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梨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江苏无锡,一男子醉酒后,被朋友送上出租车,不料男子中途下车,溺水而亡,其家属将同饮者、街道办、出租车告上法院,索赔110万元。

(案例来源: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据裁判文书网公开内容显示,事发当天,男子梁某和朋友3人一同在火锅店吃夜宵,因为长时间没见,几人都显得分外热情,一直喝到次日的凌晨2点多才结束。

由于梁某不胜酒力,几人担心梁某出意外,便打了个出租车,将梁某安排到出租车上后,随即自行离去。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梁某坐上出租车后,全程没有说话,也没有告诉出租车司机自己的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多次问梁某目的地,但梁某都是笑而不语,由于担心梁某不付钱,出租车司机便将梁某扶在了路边。

醉酒的梁某也没在意,便自顾自地走到了非机动车道内,司机师傅见状,认为梁某意识清醒,随即驾车离开。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醉酒的梁某不幸掉到了道路旁边的暗河里,最终溺水而亡。

梁某的妻子多次打电话未果后,报警求助,警方于次日在河里找到了溺亡的梁某。

梁某的妻子认为,梁某的死亡与同饮者、出租车司机、街道办都有责任,遂一纸诉状将三方都告上了法院,索赔110多万元,梁某的妻子认为:

1、共同饮酒人均知晓梁某已经饮用大量酒水,应该对梁某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将其安全送至家中或安全地点,但在酒局结束后将梁某独自送上出租车后就各自回家,既未告知梁某的目的地,也未告知其家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2.梁某上了出租车后,已经与涉案的客运车辆建立客运合同。在梁某没有主动要求终止合同时,出租车司机应当对遇险或身处危险处境的旅客进行救助。

涉案车辆到达案发地时已在凌晨2点左右,根据当时梁某的意识、被扶下车的时间点、所处的周围环境(马路边),出租车司机均能意识到梁某被抛至路边的危险性。

其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不作为方式抛客,最终导致梁某死亡的后果,所以出租车司机应当承担责任;

3、街道办怠于履行河道栏杆的日常管理,致使河道栏杆缺失,致使梁某溺水身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出租车司机辩称:事发当时,梁某的朋友未告知梁某的具体下车地点,自己将梁某扶下车后,梁某自行离开,此时双方的客运运输合同已经履行完毕。

结合同饮人以及自己的询问笔录,可以看出同饮人及自己均认为梁某当时意识仍然清醒,并未处于醉酒状态,在梁某意识清醒自行离开的情况下自己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将梁某送至家里或者派出所。

梁某下车地与河道中间有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该地并非危险环境,自己不可能预见到梁某会穿越绿化带跌落河中,自己在看到梁某安全进入人行道以后才驾车离开,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所以自己不应当赔偿。

同饮者们认为:

其一,4名同饮人饮酒量和酒后状态基本相同,若要求同饮人护送梁某至家中才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系加重了同饮人的照顾义务,三人醉酒后,已经委托出租车将梁某送到安全地点,已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其二,梁某上出租车之后,出租车司机应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出租车司机有义务问清楚梁某具体的下车地点,而不是让他中途下车。

梁某下车后能自行到河边,说明其并未达到完全不省人事的醉酒程度,出租车司机问清地点并不难,出租车司机的抛客行为是有明显过错,导致因果关系阻断,梁帅的死亡与同饮者一起喝酒的行为已不存在因果关系。

街道办辩称:涉案地点有河道栏杆,其已经在案涉河道已经尽到了安全管理义务,故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查后认为:

其一、共同饮酒人之间不仅达成了共饮的默契,且相距咫尺,最具有发现和判断共饮酒友是否酒醉或有不良反应特征的便利,故负有及时与同饮者履行提醒、劝阻、照顾、护送等安全保障义务。

本案中,共同饮酒人未尽护送保障义务,而是将梁某送上出租车,未告知到具体地点,共同饮酒人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故判决3人共同承担26万多元;

其二、出租车司机不知道梁某的具体下车地点,亦不知晓梁某已经喝醉,将梁某扶下车,并无过错,故出租车司机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三,涉案河边设置了绿化带,表明此处不能通行,梁某穿过绿化带跌入河中是其自身原因导致的,街道办无过错,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最后,一起有警示意义的案件,通过本案,也提醒所有的读者朋友们,喝酒一定要量力而为,以自己的身体安全为重。

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如何看待此事?

自性:

所谓的“自”,可以理解为独立自主、主宰的意思。“性”在这里是本性的意思。某个事物你认为它具有独立自主的本性或者你认为它具有真实的本性,都可以说你认为它有“自性”。

有“自性”就意味着它无需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它自身可以独立地存在、独立地发挥作用、独立地运营等等。所以自性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意思。《中论》的教证:“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无作是非造作,不待异法成是不观待其他法、不需要依存于其他事物。它不需要依靠其他事物就可以单独存在。

无自性:

那么“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呢?“无”是否定的意思,“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那么“无自性”就是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

空性:

“自性空”。这是空性的全称。
那么什么是“空”?此处可以理解为不存在。自性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或自性空,和空性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空性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完全把显现否定掉了,好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事实上“空性”强调的是自性空,是从它属性、特征和性状方面去定义的。

实有:

就是真实存在。无论怎样观察、无论怎样探究,它都是真实的。

实执:

就是对“实有”的执着,所以“实执”和“我执”基本上可以划等号。你认为某个事物实有、真实存在就是一种实执。

凡所有执,皆是实执

二取:能取和所取

二取指的就是能取和所取。什么是“能取”?能感知、取受对象的心识部分。重点是我们这个心,能感受某个对象的心能感知的这一部分。那么“所取”是什么意思呢?被心识所感知、取受的对象。

这样讲可能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想着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的概念正在被你的心想着,那么你思维苹果的这个心就叫做“能取”,它正在取受这个苹果,“取”是动词,苹果这个概念浮现在你脑海中,正在被你思索着、意念着,那么它的这种概念就称为“所取”。所以能取和所取都是描述我们内心的状态,凡夫的分别心一定有能取和所取,或者称为“二元对立”。中观经常讲要突破二元对立,心识层面的二元对立指是就是能取和所取这二者并行存在。

有境与对境

对境其实不难理解,指心识所对的境。你的心识是能取,那么能取的对象,就是你心识对面,与心识配对的事物,称为对境,也可以说是心识所感知的对象。所以“境”有外境的意思。

那什么是“有境”?这个词语我们修学者可能比较模糊。我们可以把它做一个字面的消文。“有境”指的是“有对境”,或者是“有对境的心”,所以“有境”的重点在于心,当你的心在看某一个对境的时候,你所看的这个事物是对境,而你能看、能感知的这个心称为有境。所以它可以翻译为“能感知对境的心”。它其实可以和前面的“二取”结合在一起。

增损:增益和损减

本来不是存在的,认为其存在,称为增益。比如,本来没有“我”,你却认为有“我”,这是一种增益;本来没有常断二边,你认为有,这也是一种增益。本来不是不存在的,你认为其不存在,称为损减。

在究竟的境界中不存在任何概念,所以不存在“本来存在”的概念。所以,“有”、“无”、“是”、“非”一切概念都要超越。那么在胜义谛的时候,就只能说它不是“不存在”,连“不存在”也不存在,而不能正面建立说它“存在”。

观待:

“观”指的是观对;“待”是相待或等待。对比、依靠,受制约、依存于某个对象而存在叫做观待。

我们举个例子:长和短是观待的,长观待于短,短也观待于长,或者说长受制约于短,它依存、依靠于短而存在,这个概念它本身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去观对,于某一个事物相依存才能够成立,所以它本身不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词语。同样来讲,高低、好坏都是相对的、观待的。所以观待有一个与别人作参照,参照之后受制于被参照物这样一种含义。

五蕴:

《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词语经常会用到。当然它的定义可以讲得其实非常多,但此处我们简单讲一下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的意思,“蕴”指是是集合、集聚或者成堆的意思。“受”就是感受,“想”包括想法、观念,“行”指的是除了色受想识这四种蕴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有为法。“识”指心识。

分别与分别念:

分别是动词,是分析、辨别、分辨的意思。比如我分辨出这个东西是好还是坏,我有能力去分别、辨别它,所以“分”是分析,“别”是辨别的意思。

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分别念。可以拼一下:能够进行分析和辨别的意识或念头。我们把分别和念头放在一起就比较容易理解。

还有一词语叫无分别智慧,中观里面经常会提到,“他是证悟空性的,所以他有无分别的智慧”。它的定义就是超越意识、念头的智慧(没有二取)。“分别”是分别念的意思,“无”就是超越的意思。它没有“意识”的这种概念、念头,但也不是像石头木头一样,什么都不懂,什么感受都没有,它是有智慧的。所以无分别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物,超越我们凡夫的境界并且它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二取,它是没有能取与所取的。相反,分别念一定是有二取的。所以有没有二取,我们就可以区分有分别还是无分别。

凡夫和圣者:

我们常讲“我是一个凡夫”。凡夫的标准定义就是没有证悟空性境界、没有获得圣者果位的有情。与凡夫相对应的词语叫做圣者,是通过证悟空性而脱离轮回的成就者。所以它的一个标准是:是否证悟空性,或者证悟空性是否达到了足够让你脱离轮回的量,这是一个分水岭。达到了你就是圣者,没有达到你就还是凡夫。

圣者的分类:

圣者可以分为小乘的圣者和大乘的圣者,小乘的圣者又可以分为声闻和缘觉,声闻的圣者包括初果到四果的阿罗汉。那么四果的阿罗汉,他的证悟境界是怎样的呢?他证悟了人无我,还证悟了粗大的五蕴空性,但是他没有证悟两个空性,一个是无分微尘一个是无分刹那。第二种缘觉(独觉)阿罗汉。他的证悟境界与声闻阿罗汉比较像,也证悟了人无空性和粗大的五蕴空性,但是他的境界比普通的声闻更高一层,证悟了无分微尘的空性,但还保留了对无分刹那的执着,没有证悟无分刹那的空性。

大乘中的圣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菩萨,一类是佛。菩萨特指一到十地佛,不管是菩萨还是佛,乃至于一地菩萨都圆满证悟一切事物的空性,圆满了人无我和法无我。

五道:

我们讲五道十地,十地指的是菩萨一地到十地,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我们按大乘来解释,见道对应一地菩萨的果位,也就是说见道,包括见道之后都是圣者的阶段;修道指二地至十地的阶段;无学,没有什么可以再修学的,他已经学完了、圆满了,就是成佛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加行道是一个特指,与我们讲的“修五加行”的概念不一样。有人说“我在修加行所以我已经进入加行道了”,这是不一定的。其实加行道的境界非常高,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这样讲的。甚至资粮道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小资粮道的修行人已经有真实无畏的世俗菩提心,大资粮道的修行人可以通过神通前往他方世界见佛闻法,而资粮道再往上才是加行道。所以加行道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境界,离圣者已经非常近了。

根本智和后得智

1、根本智或根本慧

我们经常讲“菩萨入根本慧定”,“智”和“慧”在此处的意思差不多,是不同的翻译方法。根本智的意思是说登地菩萨(一地或一地以上的菩萨)所具备的安住空性实相的无分别智慧。当菩萨入于根本慧定的时候,当下的智慧就称为根本智。它是与实相、空性相应的,也没有能取与所取,是无有分别的。

2、后得智

后得智与根本智对应,它是依靠根本智,在后面所得到一种智慧。根本智是入根本慧定、入禅定的阶段,那么后得智指的是出定位,在出定的状态中(未入于根本慧定阶段),它所具备的具有能取、所取分别念的智慧。它也有细微的二取执着,但是要比凡夫细微很多。

它的出处有很多,我们例举两个,都来自于《三藏法数》:“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量和正量、非量:

我们常讲“佛陀是量士夫”,“他具有正量”,那到底什么是“量”?比较粗浅定义可以说衡量对象的观察者就称为量。“量”就是能够衡量某一种事物、某一种对象的观察者。

正量的分类

量可以分为正量和非量,“正”就是正确的意思,正确的量,能够正确地衡量这个事物的观察者就称为正量。比如这朵花是白色的,你的眼睛没有问题,也正确地感知了这种白色,那么就说你的眼睛是正量。与之对应的非量(似量),“非”是错误,“似”是相似、或不正确、不准确的意思。错误衡量对象的观察者就称为非量。比如你的眼睛出问题了,或者当你得了很严重的肝胆病之后,你可能会把白色的树看成黄色;这朵花本来是白色的,但在你的眼睛里变成了黄色。你的眼睛出错了,它就是非量,它不能正确的衡量面前的花这个对象。

正量的三种分类

现量:

能够依靠直接体验衡量对象。我们前面讲“量”就是衡量对象的观察者。那么现量指是就是直接体验。“现”表达直接体验、亲自体验的意思。比如你亲眼看到这朵花是白色的,可以说“我现量感知了这朵花是白色”。

比量:

与之对应的是比量,“比”就是比对的意思,是依靠逻辑推理来衡量。比如你没有看到白颜色的花,但是你通过某种方式去搜索相关情报及信息,最后你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花是白色的;所以比量就是指逻辑推理,当然是正确前提下的逻辑推理。

教量:

“教”就是教典或经典的意思,依靠教典或经典做为量去衡量某个对象。那么在佛法中,我们可以将佛陀的经典,菩萨所造的论典,还有祖师大德的教言,作为教量、权威,对某一个事物去衡量。比如我们要论证极乐世界存在,因为它不是我们现量能够感知的,我们的眼睛没有能力看到极乐世界,那我们就需要靠教。因为佛有能力看到,确定这个方向之后,我们就可以引用一部佛经,说这部经典谈到极乐世界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部佛经作为一种教证或教量去证成。

胜义谛与世俗谛:

“世俗”指是相对层面;“谛”,有一个词语叫做“谛实”或“真谛”,它是真实的意思。世俗谛翻译过来就是相对层面的真实。那什么叫相对层面呢?就是不详细观察探究情况下的真实或相对真理。不详细观察的意思是我们做某种程度的观察,但是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就刹车了,在不对它做最彻底观察的情况下我们承认它是真实的,这样的视角就叫做世俗谛。

胜义谛中,“胜义”是究竟、彻底的意思,究竟层面的真实叫做胜义谛。我们进一步讲就是经过彻底观察、探究情况下的真实,也可以叫做终极真理。所以世俗谛是相对真理,胜义谛是终极真理。今后会有很多概念都是基于世俗谛或胜义谛,用是否详细观察这样的标尺作一个分水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外向是生活所需,孤独是自我享受。 /-?. 外向是生活所需,孤独是自我享受。
  • ♥️ 我们只有学佛修心,心佛合一,让人间充满着慈悲和菩萨的大爱,我们才能保佑自己,才能保佑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凯儿得乐水晶团红辛团♥️❥如果你在用花王:建议你与其
  • 必须⬇️回微博只为这痛的睡不着的姨妈所以这几天的前奏还真是为它备的[微笑]此刻如果明天哦今天休息我感觉我可以不睡毕竟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算了还被它痛折磨[微笑]虽然
  • (不知道是无法面对这么狠毒的自己还是为了控制恶意如此)第二关系才开始的时候对方似乎非常懂该怎么爱,确实深谙此道“我想控制她,就得先让她爱上我”。​你的身边已经不
  • 9️⃣问问衣服[鲜花]问问图上的娃衣1️⃣1️⃣问问娃衣1️⃣2️⃣您好 想问下这个娃衣叫什么啊啊1️⃣3️⃣想问下这件娃衣叫什么1️⃣4️⃣打扰啦,请问图中的
  • 庚午、戊子、甲子、丙寅日元甲木生子月得生,综合分析,喜用火土金你的感情算是比较专一的,但姻缘少,应该多珍惜些;命理面有些克夫,但不是太严重,现在走的运势里看,还
  • [可怜]樱木花道:是素人不行吗?三井这个人设真的太棒了[悲伤][悲伤][悲伤]从回忆里意气风发骄傲发着光的少年,到死要面子活受罪当混子还不敢抽烟的懦夫,到放弃自
  • 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如果我们能持有一颗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宁静的心来领悟。#每日一善[超
  • 躺在草坪上看着天空一点一点亮起来,以为太阳每天都会在大差不差的时间升起,可是有时候他也可能会不在…前段时间只是走丢了而已。细仔说好讨厌这些树,我说这些以后应该会
  • 如今在岁月的伤害中失望里逐渐地冷漠了一颗火热的心,是世道还是人心,都让我开始害怕了逃避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真诚那就不要再来认识我了我只是一个又普通又简单的平凡人。
  • 没等到我靠近,已不见你的踪影,空空地留下我和纷纷扬扬的雪花,我的泪忍不住流下来,我在现实和梦境中拼命地奔跑,多么深刻的痛,却不能随雪花消逝。 [赞]手机就可以操
  • 让房间保持香香的小玩意西西弗里书店的香气味图书馆的香水用蓝牙音响播放喜欢的歌在香香的房间里勤奋工作这大概是我在家工作的动力ps:蓝牙音响是很早之前买的,是一个叫
  • 桌席频繁的嘴硬和避嫌反而有种在乎在里面就算仁科只是一个普通朋友,他也不至于说一些自相矛盾的话 更不至于一提到就肉眼可见地局促,对朋友的感情被其他人夸张了又有什么
  • 活的总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很想维持别人眼中我的样子,却从没真的了解过别人眼中的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明明已经明白了自己已经身处严重的内耗,可是给自己两个大鼻窦还是醒
  • 日前,记者走进方大九间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各生产线全力运转,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操作、调试,确保产品质量,昔日的庄稼人现已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军。【#
  • 还有的网民还说“谁让你爸是警察”这就太过分了,这语气好像警察活该背锅、活该被骂、活该做牛做马一样任何行业都有好有坏,受害者是很惨,警察也很累,特别是基层警察,有
  • 阅读指南:py转正/高岭之花下神坛/敌人变真爱:《鬼迷心窍》by任平生 破镜重圆蒋驰年少时做过不少混账事,做得最错的就是狠狠伤害了姚希诗,等他想把人抓住时,她已
  • 因为双方都从未真正地对对方敞开胸怀,也不曾坦露过自己的需求,我们总是觉得这段关系与自己期待的不同,就像有些人形容的“总是少了点儿什么”。明明是最亲密的伴侣,停止
  • 【健康中国,智慧养老】华睿家居作为国内首家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经营模式的家居企业,于3月16日下午14:00在家具大道14号华睿家居大厦一楼,召开“睿智年华”品牌媒
  • 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