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

1、閱藏分享:菩薩云何得住於道?

引用經文:《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須真天子經住道品第六》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云何得住於道?」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說滅貪法,不於滅貪而求其證;說滅婬怒癡諸愛欲法,不於其中而求其證。是故,天子!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說空不以空為證,說無相不以無相為證,說無願不以無願為證,說不會不以不會為證,說無生不以無生為證,說無所起不以無所起為證,說無分際不以無分際為證,說離貪不以離貪為證,說離所作不以離所作為證,說滅事不以滅事為證,是為菩薩得住於道。復次,天子!菩薩無所施為具檀波羅蜜,不持戒為具尸波羅蜜,有瞋恚為具羼波羅蜜,以懈怠為具惟逮波羅蜜,憙亂忘為具禪波羅蜜,志愚癡為具般若波羅蜜。是故,天子!菩薩得住於道。」

2、閱藏分享:论道!

引用經文:《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四·道類品第十》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童子:「道為何等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我所處是道類。」

……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於此行中,亦不得愛欲,亦不得生死,亦不得泥洹,是故道。道之所行得合於道。」

3、閱藏分享:何者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等聲聞因他聲解,豈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師利!我請汝說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為法界所繫持故。若觀法界而不捨放一切眾生,不墮正位、不共結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到學法、無學法界為所縛者,捨一切眾生焦然結縛,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樂住結,是等名為非佛法器。大德須菩提!若有能盡未來際劫,發大莊嚴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為三垢之所染污,於生死中起園觀想,欲樂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無欲染示現染欲,非為瞋惱示現有瞋,不為癡覆示現有癡,除斷結使現住三界,導引眾生無有自高,荷擔重任一切眾生,能令無上三寶種性,具足不斷住三昧門,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4、閱藏分享:陶器泥性無有差別,众生佛性亦无差别。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法性是一如一實際,云何分別說器非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種泥造種種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蘇器蜜器,或盛不淨,然是泥性無有差別,火然亦爾無有差別。如是如是,大德須菩提!於一法性一如一實際,隨其業行器有差別:蘇油器者喻聲聞、緣覺,彼蜜器者喻諸菩薩,不淨器喻小凡夫。」

5、閱藏分享: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須菩提言:「解脫何事,說名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以何因緣故,或有縛者、或有無縛?」

須菩提言:「無智故縛。」

文殊師利言:「如是,斷無智故,名為解脫。」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

文殊師利言:「如春熱時名為熱水,如冬降寒名為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6、閱藏分享:何謂為淨?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根本自淨故,聞諸功德不喜不高。」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根本自淨?」

佛言:「須菩提!無我根淨、無眾生根淨、無命根淨、無丈夫根淨、無人根淨、無身見根淨、無無明有愛根淨、無我我所根淨。」

須菩提言:「世尊!何謂為淨?」

佛言:「須菩提!無縛無解,是名為淨。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是名為淨。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無不作,無闇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為淨。」

須菩提言:「世尊!若無生死、無涅槃者,云何名淨?」

佛言:「須菩提!是淨無憶想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染著。須菩提!猶如有言淨於虛空,實無所除令虛空淨。如是,須菩提!所言淨者,實無有法名之為淨。若有聞是而不驚怖,名之為淨。須菩提!汝今淨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淨,以無垢故。」

佛言:「須菩提!若無有垢,為何所淨?」

須菩提言:「世尊!法性清淨我已知之。」

佛言:「須菩提!汝今能知法界性耶?」

須菩提言:「世尊!若離法界有餘法者可知法界,無有法界能知法界。」

佛語須菩提:「無有一法離於法界,誰知法界?」時須菩提默然不答。

7、閱藏分享:聲聞初中後善、菩薩初中後善了解一下。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中》

所說真正,初中後善。

「『云何初善?謂身善行、口意善行。云何中善?學行勝戒、學勝定勝慧。云何後善?謂空三昧解脫法門、無相三昧解脫法門、無願三昧解脫法門。復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處,後善者善妙智慧。復次初善者信佛不壞,中善者信法不壞,後善者信於聖僧得果不壞。復次初善者從他聞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復次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於盡滅。是名聲聞初中後善。

「『云何菩薩初中後善?若不捨於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迴向一切智是名後善。復次初善者於諸眾生慈心平等,中善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設何方便,後善者喜捨同等。復次初善者降伏慳貪、捨離破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不住亂心、殺害無知,中善者施、戒、忍、進、禪定、智慧,後善者以諸波羅蜜迴向一切智。復次初善者謂四攝法教化眾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護正法,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復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捨一切菩薩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於一生灌頂正位。是名菩薩初中後善。』

8、閱藏分享:精進及不放逸到底有何不同?声闻和菩萨的精進及不放逸又有何差别?

引用經文:《大方廣寶篋經卷下》

佛告勝志:「菩薩有二法,速得明達具足大乘。何等二?所謂精進及不放逸。是中精進,謂如法得財一切悉捨;不放逸者,施不望報,皆以迴向於一切智。又精進者,正斷一切惡不善法,成滿具足一切善法;不放逸者,謂堅持淨戒不為後生,悉以迴向於無上道。又精進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不放逸者,於諸眾生無侵害心。又精進者,進諸善法無有厭惓;不放逸者,進諸善根向無上道。又精進者,於諸禪支心無疲惓;不放逸者,於諸禪支不貪味著。又精進者,進諸多聞無有厭足;不放逸者,正念修行聖智聖慧。又精進者,不捨四攝;不放逸者,起化眾生。又精進者,身心堅住;不放逸者,不得身心捨離著法。又精進者,慈心等緣一切眾生;不放逸者,不得所緣眾生慈法。又精進者,教他眾生發一切智心;不放逸者,觀一切法皆悉如幻,而不捨離一切智心。又精進者,發起三昧;不放逸者,將護不令墮於漏盡。又精進者,如救頭然修集聖諦;不放逸者,不隨證滅。又精進者,為滿諸相集善無惓;不放逸者,觀於法身。又精進者,修淨佛土;不放逸者,淨眾生界。又精進者,集三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靜解脫之法。勝志當知!菩薩所有善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辦;菩薩所有一切智業,因不放逸而得成就。是故說言,菩薩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轉無上正道。」

居士分享

9、如果有我,就有增益,就不会信心等如虚空。

復問:「云何心如虛空?」答言:「如虛空無心,心亦如是。如是心,心等如虛空。」復問:「誰當信心等如虛空?」答言:「天子!計有吾我人者則不信。」天子復問:「計吾我人者何所是?」答言:「心等如虛空,而欲增益過出其上。」復問:「云何增益過出其上?」答言:「計有常者便欲出其上,計無常者亦欲出其上;苦者亦欲出其上,樂者亦欲出其上;憂者亦欲出其上,無憂者亦欲出其上;計有身者亦欲出其上,計無身者亦欲出其上;空、無想、無願亦欲出其上;幻、夢、水中月、影、響一切諸法,其譬如是。如是等而復欲出其上。如法有所處便可增益,婬怒癡更相猗,復欲出其上。形此生死不可讚歎泥洹之事,復欲出其上。如是,天子!是為計吾我人者。‖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二

10、解空即入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在何所起?」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佛法本無,無所起。何以故?天子!如虛空本無,從虛空本起一切佛法。」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為幾何乎?可數知不?」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亦爾。所以者何?如一切法,如來從是最正覺故。是故,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之數等亦如是。」天子復問:「云何?文殊師利!婬怒癡寧復是佛法耶?」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婬怒癡是為佛法。何以故?愛欲無覺,以道之教教授故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將無一切皆當得佛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皆當得佛,審當作佛。卿莫疑也。所以者何?天子!一切當得如來正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皆得佛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為入寂然、為入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寂之與空云何得覺?」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不得空,何從得覺乎?用空無侶、無強無弱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來曉空便得道乎?」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如所語!空則是道。佛說解空則為入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道之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平等則道之本。」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何所持而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持無我、無人,是故為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而與道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生、無所起則與道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去至何所?」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去至一切人心諸所行中。所以者何?無所行亦無所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何所出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大哀則道所出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大哀是道之所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度於一切是則大哀,道之所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從何求?」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從一切愛欲中求。」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愛欲而能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淨八直行是故道。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施行而名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愚癡與道等,道與愚癡等。施行是等,則名曰道等。於直見等、於邪見等,於直念等、於邪念等,於直語等、於邪語等,於直活等、於邪活等,於直業等、於邪業等,於直方便等、於邪方便等,於直意等、於邪意等,於直定等、於邪定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直見與邪見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等於虛空,等於寂靜。‖佛說須真天子經

11、大方廣寶篋經分享。

(1)为何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是故,須菩提!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是故,大德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是佛法。」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以何緣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覺。」又問:「云何如佛智所覺?」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後亦如是,不離如故,是以說言如佛智所覺。」又問:「所言初後,云何初後?」文殊答言:「初空後寂,故名初後。」須菩提言:「空之與寂有何差別?」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生金與熟金,有何差別?」答言:「以言說故而有差別。」文殊師利言:「如是,大德須菩提!以言說故言空言寂。若有智者,不著文字、不執文字。」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凡夫、智者有何別相?」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以業相故名為凡夫,以業相故名為智者。」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業有何相?」文殊師利言:「因緣為相,隨其所行有差別名,若無所行則無別名。凡夫有行、有差別名,慧者無行、無差別名,有無中間名為聖行。然此聖行,於諸凡夫名為非行。

(2)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文殊師利言:「如春熱時名為熱水,如冬降寒名為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3)一切法非法,是什么意思?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一切法非法。此何謂也?」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能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況復非法。若法應捨,則不名法、不名非法。」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如來佛法可非法耶?」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來佛法無有決定,若無決定則不應說是法、非法,是故佛說一切法非法。https://t.cn/Ai8YeiQy

修什么法门、修什么境界,才能得到佛的智慧?(宣化上人)

若人欲识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在贤首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这九位大菩萨同时对文殊师利菩萨发问:“佛的弟子!我们把已了解的道理,各自说完。希望仁者以四无碍的妙辩才(辞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来为我们大家详详细细演畅如来所有的境界。什么是佛的境界?怎样能得到佛的境界?”

在本经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等你的意念清净,没有贪瞋痴、没有狂心野性、没有贡高我慢、没有嫉妒障碍的时候,种种烦恼、种种妄想,都一概清净,犹如虚空。这时候,就会明白什么是佛的境界。

觉首、财首、宝首、德首、目首、勤首、法首、智首、贤首,这九位大菩萨,共同向文殊师利菩萨提出十个问题:

① 什么境界是修佛境界的因?修什么因才能证得佛的境界?

② 什么境界是度化众生的境界?用什么仪式、用什么方法,而令一切众生得度?

③ 什么境界是能入到佛的境界中?

④ 什么境界是佛的境界智?修什么法门、修什么境界,才能得到佛的智慧?

⑤ 什么境界是佛说成佛方法的境界?什么法门是成佛的方便法门?我们修道人,需要知道这种妙法。

⑥ 什么境界是佛演说妙法的境界?佛用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法?

⑦ 什么境界是佛的境界知?修什么法才能知佛的知见?

⑧ 什么境界是佛的境界证?修什么法才能证得佛的境界?

⑨ 什么境界是佛的境界现?在什么境界中佛能示现?

⑩ 什么境界是佛的境界广?佛的广大境界是什么样子?

以上十个问题,都需要明白。先要明了知道这些境界,以后依照这些方法来修佛的境界。这些问题,是九位大菩萨发慈悲心,怜愍众生愚痴,不知如何修行,所以代替众生来问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提纲挈领的问答,我们要聚精会神来听讲,不要辜负诸大菩萨一片慈心。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在前边是九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答复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问题。现在是文殊师利菩萨用偈颂来答复这九位大菩萨所问的问题。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如来二字的解释: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有一种解释:“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如,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来,就是了了常明的方法。

如来的境界,深是无法可比其深,广是无法可比其广;也就是尽虚空,徧法界,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任何的境界,都是如来的境界,所以叫深境界,又叫广境界,也就是圆融无碍的境界。

如来的境界,是横徧十方,竖穷三际,其量和虚空一样的广大。所有的众生,都在如来境界之内,没有超出如来境界之外。因为不出入,所以说而实无所入。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能出如来的境界,本来都在虚空中,这是境界广的答案。

如来深境界 所有胜妙因

亿劫常宣说 亦复不能尽

佛的境界因,是不可思议。它是特别殊胜,因为有殊胜微妙的因,所以能在亿劫那样长的时间里,恒常演说演畅如来境界。这种胜妙的因,纵使经过多劫,也不容易把它说完,这是境界因的答案。

随其心智慧 诱进咸令益

如是度众生 诸佛之境界

随顺一切众生心,或有智慧、或无智慧,不管是智是愚,佛都用种种方法来诱导,为令众生趣向佛道,而得其应得的利益。

度种种众生,要使用不同方法来教化,像前边所说种种道理、种种方便法门,来度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这是境界度的答案。

众生都有佛性,也有无明。无明重的众生,智慧就少一点;无明轻的众生,智慧就多一点,智慧少的众生,烦恼就多;智慧多的众生,烦恼就少。智慧和烦恼,成为反比例。因为众生的种类繁多,思想不同,所以智慧也不同。

世间诸国土 一切皆随入

智身无有色 非彼所能见

所有世间一切诸佛国土,无论那个世界,诸佛都随顺众生心而入这世间来。诸佛是用智慧而入,智慧身是没有色相的,所以凡夫是看不见佛。究竟是怎样入这世间来?又是怎样出这个世界去?没有五眼六通人,是不知道的,这是境界入的答案。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虚空

诸佛的智慧,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诸佛的四智,是自在无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没有障碍,像这样三世无碍,四智圆明。用这种智慧来平等教化众生,犹如虚空,无形无相,而徧满一切处,这是境界智的答案。

法界众生界 究竟无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来境

法界是理,众生界是事。因为依理成事,真理就是事,所以没有分别。法界和众生界虽然无分别,但是还要了知它不同的境界。这不是用分别心能知道的,因为这是佛的境界。所以凡夫是无法猜度、无法思量、无法知道。

佛的境界,像大圆镜一样,清净光明,一尘不染,照了诸法实相。事来则映,事去则净,也就是境界来了,则现出相;境界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能用分别心来分别,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换言之,真正智慧,是没有分别的,这是境界法的答案。

一切世间中 所有诸音声

佛智皆随了 亦无有分别

在所有一切世间中,所有一切众生的音声,佛以他的智慧,随时随地都可以照了。虽然照了,可不是用分别心。在本经贤首品上说:“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这是境界说的答案。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

不是分别识心所能分别这种境界,也不是用心的思量和想像来知道这种境界。智慧的本性,还是清净。佛是用智慧的本性清净(这不是用思想来分别才知道的),来开示一切众生的真实法体。也就是除去众生的惑障,显示真理予众生,令众生悟入法的真体,而证得自性清净的智慧,这是境界知的答案。

非业非烦恼 无物无住处

无照无所行 平等行世间

业性本空,所以说非业,烦恼也无自性,所以说非烦恼。因此才说无物无住处。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没有照,也没有所行。佛的智慧是平等行于一切世间,这是境界证的答案。

一切众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来于一念 一切悉明达

所有一切众生的心,普徧在三世诸佛的智慧里边。如来在一念中,不用分别心,而能照了一切众生的心念。好像镜子照物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在本经出现品上说:“菩提普现诸心行”,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境界现的答案。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浅释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二(六)

〖慈济说〗

  佛道旷济,以孝为宗。孝该万行,以慈为要。慈心三昧之力,毒药可为甘露,刀杖化为天华,诚救劫浊之良药,解冤业之神咒也。呜呼!四大同体,觉性无差,何彼何我?孰怨孰亲?由迷强故,横计是非;由执重故,妄成憎爱;爱则相生不断,憎则相害不息;顺则憎复成爱,逆则爱复成憎;憎爱递来,怨亲互作,别业同造,劫感刀兵;设不修行大慈,何以济兹大难?诚能设七境以系心,施三乐而调意,乃至上怨缘中,与以上乐,心生喜悦,无复嫉恼,以此定向刀山,刀山必折;以此定向火汤,火汤必灭。故知普门究竟无畏神力,不离吾人现前一念慈心也。设满阎浮人,尽修此慈心三昧,娑婆不即转为净土者,三世诸佛即为诳语。纵大地造杀,一人独修此,一人未尝不独得清泰也。唯智者能深信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杨小军烘焙##烘焙培训##设计师的软欧包##手工烘焙##豆果美食##法式西点烘焙培训##甜品培训##甜品课程##蛋糕课程##烘焙培训##法式西点课程##西点
  • 2013/14年赛季尾声,汉堡濒临降级,不过Felix Magath并没回来,因为他当时在富勒姆执教(最终不仅救援失败,隔年英冠也以惨烈的开季1和6败而被炒)。
  • 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沙棘味道酸甜爽口,富含维C,能防止病毒和细菌滋生,消除体内炎症!而且沙棘中含有大量氨基酸、有机酸等
  • 【#举报网红主播无证驾驶疑遭威胁# 虎牙:无证据表明是主播鼓动】近日,有网友爆料自己向交警举报网红主播无证驾驶摩托车,该主播因此被成都交警六分局行政拘留数日,此
  • 诺:今天播出啊…有点担心呢fan:昨天哪个HAPPY Turn's的饮料好喝吗诺:没喝…fan:ano酱做你男朋友有什么条件吗诺:要能解释Lassen Gore
  • ”罗爸爸半蹲,戳戳烬小宝下巴上的软肉,十分好奇:“噢?烬小宝把手背在身后,对远处的兔子比了个V,再接再厉:“真的!
  • 10、朋友之间,最好不要借一些你赔不起的东西,出了问题,人家也不好意思让你赔,会显得自己很小心眼,但是也避免不了在背后说落你。15、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感同身受,
  • 末节决战,大鲨鱼很快进入状态,连连打出反击,随后冯莱展现出强大的个人能力,刘铮更是外投内突连得8分。大鲨鱼全队凭借着强大的韧性和不服输的意志,在第四节完成了13
  • 一些饭随爱豆的行为认真喜欢的大概就两个团,炸和档,炸担35,3蛮吵的哈哈哈哈我同学也是因为亚轩老是不自觉进行一些喊叫,档目前没明确担谁,都挺喜欢的,比较top的
  • 至于分人,如果是在公司,你直接上司给你布置的任务,你是不能随便拒绝的,除非你断定你手上的工作,比他布置给你的还要重要;以及大Boss的也是不能拒绝的,这个大多数
  •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五指山红茶、福建省供销福茶以及我市平阴玫瑰系列产品首次亮相济南茶博会。茶博会期间还将举办趵突泉名泉茗茶品鉴会、品茗茶游泉城、“小茶人玩转茶市
  •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一道诏旨,令茶废团改散,“岁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把团茶都废掉,喝散茶。 《元和县志》记载虎丘所产之茶:“
  • 女主因为是单亲家庭+前男友的伤害,以为男主也就是想和自己玩玩而已,没有真正上心,于是女主决定及时止损,断了联系。不过恋爱是简单的事儿,要真正长久的在一起,就要面
  • 以为图1是实体三味书屋的,那就跟俺一样上当了,我透过围栏缝隙,看到的是一座变电器,三味书屋只是一个空壳,一个可以无限想像的书屋……[允悲]今日荐书《跟着唐妞游大
  • DESTE 基金会的阿波罗项目呈现了艺术家的新雕塑以及艺术家选择的现成品,让观众参与当代与古代之间的形而上学对话。随着古代 kithara 的声音与现代歌曲一起
  • 哪能有这样的福利[色][色][色]我的团队大门为你打开,我在这里等你,要赚钱的你可以找我了[咖啡][咖啡] 最近私信中毒了发不了原图[允悲]以后发无水印哒[憧憬
  • //只记得爸爸下了车就十分兴奋,立马跳上了小船,向我们吹牛他小时候撑船有多厉害。他又说:小时候背着好多捆扎好的稻草从田的那边一步一步走回家,这么远的路多累啊多辛
  • 지금은 여름이지만..그래도 여전히 매운 음식을 좋아해.지금은 여름이지만..그래도 여전히 매일 따뜻한 음료를 마신다.맞아..늘 언제나 변하지 않는
  • 5月2日,金林区民政部门和西林镇政府联合到辛楠家探视,父亲辛文林表示,辛楠因想念母亲情绪不稳定,可能旧疾复发,需要就医。政府帮扶 爱心凝聚28年持续救助龙头新闻
  •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介绍了许多名茶,如宜兴阳羡、顾渚紫笋及建州龙风团饼茶等;胡仔还多次谈到一些好茶虽然是“其茶甘香,味如蒙顶”但却“第不知入贡之因”;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