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腿老人马三小,18年“爬”出家乡荒山绿[中国赞][中国赞][中国赞]】河北省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是乱石山,坡多为滚石坡,地多是碎石地,要想在这里栽活一棵树并使之长大成材,真比养个孩子还难。然而,一位已经70岁、因病双腿截肢的老人——马三小,却让这一切变成了令人震撼的荒山绿荫。

2019年2月18日,虽然第二天就是元宵节,马三小却再也坐不住了。趁着中午路上雪化得快,他急忙套上假肢,腋下拄起双拐,驾驶着三轮车就驶出院门,直奔他心中最重的牵挂——白杨树。

这些白杨树遍布村子四周,挺立路边坡头,成行成片,足有上万棵,大的直径足有40厘米、20米高,小的也有手腕粗细、两三人高。每到一处,下了车挪到树下,身形佝偻的马三小总会抵住双拐,使劲地仰起头,望着直指天空的枝梢,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

有谁能想到,又有谁会相信?18年来,这些让村子四周不断染绿的白杨树,每一棵都是马三小拖着重残之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靠两手杵地上坡刨坑、两手撑地下坡取土,生生地爬着、蹭着,把它们背上来、栽下去,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的!

年轻时意外感染留下难治病患,中年时突然发作两腿先后截肢,拖家带口的马三小仰天长叹——
“怎么什么倒霉事都让我遇上了”

所有的苦难,都是从那只蚂蟥开始的。1971年,已经在部队服役3年的马三小,被选派到福建某地农村参加支农活动。一天,他正在水田里帮老乡插稻子,突然发现右腿上钻进了大半截蚂蟥。毫无南方生活经验的他顿时慌了神,急忙揪住蚂蟥往外拽,却把蚂蟥揪断在了肉里。生产队长得知后大惊失色地说:“坏了坏了,你要用力拍打蚂蟥才对。”

果然,因为蚂蟥钻进肉里出不来,马三小的双腿很快肿胀起来,经急送部队医院救治,诊断为流脓感染败血症。他躺在病床上输了半年液,高烧一直不退。经过3次手术,一个原本身高1.8米、篮球打得出众的壮小伙,竟被病痛折磨得瘦成了皮包骨。1973年5月,他只好带病退伍返乡,回到了老家马峪村。

回到家乡的马三小因为是高中毕业有文化,当过4年小学代课老师;由于好思考脑瓜灵,他后来还贩卖过牲口,成了村里第一个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然而,正当全家为小日子的红火兴奋不已时,噩运又悄悄降临了。

1984年,马三小在一次长途赶牲口走夜路途中,突然感到右腿肚子剧烈抽筋,疼得他寸步难行。送到医院,很快被确诊为闭塞性脉管炎晚期。为防止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把右小腿截肢。对此,马三小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因为当时他3个孩子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4岁,正是最需要他顶门立户的时候。

为了不截肢,马三小想尽一切办法,在医院住了11个月,每天喝中药保守治疗,但病情始终未见缓解,把一个中年汉子疼得靠每天打杜冷丁,人又瘦得成了皮包骨。在花光积蓄后,1985年他只好接受手术,对右小腿进行了截肢。本以为磨难可以过去了,没想到第二年他左腿又剧痛起来,诊断结果还是只能截肢。“已经失去了一条腿,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另一条。”此后10年间,马三小为保住左腿,几乎卖光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还是只能在2006年6月接受截肢手术。

从此,村里人再也见不到那个高高大大的马三小,看到的只是个矮了一大截,架着双拐、套着假肢艰难行走的马三小。马三小说他清晰地记得,在右腿截肢后,他看着一贫如洗的家,看着全部辍学的3个孩子,不由地仰天长叹:“怎么什么倒霉事都让我遇上了!”

为求生存选择“爬行”植树,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军人出身的马三小掷地有声——
“咱是有尊严的人,不能让人看出窝囊”

右腿截肢后的第6年,没钱安假肢的马三小,为了把家撑下去,到处打听能让自己干的营生。一次他站在院门外,看着村子四周荒凉的山岭沟滩,不禁眼前一亮:种树,树长大了不就是钱吗?那样四壁如洗的家境不就能翻身了吗?他找到林业部门,承包了村外一条沟渠的看护工作,条件是可以在渠边植树,收益将来归自己。

2000年,拄着双拐的马三小(6年后左腿截肢),尝试着刨出他植树生涯的第一个树坑。那一年,他一共栽下37棵杨树,因为沟里有水,树苗全部成活。看着小树萌芽、生叶、伸枝,马三小心底那盏熄灭的灯,又重新点燃、亮堂起来。

“您是怎么把树栽到那么高的山坡上的?”望着村子周围山坡上一片又一片的杨树林,马三小淡淡说出了一个令人错愕瞠目的字眼——“爬!”

从2000年靠架拐单腿行进栽树,到2006年左腿截肢后完全失去双腿至今,马三小栽树的身形,18年来一直定格在“爬”上。让我们跟着老人的叙述,感受一下他在荒山陡坡艰难爬行、为大山植绿圣徒般的坚持吧!

“从2000年开始,18年来,特别是2006年左腿截肢、双腿安装假肢后,只要到适合栽树、挖树坑的季节,我每天都是准时清晨5点多钟起床,带上老伴儿包好的干粮,自己驱动着轮椅,背着特制镐头、撬棍等40多斤的工具,行进到没了路的坡下、沟边。下了轮椅,撂下双拐,摘掉假肢,我要用棉套先包住残肢,再戴好手套,这才开始爬着上坡。”

“爬,要双手杵地,先向下、再向后,双膝同时用力,才能让大半截身子向上挪动;爬到能刨树坑的地方,就坐下来,用镐头一点一点地刨。小点的碎石用手捧出来,大些的石块用撬棍撬松,再掏出来。原来一整天不回家能刨六七个树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一天刨一个。到了傍晚,才能两手反撑着地,身子小心后仰,一点点地从坡上蹭下来。起风了像个土人,下雨了像个泥人。栽树的时候,要先把四五棵树苗捆在一起,背在后背上爬坡,然后一次性栽好。爬一段300米长的坡,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

“有人说,这里不是荒山就是碎石,好比是在石头缝里栽树,简直是做梦。更何况一个没腿的残疾人栽树,明摆着是瞎胡闹。但那一年年栽活长大、成片成林的白杨树,那一双双磨破磨烂、能装一拖拉机的手套作证,这条路我选对了。因为咱是有尊严的人,不能让人看出窝囊。”

爬行植树感动社会,各方关爱感动老人,马三小毅然作出一个决定——
“树不卖了,我要做一名绿色工程志愿者”

马三小爬行植树的执着和坚持,从他选择自立自强、谋生求存那一天起,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感动和关爱。而他自己,也在绵绵关爱的热流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为之升华。

井陉县林业局得知马三小为了凑钱买树苗经常到大货车行驶的公路上捡废品,决定从2008年开始免费供应他所需的树苗,用多少给多少;

当地一名机关干部得知他第二次截肢拿不出手术费,一次性捐助8000元;

得知他家的困难境况,当地残联为他四处奔走,联系企业捐资为他的双腿安上了假肢;

热心网民为他捐赠了出行的轮椅;

当他在一次栽树时摔伤,右手小拇指破伤感染需要截肢、右大腿粉碎性骨折需要打钢板固定、左大腿骨折需要打8个钢钉,住院治疗费用不够时,经当地媒体报道,各方捐助立刻源源不断,头等难题迎刃而解;

2012年,他入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评选的“三农人物”,颁奖仪式上,一家企业得知他急需打井给树浇水,当场表示愿意出资50万元,帮他打了一口每小时出水50吨的深井,并铺设4000米的输水灌溉管线。

源源涌流的社会关爱,让马三小一步步从个人病痛的绝望和孤独中走出,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自己这种行为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几年前,他就向社会发出郑重承诺:为了让这些树成为太行山里的一抹永存的绿色,为了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友善大爱,他决定不卖树了,从此做一名绿色希望工程志愿者,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发光发热。

很多熟悉马三小的热心人士得知他已年届7旬,纷纷劝他今后不要再早出晚归狠命干了,他却乐观地说:“选择这样的植树道路,虽然经受了常人没有的磨难,但也是老天爷给我的机会,我现在心态很平和。”他表示,现在他一天即使只挖一个树坑,一个月下来,就是30个,几个月下来,就是又一片新绿。“今年栽树的树坑,我去年就挖好了。”

说到这里,马三小腼腆地说出个请求,他说专门给树浇水的机井潜水泵已经使用了7年,再不对水泵进行检修就会报废,甚至会危及机井安全。他目前每月最大一笔个人收入是650元的伤残补助费,一年抽水浇水的电费就要5000元,实在没有能力支付近万元的水泵检修费。“这里碎石多,树根缺水扎不下去,要是修不好水泵,很多小树恐怕活不下来。”说这话时,马三小又把头高高仰起,凝望着蓝天下纤细直挺的树梢。

图片从左至右:
2月18日,马三小仰头凝望自己栽植的白杨树。(农民日报记者 孙维福 摄)
两手杵地爬着上坡。(资料图)
曾经的老军人,如今领着军营后生植树。精神感召下,年轻军人心里满是敬重。(资料图)
老人顽强的精神意志,吸引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资料图)

我们家族的京津冀故事
原创:纪建国

最近这几年我们经常能从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听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语。那里已成为我们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没有谁比我们一家人对京津冀的生活变迁感触更深的了。每一个人的血缘延伸由父母两条河流构成。我父亲故乡在河北廊坊南边一个叫北茨平的小村子,母亲的故乡则在毗邻的永清县农村,我媳妇的娘家就在京津走廊上的小城廊坊。故乡像一根精神脐带把我们和那里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故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大哥家的故事

大哥是春节前来我们家的,大哥每年的腊月都会来北京住几天看望我父亲。他还给我们带来了玉米、香油、芝麻酱一类的农副产品,如今这些东西是城里人眼中的紧俏货。母亲也买了东西让他给孩子们带回去过节,血脉亲情总是在不断走动中越来越浓。大哥说:“今年刚忙完那两个大棚的事。”大哥是我大伯的儿子,也是我爷爷的长孙,我们家族里男孩的老大。他今年62 岁了,在农村生活了这么多年。除了一张黝黑的脸还带着农村人的痕迹,衣着上跟城里人差不多。我父亲和他碰到一起就爱聊,从前的事、现在的事混在一起,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一个北京人、一个河北人,我在旁边看着、听着,这不就是北京和河北几十年的变迁吗?我的故乡在永定河河边一个叫北茨平的村子,南边不远处就是河北大地上有名的永定河,它流经北京和河北。

在我父亲来北京之前,我们家族世代都是农民。1952 年的秋天,解放后刚刚获得土地的一家人,特想把日子过好。我父亲和叔叔在自家的土地上忙碌了一个夏天。父亲说:“那年的豆秧子长得这么高,豆荚结得又多又密,眼看着一个好年景就要到手。玉米长得也特别好。”父亲很感慨:那年的好收成如果到手了,我们家的日子一下子就兴旺起来。可谁也没想到,永定河发大水一下子把廊坊南边的几十个村子都淹了。水退了,所有的庄稼都绝收。一家人的日子一下就陷入艰难之中。我父亲、伯父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人逃荒来到了北京。他们在一家建筑公司当工人。一直干到那年冬天的腊月挣了点钱才回到老家过年。我们家乡闹灾情有个规律,头一年的灾后第二年准有好收成。第二年春天只有我父亲和村里的另外一个人,重新回到了北京建筑工人的行列中。村里的其他老乡包括我的伯父都惦念着家乡的好大秋。尽管那时北京需要大批劳动力参加城市建设,中国的户口管理还没有实行“二元制”,对所有的人都是敞开大门的。但乡亲们还是故土难离地回到故乡。伯父从此在农村务农,后来很多年北京的生活比农村好过, 伯父曾后悔过当年没有留在北京。我上小学的时候到了寒暑假的日子回去过几次。所有的农民都是生产队的社员,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参加集体生产兴趣不是很大,因为生产的自主权不在自己手里边,每年的口粮勉强糊口。故乡的人们把初夏收麦子称为“麦秋”。而把每年秋天收玉米高粱豆子花生棉花芝麻的时节,才当成真正收获的季节,被称为“大秋”。霜降之前只要种上第二年麦子“大秋”就结束了。农民就开始了猫冬的日子,其实这段时间离真正的冬天还有挺远的。伯父和乡亲们便都闲下来了, 那样的生活过了几十年,村里人的生活也就穷了几十年。好在我大哥这一代赶上了好时代,所有的土地都承包到家庭。大哥家十年前就支起了两个蔬菜大棚,种了很多年的西红柿,他们家种的蔬菜都使鸡粪,结出的西红柿又红又大又甜又沙。他们每年的春天就开始育苗、移苗,然后是浇水挂果打药防病,再到结果出售,忙过了春夏秋再到冬,人勤地不懒,日子也就逐渐富裕起来。大哥自豪地告诉我:“因为离北京近,好多人到我们那里去贩菜。两个大棚每年都给我们带来六七万元的经济收入。”这些年他们的生活真的改变了许多,原先两间低矮的平房早就变成了又高又大又舒适的七八间平房。家里娶了儿媳妇,有了自己的孙子和孙女。现在儿媳妇在附近村子的工厂上班,儿子每年夏天做瓜果蔬菜的买卖,他们老两口种蔬菜大棚,一家人每一个人都忙自己的事,生活忙碌而有序。大哥说:“我们再忙几年,多挣点养老钱。”大哥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很多的憧憬。

表舅家的故事

我母亲的娘家在河北永清县一个叫南石的村子里。母亲在那里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19 岁那年与我父亲结婚,那是1957 年的春天,第二年她就进了北京南城的一家工厂当了一名女工。后来有了我们兄妹三人。因为离故乡近,差不多每年都有母亲家的亲戚来北京串门,这种关系保持到现在。那里有什么事我也很关心,我也曾经在那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1966 年秋天我7 岁应该上小学了,因为“文化大革命”那年没招生,我父母又是双职工,白天照顾不了我。母亲把我送到她的故乡待了半年。那是一个不大的村子,一条较宽的土路横贯东西算是官道。大队部、广播站、小卖部、村小学,还有很多的住户都在这条道的南北两边分布着。每到傍晚收工时扛着锄头的农民和赶着牲口的车把式,都走在这条路上热闹一阵。这条路算是村里最繁华的地方。我的舅姥爷家就在小卖部的后边,那时候大表舅和二表舅还都是十七八的大小伙子。因为是母亲的娘家,我遇到上一辈男人都叫舅舅,女人都叫姨。表舅家的男人都长得高大魁梧很有力气,也都很能吃。原来在生产队当社员时,虽然都是壮劳力挣的是整工分,可一年下来除了分到的口粮勉强糊口,至于零花钱就所剩无几了。后来我才明白当时的农民有劲使不出来,因为他们被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除了种地不能干别的。北京市民的生活好一点,我记得以前母亲只要听说是表舅家来人,就会提前做好准备,多做一些饭。那时候吃一顿肉多的炸酱面、饺子、红烧肉、烙肉饼都是好饭,而表舅们一个人就抵上我们两个人的饭量。后来表舅们定亲娶媳妇到北京买东西也都是在我们家落脚的。2016 年夏天二表舅和他的儿子是开着自己家的奇瑞轿车来的。他们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我猜他心里一定揣着许多让人高兴的故事。因为以前的经历,我和二表舅很熟悉,这场合免不了一顿酒,边喝边聊。二表舅的故事既有过去的事也有现在的事, 酸甜苦辣融合着各种滋味。他说:“我这辈子什么苦没吃过?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廊坊永清一带的很多农民都有一手编织柳条笸箩的技术。有人收有人负责往天津和北京送。那时候农民成群结队地干这种活,一辆自行车驮好几十个大笸箩一走就是一百多里,冬天的夜里三四点钟就得出发。好像这活能一夜致富似的,那苦那罪谁干谁知道,可当时去一趟也就能挣二三十元钱。后来我到廊坊火车站当装卸工。大夏天的一个人一天卸一个车皮的货。干完活儿浑身跟散了架似的。那几年的日子也逐渐富裕起来。你俩表弟也长大成人了。他们到廊坊工厂里打工,业余时间自己学了汽车驾驶证。现在的政策好,人只要有本事你就能尽情地发挥。这不,现在永清县搞新农村试点建设正赶上我们村。我们村所有的人家都搬进楼房,每家的房子都很宽敞舒适,电器应有尽有,还安上了煤气灶,生活跟城里人一样方便。村里的很多人家都买了小轿车,农民外出办事串亲戚都是开着自己家的车,日子是越过越好。”那天我和表舅喝得聊得都很尽兴。

四妹的一家

30 年前我娶了小城廊坊的姑娘,成为河北的女婿。从此也有了许多我和小城密不可分的故事。我媳妇家女孩多,我们结婚时我爱人还有三个妹妹,有待业的也有还在上中学的。当时廊坊刚从镇改为市,小城的市政建设还像个镇:几条简单的街道,街上有个邮局就被人们称为:邮电街。市政府(原来的镇政府)那条街上有几座三层的小楼,夜晚有几盏路灯照耀就算繁华路段。小城的其他街巷到处都是一片片低矮破旧的灰房子和一些弯弯曲曲的窄胡同。那时候廊坊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把廊坊建设成京津走廊上的一颗明珠。也就是几年之后小城的道路展宽了,一幢幢楼房迅速地崛起。那时候我到春节都回去,城市的面貌每一年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也就是那些年我的几个小姨子一个个都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恕我不能一一赘述,就讲讲我媳妇的四妹,她的故事挺有意思。

20 多年前,我媳妇的四妹刚结婚时,还没有一处自己的住房。我们去当时他们在城南租的一处两居室楼房,实际上只有一间房,窄窄的一长条,黑咕隆咚,摆满了别人存放的东西像一个库房。他们就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四妹夫还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他上中专时学的是电脑专业,干的工作却不对口。当时廊坊各行业都发展很快,金融业尤其如此。这时廊坊市农业银行招人,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四妹夫报名并被录取。到了新单位的四妹夫,人勤快朴实又聪明,把自己学到的电脑知识都用到工作上。他和同事们安装安保局域网并调试成功,安装全银行系统的电脑财务管理软件。他说:“那时候三天两头的跑北京中关村电脑城买东西。”农业银行投入运营后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妹夫也得到同事们和领导的信任,成为部门的领导。好事成双,四妹夫赶上了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有了一套50 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这时候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四妹在市里的一家工厂里当会计,两口子一心一意地奔生活。这些年他们的生活也更加富裕了。廊坊是个三线城市,这些年房地产业大发展, 买一套住房能比北京便宜许多。四妹夫他们看自己的儿子上高中了,又在当地南城买了一套100 多平方米的楼房。他们曾经租房的地方如今已被拆迁改造, 建成了廊坊高铁火车站。这些年他们家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喜事连连。儿子考上了南京科技大学化学专业,家里又买了一辆私人小轿车。四妹喜气洋洋地把消息告诉她姐姐。并邀请我们春节去他们家串门,我们答应春节的时候准备到廊坊的各位亲戚家都去走走看看。我觉得会有更多的惊喜。

我写这篇文章时怀着很激动亢奋的心情,又一个春天来了,盼着与亲人们相见喝点酒,聊一会儿天, 也顺便晒一晒咱京津冀普通百姓这些年的生活变迁。国家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富裕了,这不是很多人的愿望吗?

#工作动态# 楼道装电梯 老人“秒上楼”
“我的腰不好,平时走路特费劲,更别提爬楼梯,自从你们安上了这个宝贝后,我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以前来看病我们老两口都犯怵,现在终于把我们的大难题解决了”。今年85岁家住杰辉小区的鲁大爷和大妈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12月,杏花分院迁入新址,就诊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医要上二楼,可是没有电梯,对于燕山这个老龄化明显的地区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困难。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爬楼”问题, 2018年2月,房山区中医医院杏花分院安装了一台爬楼机,别看机器不大,可解决了大问题,只要可以站立的患者,就可以使用,运行过程安全平稳无噪音,速度也是充分考虑老年患者而设定的,绝对不会引起不适感。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工作人员会全程陪护,守护着患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高瑛欣[超话]##人间天使高瑛欣# #BLACKSWAN CloseToMe# 【sns】220416 瑛欣更新相关一则配文:ins:또 금발병 도졌다 어
  • ”徜徉于心境,也是思忖人生过往,是铭记于心也是回望曾经,一粒回忆的种子,就如那雨滴,落在花丛,点缀晶莹,花儿更显几分娴静的气息。”徜徉于心境,也是思忖人生过往,
  • 还遇到了好几颗流星,梦中盼望好久的画面,此次出发前的心愿,竟然真的实现了!我们煮了自热锅,小伙伴边吃边开始许愿:这次我们一定能看到银河拱桥、帽子云、日照金山、云
  •   肥城加快打造锂电全生命周期产业链,15家企业已落户锂电产业园  5年冲刺千亿级锂电产业链  □ 记者 王洪涛 刘涛  通讯员 张昭澎 张磊  “公司二期投资
  • 此外,父亲带娃旅行更喜爱订高星酒店,从亲子酒店数据来看,父亲预订高星酒店的订单量比女性高61%。→父亲带娃旅行特点:热爱远方、住高星酒店、粉户外登山从年龄来看,
  • ​开‮五放‬面祈愿爱神,让每个‮够能都人‬捐供爱神,是心灵上的‮深深‬崇敬,认识‮神的神爱到‬圣力量,让‮可您‬以在‮将即‬到来的七夕‮里节人#颖虫cp[超话]
  •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刘宇宁白愁飞##摩登兄弟[超话]#ʚ*❤︎*ɞ ——LYN——ʚ*❤︎*ɞ ━━━♡ℒ ♥━━━我在人间贩卖黄昏只为收集世间温柔去见
  • ·2图3腰腹后第真实反馈,55kg,做完没有减轻体重,只不过腰线出来了,皮肤被塑身衣压得有点皱皱的不好看,起码等1个月左右恢复吧抽Z部位抽过就不能再抽了,里面基
  • 雖然我號很糊 但保命聲明先寫在前面單純針對電影性質&可能的官方傳播範圍不涉及粉籍 不討論演員 也不接受吵架式反駁↓↓↓↓最近看到把ㄔㄤˊㄎㄨㄥ¯ㄓ¯ㄨㄤ
  • 最近每天和她待在一起,从早到晚,生活充盈得好像只晃一晃就要满溢。两个人一起总是食欲大开,什么都想吃想同时吃想和对方一起吃,好分享吃到所有食物的感受。
  • 让我们保留对现场音乐的爱,当我们都从疫情造成的悲伤和压抑中走出来时,再以各自最美好的样子相见吧!台媒报道,曹格的婚姻似乎亮起了红灯,与妻子吴速玲已经两地分居3个
  • 今日,金州的风终于吹到了旧金山,上赛季那句这赛季没有人会愿意碰到我们,你们做到了!草啊这个7挂诗人的瓜 吃到现在我其实挺不理解的我是视角里的p1s-p3s:一个
  • “如今,那一切都已成为了一个回忆,心中对你的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却越来越浓烈,也许,今生今生,只有在梦里,还能与你相爱,与你相依。”今生无缘,一地思念,爱情让我学
  • 恰如,人生的行走,沐浴阳光, 温暖自己携一袭清风,染一身花香,美景自得,禅意自得,只是随缘、随闲、随乐。*也相信,无论何处,都有你钟情的风景,比如一棵小草,渺小
  • #小桃的阅读记录# 看完黑塞姜乙翻译版本的“悉达多”不好说是什么类型的书,本质是哲学,形式是文学,语言如诗,读起来无比流畅,文字和思想似乎形成了和弦。我所知道的
  • #吉祥馄饨#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真的在公司上班每天净想着吃今天盘算着去尝尝吉祥馄饨这家也是很神奇真是隔一段时间就想吃的馄饨早上路
  • 如果所有人一想到女性不再是柔弱的印象而是很强,那么动欺负的念头潜移默化也得掂量很久。我不敢说我作为目击者会怎么样,这里也不去道德绑架在场的所有人!
  • 如无丙丁,一派壬癸,又无戊己制之,名水泛木浮,死无棺椁。#夜空中国[超话]#旌旗蔽日对相持战场上双方旌旗遮蔽太阳互相对峙乾胜坤来坤胜乾乾胜了坤坤又胜了乾龙行马嘶
  • #票务[超话]#⚠️由香港飞碟娱乐旗下制作出品的王牌节目《明星来探店》征集探险体验馆 要求: 1. 6-15岁,男女,各3名 2.有演戏或舞台经验,颜值高,独立
  • 姓名:甜罐 #糖糖滴泉州美食# 性格:一家平价版甜品店 糖糖话唠:两年前回泉州的时候妹妹疯狂安利我的甜罐如今它已经从一个几平米的小店,开了分店又搬了址泉州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