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第二册(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M6执心在中间(分二.七处征心6)
N1阿难执心在根尘之中 N2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 N1分三
O1引教泛计中间 O2如来确定中相 O3阿难别出己见
今O1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现在阿难就想把佛所说的话拿来做凭据、做证据,证明他自己的见解是不错的:“这是您讲的,您说这样子嘛!不是我说的。”你看,阿难的胆子也真不小!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我在以前听见佛您说过──你看,这一口咬定,就把佛给镇住了!他听见佛和谁说呢?和文殊等大菩萨,讲“实相”的时候。“文殊”,就是妙吉祥菩萨,这位妙德的菩萨。“等”,不只一个,还有其他,如观世音、大势至这一些大菩萨;佛为法王,所以菩萨叫法王之子。

什么叫“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无所不相也。”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实相。你说它什么都没有吗?又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在实相里头生出来的。这也就是所说“真空、妙有、真如”,都是这个,也就是实相。真空里边又有妙有,妙有里边又有真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空到极处就该有了,有到极处又该没有了,这是实相。

佛和法王之子谈“实相”的时候,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世尊您也说过,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意思就是,“这是世尊您以前说的;怎么现在我说的,您又说不对呢?”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如我思惟:像现在我又这么想一想。内无所见,外不相知:你若说它在里边,它看不见东西;说它在外边,和里边又互不相知。外边也不知道里边,里边也不知道外边。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里边不知道,这个心在内也不成了。身心相知,在外非义:我们这个身和这个心,它互相知道的,好像佛说你触头,脚就知道。要是这个心在身外边,它就互不相知了;因为身和心互相知道,所以若说心在身外边,这也不对了。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现在我这个身心互相知道,在里边又不见,所以这个心哪,我知道了,应该是在中间!他这“中间”,也不知道是哪个中间?是身里边的中间呢?是身外边的中间?所以后边佛又来问他。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阿难!现在你说是在中间;在中,这不能迷乱的,不能没有一定的,这个“中”并非没有所在的,一定要有一个地方。“不迷”,就是不能没有一定的,一定要有一定的处所。究竟哪个地方是中呢?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现在你推求你所说的中间,这个“中”在什么地方?是在外边处所啊?是在你身上呢?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你说这个“中”在你的身上,在你这个皮毛上;那在你身的边上,这就不是“中”了。你说在身上,在什么地方啊?你若说在你身的中间,那就等于是在里边啊!这还是你以前说那个“在内”啊!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假设你说另外有一个地方是中,你能不能把它指出来在什么地方呢?它有什么一定的表法吗?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你若不能表现出来,不能说出一定的处所来,那就如同没有,还是没有。你若有所表现,你这个“中”,就没有一定。

何以故:怎么说没有一定呢?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就是标志。假如有一个人用这么一个标志,做这么一个记号,譬如钉一个桩子,说这个地方就是“中”。可是从这个“中”的东边看,这个“中”就变成西了,就不中了。若从这个“中”的南边看,这个“中”就变成北了,也不是中了。

就好像我前几天不是说“十方”?根本就没有个“十方”。你说这是南边,你到这个南边的南边,这南边又变成北边了。你说这是北边,你再走到北边的北边,那个北边又变成南边了。所以没有什么一定的,这也就是这个道理。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你既然没有所表,你这个心就应该杂乱了。这个表体根本就表达不出来的,你说究竟哪个地方是“中”?没有一个“中”的地方啊!所以你说这个“中间”,也是个错误。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在前边这一段文, 阿难立出一个“中”来,佛就把他这个“中”也给破了,问他究竟这个“中”是在什么地方;中要不迷,要有一定,才可以算个中。佛现在举出这种种的道理,来问他这个“中”在什么地方。

阿难言:阿难听世尊这样问他,随着就又答覆世尊,我所说中,非此二种:我所说的那个“中间”,不是世尊您说的“里边”或者“外边”这两种。是什么呢?如世尊言:就像世尊以前所讲过的──他又拿出世尊以前所说的话来做证据。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世尊您说:眼根对色尘,眼看色,这是一种缘;可是在这种缘中间,就生出一种眼识来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为什么眼睛和色尘有一种缘呢?因为眼有分别,色尘本身没有知觉的。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可是当眼接触到色上,中间有一种分别心──“识”生出来了;这个“识”,大约就是“心”吧?心就在这个地方!我说的“中”,是眼和色尘相接触为缘之中,所生出的“识”,这就是个“心”!

N2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分三)
O1双开两途 O2两途俱非 O3正与决破
今O1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佛言:佛听到阿难这样来辩白他这种理论,对阿难就说了,汝心若在根尘之中:你这个心,假如在根、尘之中间。“根”,就是眼根;“尘”,就是色尘。你认为这是中间了,这就是你的心。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那这个心的体,它是两个?还是一个呢?

O2两途俱非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假设你说在中间这个心有两个体,这究竟哪个是你心的体?哪个又是物的体呢?你能不能分别出来?你若不能分别,那你心的体就杂乱而无章了。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那个物的体,它不会知道的,它没有知觉的。你在根这儿有一个心体,在物那儿又有个心体;一个是有知的,一个无知的;这若一相比对之下,就变成敌对了。你这个心和这个物体变成两立了,你这个心是知道的,那个物的体它不知道,那究竟你这个“中”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你这个心和根这儿是中啊?还是和色尘那儿是中呢?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如果你这个心不是两个的话,那个物体它不会有所知的,既然无所知道,它就没有一个知觉性,没有一个体性,那你这个“中”,到底在什么地方?

O3正与决破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阿难!因为这个,所以你要知道,你说这个心“当在中间”,这个理论也是立不住的,没有这个道理的。

以上内容为大德宣化高僧开示,更多内容详见《大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经典浅释,宣化上人法汇,可以网络搜索“宣化上人法汇”,下载大德高僧佛经浅释电子书,跟随佛祖菩萨高僧修善念佛,来世出生于没有苦难的佛国。#心中的净土[超话]#

龙树菩萨:赞法界颂

圣龙树菩萨造

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奉诏译

归命十方佛  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  速成法界性

轮回三恶道  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  诸相不能迁

寂静如虚空  处处悉周遍

体皆离彼此  非深复非浅

乳未转变时  酥醍醐不见

烦恼未伏除  法界无由显

如酥处乳中  酥本妙光莹

法界烦恼覆  圆满体清净

如灯被障碍  非能照余物

无明恒覆心  法界非明了

如灯离障碍  处处物能照

烦恼破坏时  真如恒显现

初中及最后  二障不能扰

如净琉璃珠  恒时光照曜

光明物所障  被障明非见

法界烦恼覆  真如理难显

圆寂体光洁  轮回不能染

勤求趣法界  轮回非能掩

如米糠缠裹  谷体米非无

烦恼覆真如  真如烦恼有

如谷去其糠  米体自然见

若离烦恼糠  法界理方显

妄执有世间  芭蕉终无实

法界非世间  亦非虚妄见

如人饮甘露  热恼悉皆除

若证法界性  烦恼热皆弃

灭除烦恼焰  法界甘露现

一切有情中  高下皆平等

体实果不生  执种果非有

智慧出生时  有为非法界

法界本无处  究竟方可证

清净恒光洁  日月皆莹净

法界无垢染  如龙夜雨尘

况似罗睺面  光明恒灿然

譬如火浣布  处火能离染

垢去布犹存  光明转莹净

贪爱令心染  虚妄有轮回

亦如火浣布  真空妄非有

三毒生死本  智慧火能烧

法界体常有  朗然恒照曜

烦恼染称垢  世尊恒所宣

垢灭真如显  如汲地中泉

法界体无垢  根随能覆藏

若除烦恼尽  莹净叵难量

法界本无我  二形及女男

体无虚妄执  何处更思惟

法界离憎爱  根尘境本无

虚妄执为因  差别从此生

真空非苦恼  贪爱苦恼因

耽染由妄想  三界乃轮回

怀孕在于腹  婴子未言见

二障覆真如  法界不能证

种种生疑虑  见慢及恚痴

妄计有真实  真实计非有

兔角体非有  妄执令真实

法界离妄执  妄执真非有

如色必破坏  微尘犹可知

法界非破坏  三时不能得

有生还有灭  荣辱亦皆随

法界非生灭  云何言所知

兔角本非有  三世犹可思

真空非兔角  思虑不能知

真空称善逝  色相悉皆亡

应化随缘有  修因离执非

圆通如日月  水现影皆同

色声双泯绝  差别云何有

三世可寻思  生缘时决定

若悟己身法  己身云何有

如水居热际  处热觉悟非

寒际理亦然  圆通皆如是

心恒烦恼覆  迷惑不能了

若离烦恼缠  觉悟而非有

如眼观诸色  离障能照曜

真空理亦然  照曜离生灭

耳识闻于声  离妄及分别

法界性亦然  分别妄非有

鼻能嗅诸香  妄执性非有

色相二俱亡  真空亦如是

舌根自性空  味界恒远离

识空体亦然  法界理如是

身根自性净  冷暖触非有

法界理亦然  触处常远离

意缘法称最  自性恒远离

诸法性本空  圆通理如是

见闻及觉知  相应法亦空

了绝诸妄想  见闻理亦非

根尘起妄执  清净体源无

迷执有根尘  根尘理非有

世间并出世  空性本无差

我法由迷起  遍计自轮回

法界理清净  贪嗔痴本无

迷悟从心起  三毒法假名

迷执自缠缚  了达假名智

菩提非近远  三世理非有

烦恼笼迷执  世尊经所宣

智生惑染灭  妄执勿相缠

去来执最胜  体空犹可思

菩提非妄执  正证亦知非

水乳同一处  鹅饮乳非杂

生空烦恼离  二障亦非杂

妄执我非无  了达本非有

涅槃清净理  二我俱非立

三檀齐修施  尸罗离过非

忍因端正果  精进勇勤依

静虑令心止  般若用无疑

愿兼方便力  安住胜菩提

菩提难妄执  真空生灭无

了达空本性  二相亦非有

乳糖离甘蔗  离蔗糖非有

三乘趣菩提  离种体非有

守护稻谷种  芽茎必得生

守护菩提种  菩提从此起

譬如于黑月  光明未能见

有情烦恼缠  真如未明显

月初光虽有  渐渐而增长

初地证菩提  菩提未圆满

十五月圆满  处处光皎洁

解脱显法身  法身理无缺

染污意相应  缠缚俱生灭

解脱一切障  三世悟非有

初大僧祇满  三檀普遍修

断除分别障  欢喜智难俦

三业误兼犯  防非重及轻

尸罗圆满戒  离垢独标名

二障恒时染  俱空慧刃除

发光能照曜  破灭渐无余

远离根随染  渐增焰慧威

菩提称最胜  烧照转光辉

真俗称二智  相应互起违

合令无所碍  难胜事恒时

十二缘生智  巡环理趣全

甚深称最胜  般若现于前

世俗二乘行  久修道已明

相无功用满  最后称远行

智用无分别  恒时任运成

众魔降退散  不动独彰名

善慧名无碍  十方演法希

身云甘露雨  应物最堪依

众德犹如水  虚空喻似身

重粗皆蔽塞  大法智称云

审谛轮回事  孰能免业牵

要知无苦恼  净土勿相缠

归命佛真子  位登智慧云

细微皆断尽  超苦离诸尘

灌顶诸光照  根尘普遍身

金刚寂大定  众苦勿相亲

大宝花王座  俱胝众妙成

庄严皆普遍  功德实难思

十力兼无畏  三身四智圆

六通恒自在  应物化机缘

照曜如圆月  恒时焰炽燃

十方无不遍  灿烂转光鲜

永绝缘生染  恒时处涅槃

菩提称最胜  化益物情欢

智用深如海  随机现应身

水清来月影  处处度迷津

况似颇胝宝  随缘现影同

物情根有感  周普事无穷

饿鬼恒饥渴  不能见水泉

众生无少信  宿业自萦缠

化现身诸相  光明皆灿然

佛虽恒在世  不覩宿无缘

晓了尘沙界  根随染久无

二空殊胜智  妙用化童愚

清净绝诸垢  自他受用身

恒居色究竟  利益五乘人

救护众生苦  俱胝寿命长

二严无有尽  功德叵难量

佛演一乘法  随机悟浅深

莲花无垢染  玉本绝瑕侵

少分而称赞  广宣理趣玄

愿将诸功德  普利施人天

命是注定的,运是可以改变的,多行善,多积阴德。有缘人看见希望改变命运这里开始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自称孔先生(根据云南县志,此人是著名易学家杨向春,化名孔先生,曾著《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一书),精通皇极数预测未来,说他有当官的命,孔先生告诉袁了凡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测。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变命运,他说:“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也就是说,道德仁义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也可以自己求得,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命于天,听命于他人。从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笃信宿命论转到信仰命由我造、福善祸淫的人生观。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多做善事积累福报,在于自身的修为,要多做善事,消除恶念。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内容。于是袁了凡开始积极改过向善,积累善业,许愿做三千件善事改命,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预测开始不应验。但袁了凡仍觉自己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袁了凡一直没有子女,就继续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年就生下了儿子天启。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于丙戌年再次遂愿,中了进士,授宝砥县长。原本孔先生所算定的一生,在努力行善改命后,完全改变了,连寿命也延长至七十四岁而终。
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时候,袁了凡的妻子见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袁了凡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袁了凡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上万的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弹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 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二、改过之法
第二篇讲改过自己的办法,袁了凡认为改过自己要发三心:即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惭愧心、畏惧心可以使自己认识到错误,有充足的动力进行改正。勇猛心是指虽然很多人知道道理,但是得过且过,或严重拖延,没有真正实行,而勇猛心正是改过、改命的关键,只有知道道理后勇猛实干才能真正获得益处。并且讲了改过的道理,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如果没有从理、从心,只是从事的表面强戒不好的事情,但病根还在,东灭西生。故袁了凡认为改过更应该从理、从心。从事改过只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急需治标的时候仍可使用。
三、积善之方
第三篇讲积善的办法,讲述了十余个因为积善而获得好报的故事,有讲述其实善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善事要分为“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七个方面,里面有引用几个经典故事。如引用了孔子的故事,子路救人拿了赏赐,孔子说子路做得对;而子贡赎人,没有要赏赐,孔子说做得不对,因为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里面亦列举了十条可以行善的门类并作了相应解释: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佛法。第九、敬重师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第四篇谦德之效主要讲谦虚这项美德的效用,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讲述了“天道亏盈而益谦”的道理。并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有福气,将要成功,就会自然而然有一股谦和吉祥之气外露,里面讲述了数个故事来证明。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书中名句:“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赵云知道刘备在袁绍阵营,但是关羽张飞却不知道,这就很令人费解了,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关羽跟随曹操征讨袁绍,怎么会不知道袁绍锣鼓喧天地迎接刘备:“绍遣将道路奉迎,
  • 凭借相对优秀的成绩及丰富的科研项目和比赛经历,她获得了了校内保研的资格,但她仍顶着压力考上了梦寐已久的浙江大学心理系。曾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大家逐渐敞开心
  • 。不要等到他来了,才发现自己还不够完美!
  • 其实有时候,也是挻无奈的,特别是生活在小县城之类的地方,产家也不会设售后服务点,要解决一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的。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游戏也与时俱进了,8位机的任天堂
  • 从 2007 年创立至今,STA 通过对街头文化经典元素的还原,对嘻哈音乐和涂鸦艺术的高度拥护,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在 STA HOOD 量子晨门店内,由日本
  • 这次改名那么多天,还能不知道名字会被抢注嘛[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而且盒盒马马的活动还没结束,现在也不需要改回原名,但现在不上热搜,就失去了改名的意
  • 捡格林童话全集,注音版一套。盒子破了。
  • 一个男的说喜欢你,为啥就只会每天约你吃饭然后去酒吧喝酒啥啥的,这关系也没有近到那一步啊,就拒绝10次,还约10次,相处的过程呢?连个基本的生病了,也只会说一句
  •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文/张文亮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 #鹿道森# 看到那句 压垮你的不是一根稻草 是无数的沙粒 走的每一步都像背着大山 真的太难过了 很难过的时候走在路上踢了一个石子都会觉得委屈的要哭了出来 我是在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邱耕田:深刻把握坚持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科学总结了我们党
  • 近几年,#吉林大米# 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省域粮食品牌创建的前列,连续3年荣登“中国粮油影响力区域品牌”榜首,成为吉林农业第一品牌,闪亮的“白金名片”被誉为全国粮
  • 媒介是人感官的延伸,看到非现场的真实画面,听到非现场的真实声音,感受到非现场的真实感觉。信息过载的互联网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滔滔洪水之中,而人们接收信
  • [悲伤][悲伤]太喜欢了,喜欢这句分词,喜欢认真的你,喜欢我们asoul在外面如此争气的样子❤️总有一天宝贝会拥有更大的舞台!单播时觉得你和我的距离那么近,就像
  • 师父在加持这一批灵猴的时候,师父用手捧着,灵猴如同富有生命一样跳动,移动,这一期也是本人非常喜欢的冠兰之一,佩戴没有限制,功效招财,人缘,护主,保平安,很多人不
  • 插画本书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插画欣赏爱好者还是艺术从业人员都能从中得到不少收获!给喜欢的人:送花小孩以前觉得花平庸且俗气 后来发现花却也真
  • 真的很烦有人管他,你可以表示期待,但是别对他指手画脚,谁都没资格对他的事业指手画脚,他比你清醒,比你自律,比你更有想法,比你优秀,比你有事业心,他上次说了,现阶
  • 而程昱升官“缓慢”生前没有达到三公的原因是非常简单的:一、他是读书人,但出身不是荀彧一样的顶级士族,所以晋升肯定更慢一些;二、作为三国时期最有大局观的人(可能没
  • 从事管理或者脑力劳动的职业最适合。辛巳:商业、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