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称呼不同的朝代】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建立时都会设立自己的“国号”,即官方认定的合法称号。元代以前的国号,无论是来自爵位封号,还是源于发迹地名,归结到底大多是先秦古国名,因此重名在所难免,比如,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就有十五个之多。所以后人谈及前朝,就不能只提国号,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区分,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朝代称谓。那么,古人是怎么称呼不同朝代的?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与依据?

添加前缀“冠名”国号

最常冠以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
所谓“冠名”法,就是在国号的前面加上前缀来表示区别。最常见的是按照时间顺序称作“前后”和按照地理位置划为“东西南北”,是最简洁明确的区分方法,也是如今历史学者最常用的方法,如西周东周、北宋南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诗歌或骈文中的“东西南北”其实只是为了对仗所加,如南朝梁刘孝标《自江州还入石头》诗“仲子入南楚,伯鸾出东汉”一句,“南楚”与“东汉”就不是实指。

有时候,古人会以国号结合五行德运的方式来冠名,虽然比较少见,却是很有特色的起名方法。两汉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这是因为汉代受阴阳学说影响较大。宋代虽然在学术上否定了“五德转移”,但随着国势日衰,仍不得不“竭力依傍五运说”,所以南朝宋(刘裕建立)和宋朝(赵匡胤建立)又分别被称为“水宋”、“火宋”。

国号前最常加的前缀还有“大”、“皇”、“圣”等,一般没有特别的意义。明代朱国桢认为“大元”、“大明”的“大”字是国号本身的一部分,但如果是这样,怎么会有“我元”“皇明”这类称呼呢?实际上,自汉朝开始,“大”、“皇”、“圣”就都是常加在国号前面的尊词,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人把“有汉”“有明”中的助词“有”解释为“有天下”,实际上“有”本身并无特殊含义。

除了“冠名”之外,还有一些文人学者喜欢用术语来作为朝代的别称。如“当涂”指曹魏,这也是源于当时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而“典午”对应“司马”,是晋朝的代称。近代则喜欢用“天水一朝”代指赵宋,因为赵氏的郡望在天水。

冠以帝王姓氏也是常见的做法,不过不如前两种方法简洁,如果不是旋起旋灭、影响不大的政权如“冉魏”(公元350-352年,十六国时期冉闵建立)、“明夏”(公元1363-1371年,元末明玉珍建立),一般无此必要。

总体而言,按时序命名朝代通常只有“前”和“后”的区分,远不如按“东西南北”的方位划分灵活。在“南朝”、“北朝”普遍使用之前,北方政权中拓跋氏建立的“魏”最初被称为“后魏”,而宇文氏的“周”则被称为“后周”,只有高氏的“齐”为了与萧氏之齐区分而被称为“北齐”。就连萧詧的“梁”,虽然仅有江陵一隅之地,是臣属于宇文氏和隋朝的保护国,都被唐人称为“后梁”。但是这样下去“后”就不够用了,所以北宋以后通常用“后”来冠名五代政权,而另外发明了“北魏”“北周”和“西梁”的称呼。不过,也有沿用原名的情况,比如直到清朝,“后汉”仍常常指刘秀政权。

两周与两汉

东西周原本指地名 东西汉本称“前后”
东周与西周的分界线,是公元前770年的平王东迁,但是将“西周”、“东周”作为这两个时期的代称,则是西晋杜预注《左传》时才开始的用法。在此之前,西周、东周主要是作为地名存在的。《国语》记载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这里的“西周”指的是镐京周围,而“三川”即泾、渭、洛。《春秋》则记载宣公十六年“成周宣榭灾”,《公羊传》附注:“成周者何?东周也”,指的都是洛阳附近的地区。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唐朝,郭子仪曾在奏章中称“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以此来劝阻唐代宗迁都洛阳。

此外,由于战国时期周王室又先后分封出了西周国和东周国,所以年代较接近的《战国策》、《史记》中,“西周”、“东周”指的都是这两个小国。不过它们在历史上无足轻重,这一用法也不会造成误解。

按照通常的解释,之所以用“西周”、“东周”来区分二者,是由于东周的都城洛邑在东,西周都城镐京在西。这样说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杜预的说法,“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平王始居东周,故云东周之始王也”,将这两个词的本义与衍生义结合了起来,更有说服力。

那在此之前学者们是怎么称呼这两个时代的呢?答案很简单,西周直接称周,而东周分成两段,即春秋与战国。由于东周王室的存在感太过薄弱,大家都只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以鲁纪年,《竹书纪年》东周部分也是晋纪和魏纪,因此其后数百年间都没人想到给这段政权起一个专指代号。

东周只是“苟延残喘”的续命,而东汉则是“浴火重生”的复兴。东周实际统治范围只限于洛邑周边,根本无力控制四方诸侯,反倒时常受到侵辱。而东汉虽说略逊于西汉,但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大一统王朝。所以,古人一开始更多地是用“(前)汉”和“后汉”来区分两汉。“后汉”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而魏晋以后的诸多断代史也多以“后汉书/纪”为名。

据范晔《后汉书》,东汉名士应劭著有《中汉辑序》以论时事,则“中汉”也可以说是东汉的别称,或许不无“中兴”的寓意。此外,与杜预所谓“洛邑为东周,镐京为西周”类似,东汉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所以也常用“西京”“东京”代指西汉和东汉,顾炎武称“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这里的东京自然指的是东汉时代。而“西汉”“东汉”的称呼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所编《宋书》,《天文志》中称“浑仪”是“西汉长安已有其器”,《百官志》中则有“强弩将军至东汉为杂号”的记载,但并不是主流说法。

东晋、南宋与蜀汉

南朝人自称“江左” 三国时称呼方式最多

两晋、两宋与两周类似,都是因异族入侵而陷入衰落和分裂。但是相比位于“天下之中”的东周,东晋、南宋两个朝代都是偏安一方。若只从地理位置来看,似乎称“南晋”、“东宋”也未尝不可。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东”晋和“南”宋呢?

不用“南”来称呼东晋的一大原因是,中原地区按地理位置来看处于北方,“南”在正统之争中天然居于劣势。因此,东晋在王朝称谓上尽量避开“南北”,称西晋为“西朝”或“中朝”,根据地理位置称自己为“江左”。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记载,刘倓、王濛、桓伊“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宋齐梁陈亦多用“江左”自称。直到唐宋时,人们仍常常以“江左”为南朝的代称。

而“东晋”这一称呼与“东汉”一样,最早见于《宋书》,其中谈论历代礼乐变迁时提到“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这恐怕也不只是巧合,而是反映了南朝人的共识。此外,东晋时人有时也会自称“中晋”,如陶渊明《命子》诗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显然是模仿“中汉”的用法。

“南宋”和“东晋”的根本区别在于“东晋”是其继承者所发明的,而“南宋”则不是。实际上,“南宋”这一称谓反倒比“南宋”这个朝代更早出现,它最初是辽朝对其南方“宋”政权的称呼,其后金、元也很自然地沿用了这个说法。元代以后,“南宋”这个称呼也就固定了下来。

历朝历代中,三足鼎立的三国可能是称谓最为复杂的一个时期。魏室姓曹,名之“曹魏”,汉居蜀地,故称“蜀汉”,吴处东南,则为“东吴”,三个政权就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方式。这还只是同时代的称谓而已,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称呼就更加多样了。刘备政权以两汉的继承者自居,所以也被称为“季汉”,如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称他“建殊功于季汉”,季就是末的意思。但是十六国时期也有两个政权自称“汉”,五代十国还有三个“汉”,那么到底谁是最后一个呢?欧阳修《新五代史》还将十国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刘崇政权称为“东汉”,这就更加混乱了。因此,“季汉”这个称呼就不如“蜀汉”合适了。

前面对历代王朝的称谓变迁做了简单的梳理,实际上古代并无统一标准,很多时候是混杂并用的,甚至有史家在同一本书中对同一个政权使用不同的称呼方式。而如果没有特别加以区分,很多时候也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的。

今天我们有了一套较为明确的专属名称,但是这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称谓仍然是值得去了解的,每一次变化都体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观念,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30日北京晚报副刊39版,有删改)

参考资料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文:景行止 转引自: 历史学午餐)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yù)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bá)栴(zhān)檀(tán)香佛 南无栴(zhān)檀(tán)光佛

南无摩尼幢(chuáng)佛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南无摩尼幢(chuáng)灯光佛

南无慧炬(jù)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栴(zhān)檀(tán)窟(kū)庄严胜佛 南无贤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广庄严王佛 南无金华光佛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南无不动智光佛

南无降伏众魔王佛 南无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世净光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幢(chuáng)胜王佛 南无狮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 南无常光幢(chuáng)佛

南无观世灯佛 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 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曼那华光佛

南无优坛钵罗华殊胜王佛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chù)毘(pí)欢喜光佛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yú)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suō)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栴(zhān)檀(tán)功德佛 南无无量拘(jū)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花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燄(yàn)帝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zā)庄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suō)罗树王佛

南无法界藏(zàng)身阿弥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做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恶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miè)戾(lì)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tuán)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於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chà)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於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mán) 伎(jì)乐涂(tú)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 轮

诸佛若欲示涅(niè)盘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 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qié) 二谛(dì)融通三昧(mèi)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尽回向 所有众生身口意 见惑弹谤(bàng)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 悉皆消灭尽无余 念念智周于法界 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 愿今回向亦如是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完)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功德利益:

至诚礼拜八十八佛,最为殊胜,最为简便,亦最常用,极易感应,得见瑞相,身心轻安,足以证明,罪灭障除,堪可进功,修行办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识,将之列入早晚课诵。从“普光佛”到“一切法常满王佛”,这五十三尊佛号,出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 谤佛经),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尸弃如来、毗舍浮如来、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亦赞是五十三佛名,亦复赞叹,善男子,善女人,能闻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称名者,能敬礼者,除灭罪障。” 释迦牟尼佛所以与贤劫千佛出兴于世,与往昔末法闻是五十三佛名大有关系,所以在本经中亦作是言:“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以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 现在千佛,未来千佛,皆因称诵,恭敬礼拜五十三佛,而早成佛。

从“南无释迦牟尼佛”到“南无宝莲华善住婆罗树王佛”,三十五佛功德名号,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经中言 :“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边,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宝积经》言:“一切众生,若有身具五逆十恶重罪之者,万劫千生不通忏悔,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皆得除灭。” 由此可见,称念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除一切极恶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论罪障迷惑,若轻若重,悉应至诚,恭敬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名号,早得成佛。

取相忏中(对着88佛像),至诚礼拜八十八佛,最为殊胜,最为简便,亦最常用,极易感应,得见瑞相,身心轻安,足以证明,罪灭障除,堪可进功,修行办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识,将之列入早晚课诵。

如果不方便拜,则念诵亦可。实在是非常殊胜,欢迎各位师兄互相转告,福德无量,功德殊胜!想要往生净土的同学一定要拜八十八佛!

圆满的善知识具有八种德相

《 华严经 》云 :
「 若能远离恶知识,
则得亲近善知识;

若得亲近善知识,
则修无量诸功德。」

所以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

在《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

( 大正藏第三十册 )
说出善知识应当具足八个条件。

善知识在
《 瑜伽师地论 》 的名称是
「 善友 」。

《 瑜伽师地论 》
卷第二十五

云何名善友性?

谓八因缘故,
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

何等为八?

谓如有一,
安住禁戒,
具足多闻,
能有所证,
性多哀愍,
心无厌倦,
善能堪忍,
无有怖畏,
语具圆满。

若具足了八个条件,
善友的性相都圆满的具足了。

一 、安住禁戒

云何名为安住禁戒?

谓安住具戒,
善能守护别解律仪,
如前广说。

乐沙门性,
乐婆罗门性,
为自调伏,
为自寂静,
为自涅槃,
修行正行。

如是名为安住禁戒。

善知识能
「 安住 」
在他所受的戒法,

又能够善巧方便地守护他所秉受的别解脱律仪。

「 乐沙门性 」,
修学圣道,

「 乐婆罗门性 」,
断除一切生死的根本。

要调伏烦恼,
令心寂静。

把烦恼的种子也消灭了,
见到诸法寂灭相了,
就是涅槃。

「 乐沙门性,
乐婆罗门性,
为自调伏,
为自寂静,
为自涅槃 」,

都是愿。

「 修行正行 」
这是行,
修八正道。

在禁戒的基础上修八正道。

二 、具足多闻

云何名为具足多闻?

谓若有法宣说开示,
初中后善,
文义巧妙,
独一圆满,
清白梵行。

于如是类众多妙法,
能善受持,
言善通利,
意善寻思,
见善通达。

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 初善 」,
初开始听佛法的时候能生欢喜心。

「 中善 」
是开始修行了。

「 后善 」,
就能够究竟地解脱一切烦恼。

佛宣说法门的文义美妙,
能善巧令众生得利益安乐。

佛所说的这个妙法不共于一切外道、
世间法,

所以叫
「 独一 」。

佛法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所以是最圆满的。

佛说妙法是清净的,
不会错误的。

善知识能够受持佛所说的妙法。

「 言善通利、
意善寻思、
见善通达 」,

这是受持的相貌。

「 言善通利 」是
「 闻慧 」,

「 意思寻思 」 是
「 思慧 」,

「 见善通达 」 是
「 修慧 」。

对于佛所说的妙法,
能够纯熟叫
「 言善通利 」。

「 意善寻思 」,
思惟观察妙法的道理;

「 见善通达 」,
能真实通达如实的觉悟妙法。

三 、能有所证

云何名为能有所证?

谓能证得胜无常想、
无常苦想、
苦无我想、
厌逆食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有过患想、
断想、
离想、
灭想、
死想、
不净想、
青瘀想、
脓烂想、
破坏想、
四胀想、
噉食想、
血涂想、
离散想、
骨锁想、
观察空想。

这是
「 二十种想。」

「 能证得胜无常想 」,
「 胜 」
就是有力量。

成就
「 无常想 」
能转变爱着心,

能转变一切的烦恼,
叫做
「 胜无常想 」。

「 无常苦想 」,
「 无常 」 就是
「 苦 」。

「 由无而有、
由有而无 」是
「 无常 」 义。

「 由无而有 」
是苦苦,

「 由有而无 」
是坏苦。

「 苦想 」
认为颠倒妄想是快乐的,

若修无常观就知道快乐是
「 坏苦 」,
苦没有来就知道。

作如是观,
就有力量能转变自己的颠倒妄想。

「 苦无我想 」,
「 我 」 是
「 自在 」 的意思,
就是想要怎么的就怎么的。

若有苦恼,

「 不要苦 」,

就不苦吗?

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
「 苦 」 就是
「 无我 」 啊!

能做如是观就能灭除一切颠倒想。

「 厌逆食想 」,
吃好东西生贪心,
不好就生瞋心了,

为了饮食还会去追求、
守护。

所以做
「 厌逆食想 」 的时候,

就是观
「 食 」
有很多过患,

所以
「 厌逆 」 食,
使令减少这些因饮食所产生的问题。

「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

「 世间乐想 」 就是
「 于诸世间种种戏论,
非一众多别别品类。

所思念中,
发欲贪爱。」

佛法告诉我们对于世间种种戏论,
不要发出来好乐心。

「 有过患想 」,
想要生到色界天上去,
要思惟欲界的一切都是有过患的。

「 断想、
离想、
灭想 」。

「 断想 」
是解脱了三恶道的因缘,

「 离想 」
是解脱了人天的果报。

「 灭想 」
把生死的果报都解脱了,
就得涅槃了。


「 断想、
离想、
灭想 」,
就是灭除去三界烦恼的因果。

「 死想 」,
是生命存在的时候有种种的变化,


「 无常想 」。

「 死想 」
是生命最后结束了。


「 不净想 」,
是对治对自己的生命体的爱着心。

「 青瘀想、
脓烂想、
破坏想、
四胀想、
噉食想、
血涂想、
离散想、
骨锁想、
观察空想 」,

这是九想。

修九想是对治对他人的身体的爱着心。

「 不净想 」 和
「 九想 」 的
详细解释可以参考 :

《 大智度论 》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一,

还有《 瑜伽师地论 》卷第三十。

復能证得最初静虑,
第二静虑,
第三静虑,
第四静虑,
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最后非想非非想处。

又能证得慈悲喜捨,
或预流果,
或一来果,
或不还果,
或神境通,
或宿住通,
或天耳通,
或死生通,
或心差别通,
或阿罗汉。

具八解脱静虑等定,
有大堪能,
具大势力,
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

三神变者 :
一神力神变,
二记说神变,
三教导神变。

如是名为能有所证。

善友能够证得
「 八种等至 」。

「 等至 」
就是禅定。

「 八种等至 」,
就是色界的四禅,
和无色界的四空定,
加起来就是八种。

又能证得
「 慈悲喜捨 」
四无量四种三昧。

「 预流果、
一来果、
不还果 」
这是圣人。

「 神境通、
宿住通、
天耳通、
死生通、
心差别通 」,

这是前五通。

成就漏尽通的就是阿罗汉了。

「 具八解脱 」,
成就了色界四禅,
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

八解脱最后一个解脱,
是灭尽定解脱。

圣人非常强的能力,
能善巧方便的为他的弟子表现出
「 三种神变 」。

神通变化,
能够
「 教授教诫 」
他的弟子。

「 神力神变 」
是神足通。

「 记说神变 」
是他心通。

「 教导神通 」,
就是为众生说法来教导众生得神通、
圣道。


「 二十种想 」 一直到
「 教导神通 」,

这位善友
「 能有所证 」。

这样来说,
善友在禅定和智慧也要有证量,
才能真实引导众生。

四 、为性哀愍

云何名为为性哀愍?

谓于他所常起悲怜,
乐与其义乐与其利,
乐与其乐乐与猗触,
乐与安隐。

如是名为为性哀愍。

善友于众生常起悲怜。

欢喜帮助众生远离种种的苦恼,
给众生所需要的,

利益、
安乐的事情,

令众生欢喜,
远离恐怖,
心情自在。

五 、心无厌倦

云何名为心无厌倦?

谓善能示现,
善能教导,
善能赞励,
善能庆慰,

处于四众宣说正法,
不辞劳倦翘勤无惰,

起发圆满,
为性好乐发勤精进。

如是名为心无厌倦。

善知识能善巧方便开示佛法,
善能教导安住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仪。

常常赞叹、
勉励令众生不退心。

当弟子有了成就,
来祝贺他。

在大众之中
「 宣说正法 」 的时候,

善知识不怕辛苦,
精进不懈怠。

事情对学生有利益,
就一定圆满这个事情。

善友有很好的体力,
所以精进的时候,
身体也能支持。

六 、善能堪忍

云何名为善能堪忍?

谓骂不报骂,
瞋不报瞋,
打不报打,
弄不报弄。

堪耐椎杵,
于诸逼迫,
缚录禁闭,
捶打毁辱,
迫愶斫截,
众苦事中,
自推己过,
以业异熟为所依趣。

终不于他发生愤恚,
亦不怀恨随眠不捨。

如是虽遭轻陵毁辱,
而其本性都无变改,
唯常于彼思为义利。

又能堪忍寒热、
飢渴、
蚊虻,

风日、
蛇蝎恶触,

他所干犯、
碜毒语言,

身内所生勐利坚劲,

辛楚、
切心、
夺命苦受,

为性堪忍,
能有容纳。

如是名为
「 善能堪忍 」。

众生用骂、瞋、打、等种种苦恼事情触恼善友,

善友不怨恨对方,
观察可能这是自己过去生中造了甚么甚么罪,
所以现在要受到这样的果报。

对方怎么样对他的苦恼,
都能忍耐,

不会去愤怒,
也不会怀恨在心。

善知识虽然遇见了这么多的毁辱,
他原来平和的心性,
还是不改变。

不但不恨对方,
还时常的想办法,
用佛法来利益他。

善友能堪忍外在环境的不理想,

如天气寒、
热,

蚊虫,
或者他人特别毒辣的语言。

又能忍受身体里面生出来如刀来割其心这样子的苦恼。

甚么事情他都能够受得了。

七 、无有怖畏

云何名为无有怖畏?

谓处大众说正法时,
心无怯劣,
声无战掉,
辩无误失。

终不由彼怯惧因缘,
为诸怖畏之所逼切。

腋不流汗,
身不毛竖。

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善友在大众宣说佛法的时候,
心无恐怖,
声音流利,
辩才没有误失。

「 腋不流汗 」、
「 身毛不竖 」,

内心始终不会恐惧。

八 、语具圆满

云何名为语具圆满?

谓彼成就最上首语,
极美妙语,
甚显了语,
易悟解语,
乐欲闻语,
无违逆语,
无所依语,
无边际语。

如是名为语具圆满,
言词巧妙。

如是名为语具圆满,
言词巧妙。

「 最上首语 」
是劝一切众生得大涅槃。

「 极美妙语 」
发出来的声音,
清净美好。

「 甚显了语 」,
用的字句非常好。

「 易悟解语 」,
容易明白。

「 乐欲闻语 」,
能引出来种种的功德,
所以众生欢喜听。

「 无违逆语 」,
如其量说法。

「 无所依语 」,
为人说法没有私心,

并不是
「 因为听我的话,
对我有信心 」
才说法。

「 无边际语 」,
有广大善巧的智慧。

《 华严经 》云 :
「 善男子!
其有修行善知识教,
诸佛世尊悉皆欢喜;

其有随顺善知识语,
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
则常值遇一切善友;

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
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所以佛弟子应当常常亲近善知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中超再现争议一幕!国脚赛后遭马宁补发红牌,理由太奇葩
  • 瑞典无诚意道歉 主持人始终在回避什么?我大使馆:用心险恶
  • 【通知】欢度国庆,慧控科技放假安排
  • “逃犯克星”张学友再立新功!河北演唱会现场又抓仨逃犯
  • 男生乘滴滴遭猥亵 滴滴你可咋整?
  • 邓紫棋晒与吴亦凡合影:凡哥送三罐花生酱 好开心
  • 毕志飞 包贝尔开战?烂片质疑,包贝尔这样说!
  • 美国宣布再次登月:美国宣布2030年前再次登月,到时谁能见证!
  • 安徽民警遇袭牺牲 年仅44岁
  • F-35首次坠毁 如此先进战机为何坠机?飞行员或成关键
  • 张继科取关刘国梁!
  • 王者荣耀人脸识别
  • 臧鸿飞净身出户
  • 新iPhone曝美颜门 照相效果就是无法关闭的美颜模式
  • 南昌大学化粪池爆炸?真相是运粪车泄露
  • 美联储第三次加息“板上钉钉” 那第四次呢?
  • 【黔晨要闻】有人晒工资单被开除,这事儿你咋看
  • 一个火遍朋友圈的骗局!200多万人被骗!却无人报警…
  • 小猪佩奇”商标被大量抢注,损失超千万美元!对不起,我想说:不亏!
  • 《上瘾》韩国翻拍!看完男主的颜值感觉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