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原文 忏悔品 第六卷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令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唯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

《 劝发菩提心文 》
  
大安法师讲解 :
  
好,
请看这一段。

上面把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
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
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谈发心,
发心的内涵非常广,
世间上也讲发心,

发求名的心,
求利的心,
求当官的心,
求做善事的心。

它也由这个心,
立种种的目标,
种种的愿。

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
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

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
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

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
常常会把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

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
迷惑颠倒。

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
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别相很多,

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
陈述出来,
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
“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就是现在在这里,
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

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 :

邪和正是一对,
真伪是一对,
大小是一对,
偏圆是一对。

在这四对中,
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

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而言,

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就来设问,
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

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
不正确的我们就得放弃。

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
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

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
种性和好乐的把握,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

这两种把握都对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

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
我们来看第一种,

什么叫邪?

发邪心,
立邪愿的相状 :

“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这是第一种。

我们读这些文句,
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来照照自己,
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

属于哪一类?

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
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
也想走修行的道路,
所以他也发心修行。

但是他发心修行,

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

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要究明自心,
我们自心真如自性,
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
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

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 :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人,
都是为己,

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
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都是为了明明德,
做这样的学问。

孟子也讲做学问是
“ 求其放心 ”,

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
这是在做学问。

“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那么佛法更是心法,
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
千经万论,

都是在
“ 悉明唯心 ”,
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

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
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

自心是什么状况,
每天心猿意马,
没有办法去控制。

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
一概不知道,
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
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

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
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 ——
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
借托万德洪名,
来显我们的自性,
单刀直入,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开佛知见,
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
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

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
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
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只知道驰骋在外面,
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
“ 但知外务。”

外务有几种呢?

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
“ 或求利养 ”,
财利的供养。

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
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
财色名食睡。

他虽修行,
但他还贪这些利养。

我们也看到,
很多修行人,
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

大多在开庙店,
一进去,
商业气氛很浓,

烧支高香要多少钱?

抽个签要多少钱?

开个光要多少钱?

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

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尤其是出家比丘,

如果他真心办道,
一定不会饿死的,
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

一切有信心的信众,
四众弟子,
居士会给他供养的。

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
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

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
他就不能究明心地,
不能安心在道业上,

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
老板,

是这样的状态。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
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
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

这是
“ 或求利养 ”。
  
第二种是
“ 或好名闻 ”,

好是好乐,
他还离不开虚荣。

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
要知名度。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
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
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

做点小事,
都要登报。

这都是
“ 或好名闻 ”。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
但是好名。

利放下了,
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
“ 或贪现世欲乐 ”,
贪现世五欲的快乐。

要知道五欲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啊!

色声香味触,
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这些,
放不下这些,

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
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

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
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

如果不坐宝马车,
都丢不起这个脸。

这是贪世间的快乐,
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贪这些,
不能淡泊明志,
不能少欲知足,
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

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
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
“ 或望未来果报 ”,

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
或者下辈子做人,
能做大官发大财;

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
真的有点感慨啊。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
可不就没有摆脱

“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的范围。

很多到寺院去的,
到佛教团体去的,

你去问问,
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
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报,
求保佑自己。

甚至还有一种观念,
认为学佛了,

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
钱要比别人挣得多,
官要比别人当得大,
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

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 :

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
我考上博士了,
当上部长了,

证明我学佛有贡献,
有利益了,
别人就会来学佛了。

他要做表范。

甚至得了病,
我一学佛就必须好,
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

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
这可是指错了方向,

发错了心,
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

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
来世的福报,

怎么去看待它?

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

遇到种种的逆境、
障碍,

怎么去看待它?

这要用智慧,
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 净土十要 》里面
有一篇文稿
《 念佛直指 》,
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

《 念佛直指 》中的
第十七章就讲的是
“ 十大碍行 ”。

妙叶大师非常慈悲,
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

一学佛法,
他的魔障就会起来。

魔障起来时,
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

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
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
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
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

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
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

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

如果障碍得到通过,
这就是以八苦为师,

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
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

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
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
也会退堕。

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
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

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
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
看他是怎么阐释的。

比如对生病的问题,
他说
“ 念身不求无病 ”。

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
有病是好事啊。

为什么呢?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你身体没有病,
非常强壮,
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

大家想一想,
自己生病的时候,
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
你什么都来了,
要干这个事业,
要得那个享乐,
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
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 :
比丘常带三分病。

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
道心又上不来,
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
“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

这个贪欲心上来了,
他降伏不了,
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
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

就会被抛弃,
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
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
病的性是空的,
知病性空,
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
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
“ 以病苦为良药 ”。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

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 :
“ 处世不求无难 ”。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
没有厄难。

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
你骄傲的心,
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
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
象骄傲的公主一样,
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

你就会欺负人,
居高临下,
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
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

叫作
“ 体难本妄 ”。
  
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
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
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

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
也不会伤害到你。

“ 难亦奚伤 ”。

所以以患难为解脱,
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
正好是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你在患难当中修行,
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 :
“ 谋事不求易成 ”。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
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
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
你必定会想
“ 我多有能耐,
多有能力 ”,
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
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
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
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
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

所以事情成功,
不是因你的能耐。

小乘四果与二十八天
(以下文字为网络转载,绝大部分内容如法,仅极少部分表述不太精准,也就懒得再修改了。)
小乘证果有四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1、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
这一类已经不是凡夫了,只能算圣人里面位次最低,刚刚入圣人之流。要能真正能够进入圣人的地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惑就是迷惑、烦恼。但是证得须陀洹果还在六道里头,因为还有缘没断,但是不会堕恶道,只会在三善道。佛经上说七次往返,只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超越六道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他位不会退只是时间问题!
2、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更来果,四果中之第二果。须陀洹能常思维身非我、受为苦、心无常、法无我。依正思惟所得正见断恶修善,持戒、布施,贪、嗔、痴三结减轻。则得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小乘二果,用我们的意思来说叫做“一来”。上面说到七次往返,顾名思义他还要到人间来一趟,因为他有一个错误的思想,欲界有三品没断掉。他跟欲界还有缘分,所以叫一来必须有一次往来。所以必须把见思烦恼都断尽,要把执着断掉,才能成就阿罗汉果。
3、阿那含果:又称不来果、不还果。四果中之第三果。须陀洹继续依正思维精进勤修。得贪、嗔、痴三结尽断,不复再起。则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是三果,翻作做“不来”,这个不来是什么意思呢?不到人间来了,不到欲界来了。但他还在色界这个范围里面。
4、阿罗汉果:四果中之最后一果。阿罗汉果众生烦恼断尽,不复六道生死轮回。
所谓六道轮回并非指的色身的生灭。而是业报苦蕴身。如《中阿含经》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
阿那含继续依正思惟精进勤修。断除色界、无色界诸念;断无明结、骄慢结;具足四谛智慧。则得阿罗汉果。
“四果阿罗汉”,阿可以翻作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不生”、也有“杀贼”、“应供”含义。这些意思就是断尽一切烦恼,见思烦恼通通都断尽了。上面“贼”这个贼不是指贼人,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杀生要有慈悲心,这里的这个贼指的是我们的烦恼。总的来说意思是我们要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再执着”,佛把见思烦恼比做贼因为见思烦恼把我们的自性智慧、自性的性德都给障碍住了。佛在经中有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我们不能小瞧了阿罗汉,佛法讲他们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他们只是放下了执着,但是妄想分别都还有所以叫阿罗汉。菩萨那就放下了更多了没有分别和执着,但是还有一点妄想那就是菩萨。佛是圆满的,是所有一切都彻底放下!佛的智慧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都能有准确无误的了解,到了如来果地那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上面说的是证果的圣人,如果没有证果,那就还受六道轮回之苦,那三善道里的天人也是要修行才能往生的。下面先简单说一下天人的情况,后在详细说说每一个天是怎么样子的。
我们常说的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界总计有二十八层天。
欲界六天:即为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天人有淫、食、睡三欲。
四天王天,只要人们能布施,不犯杀戒,孝顺父母,死后就可以到四天王天居住。当寿命终了,就得降级到人界。此天1日夜合人间50年,此天宫天人寿命500岁(合人间约900万年)。天人淫、食、睡同人间。天人身净有大光明,心常欢喜,无不适意事。
忉利天:忉利天的天王名叫帝释。此天1日夜合人间100年,此天人寿命一千岁(合人间约3600万年)行淫同人间,衣食随念而来。
夜摩天:在这天里以莲花的开合来分昼夜,赤莲开的时候是白天,白连开的时候是晚上,在这里,日月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此天人寿命2000岁(合人间1.46亿年)。此天的天人还有淫欲。
兜率陀天:兜率陀的意思是"知足",凡是能够知足,没有口过,存心孝悌,再加上作公益,修福德的人死了之后就可以到这里来。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净土,外院天人所居,此天人寿命4000岁,约合人间5.7亿年。
化乐天:生在这重天里的人可以转变自己的外貌,忽隐忽现,凭着神力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此天人寿命8000岁,约合人间23亿年。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之王,在这里的人可以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寿命有一万六千岁,这里的一昼夜在人间是一千六百年。天人寿命相当于人间92亿年。
色界18天
天人身体银白色,宫殿金色,赤白光色互相辉映,故名色界。以禅悦为食。众生只有色相,无男女形,无淫欲事,不着衣服,形相皆同。此天人寿命甚长,以劫计算。一劫约人间1千零70亿年。
色界由低往高,大抵可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 四禅四天;五重天。总计十八天。“初禅三天”:统称梵天。天王名“尸弃”,为大梵天王。因无量清净,故名梵天。
(1) 梵众天:天人寿命半劫2) 梵辅天3)大梵天
(2)“二禅”三天。 包括:少光天:天人寿命2劫。无量光天。光音天:人类最初由此天而来。天人以口发光为语,寿命8劫。
(3)“三禅”三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天人寿命64劫。
(4)“四禅”四天:天人寿命500劫。 可分为福生天;福爱天在此岐分为:广果天与无想天。
(5)五重天:无外道居住,统称净居天。可分为:无烦天:寿命1000劫。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天人寿命16000劫。大自在天——位在色究竟天的中央, 着十位菩萨,称为大自在天王。
无色界4天
乃修四空定果报而来,无色界众生无色相及身量。可分为:
(1)空处天(又称无边处天)。定心与虚空相应,舍厌世间,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寿命2万劫。
(2)识处天:唯留阿赖耶识。  
(3)无所有处天
(4)非想非非想处天:留阿赖耶识的后缘,又称不回心钝阿罗汉,寿命8万大劫。但依旧未能脱离生死轮回。 https://t.cn/RTv4Ky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09.26️ ¨̮ᴴᴬᵛᴱᴬᴳᴼᴼᴰᵀᴵᴹᴱ 最近的天气 太苏胡~☁ 是知道国庆小长假要来了么 补班的周末 搞份taco️吃吃吧[坏笑] ️限时快闪·和
  • 因为它很美啊,就是这一个理由,一睁眼看见美的事物,为什么不兴奋,生活很多时候是天天在重复,重复中也会有不一样的画面,那就是惊喜,每天保持兴奋积极的状态比什么都重
  • 因为我知道,他曾经一定也是有那么一瞬间,想和我好好的,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这段感情不算被辜负我有的时候就在想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当中的人一定都有着他存在的意义即便后
  • 但这个描红给我整不会了......所以我一切的努力,抗争,奋斗与理想,仅仅是他人眼中,世人笔下,功名簿上,那一纸可堪复制的人形,更可笑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
  • 因为周末要见你,所以前前后后的日子都沾了光。结束了之后我走去麦当劳吃早餐,越想越委屈,实在是太累了,我就开始哭。
  • ”的欢聚声 凑响团圆的喜悦旋律 *****酒酣人兴时我畅想着 我手中这个斟满熹薇红啤的酒杯 仿佛是一个啤酒发酵池的入口 映照出一个又一个酿酒仙子幸福的模样  诗
  • 荒 琳琅 孤影长 千煞白恍 唯有双凤凰 独水风趣相忘 烛蜡窗韵何泪茫 笛 风起 叹别离 谁诉相思 曲中说情意 明月来传千里 游子勿忘她心痴风吹散了记忆,不惊动
  • 希望自己可以像牌说的那样好,也希望自己的前途无限 过我想我还得仔细观察它们。而且说的很好。
  • 我的快乐就是想你,不停的想起你。想你是自然而然的事,想你是我思绪敏锐,想你是我思维逻辑在丰盈扩张。
  • !对于不喜甜的人来说,不是特别甜,喜甜的人来说,南瓜的甜就足够了。
  • 《寄给2021年健行天天行健的一张明信片》2020很快过去2021即将到来总结这一年让我明白了人,其实不需要太多东西只要健康着爱着和被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生活没
  • 总结起来,想要东山再起,基本有三个必须:第一,本身就具备成功者的素质,这易于理解,因为我和朋友都能从身边找到三五个,头铁的不能再铁,可依旧百折不挠,败光家产的富
  • 说到张柏芝,小伙伴是不陌生的吧,最近张柏芝出席了一个活动,这一次有因为状态和颜值上热搜了,张柏芝活动现场上的造型很是好看,脸型堪称完美,骨相好看的人真的怎么样都
  • 高新“企业码”充分利用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企业码服务中链通合创汇、企业法人库中的特色应用,实现政策、技术、金融的一体化服务,让“企业码”能用更好用。11月1
  • (李振斌/摄)#电视剧照亮你#筹备出品:企鹅影视、海棠果影业播出平台:台网播出导演男女主均已定线上编剧:李捷(没有秘密的你 克拉恋人)开机时间:21年11月拍摄
  • 2、农村的大门是不能正对电线杆的,不然会导致阻碍出入口,电线杆的磁场比较大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要同上述现象作斗争,就不能指望群体中的个人的精神质量,这种质量
  • 由其是那飘香四溢的美味垂诞欲滴,让人分泌出旺盛的食欲。丰盛的食物不停的让肠胃,器官来消化和吸收,天长日久肥胖疾病频频。
  • 第四季,女儿乖,你才喜欢她!如果你不想养一个巨婴,那就让女儿一边摔跟头,一边慢慢的成长。
  • 上 #京东母婴11.11# 更多母婴好物安利,助你解锁轻松养娃新高度,关注京东母婴11.11,母婴好物5折抢,还有超多惊喜福利价母婴好物等你来加购#马斯克撑腰的
  • 随着临武鸭产业的不断壮大,现如今,临武鸭不仅仅是餐桌食材,更是做成了包装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受欢迎的休闲零嘴、馈赠佳品。#出发 沿着高速看湖南# 【沿着高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