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党建引领风帆劲 擎旗奋进新征程】#喜迎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媒体聚焦##兰州新区##奋进十年路##解码十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行动是最有力的带动,示范是最鲜明的垂范。

兰州新区自成立以来,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夯实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截至今年7月,基层党组织达到486个,有党员9872名,机关、国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这一个个战斗堡垒,成为新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坚强阵地。

十年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从小处着手,把“民”字写大,把“小”事做好,确保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阵地就建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以“小支点”撬动“大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困难……”

7月18日,回忆自己刚到团庄村的印象,西岔镇团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郭声义告诉记者,“脱贫的压力就像一座山压在我心上。”

2015年,郭声义来到团庄村驻村。经过两个多月的走访入户,谁家孩子该上学了,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情况比较困难,都在郭声义的心里建起了明细账。

掌握了底子就要行动。

白天,郭声义和支部委员、村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宣讲脱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商量脱贫致富的“金点子”。晚上,回到村部后开会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按照五个一批脱贫政策因户施策。“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补足扶贫政策短板,学政策、学经验,努力提升工作能力,让党支部每个成员都成为合格的“带头人”。

繁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贫困的面貌一天天改变。
“2017年,我听说新区要在西岔实施现代农业项目,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村上的大片撂荒地。”
说干就干。郭声义与村“两委”班子及时沟通达成一致,积极联系企业协商土地流转和吸纳村民务工等事宜,挨家挨户上门耐心向群众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和将来收益,把村里的撂荒地流转给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搞规模化种植,村民不但获得土地流转费,还摇身一变从农民变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工人。
“2018年的时候,团庄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19年是9.8万元,2020年达到了10.8万元,2021年年收入16.92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能有28.84万元。”谈起团庄村的变化,郭声义的话里话外满是自豪。

“不仅仅是团庄村。”西岔园区党委书记龙卫东介绍说,“近年来,我们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思路选优配强各村党组织基层工作力量,发挥乡村党组织主导作用,将特色产业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立足各村实际,深挖细耕,多元发展。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机遇,将1600万元衔接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入股到秦东农投用于实施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及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年底预计分红108.8万元。”

“如今的西岔,昔日的脏、乱、旧一去不返,社区、村镇整洁干净、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园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以现代农业公园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新风貌不断显现。2022年上半年各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86.7万元,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上升。”龙卫东说。

团庄村的改变,同样也是新区各农村党支部聚焦党建引领,育强“领头雁”、筑牢“桥头堡”,着力兴农富民的缩影。

十年来,新区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各村大力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三链”建设,配备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19名,村“两委”班子“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彰显,为农村全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心剂”。

2020年,新区全面实现3514户14991人高质量脱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9200元增长至2020年的12959元;实现25个保留村美丽乡村全覆盖……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沿着中央、省委市委指引的方向,兰州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广袤的秦王川大地上不断延伸。

以“小品牌”带动“大服务” 解百姓难题

民生无小事。

“以前遇到拖欠工资,我和同伴只能一次次上门求人家;现在,我知道了更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心里就有底了,这场讲座真的很及时!”6月中旬,在听完栖霞中心社区组织的法律援助讲座后,宗家梁社区居民、40来岁的杨自盛高兴地说。

栖霞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主任甘建廷介绍,栖霞中心社区去年以来充分发挥“大工委”“大党委”“社工委”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共驻共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连续组织开展支书家访、送法上门、微心愿等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的难心事烦心事,办结问题56项,取得良好效果。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召开“大工委”会议2次,“大党委”会议30余次,“社工委”会议40余次,解决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环境整治、物业管理等困难和堵点问题30余个,努力打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甘建廷说。

不仅如此,栖霞中心社区还坚持“党建领航、服务民生”理念,突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以中心社区党委为一级网格,依托社区党支部建立二级网格党支部7个,整合居民小区、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等建立三级网格党支部30个,划分党小组100余个,进一步织密党建网格。同时,开展党建领航+众管微治、党建领航+为民服务、党建领航+文明实践、党建领航+共驻共建等系列活动,将“红色共同体”作用切实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原动力,让“美丽栖霞 幸福街区”建设目标真正成为辖区群众眼里的典范、心中的口碑。

“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证明,抓好党建就是牵住了牛鼻子。”

彩虹城中心社区党委书记白洁介绍,仅今年上半年以来,彩虹城中心社区充分吸纳113家单位参与“社工委”,136名企业负责人、居民骨干担任“社工委”委员,覆盖学校、医院、派出所、物业企业等重点单位,开展中医进社区等活动服务辖区居民6500余人次,解决难点问题140余件。同时,积极打造“莱安爸妈食堂”“振兴工厂”“七点半公益课堂”等助老、助幼、助困党建服务品牌,为辖区107名老人提供免费就餐,470名未成年人提供了兴趣培养服务。

2020年3月31日,宗家梁社区“大党委”成立,开启了新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驻共建的城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2020年10月10日,新区栖霞中心社区正式揭牌运行,标志着新区社区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

十年来,新区在城市建立了“中心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服务机制,各社区党支部不断延伸城市基层党建触角,积极打造了“红色引领·七彩服务”“劳动者驿站”“七点半公益课堂”“夕阳乐餐桌”等特色服务,以一个个“小品牌”带动“大服务”,不断提升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水平,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更多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以党建培“根”铸“魂”助企业发展壮大

十年来,兰州新区各国有企业集团和广大民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方位提升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通过培“根”铸“魂”,使党组织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主心骨”和“定盘星”。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根’和‘魂’。”

新区水务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开宏介绍,集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兴则企业兴、党建强则企业强”理念,创新提出“12345”党建工作法,立足主责主业,将党委会开在项目一线,党建阵地向供水一线、项目现场不断延伸,切实发挥了党组织提升企业发展质效、激励干部职工担当实干的“助推器”作用。

汪开宏告诉记者,“我们严把党员入口关,在急难险重、供水一线、项目一线等岗位发展、培养党员。目前集团中层干部中党员41名,占比52.56%,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集团精心打造的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已经成为新区开展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样本,更是新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一张闪亮的‘名片’。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上半年集团营业收入目标任务11.5亿元,完成率125.39%;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3.6亿元,完成率100%;融资目标任务8亿元,完成率127.87%,较上年同期增长129.37%,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汪开宏说。

非公经济组织领域,党建引领同样为企业发展壮大导航定向。

“党建强,发展强。” 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韦诗彬介绍,党支部自成立起就配齐配强班子,党支部书记由董事长担任,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分别由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任。支委会成员中公司高管占比高达66%,切实实现了公司高管“一岗双责”,既保证了对生产经营的精准指挥,又保证了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

“党支部积极开展‘把业务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技术骨干、把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支部负责人’‘三培养’活动。现有党员66名,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为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公司2019年10月正式投产,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45亿元,实现税收3053.09万元。”韦诗彬说。

十年来,新区非公党委紧扣“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全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非公经济组织党的组织覆盖率94.94%,党的工作覆盖100%。现有非公经济党组织75个,其中党委4个,党总支1 个,联合党支部22个,独立党支部48个。培育打造“红色引擎”等党建品牌,党建示范点17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5个,新区级2个。党员人数从2012年的50多名增长到目前的1001名。

非公党建和企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从2012年至2022年6月,企业从631户增长到14657户,市场主体从4391户增长到29342户,年均增长24%以上。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更是发展的刻度。

十年来,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小切口”促成“大融合”,持续推动城市、农村、国企、民企等各领域党建提质增效。
十年来,一座座坚强的战斗堡垒、一面面飘扬的党旗,屹立、飘扬在174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织密建强了党的组织体系,夯实筑牢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十年起宏图,而今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新区正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推动“四区两新”建设,把全面振兴蓝图绘成一幅幅生动实景。 (新甘肃·兰州新区报 )

https://t.cn/A6SqJN7s

#青海[超话]# 【财经观察丨一碗手工面片靠什么赢回市场】#青海#
在诸多面食中,“指甲面片”是最具青海地域特色的面食了。青海人说起面片,个个赞不绝口。而早些年,随着手摇面片机的出现,青海手工面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机器面片”冲击下,一些老手艺人守住青海手工面片的牌子。渐渐地,熟悉的“指甲面片”的味道又回来了。

“机器面片”难以吸引回头客

8月16日,夜色渐浓,西宁南山路一家面食店里,吃饭的人络绎不绝。

这是一家经营青海传统面食的小店,手工面片是这家小店的特色。偌大的店面里,坐满了前来吃饭的人。店里的操作间里,五六名厨师在冒着热气的大锅旁围成一圈揪面片。

小店的负责人冶海买说,他经营的小店是一家手工面片加盟店,手工指甲面片是店里的主打面食。到他店里吃饭的人大多是奔着“手工”二字来的。

“老板,来半斤牛腩,再加两碗面片!”说话间,两名中年男子进店点餐。不一会儿,两碗冒着热气的面片端上桌,两名男子急不可待地吃了起来。

“今天家里来了一位远方的亲戚,我专门带他到这家店里品尝青海手工面片。”西宁市民杨海云说。

与杨海云不同的是,来自格尔木市的王海明在另一家面食店里吃了一碗机器面片。王海明说,机器做的面片虽然方方正正,厚薄一致,但吃到嘴里少了几分顺滑、筋道的感觉。

“目前,省城不少面食馆里,有手工制作的面片,也有机器加工的面片,但与手工制作的指甲面片相比,机器面片口感没那么筋道,吃不出手工面片的味道。”冶海买说,手工面片和机器面片本质上有很大区别,机器面片吃了一次很难再想吃第二次,难以吸引回头客。

记者走访了解到,现在西宁各大面馆里有做手工面片的,也有做机器面片的。不同之处是,专做手工面片的门店会在门牌上突出“手工”二字。对消费者而言,同类面食之间,绝大多数更喜欢手工面片。

手工面片靠传统赢得青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比以前更挑剔了,传统的、原真的美食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看中传统美食的潜在优势,马自云和家人重拾青海手工面片的技艺,在西宁开起了第一家自创品牌的面片馆。

马自云的父辈一代是做拉面产业的。早些年,看中青海传统面片的优势,马自云创立“宋迪克”手工面片品牌,加盟店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品牌越做越大。

马自云说,父亲开面馆的时间比较久,擅长做青海传统面片。回青海后,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成立了第一家加盟店,专心做起青海传统手工面片。起初,顾客比较少,随着品牌打响,消费者多了起来。现在,他经营的“宋迪克”手工面片加盟店开到了青海各地。

在马自云看来,与传统的牛肉面馆相比,面片制作起来比牛肉面更费时费劲,利润也相对较薄,但他觉得面片毕竟是青海本地传统面食,不少青海人对面片有一种特殊的情结,面片做好了,吃的人肯定不少。

青海传统的面片讲究的是用手一片一片揪出来,面叶光滑爽口,绵软筋道。技艺高超的人揪的面片厚薄均匀,大小如指甲盖,且速度比较快,这样揪出来的面片被称为指甲面片。按做法不同,青海面片又分为炒面片、汤面片、排骨面片、羊肉面片、鸡蛋面片等。

马自云创立的手工面片主要以炒面片为主,味道清淡,保留了河湟人家的风味,老少皆宜。马自云说,父亲年纪大了,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将青海手工面片发扬光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西宁市场经营的青海传统面食店里,主打青海手工面片的门店数量越来越多,生意都比较好。

作为青海的一大特色美食,在机器面片的冲击下,指甲面片不仅没有被完全代替,反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

升级版的面片店更能吸引顾客

青海手工面片店,在广大消费者面前能站稳脚跟,除了地道的技艺和味道,经营方在食材加工、店面包装方面下了真功夫,摆脱了以往“一张桌子两条凳子”的现状。如今,省城的不少手工面片店注重就餐环境,别样的装修风格,更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

三四年前,一家面片馆,在西宁较为繁华的海湖新区唐道开了第一家店。与其他青海本土的面食店不同的是,经营者在店面装修上下了一番功夫,简约大方的装饰风格,吸引更多消费者慕名而来。

西宁市民马德兴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与以往相比,除了讲究饭菜的质量,对餐馆的就餐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现代化装修的手工面片店迎合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目前,西宁大街小巷里新开的青海手工面片店,除了店面包装方面有大幅改善外,在饭菜上也追求多样化,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炒面片、汤面片等,还有羊肉串、牛腩、麦仁、奶茶等青海传统美食。多元化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多了一些选择。

“宋迪克、祁记等手工面片品牌的迅速崛起,对青海面食产业的影响较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张桌子两条凳子粗放式经营,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面食经营者马穆萨说。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环境和品质,作为快餐业的青海面食店也不例外。随着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经营品类单一、装修简陋的面食馆,显然不符合消费者就餐需求。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新兴手工面片店将以前摆着三五张桌子的店面提档升级,打造成时尚的快餐店,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

青海老牌面片魅力犹在

青海是面片的故乡。早些年,平安“石碑面片”、贵德“尕让面片”曾风光一时,而如今,这些“老字号”的面片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前不久,海东市平安区在“石碑面片”(石壁面片)的诞生地——石碑村,举办了一场石碑面片大赛。现场,来自石碑等村的农家妇女将传统的石碑面片做得津津有味,让在场的评委和游客大饱口福。久违的味道,让在场的人们想起石碑面片曾经的辉煌。不少人觉得,石碑面片味道香浓,大有潜力可挖。

早些年,平阿(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还没有修通时,石碑村是进入黄南一带的主要通道,当地精明的回族人家抓住平化公路穿村而过的机遇,纷纷在青沙山脚下开起了面馆,一家家主营面片和手抓的饭馆应运而生。据统计,当时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石碑村经营面片的馆子最多时达16家,每天可以接待4000余人次,饭馆从业人员达100余人。

石碑面片虽然历史渊源不长,但在青海小有名气。当地的面馆大多经营家常面片,有指甲面片、雀儿舌头、鸡蛋面片、羊肉面片、蘑菇面片等。受水土的影响,石碑面片在石碑村才能吃出原有的味道。那时,不少西宁市民驱车40多公里前往石碑村品尝地道的石碑面片。

贵德尕让面片馆的经营者抓住地理和交通优势,也让尕让面片声名鹊起。那时,来往西宁和贵德之间的司机、游客路过尕让乡时,会经常品尝美味的尕让面片。

与宋迪克、祁记等新崛起的品牌手工面片相比,青海传统的石碑面片、尕让面片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老面片,何以守住“老字号”,突破地域的限制,将品牌做大做强,值得业界和相关部门思考。

(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文 祁晓军/图)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通化:“山水原生态”托起“城市后花园”】
改变,总会让人满怀期待。

在山城通化,绿色发展带来的改变正每天上演着……

“通化,触目青山、满眼碧水,构成天然大美。山和水,是通化两张亮堂堂的名片;青山和绿水,是通化最宝贵的财富。”68岁的于胜权离开家乡通化几十年,再次定居故里感慨万千。

通化位于吉林省南部长白山区,地处鸭绿江、松花江两大水系和龙岗、老岭两条山脉之间,高山纵横,水系发达,域内河流千余条,水资源总量70亿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4个百分点,有林地面积95万公顷、林木绿化率64%,有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浑然而成的“天然绿色氧吧”。

通化市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推进产城联动、产城融合,在生态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推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在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中更加注重构建生态产业发展空间和布局,全面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美旅游城市、新时代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名城和绿水青山生态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殊荣。

彰显“山水魅力”,孕育“发展活力”。通化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化市是群山环抱的城市,浑江中流,临水设城,依山而建,素有‘北国山城’之称,形成了‘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独特地貌和‘江上出平湖,高楼园中建,山水城相依,四季人流连’的新景象。近年来,通化市以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康养、冰雪、文化、红色’旅游品牌,充分释放‘山水林田湖草花、冰雪溶泉凇瀑挂’优势;加快实施通化康养谷等重点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康养中心;深挖东北抗联等红色文化内涵,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带动区域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坚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百亿级‘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项目正式运营,万峰滑雪场冬季日均客流量近万人次,通化市滑冰馆一年四季接待八方来客,通化冰雪产业重焕生机,深度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通化将打造成为吉林省‘冰雪新地标’、冰雪产业第三极。”

距中心城区4公里,在绿水青山之中坐落一个小城叫金厂镇,曾是通化中心城区的发祥地,也是通化市精心打造“城市后花园”的一个缩影。它一头连接自然,一头连接城市。

“金厂小城的变迁翻天覆地、今非昔比,唯有不变的是这里的青山、这里的绿水。”

据金厂镇镇长刘祥伟介绍,金厂镇确立了“健康产业强镇、山地田园小城、生态低碳新区”的发展定位,着力发展健康养生、运动体验、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出以生态、智慧、健康为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小城,已成为通化市南拓的重要承载地。

“在俺们这儿,春看百花、夏享清凉,秋赏枫叶、冬嬉冰雪。”金厂镇党委委员郭晓萌一语道出了“城市后花园”的风情韵致。

“山水原生态”托起“城市后花园”。

位于金厂镇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白鸡峰,曾经是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战场和密营,而今已成为通化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每年接待红色旅游游客10万余人次。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局研究所26名机关人员组成“重走抗联路”队伍,跋山涉水,疾步前行,挺进白鸡峰。研究所组宣部部长王佳感慨道:“我们重走抗联路,在实境体验感悟中接足了地气儿、接受心灵洗礼、牢记初心使命。”目前,白鸡峰景区正致力于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东北抗联精神核心展示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与冰雪游、避暑游、生态游、乡村游等业态融合,构建融合发展的多彩旅游产业格局。

登上白鸡峰,遥望那山那水,令人心旷神怡。一条15公里的全民健身步道,沿金厂河畔一路延伸,穿过一片片密林,伴着涓涓绿水和鲜花草丛直至高楼林立的城池。

“自打有了这条健身步道,俺们老哥儿几个几乎是天天都见面。之前俺们都不认识,退休后都是老宅男,在家憋的腰酸腿疼加三高,现在俺们一合计就笼络在这条步道上,观光健步两不误,回到家里吃得香睡得好。”听了退休教师老张一席话,一群户外徒步健身的年轻人守住了脚步。

“这儿的空气没个比,吸上一口,直奔肚脐眼儿。”

“我早就想好了,等结婚拍婚纱照就在这儿拍,让这里的真山真水留住青春与浪漫。”

有美景相望、有山水相伴,健身步道集休闲、生态、绿色健康为一体,已经是城市发展的标志,每天来步道徒步健身和观光休闲的市民达千余人次,人们对生态健康宜居城市的美好向往变成了现实。

距中心城区20公里的夹皮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生态文化村”和“吉林省美丽乡村”。这里山清水秀、花儿的海洋。金江花海是由当地政府主导、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精心打造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将其发展定位为“城市的后花园”,面积达700多亩,植有百合、蔷薇、鼠尾草、千日紫等鲜花50多个品种,每逢初夏时节,各色鲜花争奇斗艳,形成一幅抱山环水、山地田园、鲜花炫目的美丽画卷。景区建成五彩花田、玫瑰园、果蔬采摘园、水上乐园、休闲垂钓、民宿农家乐等10余个功能区域,年均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51岁的张淑英说:“俺家就在花海景区,过去农闲时得跑到城里打工,自打有了玫瑰园,就地就有活儿干了,忙完了自家的地,一年还能挣一万多元。”

“没有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玫瑰园,园里的观光栈道、玫瑰花系列产品加工厂房等设施,都是当地政府投资建成的,没用我们花一分钱。让我们欣慰的是玫瑰园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每年还安置10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玫瑰园总经理王新月介绍。

金厂小城大有作为,无处不绽放着“山水原生态”的独具魅力。结合通化市开发建设康养谷全域旅游带,这里累计投资5亿多元,先后建成30多个生态休闲旅游区和120多处生态旅游景点,已经成为集“休闲观光、养生健康、度假宜居”为一体的“城市后花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