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真正走进经典?】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教授推出两本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记录了他大学教学15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经典阅读和对话的内容。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如何在大学课堂里阅读文学经典的话题被再次提及。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面临冲击,经典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和阅读经典?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关于经典文本阅读方式和价值的思考。

培育一颗诗意的“文人之心”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有过十四种定义,其中一种是“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换,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审美趣味都会产生变化,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就曾在公开场合举过例子,一般“文学作品选”选作品的尺度是来源于文学史和文学价值的取向,前者是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后者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者之间不一定能够直接画上等号。“例如胡适的《尝试集》,首次采用白话文写新诗,是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品,但其中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白话新诗的较高水准。”
  张丽军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方向,在他看来,大学文学教育就是经典教育。“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他说,像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文本的魅力,蕴含的艺术趣味,思想的丰富性,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像这样在今天经得起重读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经典。
  对大学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阐释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张丽军认为,这些都需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要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了解作家及其艺术风格入手。
  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文学经典像是一个切口,除了培养个体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和审美感知力之外,张丽军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一种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这颗诗意的、温柔的“文人之心”的培育,是大学中分数和成绩衡量不出来的,正是文学教育成功的深层次体现。

经典阅读,挑战多多

  “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接受模式,而经典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经典。相比之下,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也更易让人感到快乐。”作家魏新说。
  经典不好读,不易读。经典阅读也并非一件纯粹享乐的事。通俗的意味着熟悉,由熟悉带来的愉悦,而经典的则意味着陌生、不确定、未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冒犯和疏离。这是经典自身竖起的一层屏障。“面对经典,不能光凭兴趣阅读。”魏新说。
  张丽军证实了这一点:在大学课堂上,学生带着规定任务必须接近这些令他们陌生的文本,就会在走近和进入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张丽军谈起自己这些年教学授课中的强烈感觉,“很多学生文学史读得很多,概念了解得很好,但是经典文本却读得很少,说明他们是出于完成课业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进入经典。”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在文学院开设了一门《莫言导读》课程,除了日常课程之外,还有课下组织的读书会。他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阅读量比较欠缺之外,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往往停留在文学史中一些既有的价值判断上,被已有的框架约束,很难读出自己的东西。
  而现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典阅读受到更多的挑战。图片、视频、声音,抢占了感官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内容越来越讲究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在此情形下,单是阅读这一行为就成了一道门槛。“看不了长篇大论的东西”,成了许多人后天形成的阅读障碍。
  注意力日渐稀缺的当下,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别人的直接“投喂”。此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例如三分钟看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部名著……遍观互联网渠道,所谓的名家赏析、解读,遍地皆是,无需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获取信息成了首要目的,对于经典阅读来说,则是隐患重重。“现在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涌来,即便没有读过经典文本,也能说出一个大概来,但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注定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丛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一个人的阅读面似乎很广,知识面似乎很广,但其实是很多无效信息的堆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能深入到意义层面,更感受不到文学带给人灵魂上的触动。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第一步

  今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走进经典?
  在丛新强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原典本身出发,不要受太多文学史既成观念、既有研究的影响。读一遍之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一步阅读,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的。现在很多学生所谓的阅读,就是只读一遍。但读过,不等于读懂。有效地阅读,至少要经过三五遍。”丛新强说。他以小说为例,读第一遍可能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才能更清楚地梳理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经过反复阅读后,对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和人类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整体性关怀才能有所体会。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培养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张丽军说。
  出于这种考虑,在课堂上,他用对话的方式开启经典阅读。因为对话是互相启发的,只有在对话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对于文学,答案从来不只有一个,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思考正显示出文学经典的魅力。
  比方说,在带读、分析《骆驼祥子》一书时,就有同学不认同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奋斗模式的失败这一为人普遍接受的说法,而是从物质的打击这一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物质是与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挂钩的,是带给祥子踏实感与成就感的东西……物质的打击将祥子带入了迷茫、虚无和对生活理想的不信任中……从物质上的满心欢喜积累到不知所因地被洗劫一空所产生的生活幻灭感才是祥子丧失人生理想的开始……”张丽军认为,如果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或许就部分达到了。(大众日报)

【经济学家郎咸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后中国还剩下多少人?】
笔者问大家一个现实的问题:去年我国放开三胎政策,各位考虑要“三胎”吗?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面,国家层面对我国的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二胎全面放开、开放三胎政策等,在人口政策不断调整的背后,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政府对现有人口结构的焦虑。

但和国家层面焦虑不同的则是,我国民众对二胎、三胎政策并没有太大兴趣。事实上,导致我国居民不愿意要二胎、三胎的原因也是很多。比如,高房价、生育观念的变化等等。那么,若大家都不考虑生二胎的话,50年以后中国人口还剩下多少呢?今天笔者就和各位说下这个答案。看完之后,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有些震惊。

一、开放二胎、三胎的现实原因
毋庸置疑,我国当下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之中。若我国继续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养老问题。一是时间分配难。赡养老人不仅是经济和物质上的付出,更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工作已经用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还需要社会交往应酬以及对孩子的照顾,这样分配给老人的时间就会少之又少。

而且作为已经建立起家庭的独生子女来说,还要照顾配偶的父母。如何分配时间兼顾照顾老人、孩子和社会交往;如何做才能体现对双方老人们的平等公正,是摆在每个独生子女面前的难题。

二是经济负担重。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经济压力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增不减,一个独生子女担负着两个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义务,若夫妻二人都是独生子女的话,这个费用还要成倍增长。不单是日常生活,若是遇到老人生病等突发事情,则需要更多的费用。

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是,没有人帮助分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独生子女只能凭借自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独生子女父母得到的实际经济支持远远少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得到的支持。三是健康和心理问题多。如若老人身体健康,对于独生子女赡养来说相对比较轻松,但是很多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积劳成疾攒下了很多毛病。

长期的慢性病需要吃药和食疗慢慢调养,这就成了一项稳定的经济支出,最让子女担心的是突发疾病,独生子女只能独自承担医疗费用,如果老人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险,家庭经济很快就会出现危机。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因为经济原因而不能为老人继续治疗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

去除一些客观因素,老人的自身心理问题也是造成独生子女养老质量无法保障的原因之一。有些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就会产生心理空虚和不被重视的感觉,如果家庭子女多,每个子女可以轮流探访老人,这样就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独生子女家庭则显得比较冷清。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对二胎、三胎政策反响度普遍偏低。以全面放开政策为例,当年政府在推出这一政策后,短期之内带来生育的小高峰。但此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还是逐年下降。那么,若我国居民都不要二胎,50年以后我国人口还有多少呢?

二、答案来了!
按照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咸郎平的预测来看,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一个家庭还是只有1个孩子的话。那么50年以后,我国人口将会从现有的14亿暴跌到6亿。也就是说,未来我国人口必将呈现断崖式下跌。

而伴随着人口的暴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长期以来,推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红利所带来的,这点在我国的制造业表现尤为明显。对未来制造业来说,虽然会引入类似于智能工厂、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传统的重复性工作。但对制造业来说,类似于技术管理人员,这些岗位却并非是机器人所能代替的。

此外,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也会有一定影响。我们说,对任何国家而言,国防建设是保障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但若长期人口出生率得不到提高的话,未来我国很有可能会陷入到国防空虚之中。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导致当前我国居民不愿意生二胎的原因有哪些呢?

三、为何我国居民不愿意生二胎?
一是高房价所导致的。按照世界银行的观点来看,房贷在居民收入中占比不得超过1/2。否则,必定会导致消费市场的低糜。但从我国现状来看,很多人的房贷占工资收入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的。5000多的工资,4000多的房贷,每个月靠信用卡、花呗度日,这是当下我国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养育一个孩子都成问题,何谈生二胎呢?

二是我国当代年轻人婚姻观念的变化。老一辈的婚姻观念是为了孩子千万不能离婚,为了孩子也要忍。但如今年轻人的观点是,为了孩子我更要离婚,不能让孩子在这种原生家庭不幸福的环境中长大。大家这2天应该刷到这样的一个新闻,我国多地民政局在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因排队离婚的人数过多,导致当地的系统直接崩溃。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自己未来的婚姻状态都持悲观态度,他们自然不会考虑养育太多孩子。即使没有离婚的夫妻,也有很多人明确表示不会生育二胎。很多人婚姻生活的不幸福,导致他们纷纷放弃生育二胎。

总结:
从以上分析来看,若我国每个家庭继续只生一个孩子的话。50年后,我国的人口总数将会下降到6亿左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高房价、养育成本提高、年轻人生育观念转变的情况下,我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拉动人口出生率的增长。最后,我们想问下大家,各位觉得导致越来越多的不愿意生养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胡懋仁|史学,关注当下,还是研究过去

胡懋仁 昆仑策网 

至少在今天看起来,那时的史官与今天研究史学的人们,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史官们关注的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在《中华读书报》上,偶尔读到一篇文章,是谈历史学方面的。我其实不太懂这个领域,但对这个领域还是有那么一点兴趣。在这里,我先想到一句人们常听到的话,叫“文史哲不分家”。那么就想查一下,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查的结果是,有两个回答,回答的内容是一样的,都说是古代的思想家吴黑子说的。还说吴黑子大名吴洪博。然后再查吴黑子。查到的最早的一个叫这个名字的人,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我军的一位侦查员,牺牲时年仅三十岁。再查就都是现代人了,与说“文史哲不分家”的那个人没有什么关系。

然后又查吴洪博,也没有查到这个所谓古代思想家的任何其他信息,只有这个名字。什么时代的人,生卒年等,还有平时有什么著作,其基本观点都有哪些,完全都没有能查到。这下可能就不那么好办了。

说“文史哲不分家”这句话,其实本身应该就包括着文史哲毕竟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的这一层意思。对它们的研究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因为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这三个领域还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可能也正是在分工的基础上,有人看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认为这种内在的联系还是很重要、很关键,甚至是很本质的。因此才会说出“文史哲不分家”这句话来。

《中华读书报》的那篇文章跟“文史哲不分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其中涉及到史学与当代现实的关系。一位历史学的研究生到山区考察调研,写出了调研报告。报告写得很精彩,很出色,该研究生把报告作为她的学位论文进行答辩。在答辩会上,有答辩委员向她提问,你写的这种是历史学吗?那位研究生犹豫了一阵子,没有回答。

说到历史,或者史学,人们通常的观念就是认为,这个领域研究的都是过去的事,不是当代的事。这似乎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研究历史,都要翻阅故纸堆,那才是在做学问。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也就等于承认,研究文学与研究文学史、研究史学与研究史学史,以及研究哲学与研究哲学史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而且在文史哲这三个领域之间,似乎应该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样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研究当代文学,这与史学有关吗?这与哲学有关吗?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到底在哪里?研究哲学,特别是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又跟史学以及文学有什么相干?这些问题的提出,还是不那么容易回答的。

先秦时代,各诸侯国都设在史官。关于史官,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崔杼弑君的故事。春秋年间。齐国大臣崔杼,因国君齐庄公与崔的妻子私通,被崔杼当场发现。于是崔杼利用手里的权势,杀掉了齐庄公。齐国太史就把这件事当场记录了下来,“崔杼弑其君”。崔杼把这位太史杀掉了。而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先后记录下了这件事,也被崔杼杀掉了。太史的第三个弟弟继续记录这件事,崔杼没有再杀,而是放过了他。此时,南史氏听到太史及其弟弟接连因为记录崔杼弑君一事而被杀,就赶了过来,要接着在竹简上记录这件事。因看到太史的第三个弟弟没有被杀,而且还是把崔杼弑君的事记录了下来,这才放了心。

这里,暂时不评价太史及其弟弟们的公正、秉直和刚强的精神,这里只是要说,当时的史官们,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过去的事,而是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至少在今天看起来,那时的史官与今天研究史学的人们,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史官们关注的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关注与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这件事要由史官们来做?这可能与中国历来的所谓历史感是有点关系的。中国人,特别是古代的先贤们,很清楚这样一个道理,今天发生的事情,到了明天,就成为了历史。而对于历史,必须记载真实。只有在事件发生的当时,或者在最近的时间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才有可能做到真正地忠于历史。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来描写这个事件,那么就有可能发生错讹,甚至变形。这样的记录就不准确了,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而就失去了可信性。

司马迁写《史记》,历史的人们与今天的人们都给予了极大的赞扬。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评价之高,也可见在这里,也涉及到文史哲不分家的问题。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史记》是文史不分家。然而,后人们也有所质疑,司马迁的《史记》写得那么生动,那些生动的细节,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在司马迁之前,并没有那么详细的历史。在先秦时候,有孔子写的《春秋》,更有左丘明写的《左传》。《左传》的描述还要更详细一点,而《春秋》也不过就是一笔带过。但司马迁写的要更详细得多,这些细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司马迁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那么我们只能判断,他写的那些细节应该都是先辈通过口传口述而流传下来的。当然,在口传口述的过程中,总会有遗漏、错讹、变形,从而不会那么绝对准确。至于在《史记》里,是不是也有司马迁自己杜撰的情节,我们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但这样的可能性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

前文提到的那位史学研究生,在后来成为高校的教师后,对于她当年的调查报告到底是不是属于历史学,她现在的回答很确定,就是那不是历史学方面的东西。这或许是针对她在进行调研过程中,不太可能从历史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些问题有关吧?但是,这样的调研报告拿到今天来进行研究,其史学的作用与效能就会大得多。因为这篇报告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文献,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其现实意义已经比当初刚刚完成这篇报告的时候已经有所减退。而其历史研究的意义则在不断地提升。

我也做过一段口述史的事,只做过一次。被我采访的人们所谈到的事情,其中有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而在几十年前,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代,这些事情还没有成为历史,还是对他们有着极强现实意义的事件。但时过境迁,这些事件现在终于都成为了历史。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了。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北航老胡之闲话”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微公益[超话]#亲爱的小伙伴们,在中国许多地方,贫穷正着阻挡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我们不愿熟视无睹,所以我们想请你们和守望者一起,给爱一个出口,为孩子贡献自己
  • 1⃣️ 去年我飞西班牙的飞机上2⃣️ 今天小刘飞美国的飞机上从大学入学小刘就跟我说过想去美国 后来因为疫情还有某些原因搁置 真正下定决心开始找中介准备考试还是去
  • #cv刀湖江[超话]# 刀 这一年过的好快,这一年里也发生了好多好多事,在这一年里你走了,7月外公瘫痪了,10月在美国留学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也新冠离开了,圣诞节
  • 然而,在劝退中看过太多渣男,又经历父亲对家庭的背叛,让予觅始终信奉单身主义……#橙光#《你好,劝退师小姐》让小三原形毕露彻夜难眠,被你玩弄于股掌之中吗?然而,在
  • 善良的人,就象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围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 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有了善良的品
  • 诗人、小说家、影评人、记者——她们是穿行于20世纪美国的女性知识分子,因其“锐利”而被联系在一起,在思想和语言上达到了许多精英男性都难企及的高度。没有多萝西·帕
  • 有一回,大s被主持人问到,如果在相同的场景,重新再来一次,还会嫁给汪小菲吗?)在你的身邊安靜地又說分開沒有依賴卻是太多依賴寂寞的廣場中央是誰的對白追趕我的空白愛
  • 陪读:作为新预备的孩子,‍上马中考真题,一开始我们的内心是拒绝且奔溃的。这道题:books里有什么(find p___ in books,填p打头的单词)。
  • 愿求得更远的路,有一个不知名的守望者为我等待。明天你会来和我一起去田野采花,我会牵你一起穿过田野,你孩子般跑开了,身影迷人而美丽,晨雾里我愿为你的守望者。
  • ️ 致上班族 我明白朝九晚五,早起并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也明白每个月微薄的工资让你时常囊中羞涩❗更明白老板的冷漠斥责无休止吩咐让你喘不过气❗️所以我真心希望你来
  • 披荆斩棘第一次公演歌单来啦,哪一个舞台吸引你呢?《新地球》吴克群 张震岳 潘玮柏 ICE杨长青《红云袍》杜德伟 朱嘉琦 范世錡 曾比特《一万次悲伤》温兆伦 刘恺
  • 终是凤九断了尾,帝君也没落下泪 终是李白醉了酒,你是孤独也是愁 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恩赐也是劫 终是大乔沉了海,你是梦境也是水 终是孟婆忘了情,你是钟馗也是绝
  • 所以我喜欢那些喜欢在这种感情上建立公平交易的人,因为我知道,所谓的公平,是我们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但是,一旦他关注你,了解你并且认为你们可以是朋友的话,那么这个
  • 不管到底有多少披着皮说爱他 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麻烦那些如果真的爱他的就看看数据吧 别家粉丝又不会因为我们善良就此罢休对我们感恩戴德 说得好听是善良 说的难听就是
  • 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维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
  •   (原油操作思路)建议107附近参与多,止损106,目标看110-112  【市场千变万化,个人要不断锻炼自身的技能,才能运筹帷幄提高盈利】  黄金市场波动受
  • 独自徘徊中,疼了谁的心;无语问清风,凉了谁的情。难以放手的爱,只因长在生命里;不愿转身的人,只因住在记忆中。
  • #回心转意和合符咒##符咒#摩羯座和白羊座 他们会像情侣一样相处,但即便在床上,两人都会为了金钱、朋友、社交活动,以及谁负责主导一切而争吵。此外,当白羊座热烈的
  • 剩下的一些小事情,自己也曾经尝试,多半要慢慢放下了,因为随着现在过得越来越清楚,就慢慢明白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了,心里不是那既然如此,当然还是不希望给她们带来不
  • [鼓掌] 【2019#微博之夜#专访】#王一博自曝有微博小号# 微博年度男神 回顾2019年坦言没想太多就是做好自己,新歌里“你红的没作品/骂你的声音更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