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牟宗三: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中国的哲学,不像西方那样的很有系统,它原初所走的就不是逻辑的进路。譬如说中国思想最蓬勃时期的先秦诸子,如孔、孟、老、庄,大体都不是很严格的逻辑系统。

譬如说读《论语》,《论语》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嘉言懿行录。你可说它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的,零零碎碎的。就是其他的,譬如说《孟子》,《孟子》七篇亦只是弟子的记录。最有系统性的,只有<告子篇上>。从告子曰[性猶杞柳也]一直至上篇完,一气呵成,很有系统性。

按常理论,这比较有系统性的部分,应比较容易了解。事实上却不然。这<告子上>篇,二千多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读过的。唐宋以来,《四书》尤受重视,从小孩起便读,一直读到成年、成进士,但读的结果是不懂。

其他的没有系统性的文献,那便更难,这里一句,那里一句,如何来了解呢?故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思想,是很麻烦的,很难了解。

所以有一个洋人就不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样尊崇《论语》?这《论语》毫无道理,东一句、西一句,又没有定义、没有系统,这样而如此的受尊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说法,发自西方人,不算希奇。西方人的智慧,要讲话便先要下定义,有概念、有系统性才过瘾,而我们的《论语》没有,故西方人发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很可理解的。

但渐渐不一定是西方人如此,我们中国人亦渐渐有此怀疑的态度出现。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在五四运动时的人,已是如此。五四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是八、九十岁,现在看起来,不都是老师宿儒么?但他们都不能读文献、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情形是大家眼前所看得到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这一方面,读文献成了一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奉劝诸位,不要把精神浪费在上天下地找材料找版本的活动上。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我所说的文献的途径的意思,最主要是重[理解]。

民国以来,中国人的对学问的理解能力,丧失的不成样子。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聪明,但在这方面,很差、很愚蠢。就算是很普通、很好理解的东西,却可被理解的乱七八糟,人们总要想从那里出些怪花样。如是对古典都不能了解。年轻的人对古典不能了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老年人、老先生亦是不能了解,全都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照这样说起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究竟是在那里呢?文化的发展,发展出个什么来呢?好像中国人一直都在那里睡觉似的。事实上並不如此,中国人以前是很有理解力的。尽管古代的注疏家也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大体上是能了解的。就只是到了民国以来,了解古典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说以前的人比较能理解呢?譬如说儒家之学,它有其本身的传统,代代相传,有其一定的讲法。如汉朝的经学,你要是讲《公羊春秋》,是要守家法的,他们讲书很熟,有规矩。虽然汉儒的注解只是文句上的解释,但大体上义理是不错的,只是没有说到十分精微的地方。到宋儒出来,把全幅精神集中在对《四书》之研究上,《四书》是最可以把孔、孟的精神显出来的文献。

由于宋儒全幅精神集中于《四书》,所以能够比较深入,比较有深度的理解,汉儒比较不重视《四书》,对《四书》只是作一般性的文献来理解。宋明六百多年的儒学,是有一个中心问题在那里领导着的,因而形成一个发展的系统,大体上是不乱的,他们对《四书》的了解,也许会有些距离,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四书》的原意,但大体上是不差的。

他们能把儒学的核心观念抓住,辗转讨论引申,讨论了六百多年,长时间的磨来磨去,总会磨出一些东西,所以虽然他们的用心讨论的范围也许很狭,但就对《四书》的理解,对儒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很有贡献的,你不满意可以,但你菲薄他们,便不可以。他们确能把握儒家的核心,把最主要的骨干抓住,这便成为一个传统。

又譬如你要讲道家,亦有一定的讲法,不可乱讲。如《老子》、《庄子》,文献俱在。《庄子》文章漂亮,大家都喜欢读,但说到了解,便很难。《老子》五千言看似简单,其实亦是很不容易了解。而以前对道家的讲法,大体上是不错的,因那是中华民族自己发出来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民族有虞、夏、商、周相沿的传统一根而发出来的,自有一种气氛,以前的人能嗅到那气氛,故都能了解。现在的人,渐渐不能嗅到那气氛,便渐渐不能了解。故讲道家,是有道家的讲法。后来便是吸收佛教。讲佛教亦有佛教的一定讲法。

佛教较严格,较有系统性、概念性。问题是名词概念太多,很麻烦,那是另一套语言,故很难。但亦有章法,不可乱讲。你要了解佛教,不知要费多少年的工夫才能入,把它把握住,不可以望文生义地乱讲,以为随便看看便可以了解佛教。

中国吸收佛教,从魏晋起,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唐,玄奘回国,便把佛教学全部吸收到中国来,这其中经过了四、五百年的长期吸收消化。佛教代表一系统、一方向,这方向可以说是智慧的方向,了解一个智慧的方向,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若要了解中国哲学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便要了解三个义理系统。儒家是主流,是中国思想的正统;道家是旁枝,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儒家的一个补充,或提醒。后来吸收了佛教,佛教是由另一个文化系统而孕育出来的义理系统,对中国文化刺激很大。所以你要研究中国哲学,便要从文献入手,对这三方面的文献传统,便不能不注意。

亦因此我们读文献是有一定的范域,一定的限制的,並不是泛滥无归徒争博雅之名。读哲学最重思考,不能再是杂而无统、杂七杂八的知道许多东西。所以就义理系统讲,读文献並没有很多,但这並没有很多的文献,民国以来的学者都不能读,就是连对《孟子》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常感慨,这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实在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贤。这一代人的思想力太差,连《孟子》亦不能讲,不要说义理不能理解,连文句亦不能通。《孟子》的文句很简单,用不着许多校刊、训诂,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献,亦不能了解。

我们所谓的理解,便是了解句子,了解句子是不容易的,但这不容易尚只是不容易中之初步,还是比较容易。而句子与句子关联起来成为一段文章,便更不容易了解。至于前段和后段关联起来,成为一整篇文字,要贯通起来了解,便尤为困难。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段文章没有杂字,很简单,便很好了解。

譬如《孟子-告子》篇有一章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一段,这便是句与句连成一段文章,便很不好了解。这段是公都子问孟子关于人性的问题,说有人说性是中性的,又有人说性有善有恶,为什么你单单说性善,难道那些说法统统都不对吗?公都子提出这问题,孟子便要有答覆,但孟子的答覆却像是凭空而来的:[乃若其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我曾修改了三四遍,才觉得较为妥当。这段是很不好了解的。

所以你说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话,乃是没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才会说的话。假使你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把古典作古典看,而想真正去了解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不会说这话,假若你是《说文》、《尔雅》的专家,你当更不会说这话。说这句话,那是表示你是外行。

古人所谓的讲义理,义便是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连,便是理。形成一概念便要用文字来表达,孔子和孟子在说这些话时,他们心中有些什么想法?想些什么问题?孔、孟的心中总有个想法,有个生命上的体验。

你要懂得孔、孟说着些话的意思,固然要仔细通文字,但同时亦要懂得孔、孟说这话时生命的内蕴,及其文化的背境。若果你对他们的生命没有感应,又把他们的文化的背境抽离掉,而孤立地看这些话,那你便完全不能懂。

现代人了解古典的困难便在于此。现代的人对古典全没有生命上的感应,不知道孔、孟的这些话是什么问题,是那方面的话,不知道他们所说这些话的社会背境、文化背境是什么,而只会用那些不相干的浮薄观念去瞎比附,这便是现代人了解古典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来源于:《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历史上的今天#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遇难】
在885年前的今天,1135年11月4日(农历1135年9月27日),宋朝梁红玉是怎么死的。
梁红玉(1102—1135),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梁红玉的名字。

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淮安北辰坊人(另一说原籍池州,安徽省贵池县),因家贫战乱流离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杨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1135年11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
历史点评:她是位与众不同的风尘女子,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飒爽英姿,更是战场上的女中英豪。她协助丈夫训练士兵、管理军营,在战场上和将士们一起出生入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擂鼓助战,在黄天荡一仗灭十万金兵,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为了称赞她的丰功伟绩,当时的皇帝还特意做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更加为这位传奇的女将领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女人的眼力,男人的能力——说得有道理。女子,如果有些本事,相中的男人也往往大有前途。古今中外的历史屡次验证过了:很多女子,确乎具备“特异功能”,她们足以摆脱“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行为逻辑,准确地评估自己喜欢的男人,并将婚姻大事,“啪”的一声,压给一支潜力巨大的“原始股”。

梁氏在酱缸一样的妓院里摸爬滚打,她见过大世面,可以说阅人无数。安排自己的终身大事,果然是好眼力!她把“红绣球”果断地抛给了一个灰头土脸的陕北小子。当时,韩世忠神情沮丧,四处碰壁,根本就没成气候,谁敢肯定,他就是未来名扬四海的彪虎之将呢?女人神奇,恰恰能未卜先知,像勘探金矿似地评估女婿,像雕琢玉石那样重塑丈夫。一般说来,夫妻两强,很难并立。尤其阴盛阳衰的局面,稍一疏忽,就闹掰了。韩世忠,堪称一代名将,非常强势。梁氏既能相夫,又可相国,她在丈夫身边谋求了一个游刃有余的位置,可见,这个女人做事相当老成,很讲艺术。

虽说夫唱妇随是主流,两口子也多少有点儿小别扭。据说,韩氏夫妇合围黄天荡,金兀朮在长江南岸,被活活地堵了48天。可惜,功亏一篑,眼看就要活擒金兀朮了,却因一时疏忽,叫他“凿河遁去”,愣从眼皮底下溜走了。梁氏气坏了,她拍着桌子,埋怨丈夫。事后,还给朝廷写折子,告御状。《鹤林玉露》记载了这段意气之争:“夫人奏疏言世忠‘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看来,梁氏并未嗲声嗲气地匍匐在丈夫脚下,乖乖地充当“小猫咪”、或者“俏京巴”,她似乎更愿意把韩世忠当作沙场上平起平坐的同事和战友。

按照宋制,妻子告丈夫,本身就是犯罪,即便情况属实,也要判刑三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起诉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官司虽然打赢了,她却被关进了监狱。9天之后,多亏亲友搭救,她才获释。不知梁氏弹劾丈夫之前,有没有坐监狱的心理准备。
韩世忠一生戎马,刚直不阿。宋高宗时代,秦桧劝倾朝野,谁不给他拍马屁呀?韩世忠偏不听邪,他是“主战派”,跟秦桧那帮“求和派”水火不相容。死对头,更谈不到巴结逢迎,“世忠与桧同在政地,一揖外,未尝与谈。”秦桧当然也恨他,绍兴十一年,也就是1141年,赵构撑腰,同时削夺了岳飞、张俊、韩世忠等三位大将的兵权。岳飞被害之后,韩世忠曾当面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可是,不服又能怎么样?功勋卓著的武将,往往要毁在心胸狭窄的皇帝和工于权谋的文臣手上。难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这条“天下之通义”,实在让那些赳赳武夫们心寒呀。

据《宋史》交代:“(绍兴)二十一年八月,(韩世忠)薨,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生前荣华富贵,身后无限哀荣,够风光的了。和同时代蒙冤致死的岳飞相比,韩世忠享年63岁,已经不算短寿。与“马革裹尸”的同僚相比,他能安安稳稳地死在自家炕头儿上,自然属于“善终”了。

韩世忠死了,那么梁氏呢?她的人生结局,流传着三种版本。

其一,是典型的民间附会——大团圆:韩世忠和梁氏,功成身退,归隐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氏也抑郁而终。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此后,宋孝宗下诏竖碑建祠,让他们永远享受人间香火。梁氏故里,也在其出生地,修祠塑像,隆重纪念这位“巾帼英雄”……

其二,是更加模糊的揣想——被暗杀:金国奸细,在食物中下毒。梁氏痢疾不止,衰竭而死。

其三,是基于史料的推测——遭袭战死:梁氏协同韩世忠出镇楚州,长年和金军周旋、遭遇。绍兴五年,农历八月,也就是1135年10月,梁氏突然遭到金军围攻,在激烈的肉搏战里,重创小腹。据说,肠子都流出来了,梁氏依然咬牙奋战。她撕下汗巾,紧紧地裹住了鲜血淋漓的小肚子。现在的《英烈夫人祠记》,明显搀进了文学色彩,其中记述道:“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梁氏的首级,被敌军割走,金国人也被这位忠勇的女将深深地震撼了。遗体曝尸三天,随即遣返宋营。“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韩世忠抱住妻子,放声大哭。她心爱的女人,再也不能随他含笑并辔,再也不能为他出谋划策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的记载,可做参照:“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妻秦国夫人梁氏卒,诏赐银帛五百匹两。”屈指算来,梁氏年仅34岁。史书能为功臣夫人之死,留下几个字,已经相当慷慨了。若非韩世忠赤胆忠心、梁氏战功卓著,能有这种殊遇吗?“青史几行名姓,北莽无数荒丘。”死了,仍被世代传说、天下争颂——这才叫“报国千秋利,忧民万古名”。

当年京口,花枝招展的“营妓”们,秋波流转,笑容可掬。哪个男人能看清。枕上那个妩媚的女子,究竟是谁?

舞台上,梅兰芳演活了“梁红玉”,她春雷般的鼓声,在中国上空,回荡了八百多年。金山顶上,犹能听到那段荡气回肠的《石榴花》:“遥望着一江风浪拍天高,我撒网中流,待钓金鳌……”

昨天推荐了《十三邀》的最新一期,许知远对话许倬云。

有朋友问,还有哪集值得一看?

作为追了四年的老观众,推荐一下我自己觉得感触最深,最喜欢的七集。

给还没入坑的小伙伴。

1️⃣【2017-2-14 许知远对话陈嘉映】

我推荐过很多次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那是一本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安顿自己的书。

许知远去找陈嘉映聊天,我是很开心的。作为一个研究哲学的人,陈嘉映并不为大众熟知,去采访他是有点违背商业逻辑的,但《十三邀》好看的几集,似乎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发光。

这一期,有很大的成分是对陈嘉映个人生活历程的爬梳,你可以通过这个节目了解陈嘉映的大致人生。

但其中,也讨论了很多哲学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应对这个时代的焦虑?如何在成功学的浪潮中,安顿好自己?

陈嘉映谈到小团体的生活状态的消失,是容易让我们更为焦虑的。而如果你有一个爱做的事,在这件事中可以找到价值,就很重要。盯着一件事,去行动,去创造,就够了。

“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

虽然已经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但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对卓越的追求。

2️⃣【2017-10-14 许知远对话张艾嘉】

许知远采访了很多明星,采访张艾嘉这一期是我最喜欢的。

可能也因为张艾嘉本身足够丰富,她做过歌手、演员、导演,见证了几十年的文艺潮流的变化,并且如今还在潮流之中。

另外,可能就是张艾嘉本身的性格,她虽然看起来很知性,但实际叛逆、率性。

他们在早餐厅聊天,喝着咖啡,聊起很多台湾70年代流行乐坛的往事,潮流滚滚,一切正在萌芽。感觉很好。

这一期可能没有太多智识上的启发,但是却有一些生活状态的,人格魅力的东西,很模糊,但是很吸引人。

3️⃣【2017-11-14 许知远对话西川】

西川是一个诗人。这个时代诗人的声音已经很小了,去找西川聊天,当然也是许知远对时代追问的一个选择。

谈的很散,也很丰富,从成吉思汗、战国诸子,谈到媒体社会、青少年文化……

当然,也少不了对80年代诗歌时代的回溯,对90年代文化思潮变化的理解。

西川的语言表达很有魅力,滔滔流水,让人应接不暇。

这一期的结构也很有意思,他们俩在醇亲王墓附近转悠,但那个地方被封了,一直进不去。

可以看出来,西川和许知远是非常同频的,他们聊得很high。最后结尾,互相都说今天聊的开心。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高密度也酣畅的聊天是非常少的,这是一种特别舒服的状态。

4️⃣【2018-9-19 许知远对话电台主播】

这一期很奇妙,不是采访一个人,而是去寻找一个时代的记忆。90年代、2000年代,电台主播是很流行的,很多人的情感问题,都在电波中释放。

深圳的胡晓梅,华东的万峰,东北的叶文。他们见证了二十年来,都市年轻人的情感变化。

这三个人承载了很多时代的记忆、时代的渴望,但这三个人也非常不同。

胡晓梅是一个比较自省的人,也比较有对抗性,好像何伟的书中也写到过她。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概括时代的变化,在07年结束了节目。她意识到自己的话筒所具备的力量是虚幻的。

叶文,则是非常自信、笃定的。之前听到过叶文节目的片段,没有想到叶文这么年轻。她的节目风格是比较直接的,或者可以说是激烈。

她有很强的价值感,认为自己在帮助他人。并且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是主流的。

万峰,曾经被称为“电波怒汉”,一直在电波中普及比较开明的两性关系。

这期节目的剪辑也很有意思,他们三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常常相左。

5️⃣【2018-11-15 许知远对话唐诺】

唐诺是个很奇妙的人,他有一部分和李安很像,对一切事情似乎都没有那么笃定,但在某些事情上,又有难得的恒心。

最早知道他,因为他是朱天心的丈夫,是朱西宁的女婿,是谢海盟的爸爸。一个传奇的文学之家,总是让人感到好奇而神往。

他直到四十五岁,才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文字的故事》。按他的话讲,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著作,只是常识的传递。

然后,他又写了《阅读的故事》,写了《世间的名字》。

他写了很多文学评论,但又不想局限于此。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狭小的路,放弃了“解释性”的文章,和梁文道、杨照的普及书写分道扬镳。

从1992年开始,他每天去咖啡馆写上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可以有几千字,但最后,他会从几千字删减到五百字,那是他一天的量。

恒定、持久、自律。他曾经有很多年,每天阅读时间超过八小时。如今,写作也是雷打不动的向前推进。

他呈现了一种可能。一种和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格格不入的生活样本。

保持较低的物质欲望,过一种专注而投入的精神生活。

当你所做的事情,没有反应,或者说,反应很少,很小,很迟时,你还要不要做?

唐诺做出了一种示范。

勇气是一件重要的品质,比聪明,比才华都要重要。

这期节目是可以给人力量的。

6️⃣【2019-11-27 许知远对话项飚】

在一场真正令人满足的聊天中,你不能只是不停地讲,你还要听,还要思考。

动脑子的乐趣是巨大的,一场令人满足的谈话会不断刺激你的大脑,你必须加速运转,找到那些已经潜伏在意识深处但还没有成型的想法,讲出那些已经思考了很久,还有待完善的观点。

一场这样的谈话,需要两颗可以共振的脑袋,互相激发,共赴一场未知终点的旅途。

这一期许知远和项飚的谈话就是这样的。他们知识结构比较一致,聊得越来越放松,状态也越来越好。

项飚提到的“附近的消失”,非常值得注意。

总之,也是一期很值得再看的节目。

7️⃣【2020-3-4 许知远对话许倬云】
看上条。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年双十一,必买的,一两床超厚被子,电暖器(当初为了层高为了后期维修没有装地暖,不知道到底后悔不后悔,今年冬天见分晓)#橙光# #橙娘帮帮忙# #橙光[超话]#
  • 眼看就要到中秋了实际上我超级无敌想放假,已经跟好朋友好久没见面了,个个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苦涩]我心更野了,好想放假好想回家,让我一个念家的小鬼不回家是种什么体验
  • 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拒绝公司饭局了,老板兼职叔叔这次问我怎么老是要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有事,我支支吾吾的回答不喜欢社交…可这次没能躲过去,饭局上他们谈及成就,可能是
  • 做事情讲个证据,我觉得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商家愿意赔10倍,足以证明店家有认错的诚意,可那个程女士仍要他赔偿1000元,感觉就是冲着钱来的。自己这边已经愿意吃亏赔
  • [馋嘴]女副总把我叫到办公室,示意我关上房门,一脸严肃的说,“把你的收款码出示一下”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照做了,然后就收到了20000块钱,接下来的事情
  • 左然嘴角弯起来,顺手给你点了个赞,倒回去给苏子逸回消息:/不太巧,账号已经丢了/如果独一无二意味着月神眷顾,那他希望你得到的好运可以再多一点。你对着手机直乐,笑
  • ”缓过气来后,涂正坤便从胸间拿出一个包裹,递给了朱引梅,说:“组织上出了点事,我今晚就得连夜走,如果我回不来了,这个东西你必须要帮我交给组织!临别他们道谢,刻在
  • ”正如主人公走出人生困境之后“对生活和书的热情更加汹涌澎湃”一样,那些没能打倒向敏的,最终使她变得更加坚强,也升华了她对人生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
  • 越来越觉得,你想要做成什么事情,或者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你就按部就班,按自己该做的,安静点也用点心,渴求别那么强烈,慢慢的一段时间后,水到渠成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 #上海租房[超话]# 个人工作计划有变,现在转租此房,地址在静安区7号线地铁沿线,距离静安寺几个站四月签约的一年,现在还剩7个月,价格是2680,当初选择这个房
  • 如果你是一个真修行人,你就不应该去畏惧这样的事实,何况今天你在修大乘法门,大乘法门你受的是了义的正法,护持了义正法的菩萨更多。佛说了,你要是真有修行,护法神不护
  • 喜欢一阵子,吵闹半辈子,相扶到老就是一辈子,老婆不一定要多貌美,再好看的女人也有老的那一天。两口子在一起,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也不是西风压倒东风,柴米油盐过日子,
  • 瑞美小吃店 正泉茂绿豆饼 康庄满煎糕忠记盐烧鸭 可以试试建来发吃吧 啥都有 还不贵 浮桥那边的郑记养生汤开开心心回家 然后浇了我一脸史1⃣️拖着箱子到地铁站
  • 悦‮独己‬立,希‮存时‬真我‮喜太‬欢悦‮这希‬句话了,我‮除们‬了是妈妈,更‮我是‬们自己,爱孩子,也‮记要‬得爱自己,很‮憾遗‬的看到,做‮妈了‬妈以后,很
  • 项目数据> 机器类型:1 x 混合式盾构机> 直径:15560mm> 刀盘功率:5600kW> 隧道长度:3255m> 地质状况:
  • 经初步了解,此事发生在周至县南关小学,视频中的牛奶是9月22日发的,“孩子把牛奶带回家后,有家长发视频称牛奶有残渣。经初步了解,此事发生在周至县南关小学,视频中
  • #强国有我在 奋进新征程# ⛰️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青春燃星火,奋斗展芳华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嘉歌一曲同赴山海 福建师范大学“强国有我在 奋进新征程”青春歌会
  • 每见证一个在街上发生的故事,就好像采撷了一片城市的羽毛,心灵在路途中越发丰满,越发轻盈,“自我”也得到了确认。所以,别以他人的眼光为尺度,爱恨情仇其实都是自身活
  • 人生苦短,吃点小烧烤是幸福的样子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恋爱中,男生们会这样说,没有烧烤吃就没有爱情,不信你一顿不带的谈一次恋爱给我看
  • ”她脸上不再苍白,反而透出一种神采飞扬,“你看这次他多紧张,立马替我安排去D国手术,所有的费用他出,他还会陪着我。” 这一刻,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而此时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