时,也要感谢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选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这种态度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大家都听过滴水穿石的典故,只要水滴无休无止落下,哪怕是面对巨大且坚硬的岩石,最终也能洞穿岩石。所以,请相信我们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带着如此坚强的意志持续努力,不管做什么事业,都一定能“杀出一条血路”。

写在最后:

就是以上看上去很简单的“心”,却蕴藏着人生转机的力量。如果此时的你正在寻找一生幸福的秘诀,不妨打开这本书《心》,里面还有更多的“心”等着我们去探索。

也许在看第一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就是一本鸡汤文,但多阅读几次就会发现它真的很不错,道理很简单,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

#赵啦啦营销咨询[超话]#如何在一个细分领域“出圈”?
四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敢做""敢当""入圈”“出圈”
1敢做。敢于多多唱光”自己的行动、作品,给关键人物看到,最大化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2敢当。敢于接受额外的任务和事务,在看得到成长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拿下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并且尽全力做出好结果。
3入圈。进入新的不同的圈子,增加自己的信息摄入,扩展自己的认知。
4.出圈。跟入圈不一样的是,出围是突破现有的圈子,让周里人看到自己的成长,从而获得大家的支持。

《“电话粥”的消失,是因为互联网还是因为没朋友?》 文 | 徐菁菁

#你还会和谁煲电话粥# 想一想,排除你的客户,你上一次和一个人打超长的电话是在什么时候?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手机套餐里的流量越来越不够用,而“通话时长”一项的富余却越来越多。而“电话粥”这个词,几乎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被淘汰了。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美国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在2011年,美国人均每天平均会接到12个或以上的电话;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低于6个。2019年,英国通信管理局调查了15万名英国人使用手机的情况,发现四分之一的人每月使用手机打电话次数不足5次,6%的人从来不用手机打电话,即使打电话,通话时间也相当短,将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足1分半便结束通话。

心理学家们发明了一个词“电话恐惧症”(Telephonophobia)。人们为什么更喜欢利用网络工具发送语音信息和文字信息,而不是直接打个电话?研究者的解释是,这是出于对掌控感和确定性的追求。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是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之一,一旦选择接通,我们就被强制卷入了一段人际关系。即时的语言沟通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可能会说错话,也可能做错选择。

用美国丹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科特·斯坦利(Scott Stanley)的话说,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拥有了远比从前多的选择和未知,这让我们对失控和对不确定应激般地感到恐惧。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处于“尚未准备好”的状态里。而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使用语音信息和文字信息的新的交流方式就像是一个安全阀。在网络通信软件里,我们可以选择暂时性或者永久性地忽视那些我们不愿看到的消息:“嗨,我现在才看到你的留言。”“对不起,手机出了问题,好多信息被删除了。”而当我们决定回复一条信息时,我们可以调整语气,或者字斟句酌,再用上颜文字、表情包,确保沟通的效果尽在掌握。

现在,不打电话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交规则。哪怕是关于“发语音”这件事,有多少你对着一个“熟人”发来的60秒语音怨念不已,因为它给你造成了一点麻烦?那就更不用说毫无预兆的来电了,简直太越界了。

我完全同意心理学家的这些分析,但我想,“电话粥”的消失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我对电话粥的最深感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千禧年之初,智能手机没有普及,大学宿舍有一台IC卡电话。在没有隐私可言的宿舍,我旁听过很多使用各地方言的电话粥。常常,电话粥正“煲”在兴头上,IC卡的余额告零,打电话的人不得不四处借卡,或者干脆趿着拖鞋飞奔去小卖部再买一张。

在那个年代,我们不担心别人窃听了我们和亲密朋友的私语,不会害怕“说错话”,也不担心会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最怕空气突然安静”。如果在今天看来,打电话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原始的沟通方式,我们曾经并不介意在电话那头的朋友面前“裸奔”。我想,电话粥的衰微,也可能是因为能够和你一起煲一锅“电话粥”的朋友也在变得稀有。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如此发达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友谊,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结论。从利好的角度看,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与更多的人交往。演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曾说,我们的大脑受演化所限,能够应付的“真朋友”(meaningful friends)最多只有150个。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发现,普通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联系人,从2006年的137个上升到了2009年的440个。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发现,美国青少年在Facebook上平均有大约300个朋友。

我们也可以非常轻松地和远方的好友保持联络。通过朋友圈和其他社交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实时跟踪他们的日常生活。

但从另一面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增强了友谊的质量。在社交网络上,绝大多数“好友”其实只能称得上我们的熟人。尽管我们总是在看他们展示的内容,但社会学里的“友谊发生三要素”——接近、非计划性的重复接触,以及鼓励人们放下防备坦诚交流的机会——并不会在我们与他们之间发生。

但在社交网络上,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维系这种弱连接。你可能会发现,你在朋友圈的互动很多时候并不发生在你和你最亲密的朋友之间。2021年皮克斯推出的新动画《天赐灵机》(Ron’s Gone Wrong)讲了一个关于建立真正友谊的故事。故事设定了这样一个背景:在学校里,每个小孩有一个机器人好友作为他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助手。机器人帮助孩子在社交网络上互动交友,但实际上孩子们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少。在社交网络上,他们建立的不是真正的友谊,而是在关注自己的视频有多少人观看,被多少人点赞。这仿佛就是我们今天网络人际关系的写真。

这些行为的动机无可非议。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妮可·艾利森(Nicole Ellison)指出,在Facebook上回答问题或是祝别人生日快乐,在LinkedIn上称赞别人的技能,在Instagram上的照片下方留下“喜欢”或是评论,都是一种社会“理毛”行为,就像我们的祖先靠彼此梳理皮毛获得对方的好感和关注。但我想,在这种大的氛围下,真正的友谊很可能会受到冲击:大量弱连接的人际互动既占用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驱逐了孤独感,于是我们和真正的朋友保持互动和联络的时间与动机都在下降。

互联网好像帮助我们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我们很可能知道朋友吃了什么晚餐、看了什么电影、读了什么书、买了一支什么色号的口红,我们误以为对对方的生活了如指掌,我们对彼此不再好奇。我们忘了,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呈现的往往都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些真正的欢乐和痛苦是不会展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可是,我们已经不再去问“你最近过得好吗”,我们也会把自己包裹在社交网络打造的壳里。

友谊的质量永远会比它的数量更有价值。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蕾切尔·格里夫(Rachel Grieve)的话说,一张庞大的社交网络会提供许多拓展人脉、搜集信息的机会,但是你如果想感到温馨、得到归属,那就非得有几个好朋友不可了。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还能和你煲电话粥,请你务必珍惜他/她。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紫妍案延长2月 网友:她“遗书”里记录的人员名单都有谁?
  • 燃!朱婷,MVP中的战斗机!
  • 前腾讯AI Lab主任张潼加盟创新工场,出任港科大&创新工场联合实验室主任
  • 魔术客场30分大胜鹈鹕 武切维奇25+17碾压浓眉哥
  • 杨超越发声明拒绝网络暴力,继续散播将诉诸法律,维护艺人权益!
  • 张轩睿和Selina,成不了另一对张伦硕和钟丽缇
  • 李兆基宣布退休 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二位 出生在顺德
  • 美联储今年不加息!
  • 乌所畏,泰精彩!苏亚雷斯领衔中国杯巅峰对决
  • 地震局回应巨响
  • 老虎证券上市怎么回事?首日大涨36%,或再次点燃金融股
  • 富士康出阿里股份
  • 知乎否认内测知乎百科:没有这款产品
  • 恒大地产内部重组女员工说出最新情况
  • 6省份进入深度老龄化 6省份深度老龄化是哪六个省
  • 陈赫一家游迪士尼具体是什么情况?
  • 阿里发布繁星计划 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胜利否认吸毒,韩国警方:已掌握吸毒证据!
  • 刚刚,隋文静/韩聪夺得世锦赛双人滑金牌!
  • 20190321|互联网圈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