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经典语录:关于嫉妒

在较高的人生境界上,彼此都有人类互爱的基石,都有社会进步的期盼,即便再激烈的对峙也有终极性的人格前提,即便再深切的嫉妒也能被最后的良知所化解。因此,说到底,对于嫉妒这样的人类通病,也很难混杂了人品等级来讨论。我们宁肯承受君子的嫉妒,而不愿面对小人的拥戴。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怕什么?怕只怕那个辽阔的而又不知深浅的泥潭。

(选自《关于嫉妒》) https://t.cn/R2WxY6Q

【六祖慧能:这六句话,让你看清生命真相】

《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着烦恼、压力和苦闷,这六句话其实就是参悟了人生境界的真实体现,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修行,渐渐看清生命本相。

1、心平何劳持戒 

这里的“平”,就是说人没有贪瞋痴。苏东坡本人对于佛法有很深的造诣。一天,苏轼诗兴大发,做了一首禅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诗的大致意思就是,参拜上天佛陀,佛陀慈悲的光芒普照大千世界。世间的或赞或讥,或顺或苦,佛陀都不为之所动,只是庄严而安稳地坐在莲花台上。

苏轼自己反复吟诵,觉得自己的境界已然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样,达到了心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境界。然后就差人把诗好友佛印看看。

佛印看后,提笔在诗上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人送还回去。

苏东坡满心期待地打开自己的大作,却发现只有“放屁”二字,顿时火冒三丈,决定亲自去跟佛印评理。于是乘船过江,直接到了佛印的房间,只看见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看见此句,才恍然大悟。正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当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己竟与常人无异。

我们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为有贪瞋痴。但是心平如镜,心中没有波澜惊扰,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无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唯有心平,方能八风不动、修得一清静之心,获得无上的智慧。

但要注意的是,“何劳持戒”,并不是说不需要持戒了,而是内心平和清净,这样才不会犯任何戒律。

2、行直何用修禅

六祖慧能认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禅。

“行”的范畴非常广,不仅是指身体上的行动,还包括言语、念头等等。佛法认为,行为能公平正直,就是禅。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方为真禅者,若能一生行为正直,没有妄念虚伪,才能够说这个人真正领悟了禅意。

就如永嘉禅师说的那样,“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一个人若是行为公平正直,就是禅;禅,也就是教你把各种毛病一一去除。

3、恩则孝养父母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报恩是本分,更是义务。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十分孝顺。早年间家中非常穷,他自己就经常去吃点野菜充饥,但是却会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大鱼大肉,他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父母生养我们,我们永世也报答不了父母的这份恩情。我们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让父母牵挂,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4、义则上下相怜

“义”不管是在佛家还是在中国儒家,都是必不可缺的德行之一。孔子曰“义者,宜也。”也就是说,行为上要正当、合时宜。

其实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去立惊天之功,所以,这里的“义”,更多的是强调普通人细微的所作所为,平凡的善行义举。

佛法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道德,重视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养,对上尊敬有礼,对下怜悯助人,不会见利忘义,甚至能做到舍生取义,就是“义则上下相怜”的最佳写照了。

5、让则尊卑和睦

这里的“让”,就是要求我们有一颗谦让之心,不要过分逐利争斗,彼此之间相互尊敬礼让,这样与上与下都能和睦相处。

正如林肯所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但有损自己的性情,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礼让不费什么,而得到一切。”我们谦让,旁人会从中看到我们的谦逊知礼,会觉得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是件愉快的事情,人与人相互之间的默契和友谊就由此产生。

反之,在社会中,如果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际关系,并不能实现长久的维系。

6、忍则众恶无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会忍,那么人家就算有恶处,也不会经你之口给宣扬出来。《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这就点出了“忍”在成就功德过程中的必要性。

佛法认为“忍”是世间的美德,不仅可以平静自己的内心,不会轻易被动摇,“以能忍之心对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碍恶业发生”。

“忍”还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敌意,像是春风拂过冰封的江水般,消融人与人之间阴暗的怨恨。

如果世人都以佛祖为楷模,心中多忍让,心中多谦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一团和乐,这或许才是佛教“忍”与“让”的终极意义!

大乘起信论新释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见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要义】最后说明功德成满,更就一切种智,设问答以解疑。菩萨十地位正确地究竟之时,功德成满,达于佛果位。此时在色界的顶上的摩醯首罗天,示现一切世间色身中最高大的身体,只用一念契合全分真如的始觉的智慧,顿断根本无明。因顿断无明,故显现一切种智。所谓一切种智,名为根本后得无碍之智,或称为真俗无碍之智。乃一切无不遍照之智也。此智上自然有不可思议的业用,能现于十方,摄化众生,给与利益。“义记”中以一切种智配合智净相,以不思议业配合不思议业相,因皆是本觉随染之所成故也。
  关于一切种智的疑问是:宇宙广大无边,人生无量无边,其间差别亦复无边,难知难解。虽是一切种智,亦不能一一了解,如此,不但在客观对象上疑问,在主观上,若说无明顿断、无有心想,则与一切种智一一了解也相矛盾。于此甚是怀疑。答曰:客观对象的境界,本来不出一心之外。此一心绝对平等,脱离心想。是以一切无所不照。众生因有妄分别的心想,故在心外认境,甚不自由,又有不能照之处。然诸佛如来,离主客的见相,全无心想,故无所不遍,无所不照。因此而起摄化众生的大悲,开示种种法义,尚有何疑?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要义】前文解答关于一切种智的疑问,今解释关于自然业智的疑问。前文言诸佛如来自然有不思议之业,能示现一切处,利益众生。然则众生何以不见闻佛身?答曰:诸佛如来的法身,乃真如平等无差别者,遍满于宇宙中。但断绝作意分别之想,是自然的。只是适应著众生的感见。故众生有尘垢,犹如镜面有垢,不能映现万像。法身上无由显现报化二身。
  第八章 修行信心分
  起信论分为五分,现在是说第四的修行信心分。第二立义分略说大乘。第三解释分广说大乘。都是教人知道大乘为何物。现在陈述的是须向此大乘起信心而修行。所谓四信五行,即在大乘起信的题号中相当于起信二字。
  一、四信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要义】承前起后,先举能修之人,后标信心与修行。所谓能信之人者,乃言未入正定聚者,即不定聚者。前述的分别发起道相,虽然也是不定聚之机,但是使已经信心成就之人,表示三种发心,使入正定聚,主要是说三贤十地的修行。现在的修行信心分,虽然也是对不定聚而言,但因信心尚未成就,故特地说述四信五行之法,主眼在于使信心成就。故前者是为胜机的菩萨而说,今者是为劣机的行者而说。因此前者是理想的实践论,今者可说是实际的实践论。此分别发趣相是从修行信心分的能信能行,著眼于所信所行的对象,以说明大乘。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要义】今陈述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中的四信。所谓四信者,乃言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第一,所谓信真如,因真如乃宇宙万有的根本,故乐念之。第二,所谓信佛者,即相信佛有大智慧光明等无量的功德,经常恭敬供养。第三,所谓信法者,乃言教法中有大利益,经常作六度的修行。第四,所谓信僧者,即相信僧能随顺真如,行二利,常亲近菩萨众,受教,修行。要之,真如是根本,佛法僧三宝,不外乎真如的显现。即真如的人格的、理想的表现,是佛;真如的哲学的、理论的表现,是法;真你的伦理的、实际的表现,是僧。又可把真如体相用的三大顺次配合佛法僧三宝。终极则惟一地归结于真如。但今因以穷行实践为主眼,故信仰对象有四,为欲鼓吹不坏的信念也。
  二、五行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要义】今陈述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中的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波罗蜜中,禅定(止)、智慧(观)合为止观。为五行。此止观之二,乃不离一对之法。但必须均等,故合为一门。加之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依照增数之法,巧妙地组织本论,有深意焉。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惟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公款整容校长受审,侵吞公共财物共444万 | 称整容是为了学校形象
  • 美国将退中导条约,冷战死灰复燃,核阴霾笼罩全球
  • 歌手高空拍mv坠亡!画面曝光很惊悚!
  • 插队怀孕被辞退:把一个妈妈逼成超人的,是生活
  • 美国最大额彩票16亿美金 吸引游人排队碰运气
  • 伊利举报前董事长,剧情火爆:挪用2.4亿公款、造谣,还…
  • 港珠澳大桥通车,大桥基地天雄氙气灯案例 — 高科技托起港珠澳大桥
  • 华为回应停止社招:没有停止向社会招聘
  • 西游记改编电影 《齐天小太子《西游记》
  • 美国又现炸弹包裹 奥巴马曾收到炸弹
  • 成雅高速车祸,官方通报:当事车涉嫌超员非法营运
  • “网瘾中心再次传出小孩惨叫”?临沂官方回应时间地点人物经过
  • 语文教材拼音出错 网友:这是误人子弟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访华
  • 福布斯发布中国400富豪榜,马云回归榜首
  • 乘客被拉至墓园”事件司机致歉 希望获得谅解
  • 围观 | 普京见博尔顿调侃美国国徽:老鹰把橄榄枝吃了?
  • 本周五起,广州地铁能刷脸安检!三号线最挤的这些站先试点
  • 杨超越抓老鼠,别叫锦鲤了,猫系女汉子了解一下!
  • 唐嫣罗晋婚礼场地疑曝光,尖顶教堂满满童话风,伴娘是刘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