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广说此经今正是时
(第一百三十五段)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狮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否?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狮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狮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远,唯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诸佛各在七宝树下,坐在狮子座上,都派遣自己的大菩萨侍者,前往释迦佛处,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并叫侍者都满带七宝艳色的天界鲜花,以作供养,又教侍者说:你到了“耆闍崛山”,要好好地代我问候释迦佛。
这里说的“耆闍崛山”,位于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是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意译灵鹫山、简称灵山。此山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园林清净,圣人多居此处。佛也常住于此,有不少的大乘经典都在此山中说。如《无量义经》、《法华经》等,所以,灵山是佛陀说法的主要道场之一,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诸佛郑重地告诫自己的侍者,到了释迦牟尼佛的住所,要像我教你这样问候,问候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少于生病?是不是也会有很少的烦恼?精神是不是很好?身体是不是安康快乐?然后再问候佛身边的菩萨和声闻众,问他们的心是否已得“安隐”?
“得安隐”即“得禅定”的意思,如是问候完后,再将带去的七宝鲜花散在佛的身上以作供养,供养完后就向释迦牟尼佛介绍自己是哪一位佛的代表,说明我们来此的目的就是想开塔见“多宝如来。”来的十方诸佛都派出了代表,都是同一样的表达。
这时释迦牟尼佛,见所有的“分身佛”都已前来集结,各自坐于狮子座上,知道诸佛的共同心愿都是想开塔见“多宝”如来。这里说的分身佛是什么意思呢?分身佛是从一法身中所分,为化导有缘众生,以方便力变化多身于十方世界以化度众生,称为“分身”。就佛菩萨的分身以度化众生而言,又分“分身度化”、“分身遣化”两种,即:
1、分身度化:就是从一佛身中分出无量多的佛身,被分出的佛身长期分住于十方世界,并各在其世界里以教化属下众生,这次从十方世界赶来的诸佛,都是从释迦牟尼佛一身中分出去从事度化众生工作的,叫做“分身度化”。
2、分身遣化:则多指菩萨而言,比如观世音菩萨分三十三身、地藏王菩萨现身六道等,都是以慈悲权化而垂无穷的应益。善导《法事赞》卷下,谓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说∶“一切时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念念随机为说法。”又说∶“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一念乘空入佛会,身色寿命尽皆平。”这说的就是菩萨以“分身遣化”度化众生的事。
关于分身的意义、吉藏《法华玄论》卷九中说∶“以多宝并坐,显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又集释迦分身故显一佛自有本迹。”窥基《法华玄赞》卷八中说∶“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身,由身平等但说一身摄诸佛身,又显自他身无差别,十方分身佛集身无异,彼身即我身。”
也就是说:以多宝佛一佛之身,表法一切诸佛,而多宝佛与释迦世尊同坐一座,则表示释迦佛与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此外,若以象征法身的释迦佛为本体,则分身诸佛就是迹身、因此“本迹”亦同一身。“本”指过去无量劫前之诸事、“迹”指近来世之诸事。意思是:释迦牟尼于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佛,现在来参加法会的十方诸佛都是释迦世尊的分身佛。这显示的是十方诸佛同一法身的道理。
这时释迦世尊见十方诸佛都来了,即从座起,有莲花托足,缓缓上升,住于空中。一切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都起立合掌,一心观看佛的相好。此刻的释迦佛开始兑现自己的偌言,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让众人都能亲眼见到涅槃佛多宝如来,于是用右手指打开七宝塔的大门,立即就传出了大音声,如开锁后打开大城门的那种吱嘎的声音。此时所有的法会大众,都看见了“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在狮子座上,肉身色相不散不坏,非常安详,如入禅定。


此处“开宝塔”比喻“开权”、意为开方便权宜法;见“多宝如来”比喻“显实”、意为显现诸法实相之究竟涅槃。这是《法华经》“开权显实”的中心所在。
为护念《法华经》,多得无量无边的十方诸佛都来齐了,这阵容之庞大、法会之庄严、意义之深远,也表明了《法华经》确实是经中之王,非常真实、非常稀有、非常难得!
此时大众见到“多宝”如来也在兑现自己的偌言,在塔中说: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你赶快讲演《法华经》吧!我就是为了听《法华经》才专门来此的。
这时的四众弟子,亲眼见到过去无量千万亿劫已灭度的佛说这样的话,非常感叹,叹未曾见过如此殊胜,于是用各种天界最珍贵的七宝鲜花,散在“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身上,以作供养。
“多宝如来”在宝塔中让出半边座位,请释迦佛坐,对释迦佛说:你可就此而坐。于是释迦佛进入塔中,于半边座位上,结跏趺坐。法会大众们见二位如来在七宝塔的狮子座上,结跏趺坐,各自都在心里面想:“佛的座位又高又远,我们看不清楚,如果如来能够用神通力,让我们也升到虚空中去就好了。”
释迦佛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了,用大神通力,将所有的大众,都接往虚空。并以大音声,普遍告诉四众弟子说:有谁能在娑婆国土,广泛宣讲《法华经》,而今就正是时候,因为如来不久就要入涅槃了,所以我想以此《妙法莲华经》,付嘱给能宣扬《法华经》的人。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秋文/张维清桂花香,醉了秋心稻花的浪,吻过金黄的秋落叶,把秋撕成碎片终止与天空的联系死去的野草,根活在唐风宋雨里粉碎世人的谣说露珠,装下一枚相思的月月光染色,也
  • 可是不要听了什么,而要思考为何听到这言这意?《自然之美》为俗世添一点趣味…每一次都那样直击灵魂,多少难免让人难以适应。
  • 高阳老师演奏的的《神州畅》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风清夜月明,畅听神人音。在典籍《吕氏春秋·古乐》我们可以找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积食,主要是近期饮食过多或是吃了不好消化的东西,导致胃肠暂时罢工,不愿再接受食物。因为过多的食物堆积在消化道里,所以肯定是不想吃饭,大部分还
  •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得当的言辞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懂得适时的沉默,也是一个人睿智的沉淀。 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言慢、性柔,德厚,相处时就会少一分碰
  • 万万没想到《苍兰诀》第24集把我看哭了,从小兰花和长珩散步想东方青苍开始就觉得难过,到后面,东方青苍看着他们说,小兰花在长珩身边都是笑的,在自己身边都会哭,然后
  • #海南疫情防控#【陵水新增11例确诊病例和​8例无症状感染者丨附活动轨迹】 2022年8月6日0—24时,我县新增11例确诊病例,均为轻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8例
  • 游戏网名符号,这么多[允悲] 收藏一波慢慢用吧[doge] ͜❀҉ এ ృ ةم ʚΐɞ ʚɞ ﻬ ๑ ف ๓ ق ͜✿҉ ͜ღ҉ ℘ ೄ ζั͡ ต ԅ️
  • 狮子妈妈在耐克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潮鞋再快一点,再快Adidas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AJ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NB场地上,羚羊妈
  • 一颗菜都有不同价位,打农药的不打农药的,种植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等想说韩国财阀是个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模糊概念大概就像有个老妇人问某明星工资有没有十万块的那种感觉
  • Daswani 和他的团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些额外的背景,并指出,一旦破解了厚厚的表面冰层,可能会发现一种称为分化的过程是液态水和更高温度的独特层的原因。另一种
  • 宁静的夜晚终究是被打破了我们家小区里楼与楼之间其实分布着非常多的流浪猫 然后部分小区居民也是很热心 晚上到点会拿着家里的剩菜剩饭下楼喂它们 而我们家楼下有四五只
  • 轻轻的翻开那本流年岁月的记事本,在那些走过的年华中,因为你,我听见了白合花开的声音;因为你,我开始相信爱情里的唯一;还是因为你,在我的生命里客串了那场绝世的美丽
  • #发现诗人# ●转眼五十作者:周荣(慈祥的天空)从小爱看四十多年来依然那么年轻,月一如当年模样我,甚至不能让我的诗歌成熟,已渐老愿我如雕像模样笑对风雨不用高高在
  • 也许一生会走错不少路,看错不少人,最后才会明白,人生是认清与看淡,也是执着与勇敢,万事尽心尽力,一切顺其自然就好。每天醒来,做个向日葵,面朝阳光,努力向上,相信
  • 玉米粉蒸肉蔡红旗 老家商南的乡间红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的一道菜是粉蒸肉,在村民眼里粉蒸肉是检验一个乡村厨师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能做的一手色香味俱佳的粉蒸肉的厨师
  • #白鹿[超话]#[心]#向全世界安利白鹿# [DAY 12]Q: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采访猫眼大明星的这个采访鹿鹿清醒通透又努力,她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提升自己
  • 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延续的文化传统自然有着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对于情人这个态度,对于... 杭州竟然什么时候开了一家这么大的欧包店,大然优谷,从
  • 更重要的是,帅正生的励志故事在村里产生了很大影响,激发了很多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当下时代,如果现在你生意不好做,工作工资又低,创业
  • 大西北环线明天就结束了有好多遗憾和烦心 说实话体验感并不好 翡翠湖鸣沙山月牙泉七彩丹霞全都没看成 全都因为破疫情 昨天凌晨一点收拾东西坐车出敦煌西的经历我这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