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必须上!
佛陀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每条都受益终生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
讲经三百余回。

在四十九年弘化的生涯里,
最初直畅本怀,

讲说《 华严经 》二十一日,
后因观机逗教,

又再说
《 阿含经 》十二年、
《 方等经 》八年、
《 般若经 》二十二年,

《 法华经 》和
《 涅槃经 》共八年,
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

佛陀说过无量数次,
感化无量数人。

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
接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
到达涅槃的彼岸。

以下20则佛陀的教化因缘及开示,
以见佛陀的慈悲。

1 、八风吹不动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名之为
“ 八风 ”,

八种顺逆之境能动摇情绪,
让人心神不安。

如何才能
“ 八风吹不动 ”?

在《 法集经 》中,
佛陀说 :

能说空者,
世间之法所不能坏。

何以故?

心不依止世八法故。

何者为八?

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
不生忧喜称讥之音,
而无欣戚毁誉二法,

心不高下,
于诸苦乐,
不贪不厌,
如是世法,
不能破坏。

2 、人之异于禽兽者,
在于人类能知能觉

人能知能觉,
能够反省改过,
懂得惭愧忏悔。

《 增一阿含经 》卷九说 :

有二妙法,
拥护世间。

云何为二法?

所谓有惭、
有愧也。

诸比丘!

若无此二法,
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
有兄有弟,

有妻子知识、
尊长大小,

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以其世间有此二法,
拥护世间,

则别有父母、
兄弟、
妻子、
尊长、
大小,

亦不与六畜共同。

3 、忏悔,
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有罪忏悔不仅可以消除罪业,
并能增长善根。

佛陀在
《 五分律 》卷三说 :

于我法中,
若知有罪,
而忏悔者,
增长善根。

4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

佛陀在
《 罗云忍辱经 》说 :

忍之为明,
踰于日月。

龙象之力,
可谓盛猛,
比之于忍,
万万不如一。

七宝之燿,
凡俗所贵,
然其招忧,
以致灾患;

忍之为宝,
终始获安。

布施十方,
虽有大福,
福不如忍。

5 、是非朝朝有,
不听自然无

佛陀在
《 增一阿含经 》
开示远离人我是非之道,

说 :
不毁谤于人,
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
谛观正不正。

6 、好逸恶劳是人的通病,
唯 “ 精进 ”
是最好的良药

佛陀在
《 杂譬喻经 》 中举出
“ 精进报至 ” 的故事说 :

昔有伎儿,
作种种伎乐,
从一富长者乞牛。

长者了无与心,
故语之言 :

“ 汝能如是勤作伎乐,
昼夜不息,
满一岁者,
我当与汝牛。”

伎儿答言 :
“ 能。”

复与主人 :
“ 能听不?”

长者亦言 :
“ 能。”

于是伎儿闻是欢喜,
一心作乐,
三日三夜,
未尝休懈。

长者厌听已,
即敕子弟牵牛与之。

7 、知足之法,
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古人说 :
“ 养心莫善于寡欲。”

又说 :
“ 知足常乐。”

因此,
世间上最富有的人,
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

真正的富人,
是知足的人。

《 佛遗教经 》说 :

知足之法,
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
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
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
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
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
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8 、知恩报恩,
是做人的根本

《 优婆塞戒经 》说 :
少恩加己,
思欲大报;

于己怨者,
恒生善心。

9 、重视孝道,
因为孝道是人伦之始

在《 贤愚经 》中,
佛陀开示阿难 :

出家在家,
慈心孝顺,
供养父母,
计其功德,
殊胜难量。

所以者何?

我自忆念过去世时,
慈心孝顺,
供养父母,
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
上为天帝,
下为圣主,
乃至成佛,
三界特尊,
皆由是福。

10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必然有一位
“ 贤妻良母 ”

如何才是贤妻呢?

在《 玉耶女经 》中,
佛陀为玉耶开示为妇之道 :

作妇之法,
当有五等。

何谓为五?

一如母妇,
二如臣妇,
三如妹妇,
四者婢妇,
五者夫妇。

何谓母妇?

爱夫如子,
故名母妇。

何谓臣妇?

事夫如君,
故名臣妇。

何谓妹妇?

事夫如兄,
故名妹妇。

何谓婢妇?

事夫如妾,
故名婢妇。

何谓夫妇?

背亲向疏,
永离所生;

恩爱亲昵,
同心异形;

尊奉敬慎,
无憍慢情;

善事内外,
家殷丰盈;

待接宾客,
称扬善名 :
是谓夫妇之道。

11 、和乐安定的社会有待全民共同建立

佛陀在
《 无量寿经 》说 :

世间人民,
父子兄弟,
夫妇家室,
中外亲属,
当相敬爱,
无相憎忌;

有无相通,
无得贪惜;

言色常和,
莫相违戾。

12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朋友又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

什么是益友?

什么是损友?

在《 佛说孛经抄 》中,
佛陀说 :

友有四品,
不可不知!

有友如花,
有友如称,
有友如山,
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

好时插头,
萎时捐之;

见富贵附,
贫贱则弃,
是花友也。

何谓如称?

物重头低,
物轻则仰;

有与则敬,
无与则慢,
是称友也。

何谓如山?

譬如金山,
鸟兽集之,
毛羽蒙光,
贵能荣人,
富乐同欢,
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

百穀财宝,
一切仰之,
施给养护,
恩厚不薄,
是地友也。

13 、“ 礼贤下士 ”
是领导者成功的要素,

“ 妒贤害能 ”
则是失败之因

在《 四十二章经 》中,
佛陀说 :

恶人害贤者,
犹仰天而唾;

唾不污天,
还污己身。

贤者不可毁,
祸必灭己。

14 、尊师重道

佛陀在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中,
对师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 :

师弟之义,
义感自然,
当相信厚,
视彼若己。

己所不行,
勿施于人;

弘崇礼律,
训之以道;

和顺忠节,
不相怨讼。

弟之与师,
二义真诚;

师当如师,
弟子当如弟子,

勿相毁谤,
慎莫含毒,
小怨成大,
还自烧身。

15 、多布施,
为大众创造福利

在佛经里,
布施喻如农夫耕田,
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

同样的,
多布施给贤德之人,

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
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

《 四十二章经 》中说 :
饭恶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
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 ,
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
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
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
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
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16 、端正、
威仪、
安详、
自在

端正姝好,
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美事。

所谓 “ 端正 ”
并不单指色相的华美俊彦,

而是包含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
庄严、
安详、
自在。

《 法句譬喻经 》说 :
所谓端正,
非色如华,
贪忌虚饰,
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
根源已断,
慧而无恚,
是谓端正。

17 、人人都希望有好名声,
然而美名并非凭空而来

佛陀在
《 六波罗蜜经 》说,
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做到 :

不说他人过,
亦不称己德,
智照无自他,
当获大名称。

18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
钻石,

而是智慧、
法财

佛陀在
《 正法念处经 》说 :
宝物归无常,
善法增智慧;

世间物破坏,
善法常坚固。

若有顺法行,
随人百千世;

虽种种宝物,
不能至后世。

种种财宝物,
则可强劫夺;

王贼及水火,
不能拔法财。

19 、世间事,
由小可以知著,
防微可以杜渐,
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为,
更不可以恶小而为之

佛陀在
《 法句经 》说 :

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
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福充满,
从纤纤积。

20 、将人做好,
离佛也就不远了

在十法界中,
人居于上升下沉的枢纽地位,

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
忆念、
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

所以历劫以来,
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

太虚大师曾说 :
“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
将人做好,
离佛也就不远了。

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

在《 增一阿含经 》中,
佛陀说有五种非人 :

应笑而不笑,
应喜而不喜,
应慈而不慈,
闻恶而不改,
闻善而不乐。

佛法是世间的光明。

有缘得闻佛法,
应如《 大集经 》说 :

“ 闻法者,
对说法人作医王想,
作拔苦想,
作说法甘露想,
作醍醐想;

说法者,
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
作癒病想。

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
皆堪绍隆佛位,
常生佛前。”

文章选自《 佛光教科书 》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心灵才会真的自由。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心灵才会真的自由。
  • #TREASURE1130日本回归# #宝藏少年TREASURE#@YG_TREASURE_CHINA 【图片】221117 yg_treasure_jp 更
  • 这两天绝对水逆昨天张果果跟小伙伴玩,那只边牧玩着玩着突然翻脸不认人毫无征兆咬了张果果一口,耳朵咬豁了,医生说长不上了不过他心态还挺好,被咬了就想冲人家拼命,一点
  • 最后就是渠道服务,主要涉及清关方面,清关能力越强越好我们坐落在中国箱包生产基地,狮岭镇,从事箱包厂电商供应链服务,联盟500多家男包女包箱包皮具厂,成立货源仓储
  • 拥有了它们,分分钟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解放我们双手的家电不仅功能到位,颜值也跟上了,真是颜值与实力并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波高颜值实用小家电
  • #狼崽捞月妙妙屋[超话]# 待开~ 小蝴蝶、仙人掌、小文、娃衣、哭包已送样 honey返厂改二样 预计今年再开两个,剩下的都明年开(也可能不开了改私生,看情况
  • (4)综合类课程涵盖电子商务综合知识领域中的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创新与创业、互联网前沿专题5个知识模块的相关课程此文章非原创,
  • 如果没有好的榜样,我们会很容易心生疑惑,或者在错误的修行中浪费时间。很多人都在问做一个好人,或者凭良心做事,到底还能赚到钱吗凡是发出这种疑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直
  • 不得不说 人的想法是真的会随着时间改变的 以前的我 是真的蛮向往 并也因为某个人而产生过 “啊如果可以~”的这种无聊憧憬 但现在婚姻在我眼里只有不幸和束缚 换个
  • #聊城大学[超话]#给家人们推荐一个Tony,我发质属于非常细软那种,之前烫头发根本就不出卷,用卷发棒出门风一吹就没有了,然后这个Tony给我软化的时候真的很严
  • 然后我妈可能看到了那一条,而且本人最近精神状态雀食不太好(不然也不会连发三天pyq...)中午上完乒乓球课在东操打卡,突然给我发消息问我吃饭了没,最近还好吧[哆
  • 但在此之前,在色彩还在流动时,他会拍摄下他眼中色彩融合的和谐瞬间:这就是木桐酒标的诞生过程。他(她)们来自不同的岗位,肩负不同的责任,穿梭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但
  • 后来我就立志,吃饭的时候,不用眼睛看,不用鼻子去嗅,还自己说自己——我才做几个月活,若是娶了这样的女人,该怎样呢? 有一天另外一个伙计同情我,抱不平,在休息的
  • 美凝私人定制酒真的颜值、寓意、档次都在线,超级推荐给正在选婚礼用酒的姐妹 #婚宴 #婚宴酒 #婚礼定制 #备婚 #备婚 #备婚日记 #备婚攻略
  • 治愈温柔可爱的朋友圈文案 1. »今日份 七分自然 三分甜呐 2. 你呀 总是那么温柔可爱ྀི 3. 热恋女孩的日常:白日着迷 夜晚欢喜 4. 星辰在悄
  • 另外,新闻称K某实际拥有的公司之一中,朴敏英的亲姐姐被登记为外部理事,引发了争议。5日,他参加了在首尔市政府广场举行的悼念梨泰院踩踏事故遇难者烛光集会,当时,他
  • 刚刚看完了六十二年冬,最后一篇番外读完,心真的揪着疼,好久没有缓过来(去冰箱里拿了康华非要我带来的大枣,吃点甜丝丝的,或许会没那么难受)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东北,
  • 糖玉的外皮较厚,如红糖色,且末玉矿常有此类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和田玉粒度极细,所以质地细腻;温润滋泽,具有油脂光泽,给人滋润柔和之感,羊脂玉就是滋润和羊脂;适
  • 走进自然,走进秋色,生命充满了清爽的感觉。 北中国金秋时节,丰沃的山峦、原野到处是红黄绿叶相间,莽莽丛山峻岭被称为五花山,它把豪迈的北中国雄魂壮魄张扬得淋漓尽
  • 选多大的面积,这个看大家都需求和首付款还有用供能力,月供能力强的朋友建议拔高首付选大的没问题吧?上车>户型。1978年,Meyerowitz开始在科德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