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何还会有强寒潮来袭?
近日全国普遍大风降温,一股强寒潮再次袭来,多地降温累计达10度。为啥要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这样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啪啪打脸”全球变暖的判断……

带着强寒潮给大家带来的问号,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解答了一些疑惑。

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打脸”全球变暖的说法?
强寒潮与全球变暖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全球变暖不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直接对应着“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全球变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偏高趋势,当受气候事件影响时,个别年份仍会出现冷暖波动,会有强寒潮发生。

强寒潮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天气事件。事实上,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极端冷事件并不罕见。我国冬季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全球变暖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过去五年(2016—2020年)和过去十年(2011—2020年)分别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

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强度往往非常强?

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暖趋势,1961年以来每10年气温上升0.41℃,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时有冬季气温偏低的年份,例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严重。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在增大。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经向度等特征,并通过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例如,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拉尼娜事件的出现常常和冷冬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

此外,北极增温也是极寒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是全球变暖的放大器,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会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

能不能别再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

有人可能会认为,不再严格地控制全球温升,让寒冷的冬季更暖和,可以让大家少受点寒潮冷冬之苦。但那是不现实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蓝皮书表明,近年来我国极端冷事件次数总体是减少的,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也就是说,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往往并不是普遍而均匀地升温,而是像跷跷板一样,要么极端的热,要么极端的冷。气候变化还有一个现象,湿者更湿、干者更干、热者更热。这与世界气象组织预言的人类将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相一致。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种种极端天气,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更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强化碳排放约束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温升幅度,是极有必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今年8月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显示,气候系统各圈层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气候将继续增暖。

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这正是现在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目的。

今年以来我国的平均气温仍然在上升吗,预计今冬会很冷吗?

我国是季风性气候显著的国家,冬季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来自极地或中高纬度的强冷空气会通过多个路径影响我国。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空气的活跃程度相对要明显一些。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

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与全球变暖趋势并不矛盾。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复杂,气候显著异常。截至10月27日,全国平均气温(12.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贵州、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宁夏、江西、西藏、上海、湖北、广西和安徽这13个省(区、市)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气候变暖仍是我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旋律。

我们平时常听到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人们经常混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变化有两个重要的事实支撑,即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上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是快速的。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应对寒潮和极寒天气?

大范围极端冷事件容易给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需高度重视并加强防范和应对。

一是要重视极端冷事件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往往容易忽视极端冷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应强化对极端冷事件的应对举措,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和危害。

二是要加强致灾机理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灾害频发,强度增强,要加强对冬季极寒事件的跟踪分析,进一步开展归因与致灾机理研究,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三是继续做好冬季低温天气影响防范。预计明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各地需要继续防范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做好煤电油气等能源调度和供应保障,做好春运保障工作,加强森林草原和城乡防火。
https://t.cn/A6x0dbRW

强寒潮来袭,是在“啪啪打脸”全球变暖吗?

“好冷啊!”“雪真大!”立冬前后,一场大范围强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遭遇大暴雪。雨雪和大风,让人们感到异常寒冷。

11月8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又是“三警齐发”,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和海上大风黄色预警!

与此同时,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

为啥要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这样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啪啪打脸”全球变暖的判断……

带着强寒潮给大家带来的问号,经社君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聊了聊“天”。
一问

这次寒潮带来“断崖式”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打脸”全球变暖的说法?

周兵认为,强寒潮与全球变暖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全球变暖不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直接对应着“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全球变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偏高趋势,当受气候事件影响时,个别年份仍会出现冷暖波动,会有强寒潮发生。

强寒潮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天气事件。事实上,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极端冷事件并不罕见。我国冬季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全球变暖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过去五年(2016—2020年)和过去十年(2011—2020年)分别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
二问

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强度往往非常强?

周兵说,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暖趋势,1961年以来每10年气温上升0.41℃,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时有冬季气温偏低的年份,例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严重。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在增大。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经向度等特征,并通过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例如,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拉尼娜事件的出现常常和冷冬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

此外,北极增温也是极寒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是全球变暖的放大器,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会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
三问

能不能别再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

周兵说,有人可能会认为,不再严格地控制全球温升,让寒冷的冬季更暖和,可以让大家少受点寒潮冷冬之苦。但那是不现实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蓝皮书表明,近年来我国极端冷事件次数总体是减少的,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也就是说,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往往并不是普遍而均匀地升温,而是像跷跷板一样,要么极端的热,要么极端的冷。气候变化还有一个现象,湿者更湿、干者更干、热者更热。这与世界气象组织预言的人类将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相一致。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种种极端天气,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更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强化碳排放约束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温升幅度,是极有必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今年8月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显示,气候系统各圈层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气候将继续增暖。

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这正是现在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目的。
四问

今年以来我国的平均气温仍然在上升吗,预计今冬会很冷吗?

周兵表示,我国是季风性气候显著的国家,冬季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来自极地或中高纬度的强冷空气会通过多个路径影响我国。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空气的活跃程度相对要明显一些。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

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与全球变暖趋势并不矛盾。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复杂,气候显著异常。截至10月27日,全国平均气温(12.7℃)比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贵州、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宁夏、江西、西藏、上海、湖北、广西和安徽这13个省(区、市)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气候变暖仍是我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旋律。

齐鲁壹点
83.9万粉丝
关注
强寒潮来袭,是在“啪啪打脸”全球变暖吗?

齐鲁壹点
11-08 22:04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
关注
“好冷啊!”“雪真大!”立冬前后,一场大范围强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遭遇大暴雪。雨雪和大风,让人们感到异常寒冷。

11月8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又是“三警齐发”,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和海上大风黄色预警!

与此同时,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

为啥要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这样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啪啪打脸”全球变暖的判断……

带着强寒潮给大家带来的问号,经社君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聊了聊“天”。


11月7日至8日,辽宁省锦州市普降大雪到暴雪,市民纷纷走上街头清理积雪。(朱夫昕/人民图片)

一问

这次寒潮带来“断崖式”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猛烈的强寒潮是不是在“打脸”全球变暖的说法?

周兵认为,强寒潮与全球变暖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全球变暖不像简单的连线题那样,直接对应着“暖冬”“冷冬”或“某次过程冷不冷”。全球变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偏高趋势,当受气候事件影响时,个别年份仍会出现冷暖波动,会有强寒潮发生。

强寒潮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天气事件。事实上,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极端冷事件并不罕见。我国冬季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全球变暖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过去五年(2016—2020年)和过去十年(2011—2020年)分别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


11月6日,宁夏银川市迎来降雪天气。宁夏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二问

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冷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强度往往非常强?

周兵说,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暖趋势,1961年以来每10年气温上升0.41℃,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时有冬季气温偏低的年份,例如,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灾害严重。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事件强度在增大。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经向度等特征,并通过海—气、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例如,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拉尼娜事件的出现常常和冷冬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

此外,北极增温也是极寒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是全球变暖的放大器,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会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


11月7日,山东省邹平市迎来寒潮降雪,黄山街道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把志愿者送来的棉被送到老人房间。(董乃德/人民视觉)

三问

能不能别再控制全球变暖,让冬季温暖一些难道不好吗?

周兵说,有人可能会认为,不再严格地控制全球温升,让寒冷的冬季更暖和,可以让大家少受点寒潮冷冬之苦。但那是不现实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蓝皮书表明,近年来我国极端冷事件次数总体是减少的,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也就是说,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往往并不是普遍而均匀地升温,而是像跷跷板一样,要么极端的热,要么极端的冷。气候变化还有一个现象,湿者更湿、干者更干、热者更热。这与世界气象组织预言的人类将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相一致。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种种极端天气,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更多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强化碳排放约束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温升幅度,是极有必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今年8月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显示,气候系统各圈层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气候将继续增暖。

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这正是现在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目的。

四问

今年以来我国的平均气温仍然在上升吗,预计今冬会很冷吗?

周兵表示,我国是季风性气候显著的国家,冬季受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来自极地或中高纬度的强冷空气会通过多个路径影响我国。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空气的活跃程度相对要明显一些。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

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与全球变暖趋势并不矛盾。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复杂,气候显著异常。截至10月27日,全国平均气温(12.7℃)比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贵州、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宁夏、江西、西藏、上海、湖北、广西和安徽这13个省(区、市)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气候变暖仍是我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旋律。

五问

我们平时常听到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周兵说,人们经常混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变化有两个重要的事实支撑,即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上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是快速的。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

六问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应对寒潮和极寒天气?

周兵表示,大范围极端冷事件容易给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需高度重视并加强防范和应对。

一是要重视极端冷事件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往往容易忽视极端冷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应强化对极端冷事件的应对举措,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和危害。

二是要加强致灾机理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全球变暖导致极端灾害频发,强度增强,要加强对冬季极寒事件的跟踪分析,进一步开展归因与致灾机理研究,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三是继续做好冬季低温天气影响防范。预计明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各地需要继续防范低温天气的不利影响,做好煤电油气等能源调度和供应保障,做好春运保障工作,加强森林草原和城乡防火。

许敏丢失的新生儿记录惊奇出现,再次指向生完就被换

今天,许敏哥哥发布了一条新的视频,视频中爆出一条重要信息,许敏丢失的四页病历中的一页惊奇再现,而且可推断出丢失的四页是在2020年丢失的。我们来看专业人士是如何找到的。

图中(图一),左侧是许敏的,右侧是杜新枝的,同样的作业本,里面的条目都是一样的,左侧却比右侧多了很多竖线。

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就是那个杜新枝嚷嚷着打9分和6分的新生儿记录。通过仔细对比,纸张的抬头部分,可以看出新生儿记录(二)的印痕。

另一张记录为何会印在相邻的纸上?这次就是真的年代久远所致了。所有病历摞在一起,天长日久,就印在了一起。而且,没有十几二十几年,绝对印不上去。陈年病历谁会没事儿去翻开呢?不会,这说明,那四页病历,就是在尘封了20多年后的2020年,许家人去医院找病历时,被人为临时抽走的。
好了再看更多内容。

图中(图二)黄色框出来的部分,明显看得出有几行字,看到原图的人,经过辨认,得出是如下内容:

脐带绕颈一周,呵呵。产前B超检查都没有脐带绕颈,产后就脐带绕颈了,你说神奇不神奇?很显然,这个是策。

再次指向,许敏刚生完,宝就被调换了。
#星闻速递##许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1年最忙车企盘点,上汽大众交出怎样的答卷在产品上,电动化、产品焕新是上汽大众2021年的两大关键词。芯片荒之下,电动化、品牌高端化、产品焕新、用户直联、共
  •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七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
  • ,韩式男生短发烫发发型时尚潮流最前沿像现在年末的时候天气还有点小冷,并不推荐剪寸头之类的发型,这时候有点刘海的发型还是好一点的,男生头发不长不断的话,剪这几款也
  • #王鹤棣说争取以后拿金鸡奖#看到这个词条的时候,我真的很震撼,他敢这么大声说出他的梦想,他怎么会不知道说出来会被很多人“嘲讽”可是他还是毫无停顿大胆的说出来了。
  • #MIC男团出道十二周年# #MIC Made in China# 我们经历的事你说可以不计回报吵吵闹闹的过了一些年都还不算老我们身处的世界鸟语花香噪音很少这可
  • 人生中有那么一个夜晚,一整个星空和月亮都是属于我的,没有比这更浪漫的啦!忍不住浪漫的想,也许我经历这一世的种种,就为了这两千年一次的风景吧。
  • 我妈都让我当搬家公司了[允悲]打包专业,节省空间闺女我也好闺女老姨也是好老姨爸妈也是好爸妈闺女知道妈妈要搬家,晚上五点半就睡了,虽然接觉4次。 两位甜蜜的爱情还
  • 【另外,还想知道什么建议鹿鹿直接问我,我姐被前前⭕️伤到了,不要问她,问了也没用她又不懂这些,我姐只需要给她妹妹生活上的正能量就行[吃瓜][吃瓜][吃瓜]】【供
  • #追星代拍周边中转[超话]# 出三代路演 余图fo 一手买断 不贵 张极 陪着你走 可可爱爱fo 1min27s 乐器舞台键盘前候场fo 32s 第一首舞
  • 而且不仅中午表达的冲高回落节奏也在下午实现了,还实现了上周日给的预判,本周会收出有下影线的小周阳线,现在回看正是如此,所以这波预判还是比较给力的,应该值得大家长
  • 7号线15号线1号线租房找我,没有谁比我还靠谱,0中介费,可支持押一付一,房东直租,和房东直接签约对接,看房车接车送服务到位,负责区域:7号线场中路 大场镇 上
  • 假使你比较专业,手动把曝光拉低那也许就可以像图2这样看到一点点细节。这时候如果你尝试找一个非常亮的物体放进取景框,那就可以把曝光量降得更低,像图3这样看到更多细
  • 李子柒 螺状元 肖叔叔 好欢螺 只投螺碗 螺满地 家柳江人家 螺蛳粉~~无论你多么追求心灵的自由,优惠券你的一生中总是会有些时候做些事情是要去做给别人看的。若是
  • susan苏 |这样的系幼颓脸着实有没有姐妹跟我一样第一眼看她,以为她是外国人或者混血儿万万没想到她是纯正的中国人那么就好好分析一下她的颜吧她的脸既有清纯的幼感
  • 蜀味缘冷锅鱼不同于其他冷锅鱼品牌,它创新性的引入传统的养身理念,在研发实力强大的的优秀团队的支持下,科学合理的将中药与食物结合在一起,蜀味缘冷锅鱼推出了功效各不
  • 曼城这只豪门,几乎每一个球员都进了世界杯的阵容里,而且还都是主力,大家都怕受伤,都伤不起,因为这个时候受伤就很大可能会没办法在世界杯出场了,所以大家都踢得很“小
  • 还是说真的和19年的自己相差甚远了.她依然总是在我眼泪的光晕里打转可我却时不时觉得疏离.我总回想起19年的自己看剧时有多么投入总想起自己也刚从近似于她那样盲目偏
  • "如果当时乖乖地和他牵手。"如果当时乖乖地和他牵手。
  • 女主和男二明明可以用声音交流,编剧也用了大把(大写加粗)的篇幅让我们接受了女主确实也是喜欢男二的,却因为”传达不到“导致男二在那段感情中缺乏安全感、过得很辛苦、
  • ”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展开制裁后,RT、卫星社等一众俄媒在英国禁播,加洛韦也因为他和这些俄媒的合作关系以及批评北约的相关言论,于4月6日被推特官方打上了“俄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