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智言慧语 :【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离相,回向是一个离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好的巧妙方法。因为我们都着相,我们修的功德都着相,佛教我们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统统送给大家,我的功德不要,都送给大家;离相、不着相,回向是这个意思。大经上佛说过,教给我们回向三处。第一是「回向菩提」,也就是我们学佛什么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是究竟圆满,不但我们现前生活上的问题,它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它能解决;证无生法忍,它能解决;成圆满佛果,它也能解决。佛教给我们求这个,不可以求别的。因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智慧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二十二年。三种回向里面,教给我们回向菩提,有道理。

  第二是「回向众生」。因为你所修的,里头有福有慧,这前面讲过,有福有慧。慧是自己要求的,福给众生去享,这个好!福不要自己享,人一享福就会享得迷惑颠倒,那个福报就像酒一样,一享是如醉如痴,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个麻烦就非常非常大。所以佛菩萨、阿罗汉,真的,经上讲的,他们有无量福德,他为什么不享?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还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托钵,他为什么不享福?佛的福报天上人间没有能跟他相比的,他天天还托钵。这岂不是把回向众生做给我们看,他说的话不是假话,没有骗我们。佛是确确实实把这个福报给我们一切众生共享,分给我们享。这当中最深的意思,示范给我们看。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享受,决定不是一个好事情。物欲,这里头能叫你产生欲望,能够把你的贪瞋痴勾引出来,这个物质欲望在外面诱惑,把你里面的贪瞋痴勾出来,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决定叫你堕落,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世,从来没有建一个道场。我们看看《大藏经》,看看原始的佛教,世尊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个经是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的,这个道场不是佛的,是给孤独长者的。佛到这个地方来,供养佛,请佛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给佛、佛的弟子们使用,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给孤独长者没有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没有!你们诸位想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家了,如果再送他一个家,他不又回家了吗?大错特错了,他就回家去了,他又有了一个家,哪有这种道理?这个我们要晓得。佛教传到中国来,我们国家建了不少道场,你看到有很多古寺院,匾额上题敕建,就是国家建的。也有少数是地方上长者们他们建的,他们在地方上有声望、有财富、有地位,感佛之恩,建的道场,礼请法师到这边来住持弘法利生。等于说好像他们建学校,他们是董事会管理这个地方,请法师就是聘请教员,聘请一个校长到这个地方来办学,产权是他们的。从前出家人很好,对寺庙的一些杂务事情不管的,所有权的人你们来管,哪个地方破损了,你们去修理,出家人不操这个心。一直到晚近,佛教变质了,出家人有道场、有家了,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家。

  说实在话,最近大概有四个人找我想出家,我都拒绝了。为什么?我不害你,你在家修行好修行,因为你那个家小,你出家这个大家不好修行,人众太多相处很困难,烦恼很多,意见很多,这个要知道。你仔细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在家人修行成就比出家人高,在家修行成就的人数比出家人多。黄念祖居士过去讲经说了一个笑话,实际上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大众在一起聚会,排班,排这个座位,出家比丘排第一,比丘尼排第二,在家的优婆塞排第三,优婆夷排第四,在家女众是最后,排第四。现在这个时代颠倒了,在家女众排第一,你看看道场在家女众最多,在家男众排第二,出家女众排第三,出家男众排最后,末法整个颠倒了,他说这个实在讲不是笑话,这真的是事实。论发心、论修行、论成就,也是这四个顺序。这个事实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如果大家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你就不会想出家,你就老老实实在家念佛修行,一定有成就。出家相当不容易,出家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要忍人不能忍的那些境界,很不是个容易事情。

  如果论弘法利生,在家不输给出家,你看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这在家的。居士林我看看他们董事会里面董事,没有出家人,都是在家人,从他们林长到理事都是在家人。在家人做佛教事业弘法利生,成就相当辉煌,我们在许许多多地区、国家都曾经看到。在台湾,像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现在的加拿大冯公夏老居士;在泰国,都有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在家的菩萨主持佛法。所以不要误会,认为修行一定要出家,出家才能成就,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也有人问:你既然这样说法,你为什么要出家?我就跟他讲,我没有出家,我没有家,没有家出什么家?我没有家,在台湾我一个人,没有家。我很喜欢这个衣服,穿起来很舒服、很自在。这是讲到回向,回向众生,这个道理非常之深,非常之广。

  第三个回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要证的。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三处。回向实际就是明心见性,其他我都不要,我们所求的,明心见性而已,那就对了。这个样子,你身心世界自然就放下了。

心若菩提,则步步生莲

1、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

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2、以淡然的心态看世界,人生才会多些快乐。天使之所以会飞,因为把世界看得很轻。

人生苦非苦,乐非乐,一念苦,一念乐,看重则苦,看轻则乐。

快乐的人,修炼了一份淡然的心态,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不和世界对立。

不争自然平安,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然恬静,优雅从容。

3、世间事,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凡有一失必有一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

得到时,不要得意忘形、张狂失态;失去时,也不要悲观沮丧、锱铢必较。得失之间,要细细品味和权衡。

人生本是过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何得,又有何失呢?

4、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喜捨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放下的心面对世事,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一切。

以宽广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愉悦的心分享他人的快乐,以平常的心接收已发生的事实。

5、幸福,就是想吃一个馒头时,就得到一个馒头并且安心地吃下去。

若只能得到半个叫不足;更少叫匮乏;若得到两个叫富余;得到三个叫负担;得到更多叫累赘。

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中。

你的幸福,你若不答应,别人永远抢不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上)

六祖大师与《金刚经》因缘甚深,因听闻《金刚经》放下世俗一切,去追求见性成佛,在五祖的引导下,又因《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段经文而彻明心性。

六祖大师的开悟,是能明了真心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本自如如不动而随无明妄识显生万法。(如镜显像而镜体不动)

就如五祖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不是只对六祖一人所说,而是对阖寺全体门人所说,五祖警醒诸门人弟子“生死事大”,不要只在世法上浪费时间,要参悟真心自性,因为自性若迷,不得出离生死苦海。

可是为什么所有门人弟子中当时只有六祖一人开悟了呢?

不要说五祖是在密室里为六祖传授了《金刚经》的一个什么密义,菩萨们不像世间的工匠,留一个绝活只传给一个听话的徒弟,菩萨们是希望每一个学佛人都能开悟自性的。

五祖开讲《金刚经》,常劝僧俗受持《金刚经》,劝导大家追求见性成佛,天下皆知,为什么随五祖修学十几年的首座神秀法师没有开悟,而刚到寺院没几个月,和五祖没见过几面的六祖却开悟了呢?

我们仔细分析《坛经》的记载,这其中,六祖是具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的。

《坛经》中说,六祖在去追寻五祖之前,在家砍柴奉养老母,听人读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时六祖悟的是什么,坛经中这时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从后面他针对神秀法师所作的那首偈颂可以看出,六祖这时通过听闻《金刚经》所悟的就是“本来无一物”!而这,就是修学多年的神秀法师所没有体悟到的,神秀法师是寺院的首座,他之下的阖寺门人弟子就更没人能体悟“本来无一物”这个法了。

所以,五祖批评众弟子“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因为大家迷于梦幻世间,认假为真,不能真实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法义,口中但说空,却观察不到自己恰是行在万法的真实有中,有我、有人、有众生,有法与非法可得,把无所得的佛法,修成了有所得的世间法。

这部分我们仔细看《坛经》就会明了,不是五祖偏心,更不是五祖传给了六祖一个密义,六祖就见自本性了,而是六祖和神秀法师在见性前的修行上有着本质的差异。

我们下面就这部分做一下仔细的解析:

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开阐禅宗法门,经过禅宗几代祖师百十年的努力,代代单传的禅宗法门在五祖时已经兴旺起来,徒众已有一千多人。

眼见自己年事已高,就要在众弟子中选取一个开悟者为第六祖,以完成禅宗法脉衣钵的传承,可是谁是开悟者呢?五祖并没有发现,也可能是在一千多弟子中深藏不露。

于是,五祖弘忍想了一个办法,让大家就自己的修行见地作一首偈颂,有真悟者,就直接传承衣钵为第六祖,如果没有真悟者,也可以藉此观察众弟子的根器,自己再加以引导,接引一个悟者,也可以完成传承的使命。

可是众弟子中,大多是心性狭弱之人,大家都不敢作偈颂,都觉得首座神秀法师的修行远超众人,肯定是六祖人选,所以都眼巴巴地等着神秀法师作偈颂,接衣钵。

神秀法师也着实做了难,佛法道理自己虽然会讲,有没有开悟自性自己很清楚,这个骗不得人更骗不了自己,但自己作为首座,又是众师弟的教授师,大家都看着,所以自己必须要呈上偈颂。

思来想去,神秀法师决定就按照自己的真实见地来表述,不求祖位,只求师父如实知道自己的修行而加以指导。

于是,神秀法师按照自己修行见地作了一首偈颂写在堂前的走廊上,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千多年还在广为流传的这首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这首偈颂很明显地显示,身在、心在、尘埃在,如果是讲述修行世间禅定、善法,就应该于身心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非常正确。然而修行大乘佛法,却是不相应,因为《般若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所有的相都是虚妄,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很多人听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及“无我、无人、无众生,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些经文时,都是不明觉厉,感觉神秘莫测。其实佛陀就是在告诉我们,现象界一切法,就如昨晚的梦境一般,虽然有种种境界,有种种众生和自我,但本质就是虚妄,不存在!众生之所以认为存在,那是心识的错觉。

很可惜,神秀法师虽然多年修行,作这首偈颂时,依然没有体悟到大乘佛法的这个重要前提,落在了著相之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既心离心,既相离相,离一切相的心,无意识,识心死法身活,空性,离凡所有相的梦幻泡影,既灭,既佛无意
  • !!
  • #刘宇宁新歌FallInLove#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愿流年静好,岁月可期。#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开始推理吧#一不注意又到周末了,日常表白❤️@摩登兄
  • #每日一银冲# “你不觉得奇怪吗”“那家伙不管女人小孩从不手软”“他不是不记得,也不是想忘记”“那家伙,恐怕…”鲨疯了好吧[泪]从听到这件事就没有怀疑过宝宝,哪
  • 老王哟,你家的小奶包爱你~【我们的家乡芦山】 我们的家乡在秀美的原野上,欢歌在芦山的晨雾中飘荡, 群江在绿荫的山麓下流淌。再往前走就有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许是
  • 受限于电池容量,iPhone 13 mini并不支持高刷其次,随着大屏的普及,相关上游产线越来越成熟,相对而言制造成本也就更低。 传闻小尺寸的mini被大
  • 人不能笑的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的痛苦——卡夫卡7.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凡高8.心有多软,壳就要有多硬,否则漫漫人生,如何走的下去——七
  • 假如如果全部重来了,你们大家,要学会坦然地接受事实,其实不是我们在等结果的毕业生煎熬,我们都已经看到未来了五年、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你们一而再再而三的逃避我们,我
  • 还怕安卓用户看不了live特地转成动图,妈的真的好贴心啊刘耀文……看到宋亚轩笑的跟个啥似的,瞧你那不值钱的样子……只有祝福咯只能说还好我不是唯粉 不然真的会被刘
  • こんな役に立たない私を使い続けてもらって、申し訳ないと思っています」挑水夫替破桶子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二
  • 【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记者8月10日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了新渠道,可从国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 인민사랑의 대건설전구들에 나래치는 결사관철의 기상 평양시 1만세대 살림집건설장과 보통강강안다락식주택구건설장, 검덕지구 살림집건설장이 과감한
  • 我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现在我们夫妻二人都在从事旅游行业,我们非常乐意为远道而来的你提供有关张家界旅游方面的问题,自助游、自驾游、专车专导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联系
  • [酷]要不要来美发店[嘘]别问你的妈妈,在妈妈眼里,你是最美的[挖鼻]别问你老公,在老公眼里,你省钱就好[黑线]别问你闺蜜,你越丑才能显出她漂亮[偷笑]你还是问
  • 抢抓发展机遇,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下一步,成都市将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围绕唱好“双城记”、服务新格局、建好示范区、办好大运
  • 白敬亭和马思纯演技非常好啊,非常自然啊,尤其是马思纯,哭戏绝了,超级有代入感,她的演技真的让我很有共呜啊,感觉不像是电视剧,就像是我身边朋友谈神仙恋爱,不愧是影
  • 洪欣的五官比较深邃立体,看起来非常的端庄大气,气质淡定从容,端庄优雅,但眉眼间有些问题,眉眼间距窄(田宅宫)内心比较压抑,后方(家庭)容易不稳,眼神较弱,眼神里
  • 8月的工资——暑假9月的工资——开学10月的工资——国庆花11月的工资——淘宝12月的工资——元旦花1月的工资——过年2月的工资——又开学3月的工资——买衣服4
  • 侧貌后缩下巴有所改善,深覆合的改善也缓解髁突压力,牙齿矫正不仅仅是排齐牙齿,更重要是恢复正常咬合的功能性。这种做法和正规医院正畸科里的矫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容
  • #希望##人生[超话]#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tag h字 你可以迷茫,但不要虚度,努力把日子都填满,善待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