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日月净明德佛入大涅槃
(第二百零二段)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犹故在世。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当般涅槃。又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嘱累于汝、及诸菩萨、大弟子,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诸天、悉付于汝,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流布,广设供养,应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净明德佛、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于夜后分、入于涅槃。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见佛灭度,悲感、懊恼,恋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栴檀为積、供养佛身,而以烧之。
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幡盖,悬众宝铃。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复自念言:我虽作是供养,心犹未足,我今当更供养舍利。便语诸菩萨大弟子、及天龙、夜叉、等一切大众,汝等当一心念,我今供养日月净明德佛舍利。作是语已,即于八万四千塔前,燃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
释迦佛说:“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说完偈语后,又对“日月净明德佛”说:世尊还像我以前见到的那样安住于世间,我很高兴。这时“日月净明德佛”告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善男子!我“涅槃”的时候到了,灭度即将来临,你可以把床座安排好,我在今日半夜,当“般涅槃”。般涅槃译为圆寂,即圆满诸德、寂灭诸恶的一种舍去肉身,成就法身,入大自在的境界。
涅槃有大小之分,即通常所说的小涅槃和大涅槃,小涅槃是小乘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境界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灰身是指身灭、灭智是指灭了六识心;捐形是指捐舍了有形的肉身、绝虑是指依六识心所起的思想活动全部停止。意为身心俱灭、见思二惑顿断,精神进入到了无生灭的寂静状态中,已彻底解脱了生死烦恼,得三明六通,享受的是一种如释重负,唯有快乐、唯有自在,非常幸福的一种纯精神生活。这种状态,名为小涅槃。
而大涅槃则是大乘人修行的最高果位,与小乘人所得的小涅槃是有很大区别的,小涅槃只灭了三惑中的见思惑,大涅槃是将见思、尘沙、无明这三惑俱灭;小涅槃只断了分段这一种生死、大涅槃是断了分段和变异这两种生死;小涅槃只灭了烦恼障、大涅槃是烦恼和所知二障俱灭;小涅槃只得诸法空相、大涅槃得诸法实相;小涅槃只得三明六通、大涅槃在三明六通的基础上更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小涅槃是福德圆满、大涅槃是福德功德二德圆满。
小涅槃与大涅槃的差别除了以上所述外,还有种种的差别相,既然有差别相,那么二者在对涅槃的享受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小涅槃只能在空寂中享受快乐,但不能再来三界,不能再度众生,行动上就受了很大的制约,既然有制约,就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在;而大涅槃享受的是常乐我净,可于三界内外,来去自由,度众生不入生死、取灭度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两可住、生死涅槃两不住,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自在。
所以《法华经》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劝导小乘人放弃小涅槃,转修大涅槃,将大涅槃的种种好处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使回心小乘人最终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记,这是诸佛的悲心所在,令人感慨:佛恩难报!
这时日月净明德佛向“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在场的所有人员宣布自己将于当夜入涅槃的消息,这是入大涅槃。这里有个问题,诸佛怎么出世都在白天、而入涅槃都在半夜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寓意的,佛出世的白天表正法时期、前半夜表像法时期、后半夜表末法时期,然后佛法灭尽,预示众生将有很长一段时期生活在无明中。所以诸佛大都选择在中夜时入涅槃,表示佛入涅槃后,佛法住世的时间不会太长,提醒一切众生在还能听闻到佛法的时候,要努力精进,以尽快求得最终的解脱。
“日月净明德佛”接着又敕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善男子!我将所有的佛法都全部嘱咐给你、也嘱咐给诸多的菩萨大弟子们,这里面有最上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即《妙法莲华经》。还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属我教化管理的七宝世界,很多的宝树宝台,原是准备送给侍奉我的诸天贤圣的,现在都全部移交给你。我灭度以后,所有的舍利子,也全都咐嘱给你,你应当广为流布,广设供养,起造成千上万的七宝塔,让众生见到塔就如同见到佛的法身、见到佛法常住于世。
“日月净明德佛”交代完后,于夜后分,即下半夜,一般中夜是指11至1点之间,下半夜应该是12至1点之间,这个时候,“日月净明德佛”安详入于大涅槃。“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见佛入涅槃后,非常悲痛、懊恼,懊恼自己为什么不留佛住世。
后来的阿难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说了两次将涅槃的话,阿难不说话,第三次佛就正式宣布于当夜入涅槃,阿难一下就痛哭不止,佛说我问了你两次,你不留我,现在缘已过,我决定入涅槃了。后迦叶尊者问阿难为什么不留佛住世,阿难说他当时头脑很乱,可能是着魔了。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十分留恋和仰慕“日月净明德佛”的大恩大德,于是用最名贵的“海此岸栴檀香”作柴,供养佛身,然后用此栴檀香焚烧,香尽火灭后,收集到的舍利子,装了八万四千宝瓶,每一宝瓶起一塔,共造了八万四千个宝塔。每一个塔都有三个横向世界那么高,塔的外观非常庄严,四周下垂很多各式各样的旙盖,还悬挂着很多的宝铃。这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在心里面说:我虽然对佛做了这些供养,但我觉得还不够,我应该用我的肢体,再供养佛的舍利。
于是对诸多的菩萨大弟子们及天龙八部等一切大众说:你们大家当用一个心念,用这一个心念成就我今天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舍利。说完后就在八万四千宝塔前,燃烧自己修来的百福庄严手臂,历时七万二千年,以此燃臂供养佛塔舍利。菩萨前世用色身供养佛,这一世用化身供养佛的舍利,都燃烧了很长的时间,这些是菩萨深心大愿的成就。菩萨以此示范,是为了使无量多为求声闻学的大众,及无量阿僧祇多的众生,能发学佛求道的菩提心,让他们都能安住于“一切色身三昧”的境界中。
这时诸多的菩萨、天人、世间人、阿修罗等众生,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没有了手臂,都很忧恼悲哀,大家都说: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们大众的老师,教化我们修学佛道,为了启发我们的至诚心和恭敬心,为了坚定我们的菩提心,作了燃臂供佛,现在手臂没有了,身相也不全了,这如何是好?其实这种忧心是多余的,这种多余的忧心在下文中就会明白。

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华严经 十住品第十五》

梦幻泡影的大乘空性观

《华严经》精辟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到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华严经 梵行品》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一、梦幻光影。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谷响。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
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充斥着精彩绝伦的比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要对一切法“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

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
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二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

《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回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寂然不动离边想,
是名善入如来智。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分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如经文偈句:

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类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

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多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脱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

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

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的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

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上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

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
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脱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禅意的不二法门:

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
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

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

基于大乘空观和不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如经文偈句: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
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

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因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

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

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分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

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

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不使用形相: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
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

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

由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华严经》大乘空性观的指导意义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指入普贤法界。在《华严经》中,诸多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把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将证空性的解脱道寓于入法界的菩萨大行中,通过入法界的大行把自己的自性妄执、主宰执给彻底磨掉,既证了毕竟空实现了自身的解脱,也入了圆满普贤法界,圆成佛果。

我们在凡夫地时,即可规划好设置好你的成佛之路,不要等到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再来回小向大,那样你会付出更的努力与功夫,才能入法界。当然,二乘圣人回小向大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其他有缘的佛净土。

华严经中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入法界的,入法界才会入大乘,才会成佛。我们学修《华严经》,要从入法界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成佛,而不仅仅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只是示现,他的本地风光是普贤法界,普门示现。

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将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修,这是成佛之路最好的规划。这样,你菩萨的种性、佛的种性就可建立。有佛的种性,才能成佛。

~那烂陀寺

天台宗

来源:登封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0-12-09 11:28:00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后,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刚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酪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有一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理论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影响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https://t.cn/ROPJ7v2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可能努力一辈子都成不了别人眼里的精英,但不代表我们就能抹杀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可能努力一辈子都成不了别人眼里的精英,但不代表我们就能抹杀掉自己身上的闪光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恳求大家帮我转发我好友圈水滴筹求助链接】非常抱歉打扰大家,我是张义,生病的是父亲,他患了脑出血等多种疾病,现在在安
  •   02  按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不盲目限贷、抽贷、断贷。满足线上授信条件的,以“3分
  • 苦难,丝毫不值得期待,更不值得感谢,但苦难让我们在困苦危难中,经历冲刷与洗礼,让我们大浪淘沙一般,坚挺到最后,彼此吸引,连结至彼此,真正的同频、共振相求、同心同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指路必回【王俊凯王俊凯粉丝三字921王俊凯正能量王俊凯凯粉粉丝公益王俊凯粉丝丝正能量王俊凯帅王俊凯舞『』指路必回【王俊凯王
  • 通过粉刷内外墙体、更换漏水屋顶、拓宽硬化道路、实施雨污分流、安装太阳能路灯和楼道声控灯、增设监控视频、安装健身器材等,实现房屋由“旧”到“新”道路由“洼”到“平
  • 真想扑倒在那金黄的落叶里,在那如诗如画的地方,烙印下生命深刻的印记……可以随着春风忘情的萌发;可以沐浴夏雨坚强的成长;可以在秋天的繁荣灿烂里留一抹美丽的思忖;可
  • 中日现货 现货批发代发【脂肪肝、 高脂质血症、慢性肝炎、酒精肝、改善肝脏机能】用法:一日三次 一次 2粒 禁忌:服药期间禁止喝酒 [愉快] 注意体重⚠️脂肪肝是
  • 《镜双城》李易峰 2月《与君初相识》任嘉伦 3月《且试天下》杨洋 4月《祝卿好》郑业成 5月《梦华录》陈晓 6月《星汉灿烂》吴磊 7月 8月《沉香如屑》成毅 8
  • 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脸上皮肤也一点一点变好了,发红发烫敏感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用完2个周期后,脸上的状况终于改善了很多,激素脸也淡化了不少。现在我已经用完4个周
  • 原厂货,一手货源 东莞厚街实体档口 8年经营品牌原厂原单,独家代工大厂渠道货源! 喜欢的亲扫一扫二维码添加或者加微信:18802694553错过今天就要用钱买咯
  • #王俊凯[超话]##王俊凯电影断桥# #王俊凯2022敢拼一定寅# #从开始到未来,只为王俊凯# 互关 互评『JF』蓝海猖狂,护凯为王 对王俊凯的那份爱永远不会
  • 天宇眼镜奇货店, 本店主营 : 批发进口各大品牌眼镜片,正品现货一副代发。 :依视路。
  • 在随后座谈会中,刘队长对我院已经落实完成的“六专四室”建设工作表示肯定,对城关法院院党组对司法审判警务保障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但也指出了我院存在的“六专四室”部
  • 8:别人请客吃饭,吃了一半叫你去,不要去,可能是鸿门宴!12:如果你年龄大了,别人留你在他家里过夜,可能是客气话,赶紧回家,自己家里才舒服!
  • 最后,我要像我们帅气的文哥,提出十七岁的任务,希望文哥可以完成(一条都不可以差哦):1.文哥在十七岁要快快乐乐、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度过每一天,不要被烦恼影响了
  • 人总要学会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说再见,然后寻寻觅觅,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再相见。就像歌里写的那样“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 13.这世间欠你的一切温柔,我来还。20.每当我意不达词的时候,我希望你不要顺了我的意。
  • 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世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总是努力地翻山越岭,你要知道:最终使你脱颖而出
  • #绿色出行# 来源:新华网 #你好,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这里是通州##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从心出发共赴美好#【新闻速递】查隐患、促落实,西集镇加大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