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档案 | 从十堰走出的《解放日报》总编辑魏克明 珍贵档案“回家”背后的故事】五一前夕,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人民政府收到从上海邮寄来的《解放日报》前总编辑魏克明的珍贵档案。那么,魏克明和盐池河有何关系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家住盐池河镇的魏克明奔赴山西投身革命。他在太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牺盟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魏克明奉命调到长治,任牺盟会《战斗日报》《黄河日报》总编。1949年以后,魏克明任《解放日报》副总编、总编等职务。

珍贵档案讲述魏克明传奇故事

“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盐池河镇先后走出了两位文化名人。《解放日报》前总编辑魏克明、陕西省民间艺术协会理事魏扬之,都是在红三军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党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昨日,盐池河镇干部朱务国、钱高伟向记者介绍,2021年冬,他们在挖整该镇文化旅游资源时,与家住西安的魏扬之取得了联系,并得知魏克明侄婿张根生的联系电话。

张根生住在上海,年逾八旬。朱务国电话中表示镇上计划建一座魏克明纪念馆,需要有关生平资料、手迹等。张根生说,魏克明逝世后,有关资料由魏克明的爱人姚南渡收集保管。

姚南渡当时是《解放日报》工作人员,现早已退休,居住在上海。朱务国、钱高伟等人通过多种渠道联系无果,最后辗转在2021年底,找到了姚南渡的联系方式。盐池河镇党委书记周涛向姚南渡说明此事,姚南渡非常热情,当即答应抽空整理这些重要资料。今年五一前夕,一封装着《解放日报》前总编辑魏克明工作证、出入证、著作、黑白老照片的挂号信,从上海邮寄到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人民政府。

眼前这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一本本饱含作者心血的著作,把人们带回到往昔岁月。

当时光被定格,情感与记忆也随之留存于心上。这些魂牵梦萦的历史、念念不忘的过往虽然已经逝去,但这些珍贵档案却为我们讲述着魏克明投身革命、爱党报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传奇故事……

奔赴山西投身革命曾与赵树理共事

魏克明,亦名克纯、笃生。1908年,他出生在盐池河,幼从塾师读书。1924年,魏克明考入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受早期共产党人萧楚女老师影响,接受了新思想。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均县党组织领导下,他投入家乡农民运动。1929年到武昌,经叔父魏和阶保荐,魏克明任湖北省政府建设厅录事,负责政府机关记录、缮写。1931年,他考入湖北省立高中,在校传播进步思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学生救亡运动,被推为该校学生救亡会负责人之一。魏克明带领同学罢课请愿,宣传抗日救国,抨击时政,遭学校当局开除。1932年夏,他与上海左翼青年同盟取得联系,随后以社会科学研究会为基础成立左翼青年同盟武汉分盟。不久,武汉分盟遭破坏,他曾被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魏克明奔赴山西投身民族革命。他在太原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牺盟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牺盟会的组织宣传工作,不久调至阳城县担任县牺盟分会特派员。

1939年,国民党军队源源不断地进驻阳城境内,不断排挤、打击共产党的各项抗日活动。当时有个组织叫“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是由共产党、国民党、牺盟会、公道团、八路军联合组成的。阎锡山规定,各县县长要兼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长,县牺盟会特派员、县主张公道团团长要兼任副委员长,其它单位出任委员。

按照阎锡山的规定,阳城县县长陈发贵是阳城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长,牺盟会特派员魏克明、公道团团长赵树理就是两位副委员长了。

1939年春,魏克明奉命调到长治,任牺盟会《战斗日报》《黄河日报》总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从1941年4月起,先后调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副总编和《新华日报》(太岳版)社长兼总编。他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49年1月,北平解放,魏克明任《华北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同年5月,随军南下进入上海。

1949年5月28日,《解放日报》在上海宣布创刊。魏克明历任《解放日报》副总编、总编和《新闻日报》党组书记、副社长等职务。1963年12月,他当选为中共上海市第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65年9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他在领导办报工作中,力主报纸宣传要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呼声,经常同记者一起深入基层,采写报道。

率先在《解放日报》上展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风采

“南京路上好八连”,可谓名传天下。

这原是一个普通连队。1947年8月6日,华东军区把几十个胶东子弟组成四大队辎重连,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1949年6月,这个连队进驻上海南京路执勤,一连编为三营八连,跨进南京路。

上世纪50年代末,八连所在团宣传干事吕兴臣,经常往八连跑,他写了一篇反映八连好人好事的通讯,送到《解放日报》报社。总编辑魏克明看到吕兴臣的稿子后,忽然眼前一亮!敌人曾预言,解放军进入上海这个大染缸,不出3个月,就要红的进来,黑的出去,现在10年过去了,八连在南京路上不但没有被染黑,反而更红了。于是,魏克明叫来报社的记者张默,帮助吕兴臣对稿子作进一步修改。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并配发评论,向上海人民展示了八连的风采。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正式颁布命令,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同年5月5日,“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在上海军人俱乐部大礼堂隆重举行。会上,许世友宣读了国防部的命令,并代表国防部向八连赠送了绣有“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锦旗。同年7月29日晚,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毛泽东是该剧的主要观众。

1963年建军节那天凌晨,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随后,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在全国放映,“南京路上好八连”从此成为永恒的经典。

71岁当顾问仍关心上海新闻业发展

自1953年起,魏克明患有肺结核、胃病等多种疾病。右肺被切除四分之一,常常抱病坚持工作。

1979年《解放日报》创刊30周年,魏克明出席纪念大会,作题为《解放日报的三十年》的讲话,总结30年来报纸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

1979年8月1日,71岁的魏克明主动退居二线当顾问。作为顾问,魏克明仍继续战斗在第一线。他关心报纸工作,研究报纸改革方案,对报纸标题、版面、文字差错,他都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

1982年1月14日,魏克明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

魏克明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数十年来,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党的新闻事业。

最好的缅怀就是铭记和传承。朱务国告诉记者,该镇计划派人去上海找姚南渡详细了解魏克明的有关情况。

“魏克明的珍贵档案‘回家’,这是家乡人民对著名报人的深沉追思。”盐池河镇党委书记周涛说,拟建设的魏克明纪念馆位于该镇黄草坡村部魏克明故居附近,将把缅怀深化为传承,让好家风代代相传,是对先人最好的怀念。

总编辑魏克明(资料图片)。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里的反射光和折射光必然是偏振的,其偏振的程度与光线传输路径的变化相关。实际上,我们雨后看到的彩虹,均匀水滴对光的一次内部反射和两次折射不仅将白色的可见光分成不
  • 谢谢你们,让我看到爱情的模样,让我从此不再一个人。#冒个泡#忘了之前是谁跟我讲一直觉得我是一个苦情人让我一直觉得爱情是感动是不管对方是否接受,自我感动的一昧付出
  • [心][心][心][心] 晚上看了姐姐的直播,真的是绝美又温柔啊,就像歌词里写的“一颦一笑是那么纯粹“她的温柔是与生俱来 不被束缚”[泪][泪] 不过当被问到
  • 还挺庆幸那天在我姐朋友那没事干试婚纱,我这么懒的人当时的想法就是,好看是真的好看,结婚可拉倒吧,光穿就很麻烦了,试了几件已经累瘫了,开始还臭美拍照,后面都懒得拍
  • 上面盖一片芝士,味道会,怕胖的妹子不加也行我喜欢烤的焦焦脆脆,不喜欢的适当减一些烤的时间(我都两年没做了…)但是我感觉我是不那么开心的,就自己帮他多做了超级多的
  • 加油加油加油⛽️ 清明节,儿子写烧给母亲的祭文,看哭了13亿人...全球商界智汇 昨天母亲虽只是一个平凡质朴的农村妇女,却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加油4月份不能
  • 我的采访非常顺利和成功,还谈了很多“题外话”他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悉心关爱。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百度”上查找不到的、关于我和两位艺术家——《我和我的祖国》的词曲作
  • 比利亚本就对维尔塔恨之入骨,如今维尔塔杀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还自立为总统,比利亚确实时杀之而后快。 秘鲁设计师 José Arias 在今年参与了这个挑战,他以
  • [爱你][哪吒开心]作为“慢活”一族的成员,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常常让双鱼苦不堪言,而事业上遇到的瓶颈、纷繁复杂怎么理也理不清的人际关系更是让双鱼感到头疼
  •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
  • #童话故事#妹妹在幼儿园讲了一个《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兔子好怕怕!有大灰狼……!”,大哥:“不怕,我杀了它!”,二哥:“不怕,我打死它!”,三哥:“不怕
  • 和分居俩地的小梁聊了聊未来规划后 我失眠了 一直想简单自由的生活 可是天不遂人愿 我好像还是要奋起直追 为了自己爱的人好好努力才行 小梁真的不错 年纪轻轻但是对
  • 这里是我的QQ空间。觉得无聊就双向移除你。
  • 疫情期间,希望大家在家度过的时间里能有一个美好的瞬间 ,我们在7月刊带来了本专栏的特别篇——在连载中登场过的十位帅哥珍贵档案大公开→#贺来贤人[超话]# (20
  • #9by9th[超话]#เก็บตกภาพบรรยากาศงานARTISTกิจกรรมการกุศลออนเ' ใลน์ Love Delivery Fes
  • 补财库跟個人财运有关,而要不要补,也跟个人意愿有关,有些人为了让财运顺畅,他们不希望等到觉得有破财漏洞的损失,都会固定时间补,有三个月,有每个月的,就看自己渴望
  • 金融财经「拥抱产业新浪潮——2020杭州区块链产业国际周」,将于2020年7月5日在杭州举行,主要内容有区块链 数字货币等, 久别重逢,如期而归——杭州区块链国
  • 癸丑月(1月5日--2月4日);丑土当值(1月5日--1月16日左右)土月毕竟是土为忌,虽然土生金比较弱,所以命局介于从与身弱之间,属于震荡上涨。己土当值(9月
  • ピーチジョンさんのインナーウェアはもちろん、バストクリームやヒップ専用クリームもすごくもっちりするので愛用しています❤︎.次みんなに会えたときにみん
  • 还有报道称,美国军方在格鲁吉亚卢加尔生物实验室进行... #冒泡大锦鲤[超话]#印媒称印度士兵被中方扣留,武器也被抢,印军发布声明印度军方24日发表声明,否认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