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促成陈妙常的空门爱情姻缘~
 陈妙常,出生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的一个官宦家庭。她自幼体弱多病,父母为了能让其平安长大,只得将其送入城外女贞庵,削发为尼,成为南宋高宗时期的一位尼姑,庵中清静多暇,加之小妙常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就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宽袍大袖的素淡袈裟,依然掩不住她脱俗的姿容,俨然就像一位游历凡间的仙女。

这年初秋,正是风高气爽的时节,被宋高宗赵构钦点的头名状元、初来临江上任的地方官张孝祥借宿庵中。夜里月白风清,张孝祥漫步在溪畔花丛中,忽然听闻一阵铮铮琮琮的琴声。他循着琴声过去,只见一位妙龄女子正在焚香弹琴。
 皎洁的月光下,女子一袭袈裟,低眉抬手间,琴声便宛转悠扬地传出。偶一抬头,便可见她精致绝伦的五官。如此俊秀的容颜,即便月中嫦娥也不过如此,张孝祥禁不住看呆了。

为了吸引佳人注意,张孝祥高声吟诵了一首《临江仙》:
《临江仙》张孝祥
误入蓬莱仙洞里,
松荫禅房睹婵娟,
花样年华最堪怜;
瑶琴横几上,
妙手拂心弦。

云锁洞房归去晚,
月华冷气侵高堂,
觉来犹自惜余香;
有心归洛浦,
无计到巫山。
 果然,正在弹琴的陈妙常听到声音后,抬头望向他。她记得傍晚时好像曾在庵中与他擦肩而过,一个斯文书生而已,而且初次见面就如此撩拨于人,定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于是当即口占一词,边弹边唱道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陈妙常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
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
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陈妙常不卑不亢地弹唱,奉劝他在景色幽然的清净堂前,不要胡言乱语。
 张孝祥亦非浪薄之徒,知道自己唐突了,而且这里又是自己即将上任的地方,决不能因此留下笑柄,于是赶紧抽身而退。第二天一早就匆匆离庵,前往县城赴任。
 但是陈妙常月下弹琴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间。一有闲暇,那副场景就不期然的出现,让他难以忘怀,却又不敢有半分他想。
 这一日,张孝祥的同窗好友潘必正游学来此,老友相见,把酒言欢。酒过三巡,张孝祥不由得将心中对陈妙常思念道出。这让潘必正也心生期盼,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能让自己这位一本正经的同窗日思夜想,他一定要去一睹芳容。
 潘必正有备而来,他宛转地与陈妙常谈论家常,询问她何以看破红尘,踏入空门等等?如此,一来二去,二人渐渐熟识,开始互诉心曲,唱和诗词,无意间看到在一张夹在经卷中的一首《西江月》:
《西江月》陈妙常
松院青灯闪闪,
芸窗钟鼓沉沉。
黄昏独自展孤衾,
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
遍身欲火难禁。
强将津唾咽凡心,
怎奈凡心转盛。
 这大大出乎潘必正的意料之外,他一直以为她是一位冷绝的女子,绝世才情,冷艳孤傲,没想到她也竟然有着如此热烈的内心。

青灯古佛前,如此大胆地吐露凡心!暮鼓晨钟,檀香缥缈,本是出家人清静出尘的所在,却被一个难耐寂寞的女尼打破了平静。

于是他展开桌上的宣纸,挥笔填词一首《西江月》:
《西江月》潘必正
玉貌何傅粉,
仙花岂类几品,
终朝只去恋黄芽,
不顾花前月下。

冠上星移北斗,
案头经诵南华,
未知何日到仙家,
曾许彩鸾同跨。
 其实,正值青春的陈妙常也早已对潘必正心生好感,只是碍于尼姑身份及女子的羞怯,未敢言明。此时心事既然已被撞破,索性就放下心理防线,与潘必正同陷爱河。
 从此,这个修身养性的清净圣地,成了他们谈情乐场所。佛门圣地,这如何解释,又如何收场?再见潘必正时,她泪水盈盈地递去一阕诗词:
《临江仙》陈妙常
眉似云开初月,
纤纤一搦腰肢,
与君相识未多时,
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

见茶饭不飨常似病,
终朝如醉如痴。
此情尤恐外人知,
转将心腹事,报与粉郎知。
 潘必正急急忙忙去找张孝祥商量。张孝祥是中正之人,听后并没有嫉妒好友能得到佳人垂青,反而给他出主意说:“这有何难,你到县衙来,说自幼与陈妙常指腹为婚,因战乱离散,今日重逢,诉请完婚。其余我自有处置。”
 当陈妙常在县衙上听到那个熟悉又略带戏谑的声音时,以为自己这次肯定是在劫难逃了。没想到作为知县的张孝祥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玉成此事。曾经的清净堂前不卷帘,曾经的独坐黄昏似神仙,此时在张孝祥面前都成了一个笑话,陈妙常不禁羞红了双颊。
《鹧鸪天》陈妙常
相府潭潭数十重,
入门马上气如虹。
俨然端坐黄堂上,
忧国忧民俯仰中。

蒙下顾,谢姑容。
仙禽从此脱樊笼。
当初只说常清净,
羞对先生满面红。
 之后,张孝祥还亲自为潘、陈主持婚礼,并填词一首,记录了这段人间佳话:
《鹧鸪天》张孝祥
脱去麻衣换绣裙,
仙凡从此两俱分。
蛾眉再画当时柳,
蝉鬓仍梳旧日云。

施玉粉,点朱唇。
星冠不戴貌超群。
枕边一任潘郎爱,
再也无心恋老君。
 陈妙常实在是幸运之人,本是一段为世人所不齿的空门偷情,却偷来了一份真正的爱情。从此脱却麻衣,换上绣裙,与心上人相依相守,共赴余生。 https://t.cn/RxRVHIh

“ 伪 ”
就是虚伪的发心。

一个真正发心修道的大乘行人,
要忏悔多生多劫以及今生的罪过。

罪是什么?

有心去造作的叫罪,
无心而造作的叫过,
过失。

罪就来得重,
过就来得轻。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过,
所以每个修行人都要忏悔罪过,
发露罪过。

就好像我们的衣服已经有污点,
要把它洗干净。
  
所以佛法有种种的忏悔法,
就使我们的修行能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一类虚伪发心的人,

他对自己的罪过不忏悔、
不除灭,

自己的功德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
自己的罪过严严密密地保密,
不让别人知道。

这就形成内浊外清,
内浊就是内心充满着贪瞋痴的浊染,

而外表又显出他很有修行,
持戒很清净的样子,
这就是内浊外清。

由于他内心的罪过没有忏掉,
又以虚假的心来修行,

他开始修行可能还非常猛厉,
但是过不久他就会懈怠放逸,
不能持久。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开始学佛的时候,
他每天都非常地用功。

再过几个月过几年去看他,
整个地就回到了没有学佛前的样子。

“ 始勤终怠 ”,
退转到了没有边际的程度。

上次听一个大和尚说 :

有一个比丘,
他开始修行非常精进勇猛,
一定要开悟,

结果修了两三年没有开悟,
他就整个地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最后还俗了。

始勤终怠。
  
那么,
他虽然也有些好的发心,
但是夹杂着名利在里面。

一个人能够把名利的心除掉是很不容易的。

开始他也发心想修清净的佛法,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

他因夹杂着名利的念头、
毒素在里面,

虽然他也修种种的善法,

比如持戒、
禅定,

以及修桥补路,
慈善事业等等,
他都在做。

但是这些善法被他的罪业烦恼所污染,
是有漏的东西,
不能成为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不真诚,
虚伪。

虚伪是凡夫众生都具有的。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
  
《 观经 》
讲发三种心,
就能往生,
首先就讲至诚心的问题。

善导大师对至诚心有一个很详细的诠释 :

就是一切众生修行,

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

无论是读诵经典的知见,
还是一门深入的行持,
都要从真实心里面去做。

厌离娑婆,
一定要身也表示厌离,
口也表示厌离,
意也表示厌离,
真实地去厌离。

不得外显贤善精进之相,
外面表现他很善,
很有德能,
很精进修行的样子。

但里面是怀着虚假、
欺骗的心理,

充满着贪欲,
充满着瞋恨,
充满着邪伪,
奸诈百端,
充满着奸诈。
  
修行人直心是道场,
而他整个的就是用机心,
用机心还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觉得他多么厉害,
多么会玩手段,
奸诈百端啊!

这种贪瞋邪伪的恶心,
你还很难去化解他。

刚愎自用。

所表现的就是虽能修点善法,
但里面却夹杂着贪瞋邪伪的毒,
这就叫
“ 杂毒之善 ”。

杂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
甚至会产生很负面的作用。

就好像这一杯饮料,
本来是很好,
但掺杂着一些敌敌畏在里面,

你还敢喝吗?

所以这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心,
跟真实之心就离得很远了,
不真实。
  
如果他不真实,
他用这杂毒之善的心去修行,

纵然他修行非常精进,
日夜十二个时辰都如救头燃的修行,

他能不能生到净土呢?

“ 此必不可也 ”。

善导大师给他一个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

因为我们念的这个名号,
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

全体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
从他真实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

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的修行当中,

他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行持,

乃至一念一刹那之间,
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

所以他所施设的净土、
建立的名号、
给予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的。
  
我们讲感应,
你真实才能感应真实,
虚假不能跟真实感通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愿往生的心一定要真实,
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愿是真实的,

我们也一定要用真实愿往生的心跟阿弥陀佛真实摄受的愿来呼应。

你不能用求人天福报的心去感通的。

所以一定要真实。

这一点确实也是我们的病根,
我们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

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机心、
奸诈。

这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的常态。
  
《 法华经 》里面
剖析娑婆世界众生,

有几句话 :
“ 人多弊恶 ”,

这个世界众生大部分都很弊恶,
心性陋劣,
不持戒,

具有恶的倾向,
怀增上慢,
贡高我慢,
功德浅薄,

自己的福德智慧都很浅薄,
但是还认为自己了不起。

“ 瞋浊谄曲 ”,
充满着瞋恨的心,
对一些事情非常谄媚,
内心非常弯曲,

见到自己的上司什么的就像巴儿狗一样的,
见到下属就非常盛气凌人,
怀着谄曲的心。
  
再就是
“ 心不实故 ”,
内心不真实。

所以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辛苦,
那么矛盾无常。

你看一个个都戴着虚假的人格面具,

有几个能够真心交流的呢?

十句话都很难相信他其中的一两句话,
你看人就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颠倒里面。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现在才体会到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
“ 诚 ”,

就是对我们的虚假而施设的一个药方啊。

一定要真诚,
你有真诚才有智慧。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遥想当年菩萨戒在开始的时候,
昙无谶尊者过来,
他是一位戒律非常通达的大德。

当时有一位道进比丘想向昙无谶尊者求菩萨戒,

昙无谶尊者就说了句话 :

你们这个地方的人,
心多谄曲,
又无刚节,

难道还有求菩萨戒的人吗?

就这样说。

道进比丘听到这话当下生起大惭愧心,
他自己就忏悔,

向弥勒菩萨求忏悔,
最后他真的感得了菩萨戒戒体。

一感得之后他就去找昙无谶尊者,
昙无谶尊者一看到他,
马上起身去迎候他了,

说 :
你不简单啊,
你已经得菩萨戒戒体了。

由此可以看到,
这样的毛病是很深重的,

以至于真谛三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都传不过来,

律藏一上船,
船就往下沉。

所以如果我们修行人不能扭转这种虚伪的心,
修行就永远得不到利益。
  
好,请看下面 :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好,请看第三对范畴,
辨别大小的相状。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菩提道成,
我愿方成。

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

这是第五,
大心的相状。

一个大乘行者,
发的心一定要广大。

这个众生界就是指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有情众生之界。

为什么会有众生界?

是由于众生有业才依这个业受报,
所以说众生业不尽,
那么所受报的众生界也不尽。

“ 众生界尽,
我愿方尽 ”,

这就是说我的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都得度了,

无众生可度了,
我这个大愿才终结。
  
这就相当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愿方尽。

这是对众生而言。

要度尽一切众生,
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得度,
我这个菩提大愿就没有终结。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从上求佛道来说,
一定对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要圆满,

福德智慧具足,
无上正等正觉成就,
我这个菩提愿才能够成就。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

由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成佛之后还要经过一百小劫,
最快是九十一劫,
用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些福德智慧圆满具足之后,
我的愿才算成就。

那么这样的发心,
就不是得少为足了,
已度一部分众生了,
而是要度尽一切众生。

不是得到有余的涅槃,
不是得到藏通别的佛果,
而是要得到大乘圆教的佛果。

这样的愿才叫
“ 大 ”。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

如是发心,
名之为小。”

这是小乘的发心。

小乘的行人也有甚深的智慧,
他能观察三界,

这三界就是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欲界六重天,
色界十八重天,
无色界四重天。

这三界是六道众生所依止的地方。

从天文学的概念来看,
这三界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区域,
三千大千世界。

这样大的区域在声闻行者的眼睛来看就像
“ 牢狱 ”。
  
怎么理解这个
“ 牢狱 ”,

我们大家也许没有坐牢的体验,
但是你看囚犯,
他如果坐牢了就没有自由了。

我们在这三界里轮转的众生,
他的烦恼业力还在,
他非常被动地轮回不息,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受业力的驱使逼迫,
所以他的本质上是没有自由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是牢狱。

我们的身心 :

色、受、想、行、识五蕴,

这色身是小牢狱,
三界是大牢狱。

无论是小牢狱,
还是大牢狱,
他的逼迫性,
他的苦难性是相同的。

所以有牢狱的感觉。

这是智慧啊!

想一想,
我们有没有这种观念。
  
他能观三界是牢狱,
有牢狱的感觉,

他出离三界的心就会非常的猛厉,
就好像囚犯关在牢房里面,
每天都渴望着什么时候能出来。

但我们现在迷惑颠倒了,
可能刚进牢狱的时候还想着怎么出来,
然而呆久了,

觉得牢狱里面还不错,
还不想出来,
把牢狱看作自己快乐的家。

我们三界里的这些凡夫众生没有一念的想出离,
就好像关在牢房里面的犯人,
他不愿出来一样。

所以能够把三界观照到是牢狱,
这是声闻的智慧,
比凡夫众生高出太多了。

他观察生死轮转的逼迫性、
苦难性,

就像冤家对头。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大家都喜欢看亲家,

跟自己有善缘的人,
见到相互欢喜,
笑眯眯的。

如果碰到冤家,
冤家路窄,

见面分外眼红,
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

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面,
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

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
很煎熬的感觉,
他内心就想离开这个冤家。

那对于声闻行者来说,
生死轮转就像这个冤家,

它的逼迫性,
它的苦难性,
使他一定要离开这生死苦难。

他就修四圣谛,
七觉分,
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
来断三界内的见惑思惑。
  
只有断了见思惑,
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

所以声闻行者
“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怨家 ”,

他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

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
很强的厌离心。

读书学典:《论语.宪问》14.26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前585年—前484年以后,蘧瑗(qú yuàn),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谥号为“成子”。《吕氏春秋》注认为他是蘧庄子无咎之子。主张以德治国,体恤民生,“无为而治”的开创者。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寡过知非,有自省精神,《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孔子适卫居其家,与孔子亦师亦友,《论语》记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扎)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伯玉始见于《春秋》鲁襄公十四年,其时已在大夫之位,且又名成见敬于时。越此八年,孔子始生。孔子适卫主其家,伯玉当踰百龄之寿矣。东汉蔡邕说“蘧瑗保生”,可能就是其长寿之证。
▲使人:派遣使者。《正义》:“孔子于卫,主蘧伯玉。此时孔子去卫,伯玉使人来。”
▲与之坐:请使者坐。与,如同“授”。《正义》:“使虽微者,必与之坐,为宾主礼也。“朱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 或说:使者来,原无不坐,此著“与之坐而问焉”者,乃见孔子详审之诚,交友亲情之切。若徒曰“孔子问”,则失其伦次矣。非为敬其主而特与以坐也。
▲夫子:此处指蘧伯玉。何为:做什么。
▲未能: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钱穆:“不日’欲无过’,而日’欲寡过’,又日’未能焉’。”
▲使乎:重言“使乎”,表示孔子认为使者回答得好,感慨使得其人。

■现代翻译: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何晏等《论语集解》: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陈曰:“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

●皇侃《论语义疏》:蘧伯玉使人往孔子处,孔子与伯玉之使者坐而问之,汝家夫子何所作为那?使者答言。我家夫子恒自修省,夙夜戒慎,欲自寡少与过失,而未能寡于过也。使者出。孔子美使者,言伯玉所使为得其人也。

●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论卫大夫蘧瑗之德。蘧伯玉有君子之名,故孔子问其使人曰:夫子何所云为,而得此君子之名誉乎?对曰:夫子常自修省,欲寡少其过,而未能无过也。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所以善之者,颜回尚未能无过,况伯玉乎?而使者云“未能”,是伯玉之心不见欺也。

●陈祥道《论语全解》:曰“使乎!”善其言之信也。诗之《皇华(为“君教使臣”之诗,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为使者五善焉)》以“周爰咨诹(在民间遍访那治国的良方)”为使之美,庄子以相靡以信,忠信之言为使之事(《庄子•人间世》,“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凡是交往,对于身边的朋友,一定要相互信任,对于远方的朋友,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则使者以忠信为主也。

●朱熹《论语集注》:言其但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庄周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化:将是与非一起消融,无所固滞)。”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实,光辉宣着。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张栻《癸巳论语解》:公明贾之称文子,其言虽美,而实则失之;伯玉之使,其言虽谦,而意义永,事情称也。夫欲寡过而未能,非笃于进德修业者莫知此味也。则伯玉之贤可知矣,而其使之才亦可知矣。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圣贤相契,不在离合之迹,而在学问之心也。凡人孰能无过,贵有以省察克治之耳。夫子战兢惕励(战战兢兢,心存戒惧),此中未尝一日敢弛,一念之失必谨,一事之非必饬,诚欲寡其过耳。而人欲难于尽消,天理难于来复,日期寡过焉,而尝若未能也。夫欲寡过,则不自为无过,而克治严;欲寡过而未能,则不自为己能而功修密(对自己不满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非伯玉之贤不能有此心,非使者之贤不能知伯玉之有此心,是以孔子于使者既出而深赞之。嘉使者愈怀伯玉矣。盖圣贤为己之学,原无可自足之时。寡过未能,乃伯玉日励而不容自己之心也。孔子之素所深信于伯玉者,以此使者能委曲道之,故不禁重与乎使也。然则圣贤之相契,无非学问之真,岂犹夫世俗往来之末哉。

●刘宝楠《论语正义》:伯玉欲寡过而常若未能无过,亦是实语,其平居修省不自满假之意可见。使者直对以实,能尊其主,非只为谦辞。段氏玉裁经韵楼集“使乎使”三字逗,下一“乎”字为永叹之辞,与此注违,亦未必合经旨。

●钱穆《论语新解》:不曰“欲无过”,而曰“欲寡过”,又曰“未能焉”,使者言愈卑,而其主之贤愈益彰;故孔子重言叹美之。

★此章论卫大夫蘧瑗之德。蘧伯玉常自修省,欲寡其过,而自称未能无过也,孔子美之;使者知德能言,言卑义永,而能使伯玉之贤愈益彰,孔子美之。夫“非向里为己之人,必无心于欲寡其过;非笃志精进而省身克己常如不及之人,则必自谓其过之已寡。”“故必时时有欲寡其过之心,而后能处于寡过之地。” 刘宗周曰:“此圣学真血脉。” https://t.cn/RxRVHI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古风[超话]#【弔严陵~云开雾散】文/余飞扬纵观天下,兴旺和谐,阳光慕恋。#诗词[超话]#【弔严陵~云开雾散】文/余飞扬纵观天下,兴旺和谐,阳光慕恋。
  • 说了官咖里的东西不能外传,有些人就是执迷不悟,看到外网有人在外传我是真不开心[挖鼻][挖鼻]还是提醒下各位小姐姐官咖里的东西真的不要再外传了,要是被发现,踢出粉
  • 我从八月初就开始慢慢在双人了一开始因为发现有很多站子跑路和以前互关的已经一两年没更新动态了后来是因为三次真的很忙 又双了一波最近在双第三次是因为:可能大家上网
  • 哈哈哈,不过想想,彼此都是有缺点,包容互补拉,也能过活(比如我动手能力賊差他极强且拥有处女座标准,但我比较自律他比较懒)对了,我自己也不喜欢一个人,所以两个人适
  • 第二天,赵三带着众人就直奔吉林而去,途中他给许红简打电话,“咱们就定在我新开的酒店门前,谁不来谁犊子!途中,加代越想越气,自己那受过这种委屈,直接拨通了哈尔滨焦
  • #日本留学##hesed外国语学校##hesed东京艺术文理学院##日本语言学校##日本签证# 「東アジア文化都市」は東アジアでの中国、日本、韓国が毎年選ぶ、文
  • 你们只有看起来相似的人,本质上完全不同,无论如何ti和fi都是极端对撞的功能,entp可以兼容enfp,但是entp会很累,觉得麻烦到死。我太容易发现人类身上值
  • 【商品】【邦达】超萌便携保温杯原价49元,券后【29元】包邮【下单】:【推荐】【送杯套】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健康饮水,新升级镀铜内胆,密封防漏,24h持久保温保冷
  • (了解更多新会陈皮、新会柑普茶知识,可到地道泡新会陈皮众:didaopao)#宝登源[超话]#龙珠,遇见光,宫廷,山涧是长期存放白牡丹,白毫银针是15年雅香是3
  • #明越夜[超话]##杨超越侯明昊喜剧之王式告别# 2021.2.14 侯浩和杨玥的故事结束了……作为小猴子五年的桃妹,节目播出第一期我就看了,当时就觉得小猴子
  • 这是因为两眼的提肌力量,皮肤松紧度、眶隔脂肪量、睁眼高度,眉眼间距,MRD值,甚至眼白的露出程度等均不相同导致的,而如果设计时不注意到这些因素,双眼皮术后很可能
  • (图一来源:加拿大艾伯塔省旅游局/Mike Seehagel;图二来源:Stevin Tuchiwsky @stevint;图三来源:班夫露易丝湖旅游局;图四来
  • 理论上,黑芝麻里的维生素B2可以预防脂溢性皮炎,但是要满足成年女性每天1.2毫克的维生素B2需求,得吃 500克以上,男性则要更多。人在原地转圈时,前庭系统半规
  • #羽生结弦[超话]#“不想轻飘飘的说滑冰对我来说是什么”…我就想轻飘飘的说你就是我活着的一部分啊…每天万籁俱寂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翻开台台和B站看看…白天太嘈杂
  • 自信满满距离损失也快三自己负能量,还是有的,有时反复看着自己的行为,言谈,负面还是很多,努力努力努力向阳而生,向阳而奔四慢慢远离消耗自己正能量的人,更应该慢慢远
  • 【官方:西汉姆联创纪录价格签下巴西国脚】英超西汉姆联官方宣布,俱乐部以创纪录的价格签下巴西国脚卢卡斯-帕奎塔,双方签约5年,外加延长一年的条款。2020年帕奎塔
  • 【倉木麻衣 动态更新 天团原创作曲】✨✨从内心深处、还有脑海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旋律、十分享受的歌唱..敬请期待Ima kiraku的原创作曲‍♀️❄️⛄️I
  • 跟符女士骑车去了北姆堆 俩个怕黑的人 一路上都在喊好黑还不小心骑车被竹子打到 我还愚蠢的问了下符女士有没有被打到 她说 我坐你后面 你都挨打了 我肯定也是[汗]
  • 为此园方担心它的身体吃不消,便在企鹅和hululu之间设置了一道围栏,只能远远观望(我仿佛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遗憾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令我们心疼的Grap
  • 然后我一时慌了神,虽然知道要包扎,但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办,还好有个室友在家,她安慰我说,外面的猫也经常受伤的没人给他们包扎不是也能很快恢复吗,这个伤口他自己慢慢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