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碳减排支持工具与中国信用货币体系大重构

来源:奇霖宏观
文 | 李奇霖 孙永乐 殷越(李奇霖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1月8号晚间,央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不仅仅是多增了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而已,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从中国货币-信用体系重构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一工具背后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从90年代开始,中国是外需导向的,外需导向有个什么特点呢?那就是赚取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吸引外资流入,并推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个过程,自然是不断在吸收外汇占款的。贸易顺差可以积累美元,外资流入也在积累美元资产,这些通过居民-银行-央行的结汇,变成了外汇占款。

既然是外需导向,形成了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双顺差”,那么在创造了巨量的外汇储备的同时,基础货币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靠的是外汇占款。

换句话说,外汇占款之所以能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与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匹配的。

这个时候基础货币主要靠的是外汇占款投放,信用创造主要靠的是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

但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化的趋势就逐渐放缓了,叠加内部人口开始老龄化,再发展外向型经济没有太大出路了。

图片
出口靠不住了,自然得找内需,而内需能够动员得比较快的当然是自上而下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基建和地产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这个时候外汇占款不再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了,信用投放体系靠的也不是外向型企业信贷需求和外汇占款了。

外汇占款下降后,基础货币的日常供应还是要有,这个时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就替代了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为了应对外汇占款下滑,央行创设了包括MLF、SLF、PSL等在内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除了补充外汇占款留下的缺口外,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很多别的作用,比如通过PSL支持下棚改,比如通过逆回购政策利率构建资金利率调控的中枢、通过MLF利率构建负债成本的调控中枢,再比如通过SLF利率搭建利率走廊。

那信用端呢?信用端在外需主导的时候,以配合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主。那现在靠基建地产了,自然最靠得住的就是土地。

所以,过去十年,经济发展模式变了,基础货币和信用创造体系的模式也就变了。

不靠外汇占款靠央行,不靠出口企业靠地产基建。

那么走到现在,显然这个模式也有点带不动了。房子涨太快,收入分配问题来了;房子涨太快,地方钱借了太多,金融风险也有压力了;房子涨太快,不能继续顶着房子的泡沫去做经济增量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得去地产化,正如2009年从出口换轨到地产一样。

很明显,大家都能看出来,新能源即将替代过去地产的作用,成为主要的增量引擎。

既然要做这块增量,无论是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还是信用创造的模式,都要跟着改变。

这就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出台的时代背景。

当然,这是长期的宏大愿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的推进。

因此,指望短期碳减排支持工具就释放非常大的流动性规模也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一下这次碳减排工具的几个特点:

第一,支持行业有限。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

不过政策也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央行表述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预计后续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该工具或许会涉及更多的领域。

但仅从当下来看,试点的行业仍然是“小而精”的。

图片
第二,目前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也就是政策行+国有行+股份行,这一范围无论是相比于传统的一级交易商还是所有金融机构都是偏小的。这可能是考虑到目前项目的开展难度依旧比较高,无论是对项目的审核,还是后续对项目的信息披露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实力,稳妥考虑,先在大行试点。

第三,有监管要求。按照规定,金融机构需要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央行也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短期来看其影响的确并不大。这里也可以做个简单的测算。

截至2021年3季度,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同比增长了27.9%,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为3.8万亿,同比增长了22.8%。在过去三个季度中,清洁能源贷款季度增长规模分别为2000亿、1800亿和2100亿。

以此估算的话,四季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贷款增长规模可能也就在3000亿-5000亿之间,即使全部符合条件也仅能够释放1800亿-3000亿左右的基础货币。(这里假设只针对新增量进行优惠,暂不考虑存量)

图片
因此,短期指望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同于大水漫灌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详情链接:https://t.cn/A6xyQkVk

【听堂热评|病毒很狡猾 “黄码” 三天两测只为堵住它】近期,我市连续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为快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扩散,成都市卫健委7号晚间发布通知,请健康码“黄码”人员在3天内进行2次核酸检测,2次核酸检测间隔须24小时以上。有市民对此感到不解,质疑反复核酸检测会不会多此一举。其实不然,三天两次核酸检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为了保障全体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成都尽快成为低风险区。

三天两检不是为市民添堵,而是对病毒的严密围堵!天府健康通“黄码”人群,主要因为曾经出现在新冠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相应范围内,有一定的暴露风险,出现“黄码”就是警示您需要主动向社区报备、进行核酸检测,并且遵守不要前往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的原则。新冠病毒从当初出现到如今已将近两年时间,足以看出它的狡猾多变。对于如此难缠的对手,我们需要做好十足的防范准备,来不得半点大意。

疫情突袭,防控升级,客观上说的确会打破正常生活规律,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然为群众的健康以及一个城市的安全着想,三天两检这样的严控手段又不得不为!新冠病毒潜伏期长,这也是为什么“黄码”人群需要三天内进行2次核酸检测的原因。从目前成都公布的本土确诊病例来看,就存在好几例患者多次核酸阴性后才出现阳性的情况。比如确诊病例4,11月2日作为密切接触者纳入集中隔离,首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11月4日因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胸部CT检查结果异常,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病例10曾与外地通报的一确诊病例在蓉活动轨迹有交集,11月3日作为密切接触者纳入集中隔离,前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1月5日第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如此可见,“黄码”人群三天内进行2次核酸检测十分必要,尽早发现感染病例,才能快速阻断疫情传播。

当然,“黄码”人群也不必惊慌,成都市对于这类人群不仅给出了核酸检测免费的财政支持,而且也给予了“黄码”人群可以乘坐出租车、公交车出行的人性关怀。交通解决了,没有费用负担,“黄码”市民主动接受核酸检测,担其责、在其理!

疫情当前,事关每一个成都人的安危,事关成都这座城市今天和未来。因此,面对防控举措带来的不便,每个人要做的是理解是鼎力支持!筑起疫情防控坚实屏障的一砖一瓦,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让新冠病毒无处可逃。(听堂FM-成都新闻广播评论员申焱 陈奎)

怀疑有胃癌,一定要做胃镜吗?

  胃镜是消化道系统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被检查部位的实病变情况。胃镜加病理活检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可对病灶的大小、生长位置、形态进行检查确定,对可疑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样活检和做病理细胞检查。

  有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等病史,属于胃癌的高危因素,会增加胃癌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这类人建议做胃镜筛查。此外,有消化道系统肿瘤家族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吸烟饮酒、烫饮烫食、爱吃腌制、熏制、烧烤类食物以及高盐食物的人,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必要的胃镜检查。

  胃镜属于侵入性的检查,如果不采取无痛措施,做的过程中的确会有不适感,部分敏感的人,甚至觉得很痛苦。但由于早期胃癌非常隐匿,就像人们手上长了一块小斑点一样,只是胃黏膜的颜色有一点变化,其他检查方法,比如CT以及造影技术,很难发现如此细小的变化。所以,怀疑早期胃癌,还是建议做胃镜,该做胃镜的人千万别犹豫。#医学科普##健康管理##肿瘤防治科普#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