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正说[超话]##一乘了义[超话]##悟显法师法语[超话]##素的好[超话]##大乘定香精舍[超话]#

《华严经》讲:「随举一尘。随举一毛端。皆摄无量无边诸佛剎土。」

诸佛剎土里有如来成佛,有众生行道之事,随举一众生,亦遍无量诸佛剎土。

《华严经》讲,没有凡圣的问题,梵网戒也是如此。众生能谛信,信受才能相应。受戒就是受这个。后面卢舍那佛要传戒,传的就是光明金刚宝戒,若是明了,能任运断恶,光明能破无明,金刚能穿透坚密铠。

此戒极坚固、极坚利,能破众生坚密心铠。你执着这色身是「我」、执着法界不相容,唯有光明金刚宝戒,如同利剑能断、能破。

如果你不具备光明金刚宝戒这一件武器,你上不了战场打仗,你一遇境缘就会被魔军所缚,你是去当炮灰,你必然被境界转,逃脱不了。

#悟显法师法语##梦参老和尚开示##大乘定香精舍##大乘定香精舍电子书#

其实你可以说不:
枉受轮回之苦
难道不觉得悲哀吗?

无一法不是佛法,
也无一人不是佛。

无奈众生,
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
却一点也不知道;

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
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

文 / 印光大师

文钞原文:

迨至众生机尽,
如来应息,
而大悲利生,
终无有尽。

由是诸大弟子,
分布舍利,
结集经藏,
俾遍界以流通,
冀普沾乎法润。

及至东汉,
大教始来,
但由风气未开,
故唯在北方流通。

至孙吴赤乌四年,
康僧会尊者,
特开化建业,

蒙如来舍利降临,
致孙权极生信仰,
遂修寺建塔,
以宏法化;

此法被南方之始也。

至晋而遍布高丽、
日本、
缅甸、
安南、
西藏、
蒙古诸国。

自兹以后,
蒸蒸日上。

至唐而诸宗悉备,
可谓极盛。

天台、
贤首、
慈恩,

以宏教;

临济、
曹洞、
沩仰、
云门、
法眼,

以宏宗;

南山,
则严净毗尼;

莲宗,
则专修净土。

如各部之分司其职,
犹六根之互相为用。

良以教为佛语,
宗为佛心,
律为佛行。

心语行三,
决难分属;

约其专主,
且立此名。

唯净土一法,
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
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以故将堕阿鼻者,
得预末品;

证齐诸佛者,
尚期往生。

如来在世,
千机并育,
万派朝宗;

佛灭度后,
宏法大士,
各宏一法,
以期一门深入,
诸法咸通耳。

譬如帝网千珠,
珠珠各不相混。

而一珠遍入千珠,
千珠悉摄一珠。

参而不杂,
离而不分。

泥迹者,
谓一切法,
法法各别。

善会者,
则一切法,
法法圆通。

如城四门,
随近者入;

门虽不同,
入则无异。

若知此意,
岂但诸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

为归真达本、
明心见性之法。

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

一一皆是归真达本、
明心见性之法。

又复一一皆即是真、
是本,
是心、
是性也。

以故楞严以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

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如来藏妙真如性,
含育生佛,
包括空有;

世出世间,
无有一法能出其外,
不在其中。

见正编复海曙师书。

由是言之,
无一法非佛法,
亦无一人非佛也。

无奈众生,
珠在衣里,
了不觉知;

怀宝循乞,
枉受穷困。

以如来心,
作众生业;

以解脱法,
受轮回苦,
可不哀哉!

《印光法师文钞》·
佛学编辑社缘起

白话译文:

等到众生机缘已尽,
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使命就完成了,

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
始终是没有尽头的。

因此各大弟子,
分布舍利集结经藏,
目的是要普及佛教,
希望把佛法甘露遍洒一切众生。

直到东汉时期,
大教才开始来到中国,

但由于学佛的风气还没有形成,
所以当时只在北方流通。

到了孙吴赤乌四年,
康僧会尊者,
特地去建业教化众生,

得到如来舍利降临的感应,
引起孙权虔诚信仰佛教,
于是就修寺建塔,
以弘法利生。

这是佛法传播南方的开始。

至晋朝时佛法已经遍布高丽、
日本、
缅甸、
安南等各国和地区了。

自此以后,
蒸蒸日上。

至唐朝时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国都已经齐备了,
可以说到了极盛时代。

天台、
贤首、
慈恩,
以弘教;

临济、
曹洞、
沩仰、
云门、
法眼,

以弘宗;

南山、
则严净毗尼;

莲宗,
则专修净土。

各宗各司其职,
如六根各有所用,
又不能分割。

因为以教为佛语,
宗为佛心,
律为佛行。

心、
语、
行三个,

是绝对难以分割的;

主要是因为他们修学的重点不一样,
故暂且立这样一个名。

只有净土这个法门,
一开始就是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设立的,

但它实际上也是诸宗最后的归宿。

因此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
还能够证得末品;

而证到与诸佛平等的圣者,
也还要求往生。

如来在世的时候,
千机并育,
万派归宗。

佛灭度以后,
弘法大士,
各弘一法,
希望一门深入,
诸法相通。

譬如帝网千珠,
珠珠各不相混,
而一珠遍入千珠,
千珠又能并入一珠,
参差却不杂乱,
分离却又圆融。

拘于表象的人,
看待一切法,
法法各不相同;

善于体会本质的人,
看一切法,
法法都是融通。

如城有四门,
不管远近都可以进入,
门虽不同,
入了城就没有差别了。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
则不但诸佛诸祖所说很深的真谛和道理,

是归真达本、
明心见性的法,

就是尽世间所有一切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等,

也无一不是归真达本、
明心见性的法。

一一都是真,
是本,
是心,
是性。

因此《楞严》
将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

都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

( 如来藏妙真如性,
含育生佛,
包括空有,
世出世间,
无有一法能出其外,
不在其中。

见文钞正编复海曙师书 )。

如此说来,
无一法不是佛法,
也无一人不是佛。

无奈众生,
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
却一点也不知道;

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
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

用如来的心,
造作众生的业,

对世出世间一切原本就清静寂灭的万法妄加分别,
枉受轮回之苦,

难道不悲哀吗?

始终心要略解(下)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慧”字,有本作“会”)中,无自他之形相。】

无明大梦,虽十地、等觉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可称“大觉”。乃我本师大慈悲父,称“慈尊”也。

“喟然”,是叹声。“曰”下,是叹言。前是祖叹,今是佛叹也。

“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谛。其性不妄,曰“真”;无分齐、方隅等虚妄相故不异,曰“如”。无生灭垢净等差别异故,不高不低,曰“平”;离圣解凡情见故,无党无偏,曰“等”。情与非情悉周遍,故“界、会”二字,指妙谛之范围,范围宽大,横竖赅罗也。

众生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谛性中,都无是事,故曰“绝无”。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论云:“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究竟平等,不可变异。”此之谓也。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众生”,乃九界通称,一向在迷,从来未悟,不了真心,用诸妄想,故曰“不自证得”。

“妄想”,指三惑也。谓用见思,不证真谛;用尘沙,不证俗谛;用无明,不证中谛。

一向随想流转,不能返妄归真也。随见思流,名六凡众生;随尘沙流,名二乘众生;随无明流,名大道心众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词。承上文,接下文故。

“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药,对治众生之心病也。

立观,是用药;修观,是服药;破惑,是除病;证智成德,乃见效复元也。

山家用文,“三谛”准《仁王经》,“三观”准《璎珞经》,“三惑”准《智度论》,“三智”准《大品般若经》,“三德”准《大般涅盘经》也。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此为不得意者,作次第说耳。其实圆顿行人,于“名字位”中,圆悟一谛三谛之理;于“观行位”中,圆起一观三观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运先落,脱四住烦恼也;“分证位”中,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所谓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证成一切证成也。文虽次第,意在一心耳。

知诸法无性,而不起分别,于此相应,名“空观”;达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应,名“假观”;观了诸法,非有非无,不一不异,若时若处,无不相应,名“中观”也。

于三止中,空观,即“体真止”,谓体解无性,当体即真故;假观,即“随缘止”,谓识得假名,到处可随缘故;中观,即“息边止”,亦名“不止止”,谓了非有无、一异,则二边俱可息灭,不止而止也。

“一切智”者,明知诸法本空,无二相也;“道种智”者,明知十界种性,差别不同也;“一切种智”者,明见佛性,离四句,绝百非,惑解同源,生佛莫二也。

彻照心源,名“般若”;究竟无缚,名“解脱”;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乐、我、净”,故三皆称“德”也。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此为得意者,作圆融具德说耳,此本旨也。意显迷悟修证,破立同时,不离当念,故非各别;同在刹那,故非异时。

能破是观,所破是惑,能证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证一揆。“性具”一宗,回超诸说者,良在兹焉。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结翻迷成悟,从性起修,成因证果,展转相由也。

意谓:迷一心而起三惑,无别有迷,即迷此三谛也;如依方故有迷,惑东谓西也。悟一心而为三因,无别有悟,即悟此三谛也;如悟东西之方,分明不惑也。修一心而为三止三观,无别有修,即依三谛而修也;如人既不迷东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

依真谛而修,为体真止,名空观。即观一念心,当体了不可得也。

依俗谛而修,为随缘止,名假观。即观一念心,当下历历明明也。

依中谛而修,为息边止,名中观。即观一念心,当了不可得时,正历历明明;当历历明明时,正了不可得。如是则能观之观,空假不二;所观之境,真俗不二也。

证一心而为三智,无别有证,证此三谛也;成一心而为三德,无别有成,成此三谛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还家也。

止观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渐修;始终不离当处,故非次第。同一三谛之理耳。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指心要。“网目”,指教眼也。

教法无量,犹之弥天之网,即以谛观为“纲”,性修为“目”耳。三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而立宗。

佛祖授受,递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谛,修乎三智,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今则观修谛显,惑破智证,则始终之能事毕矣。故荆溪用之为“心要”,说之为“大纲”。纲提目张,观明道悟,俾学者庶免问程泣歧之叹,故曰“网目可寻矣”。#佛法看世间##修行##佛学大智慧##佛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4、山野万万里,余生路漫漫,日暮酒杯淡饭,一半一半。——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16.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当女孩得知了自己一见钟情的他有了家庭之后,仍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把深爱埋藏在心底所做出来的……。请您关注长篇小说☞@”向情而生”成为无限游戏美
  • 現下就是在處理她的事情...她的高度就是這樣,她的父親之前還拜託我們有好對象一定要介紹給她!而不是每天在門市和客人對話的話題永遠是:可以幫我要某某某的電話嗎?
  • 上香传达众生所愿,供灯照耀‬冥冥乾坤,中高考临近,拜文昌,助学运,为家中学子点燃香灯,照亮大好前程,祈愿莘莘‬学子神思聪明、从容应考,智慧开明,文星高照,无论是
  • #穆祉丞[超话]#[兔子]#穆祉丞玉兔丞祥联合产出企划#【玉兔丞祥】 Part1-招贤纳士岁岁常欢愉,年年皆盛意新年将至,小宣在此招“穆”团国能人聚集于此,计划
  • 11.被这个老六偷了心。9是13养的大型犬,看着好漂亮好标致甚至能去选美,但实际上养起来真的不容易。
  • !!
  • 当妈妈打开礼盒时会有一种仪式感相信没有妈妈可以拒绝这套真命礼盒~给妈妈买的时候顺手也送给自己一套虫草「鎏金挚爱」礼盒,毕竟我也是有女儿的麻麻呀必须犒劳自己一下~
  • 活动二:限时6.18折上架时间:2023年5月30日20:00龙魂官店放出指定衤果娃、衤果娃组合限时限量6.18折抢购活动,拍完或到期即止。数量:总计3组原价:
  • 本来他没有任何机会和琪丝一直在一起(琪丝有婚约者的情况)但是这个“该回去的地方”给了他无限的期待,所以到了下界后他一直在寻找琪丝,错解了琪丝的意图,把“该回去的
  • 2023/6/4/8:00 བཀྲ་ཤིས་པའི་ཉི་མ་ལ་བརྟེན་འབྲེལ་ཞུ། [合十] གང་ཚེ་རྐང་གཉིས་གཙོ་བོ་ཁྱེ
  • 冥冥之中恍惚有一个声音跟我说“我把自己活的太累了”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总是在为不确定的事情去担忧去考虑,从而忽略过程和一开始我自己的初心,我不是一个善于表
  • 转 微博的话最近读到一段很滋养人的话:“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睡得越来越早,也越来越喜欢锻炼,我不再纠结和焦虑,变得自信满满去追求有意义的人和事,并为之燃烧自己
  • 小陈第一次带陈小六和朋友吃饭,吃的全啫煲,图片小陈终于把安全座椅给安排上了,没想到陈小六连适应的过程都,车一动就美滋滋地看风景,回程还睡着了三十而立我产后都没社
  • 这里书写着一个不老的爱情传奇故事;那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有 36 位上海青年男女到黄山游玩,邂逅于这条峡谷中。翡翠谷的景色令我陶醉,令我着迷,此次来黄山旅行
  • ”五条慢条斯理地亲走小孩因为情re而眨出来的眼泪,贴心地补充道:“毕竟,能够容纳最强的话,相对而言悠仁的身体就也是最强了呀。(只可惜节目结束不能带走,也没来得及
  • #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跟你说早安,是想让你知道,睁开眼睛第一个想到的,是你不要否定自己,生活明朗,好运在路上。每个人,都沿着不同的轨道在活
  • 在时光的葱茏处,剪一段流年,遇见春暖花开,遇见最美的自己,不惧未来,不念过往,将薄情的当下,活出深情几许,诗意浓,繁花开,心不老,永远正当年。在时光的葱茏处,剪
  • ”时间转瞬即逝,how time flies!从一个在衡水式教育的高中环境中脱离出来竟然一年了,一年的时间我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以前只是听老师说,现在没想到听老
  • 老大嘟嘟囔囔抱怨小的生病他也得陪着去医院,浪费时间吧啦吧啦[苦涩]我知道,他就是想自己在家玩,我和他解释,他也生病了,也需要看病。他撅着嘴巴下楼,正看见从医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