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再议住房、消费和生育的关系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公众号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一看这标题,没等打开链接看文章,就回复说,“如果发房子能有用,早就没有住房问题了”。对方回了我一个诡异的表情包。

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虽然标题写的是我,但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发表宏论,只是在中间有一句话提到“一名叫赵燕菁的教授提出,如果真的想要拉动消费,那么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既没说来龙,也没说去脉,然后就煞有介事地发挥起来。我赶紧上网一查,嚯!讨论还真不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就是没有人问一句这个“厦大教授”在哪里说的。

其实这句话的来源是观视频“2020年中国政治经济40人论坛”年会中间的一个采访。现在B站还有这个视频,22.8万人观看过。标题是“解决住房的根本不靠政府分房,而是如何让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买得起房”。

和现在网上那个“厦大教授”说的完全相反!一个学术观点,居然能被互联网世界改造成这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有人会疑问你为什么还写文章和作者商榷?我大体浏览了一下,这些公号的作者不是假名、笔名,就是不知背景的小作者,你的那句话就是被用来博取流量抓取眼球,是否真假根本不重要。你想和他们商榷都无从商榷起,因为那句话根本不是你说的!

其实,住房和消费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别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在原视频里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原视频里,我只是强调住房不能“免费”发,而是要创造让年轻人买得起的住房制度,也就是我一贯主张的“先租后售”。但是和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发一套房子”这么简单。一直以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就是商品住房榨干了“六个钱包”,家庭债务将其他消费需求“挤出”了市场,如果要想扩大内需,就要把房价压下来。

这一套说法看似符合常识,但却不符合事实。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就一路下滑,房价一跌再跌,但是你看到内需扩大了吗?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房地产不景气的同时都伴随着消费下滑。

如果放到更长的经济周期,你甚至可以看到相反的住房消费效应——房价上涨的房地产繁荣的周期,大多也是消费扩张的周期。尽管我非常不想得出房地产拉动消费的结论,但事实却是如此。

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我之所以一直不认为“房价下跌利好消费”,就是从现代货币角度看,消费和市场上货币的总量是正相关的。现代货币,特别是M2,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如果社融下降,消费大概率会萎缩。

房地产相关贷款是银行社融的大头,其他贷款很多也是以不动产做抵押,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的货币,很多都是由房地产创造的。如果房价下跌,社融会下降还是上升呢?如果市场上货币总量收缩,消费会上升还是下降呢?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房价高影响消费,房价低也应消费,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就是只有少数同时熟悉房地产和货币创造的专业学者才知道的现象,那就是创造资本和提供消费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伙人,对应地,房地产市场也应该有两种住房,创造资本的住房价格要高,同样的住房能抵押更多贷款;而创造消费的住房价格要低,同样的收入能剩余更多的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能有更大的面积容纳耐用消费品。这才是我在这个视频里提到的重点——住房双轨制以及与此对应的“先租后售”模式。而不是被自媒体演绎出来段子——“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至此可以看出,住房和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即使我提出的“双轨制”也还是一种建议性的方案而已,因为在标准经济学里有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共识,那就是“单一市场里任何双轨制都是低效率的”,因为理论上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出现套利(尽管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已经验证了双轨制的可行性)。自媒体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降低为“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然后自作聪明地大发议论,表面上看有助于将住房和消费变为一个公共话题,但对解决问题几乎毫无助益。

关于“发房子拉动消费”话题使我联想到一年前我在2021年第十八届蓝筹年会上的一个发言。这个发言被自媒体自行剪辑为“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雷人的观点也是一脸懵逼,“这真的是我说的?”我那次演讲实际提出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时人口约6、7亿,为什么现在14亿反而人口不足?”。文字稿首发于经济观察网,道亦有道传媒经转载,网上都可以查到。其实,我那次发言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而是“建议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奖励”。

当然,自媒体硬把“奖励多生”解读为“惩罚少生”也没问题。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一回事。但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我那次讨论的重点。我的观点是,各国人口下降是由于现代金融制度导致的。

由于养老金制度替代了家庭代际互保功能,所以家庭生育的效用没了,而家庭人口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养老金制度沦为庞氏骗局。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只要集体养老的制度不变,奖励还是惩罚都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总趋势。为了避免养老金崩溃,就要延长缴纳养老金的就业年龄,缩短领取养老金的被抚养年龄。这和网上传的“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完全是两回事。但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误解,你根本无从反驳,因为没有人能为一个他没有说过的观点进行辩护。

相信遭遇到此类网络无妄之灾的人不少,但我原先以为都会是一些有影响的大V,捏造一些抓人眼球的段子也轮不到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我不仅因为“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被捧上热搜,并能够在一年之后还可以荣登“专家教授‘金句名言’”。我看了下,这里面有黄有光、张曙光、管清友……估计他们入选的“金句”也是被网络改造过的。在网络上被骂几句其实无所谓,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把捏造、扭曲过的观点强加在大V名下赚取网络流量的现象。

一种观点是舆情操控。网络上大量带有政治、经济、宗教目的“网络水军”被有目的操控操作某一个话题,俗称“带节奏”。比如大家常听到的“行走的50万”“五毛”“美分”“1450”,不同政治观点的网络群体也会给对方舆论领袖集体画像,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要是某一群体代表性大V说的,都会遭到力捧或谩骂。不过在我看来,这类网络“阴谋论”存在,但对操作中性的学术话题兴趣不大。

另一种观点是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下降。一个2002年到2015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互联网网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下的网民比重超过一半。随后几年的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这些网民对专业程度较深的讨论很少参与,而一旦有自媒体把专业话题“简化”为这类群体自以为能够听懂的“人话”,就会很容易掀起网络风暴。这就像当年为了便于大众理解,把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工作简化为“1+1”导致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热是一样。

不过我自己更相信是互联网“点击率”和财富挂钩这一机制导致。由于点击率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又与财富收入相连,网络上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自动将长逻辑链学术讨论降维。加上网络匿名的特点,进一步导致网络话题的低俗化。

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断章取义重塑敏感话题成为有利可图的网络行为。观点被扭曲的受害者只不过是市场为了迎合低水平读者的牺牲品。你要想利用市场机制的便利传播学术思想,就要做好为各机制付出“代价”的准备。

怎样避免网络“低智化”带来的无妄之灾?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公众号《存量规划前沿》),当我写道“按照现在的统筹模式,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和你有没有子女是无关的,这就意味着不生小孩的人退休后是靠别人家的小孩‘供养’”的时候,我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最难理解的部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暂时不能理解这一点,说明已经触碰到你的专业盲区,那么本文后面的讨论也不必往下继续阅读了”。有没有用,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从2017年第一季脱口秀大会到现在第五季,看了五年了,来来回回喜欢的一直是那几个人,王建国,呼兰,程璐,梁海源,思文,庞博,孟川,何广智,徐志胜,杨蒙恩,杨笠,赵晓卉等等,

我想讲一个人,有次我在看的时候,我爸刚好经过看了一下,他说这个人看起来就是那种很老实(实在)的人,当时我正在看的表演,就是梁海源。

因为我爸的这句话,我每次都挺期待梁海源,因为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他的表演,比较可惜的是每一季都走不远,甚至这一季一开始又给淘汰了,当时我是看得有点无语了,因为明明非常好,甚至胜过好多已经晋级的选手,咋就给淘汰了呢,还好后面复活回来了,感谢大老师。

他一直被诟病的就是表演上总欠点火候,没有其他选手那么多表情、肢体上的表演,但这其实也是他的可贵之处,一个敢每次靠着文本取胜的选手,恰恰说明人家的文本有多强,事实也是,人家句句都是精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把我们很多人的内心世界,很精准的概况出来,又好笑又能带给我们一点思考,多难啊,

以前我总觉得他每次都好紧张的样子,或者说是那种不太会“争抢”的人,但这一季似乎放松了,也自信多了,李诞说,“梁海源的线下专场,是最近几年,最好的脱口秀专场。”你看,厉害的人,在哪都会是舞台,也总会被大家发现的。

现在你回头去看前几季里的对话,更有意思:

杨天真:“与脱口秀演员比起来,我觉得你更擅长做脱口秀编剧,因为你的文本能力真的非常强,可能你能够成为一个,最顶尖的脱口秀编剧,当然,你的人生怎么走是自己决定的,想做什么都可以,我们只是做为你的朋友,提出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梁海源:“谢谢你的肯定,既然我的文本能力已经这么好了,我如果表演上再下点功夫,我是不是会更好?”

汪苏泷:“对,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适合做什么。”

梁海源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带着微笑,带着坚定,充满力量。我看到那里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鼓掌了,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鼓掌。

以前读书上台演讲的时候,老会紧张,我的老师对我说:“别去在意你的紧张,紧张就让它紧张吧,紧张只是因为你重视自己的表现,顺其自然,什么结果都是你努力后的成果。”这句话,我至今记得,因为没有一个人每一场都能做到每一个观众都满意,也许下次梁海源还是会紧张,因为他足够真诚,也许他还是会淘汰,可这有什么呢,因为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

他的线下专场叫“坐在角落的人”,我还没去看过,但我觉得这几个字,大概率是他在形容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时候,不都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吗?

但,不管你是坐在角落的人,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你也有你的世界,你也有你的理想,别放弃,去找到它,实现它,哪怕这条路,不是那么容易。

希望这一季,梁海源能走得更远一些。

加油!

#每日一善[超话]# [好喜欢]#阳光信用#
让我们用高兴的心善待每一天。
点亮神色,点亮空想,善待生命,善待年华。
对别人之善,就是对本身之善。
美善铺就,百载朝锦暮绣。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每天要想着不计报酬地为别人做点事情。
当你学会了,尝试去教人;当你获得了,尝试去给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迎回神子这件事为小孩争取到了活下去的机会,仿生人是一个家用Ⅳ型机器人,程序里也有照顾小孩这一顶,在末日来临之前他是一件最廉价的工具,还从没有体验过被作为神子万
  • #颖光棒之家[超话]#记录一下今年双11,tb 22单;pdd 2单;京东2单。妈妈友情赞助了我10个包裹感觉tb买到的划算且比去年便宜的东西是rt家的美妆蛋;
  • 2. 公司假期少,加班又多在公司里你想有假期,那你就天真了,老板眼里根本没有带薪年假,他不跟你谈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满一年有5天年假,假期是没有的,加班是必须的,你
  •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小 A 这样营救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对树洞救援队来说,一旦干预失败,他们要面对的就是死亡的代价。如果你打开走饭的微博评论和一些心理疾病相关的树洞
  • 关键月份:3月、4月、11月搞创作的天蝎,尤其有创造力,有灵感,会不知疲倦地创作产出,设计师、演员、歌手、编剧、作家、画家、码农、写手和教师为职业的话,2022
  • 愿你在这段冷暖交织的光阴中,被岁月温柔以待,不负年华……人生的故事走过一茬又一茬,每一段经历都成全了人生的厚重。在悠悠时光中收获心旷神怡的美景,畅快淋漓的生活。
  • 祖传秘制膏滋,男女老少皆宜☕️ 男性朋友喝了暖身,暖胃 ,祛寒排湿,补肾亏虚 ,对受凉引起的腰疼效果不错‼️ 女性朋友适用痛经月经不调颜色偏黑量少有血块
  • 收藏的水很深,有些人玩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时期用什么料,一元配方、二元配方。“蚕食桑叶”翡翠摆件正是桑蚕文化在艺术品上的反应。
  •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2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云
  • 我看见了就去找她聊天。我再回观众席,位置被后来的人占了。
  • 说到这要说一点,每一年年假旅游出门在外必带的底妆都是香缇卡隔离和气垫。说到这要说一点,每一年年假旅游出门在外必带的底妆都是香缇卡隔离和气垫。
  • “据我所知,詹姆斯无论是在赛后还是当场都明确表示他是无意中击打到了斯图尔特。詹姆斯确实在赛后努力想要询问到斯图尔特的电话号码,他试图再次向对方道歉,让他知道他不
  • 《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著盖茨说,他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书中罕见地描述了一个“机器人让我们
  • ”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饮
  • ❤ 新手朋友做这个水烙馍的话,一般擀的速度会很慢,这就需要锅里多添加一些清水,防止烧干;❤ 每次放饼皮的时候都要把饼皮铺平整,如果叠加起来有褶皱的话特别容易粘连
  • 人心,不是求来的,而是善来的。人心,不是求来的,而是善来的。
  • 愿你有勇敢的朋友,有牛逼的对手。能安慰你的只有自己。
  • 4、贯众配槟榔:贯众有小毒,功能杀虫;槟榔辛开苦降,其性下行,有杀虫止痛之功,尤善驱杀绦虫。【相关配伍】1、贯众配金银花、大青叶:贯众苦寒,长于清热解毒,清泄里
  • 【세쌍둥이의 꿈이 자란다】 사진속의 세쌍둥이는 락랑구역 정백소학교에 다니는 김경성, 김경정, 김경은학생들이다. 위대한 수령님의 탄생 100돐을
  • 如果觉得快乐很难那就努力投资自己.如果说人靠衣装越来越多人喜欢定制版高级成衣 那么皮肤状态一定是提升高级感的细节要保持皮肤这层外衣的光鲜需要持之以恒用心打理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