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
https://t.cn/A6z0MpI6

#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

  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记者 张清 吴迪 摄(来源:津云)

【辽宁非遗传承人创作主题作品为抗击疫情助力】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时刻牵动着每一位辽宁非遗传承人的心。继《抗击疫情 辽宁非遗在行动(一)》推出后,各界反响热烈。同时,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用实际行动为武汉加油,用非遗的方式创作出了一系列安民心、鼓士气的作品,希望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加油打气助力!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四面八方 同心战疫

医巫闾山地区先民的原始信仰中有很多女神崇拜。在这次疫情中,那些抗击病毒的白衣天使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女神,她们用坚定的信念、无畏的付出托起了生命的希望。蔺心宇创作的这幅《同心战疫》剪纸,作品颜色采用绿和红,绿色代表生命和希望,红色代表勇敢、热血、信念、胜利。作品采用四折方法,代表四面八方齐心合力抗击疫情。羊角纹是生命树的符号,“羊”即“祥”,代表吉祥,公鸡代表着驱邪避疫;水瓶生命树代表春天、生命和希望,愿玉净瓶和杨柳枝可以驱走病疫,解救正在被疾病痛苦折磨的人们,福佑中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继续发挥其观察生活的细腻精神,创作了一幅《病从口入》的剪纸,告诫人们注意饮食起居,健康生活需谨慎。

新宾满族剪纸——发挥创意谨记医嘱

新宾满族剪纸传承人徐丽鸣创作了剪纸《居家隔离》,用夸张的手法,将“家”字的“宀”向下延长,如同保护伞一样将一家三口紧紧守护,下方是一群医护人员,将整个“家”牢牢擎起,既寓意深刻,又美观大方。她希望通过作品告诫人们,非常时期要听从医生的告诫,在家做好防护隔离,避免疫情的接触和传播,这也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

锦州面塑——以手上技艺为武汉祈福

锦州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彬,用五颜六色的面团捏塑出了一组栩栩如生的面人作品《万众一心 战胜疫情》。据张彬介绍,作品的中央是三名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他们每个人手中抱着的 “宝葫芦”,寓意着医护人员用灵丹妙药可以解除患者的疾苦,也象征着为百姓祈福安康;两边红色的灯笼象征着国泰民安、红红火火;后面的鲜花象征着春天将近,我们将迎来这场“战役”的胜利。张彬动情地说:“做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在这个特殊时期创作这一组面塑作品,希望能让大家增强信心,传递正能量。”

辽西绳结——万众一心战疫情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西绳结由颜伟齐、姚庆芳等五位传承人共同完成此件作品,使用了多种元素。第一元素是用雀头结编织一个心型,意在万众一心;第二元素是用斜卷结编织红十字,意在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齐心战疫情;第三元素是心型的上下结是团锦结,意在上下团结一心;第四元素是红十字周边的麦穗,意在一脉相承血溶于水。

李氏糖人——用最甜蜜的方式加油打气

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凤艳,用红糖做原料,绘制了一幅《钟南山院士画像》,并在画像两边书写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八个糖字,鼓舞士气!同时,她还绘制了一幅《武汉加油》,使用的是正红色糖料,寓意着吉祥和喜庆,希望用这种甜蜜的方式给大家加油打气,祈祷驰援人员的平安凯旋。

核雕——齐心战疫 必胜无疑

大连核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以“合力战疫”为构图理念,创作了《齐心战疫》的核雕系列挂件作品,以核桃的分心木为中线分为两部分,一侧雕刻着带口罩的人面,另一侧是刻着篆书“战”字,寓意着齐心协力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念。作品雕工细腻,巧夺天工,充分体现出非遗传承人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的情怀。

琥珀雕刻——昼夜赶工再创力作鼓士气

琥珀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每天在家都会关注抗击疫情的新闻,无意中看到网络上有一位书法家,书写了“武汉”两个大字,有趣的是旋转90°后是“必胜”二字,这一巧思给陈焕升带来了创作灵感。于是,他马上着手,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在一块俏色琥珀上精心雕琢出《武汉,必胜》这一作品,并在琥珀背面刻上一篇《心经》,寓意度一切苦厄,期待风雨后的彩虹!武汉必胜!人民必胜!中国必胜!

京剧——通过网络为抗击疫情发声

京剧传承人常东,利用春节在家休息的时间,创作了京剧《抗击疫情》,并在网络上发布,用传统艺术为抗击疫情发声。他在作品中提醒大家安全为重,保护好家人不可探亲,在家享受生活的同时,尽量不要出门,在此紧要关头,切不可放松警惕,更不可造谣生事。最后,常东倡议“大家一起渡难关,团结努力记心间,全国人民齐奋战,病毒凶恶也枉然!”用国粹京剧的方式助力疫情防控,为逆行的英雄们点赞。

曲艺集结——赞颂英雄感人至深

疫情来袭,辽宁曲艺人迅速行动,沈阳相声传承人穆凯的徒弟刘大伟,在家创作并录制了快板《众志成城抗疫情》,倾情赞美广大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也用歌曲传递出团结一致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增强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

2019年度曾参与我省国家艺术基金评书艺术培训班的学员曲毅勇,看到举国上下抗击疫情,感怀至深,创作抗击疫情作品相声《爱的奉献》,并在家录制了山东快书《老兵的敬礼》和快板《深深真情战役请》,讴歌冲在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和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们,传递出大爱无疆的社会正能量。

非遗项目所属企业——爱心捐赠,助力疫情防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我省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属企业,也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用于支援湖北和辽宁疫情防控工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人参炮制技艺、三沟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所属企业,分别捐赠价值40万元的秘制参人参制品、价值17000元的75%乙醇,以及捐款捐物20万元,以此向英勇逆行、深入疫区、奋不顾身战斗在防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面前,人人都是行动者。这是一场全民的战斗,作为辽宁省民营企业,希望能为抗击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企业发展不忘社会的责任担当!大家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疫情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疫情的突发,搅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却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坚守一线的基层干部、万众一心的广大群众。辽宁非遗人面对疫情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加入宣传队伍,普及防护知识、安抚恐慌情绪,用深厚精湛的传统技艺和为国分忧的文化担当,向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凝聚起全社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样不仅景深阴影稳定,着色器也是完全由我自己控制数量这也是Feli(以及我)写那么多步骤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最顺手的版本和设置无意之中,知道了这个故事
  • 很久不关注他了,自从他出事之后(虽然当时有点难受,不愿意相信,但是毕竟要跟党走嘛)他出事的时候是我最喜欢他的时候,碍于当时的网络大环境,虽然嘴上说着要删掉关于他
  • 2021.5.6~04:38晨跑‍♀️14.54公里✌️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收获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正如诗中所说:“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运
  • [馋嘴][馋嘴][馋嘴] 哈喽~我是来自左耳树洞的一枚小耳朵[鼓掌][鼓掌]在这里我们可以畅聊everything,嘿嘿嘿在那里一定要来找我玩呀,我是一个来自南
  • 无聊肯定有,他爸频繁出去喝酒聚餐也很无奈,即使看娃辛苦,生活枯燥,偶尔争吵,但是我依然觉得未来可期,生活美好,因为我发现有了儿子以后,我的内心不再孤单,看到儿子
  • 母亲节到了,您的恩情我无以言表,只能默默得在心中祝福:祝您身体健康,没有烦恼!23.我开心所以你开心,我快乐所以你快乐,我平安所以你平安,我幸福所以你幸福,我今
  • 后来由学院总裁奥列宁出面委托伊凡诺夫来画《柏勒洛丰出发去杀死喷火女怪客迈拉》这幅作品,想以此来缓和前画所造成的后果。作为美术学院的学生,他毕业时创作了一幅《约瑟
  • 该项目建设规模100.4万亩,总投资10.8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99亿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两项工程,项目实施期为3年,涉及光山
  • 我想说出这样的意思,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不仅有雄浑的激情,也有清澈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不仅有集体的奔赴,也有高明到近乎“异端”的省思。我有点迷惑的是
  • 在一次去酒吧时,何沐阳看到曾毅和玲花的演出,觉得玲花的嗓音很不错,便找上了他们,经过一番了解后得知玲花是内蒙古人,还将歌曲再次改名为《月亮之上》。那时玲花只要跟
  • 我受伤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的河滩上热闹非凡,一些爱好广泛的人为寻踪鸟儿而来,我的鸟儿朋友们都害怕被捕捉,逐渐离开了我。还有河两岸的沙棘,密密麻麻,夏天吃着
  •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
  • 脑子不够用的时候总想吃好多好多东西想吃冰淇淋蛋糕(一直以来都没实现的愿望)想吃炸鸡腿想吃四川的串串和火锅想吃冒菜、绝味鸭脖的藕片想吃辣条、薯愿、溜溜梅等一系列垃
  • 昨天阴雨还冷,我们没有勇气在户外野餐,几个人在车里享用了野餐,不管怎么说,车是停在植物园的停车场里呢~#更好生活市集# 潘潘猫精选食材—文山红皮一箱9斤;这一餐
  • #踢群第一案#【预告 | 被踢出群起诉群主第一案今日庭审】2月15日,山东律师柳孔圣因其被移出“诉讼服务群”以其名誉权被侵犯为由起诉该群群主山东省平度市人民法院
  • 南方与北方 作者老班长我的家在南方到北方闯荡喜欢南方的荔枝也枯爱北方的大豆高粮南方是我的根北方是我的奋斗彊场冬季里大雁稍去我对母亲的问候春天又稍来父亲的褒奖我
  • 今天是妳的冥诞,想着40年前的今天早上九点整,在麻醉药还没有发挥功能之际,一阵刺痛!进入今年22年,压力突然更大了,管我的人也不管了,表面上向好,但内心感觉没有
  • 正缘可能不会让你一开始就满意,但是随着时间的相处,正缘会指引你阳光、积极向上,情感通道顺畅流动;不好的缘(违缘)最开始是来很快,一路走高之后往下走,从最初的吸引
  • ​今天终于有时间了 一直追到最新一集的重生之门很好看很烧脑很哇塞 (朋友们也一直在夸小凯演技超乎想象~)#重生之门# 不得不说这是他作为演员这些年在影剧的
  • ✨====私が誕生日ということは、そう!)お味噌汁は、わかめと玉ねぎと豆腐です❗️それでは、次回の料理もお楽しみにっ⁡ばいばい⁡#山口莉愛#Lucky²#ラッ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