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省市放开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未来不间断接种疫苗会成新常态吗?专家解读#新冠#
#新冠疫苗加强针多地开打# [太开心]

自9月以来,我国已陆续开展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工作。据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个省市启动了此项工作,但各地对接种人群限制、年龄限制等规定则各有不同。如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地接种加强针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12周岁以上。

  随着疫苗加强针的注射工作不断开展,未来不断注射疫苗,又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对此,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名专家,以求进一步还原加强针的注射原理和后期影响。

  接种人群咋规定?多大年龄可接种、哪些疫苗可供选择?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2550.4万剂次。随着秋冬季来临,加之此前国内部分城市的疫情波动,近期已有多地宣布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实际上,自今年9月起,诸如浙江、河南等地就已提出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据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河南、广州、安徽、福建、河南、黑龙江、湖北、云南、天津等超15个省市已明确启动加强针接种。

  所谓加强针,即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抗体消退的情况进行补充接种,保持人体对病毒免疫力的疫苗剂次。如在乙肝、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疫苗接种中,使用加强针的做法并不罕见。

  加强针接种工作自9月逐步放开以来,已有不少人完成了接种。如在湖北,根据当地疾控中心统计数据,包括武汉、襄阳、宜昌等多地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后,截至10月10日,湖北已有4.071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接种加强针注射记录图据受访者

  而从现有公布的疫苗加强针接种方案来看,开放加强针接种的人群规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全面向满足条件的公众开放,另一种类型则是优先重点人群。如河南郑州,便采取了全面开放的措施:

  据河南日报10月13日报道,河南郑州已从10月13日开放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现阶段可用于实施的加强免疫接种疫苗包括: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的灭活疫苗和天津康希诺公司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按照上述加强针接种要求,需在全程接种上述疫苗期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实施加强免疫接种。而本次郑州开放的加强针接种将优先供给感染高风险人群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人员。同时,也建议加强针接种使用已接种过的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同样在10月13日宣布开放加强针接种的,还有福建漳州,但当地接种主要优先重点人群。据闽南网报道,根据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漳州为全市范围内,距全程完成新冠疫苗接种6个月以上的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第三针”接种。根据工作安排,漳州“第三针”重点人群接种为148万剂次,预计明年4月完成。

  另据据红星新闻不完全梳理,在开放接种的地区,如湖北、广西、福建等地都明确优先开展重点人群接种,而山东济南、安徽合肥、黑龙江绥化、河南郑州等部分地区则未明确划定重点人群的限制。

  此外,在接种年龄线之上,各地政策也有所不同。其中,大多数地区规定本次加强针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已经完成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但在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部分地区也开放了12周岁以上灭活疫苗加强针接种。

  加强针接种者说:

  接种完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增强了抵御病毒的信心

  “刚刚经历了广州的疫情,我觉得接种加强针还是很有必要。”家住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的郭女士告诉红星新闻,10月7日那天,村委会就在群里发了通知,告知大家在10月13日后,增城开放了第三针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而此前,郭女士收到的关于接种加强针的通知,其接种人群仅局限在“高危人群”中。


受访者提供的接到加强针注射通知

  今年5月,广州当地发生了持续一段时间的本地疫情,这对郭女士一家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增城距离市中心较远,但我们居住的村镇还是有封控措施。”不过,因为在今年4月下旬郭女士已完成了前两针的疫苗接种,所以她对于抵御疫情有着相当的信心。“打了疫苗,即便是被感染,也不至于演变成重症。”

  同样在今年接种了疫苗的还有郭女士的父母。但最开始,郭女士一家也同样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担心。于是,郭女士便决定自己先接种,如果反映良好再陪父母接种。而事实上,疫苗接种后无论是郭女士还是其父母,均未出现任何影响,反而让他们更加希望能尽快接种加强针。

  “疫情发生时,接种了疫苗的邻里会明显更放心些。”郭女士说,在收到广州开放加强针接种的通知后,她便决定在度过第二针6个月接种期限后,就和父母一起前往当地社区中心进行加强针的接种。“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城墙,就需要我们有疫苗的保护,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我们一家人都打算接种加强针。”

  上海某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陈医生,也在10月13日这天完成了加强针的接种工作。“和前两针一样,没有什么特殊反应。”

  陈医生告诉红星新闻,前几天医院的院感科就发出了通知,告知职工目前已开放了加强针的注射,前提是距离上一次疫苗接种需时隔6个月及以上。而早在去年12月,陈医生便接种了第一针新冠疫苗,后在今年1月完成了第二针接种。对于陈医生而言,接种疫苗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医院的同事和患者负责。

  10月13日当天,陈医生便前往了当地社区卫生中心接种了疫苗加强针。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上海接种加强针并不需要预约,现场接种的人也并不多。“但是的确有不少人在现场咨询,了解加强针接种的意义和安全性,现场医护人员也都会一一作答。”

  据陈医生描述,在接种前,工作人员会确认其是否距离上次接种已过去了6个月时间,并提供一份说明,以提醒接种者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在接种完成后,需原地观察半个小时,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

  在陈医生的记忆里,疫苗的确对自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保护作用。此前在今年9月,上海松江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便出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而这所医院距离陈医生工作的医院距离并不遥远。“我们属于高危人群,所以几乎所有同事都接种了疫苗,除了医院院感工作到位,我想疫苗也在抵御病毒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陈医生说。

  在陈医生的家里,大部分亲属也都接种了疫苗,并且大多也打算在近期接种加强针。在陈医生看来,接种疫苗未来会成为抵御新冠病毒的一道有利防线,且经验来看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她对加强针的接种也同样保有信心。

  为啥要鼓励接种加强针,过去的疫苗难道“白打”了?

  专家:此前疫苗已形成免疫记忆,第三针会诱导强烈免疫反应

  多地区放开疫苗加强针接种后,不少网友也提出疑问,为何前期接种了疫苗,还是需要再接种加强针?难道前面的疫苗“白打”了吗?

  对此,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特别需要接种加强针的目前是部分重点人群。但从全局来看,未来可能所有人都需要接种加强针。

  “如果世卫组织没有相应的证据,就不会提出接种加强针的建议。”金冬雁解释称,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之前接种的两剂灭活疫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免疫效果确已下降。但对于疫苗免疫效果具体下降的数值,目前仍不可确定。因此,在金冬雁看来,在免疫效果下降的现实下,进一步接种加强针,是筑牢病毒防御较为明智的选择。

  那么,接种第三针疫苗,前面打过的疫苗是否仍有效呢?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科兴近期发表在健康科学预印本论文平台Medrxiv的一项新冠灭活疫苗Ⅱ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表明,尽管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下降,但两剂疫苗免疫程序产生了良好的免疫记忆。

  同时,上述文章也指出,在接种第三剂后,能够迅速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中和抗体滴度显著提高,接种第三剂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比第二剂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了3-5倍,且第三剂与第二剂间隔时间越长,增长倍数越高。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大健康产业论坛暨第三届“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大会上也指出,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接种之后半年,免疫功能都有明显下降。而根据国内最新研究,接种疫苗第二剂后6个月再接种一剂,抗体水平增幅达到十多倍,且接种后再过6个月还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他表示,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增强免疫的办法。

  “接种新冠疫苗的加强针,肯定对提高疫苗的防疫效果有一定帮助,所以我建议相关人群尽快接种加强针。”金冬雁指出,加强针接种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轻重缓急。因此,他认为,目前老年人、患有基础病的体弱多病者、从事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人员,是急需尽快接种加强针的群体。

  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也曾强调,加强免疫产生的抗体持久力更强。加强免疫半年之后,虽然抗体水平也有下降,但依然高于两剂或一剂接种后的峰值。这些都提示,加强免疫之后会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接种疫苗后仍有少数感染现象,加强针能规避这一现象吗?

  专家:接种加强针后,该现象会有所缓解

  在此前的哈尔滨、南京疫情反弹过程中,出现了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情况。那么,未来接种了加强针,这一现象能否被规避?

  “相比于之前疫苗接种后发生的并不少见的聚集性感染状况,接种加强针后这种情况会有一定的缓解。”金东雁回应称,目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加之冬季病毒活跃性有所提高,因此普遍接种疫苗,特殊人群接种加强针仍具有相当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从前期南京、扬州、郑州等地发生的疫情来看,在重症病例当中,完成了两剂新冠疫苗接种的,占重症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95%以上的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第二,在60岁以上重症人群当中,超过90%以上是没有接种或者没有完成接种疫苗的。在扬州出现的危重症患者,也均未接种疫苗。

  另据金冬雁透露,相关调查数据已经显示,在确诊病例中,没有接种疫苗或者只接种了一剂疫苗的人,其病毒载量会比接种完疫苗的人成倍增长。换言之,接种完疫苗的人群,再传染给他人的风险就会降低。因此,在金冬雁看来,接种加强针后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体自身抵御病毒的风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传染的概率。

  10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我们和病毒的持久战仍处于相持阶段,疫苗应该抓紧打,尤其是强化疫苗,可以唤醒人体免疫力。在面对疫苗对变异病毒作用的质疑上,张伯礼表示:“疫苗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甚至对确诊病例防止转重和死亡都很有效果。”

  另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近期接受的采访中提出,如果2022年初疫苗接种率超过85%,中国就将考虑开放边境。高福指出,疫苗接种率能达到85%以上感染者将变得很少。

  未来,不断接种疫苗是否会成常态?

  专家:受多重因素影响,但不排除这一可能性

  既然当下疫苗的免疫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那么在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里,不断接种疫苗又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具体是否会常态化接种目前还不能够明确,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原上海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管医师、疫苗专家陶黎纳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疫苗发展的历史来讲,因为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疫苗的研制和使用进程也随之加快。“我们最初要求接种两针灭活疫苗,但当时并不能确定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程序。”陶黎纳表示,从现实来看,打两针灭活疫苗或许未必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现在只是把第三针定义成加强针,实际上也可能整个完整的接种程序本身就需要完成三针注射。

  同时,金冬雁也指出:“新冠疫苗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病毒,未来是否要定期接受新冠疫苗注射,其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他解释称,目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地区呈现的疫情发展趋势表明,在注射完加强针后,新冠病毒有可能向“普通感冒”的方向转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接种疫苗就不会成为一种刚需。

  另一方面,金冬雁表示,随着人们对新冠疫情的控制,终身接种疫苗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要定期接受新冠疫苗注射。这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疫情的变化来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金东雁说。

原文地址:红星网络电视台https://t.cn/A6MpUPTO

【“疫”线现场 | 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团、姐妹花……他们在这里同框抗“疫”】#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哈尔滨身边事# 王继梅 记者 陈悦
在近期这场全民战‘疫’中,哈尔滨市气象局 " 冰城红云 " 志愿服务队中的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团、姐妹花同框出现,他们因为担当,选择逆行,甘于奉献,也成了战 " 疫 " 中的 " 黄金搭档 "。
抗 " 疫 " 好家风 ,父子齐 " 上阵 "
10 月 3 日,哈尔滨市气象局下沉社区抗疫一线的工作群里,一组父子 " 同框 " 照看上去格外温暖,在 " 朋友圈 " 里收获了一大波点赞。
父子两代都在市气象部门工作。父亲王伟东是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总工,儿子王一达在市气象台工作。9 月 25 日,市气象局发布紧急通知号召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父亲第一个报名,几天后,父子俩被同时安排到社区抗疫一线,一大早,父子二人在小区入口处组织居民有序扫码、测温,提醒居民合理佩戴口罩和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现场,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儿子督促居民自觉扫码测温,而更为严谨的父亲主要负责核验扫码结果。他们用行动守护着居民的抗疫安全防线。
父亲做了大半辈子气象工作,严谨认真,而在面对未知风险的 " 疫 " 线上,父亲王伟东仍用每一个认真的动作,在儿子心中高高扬起旗帜,指引他前行," 多看一下,多问一句,认真仔细才是对老百姓安全负责。" 父亲王伟东的话很简单质朴,他认为,只有 " 老同志们 " 成为一面旗帜,才能让年轻人在旗帜的引领下,成为新的 " 扛旗人 "。
儿子小时候总因为父亲值夜班而抱怨,每到这时,王伟东微笑着告诉儿子," 这是爸爸的工作,要是不提前预报告诉大家,又打雷又下雨的,有时候还有大风和冰雹,他们不提前跑回家那不都成‘落汤鸡’了?" 父亲常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安抚着年幼的儿子。王一达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被父亲对工作的担当尽责感染着。
王一达小时候想当天气预报员,是出于对爸爸的崇拜;而青春期想当预报员,是因为身边的同学常常问 " 明天穿啥衣服 ",王一达每次一回答都能收获同学们信赖的目光;在长大后他依然想当预报员,更多因为父亲常冲在一线做气象服务的担当传承。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家风传承,这是时代接力棒的传递,更是凝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 " 向上力量 " 的一种方式。
以爱之名,夫妻 " 同框 " 并肩作战
" 单位群里发通知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疫情防控一线,我报名了,你报吗?" 吃过晚饭,王芡一边整理餐桌,一边询问老公乔树亮的意见。
" 我报吧,你还要加班还要带孩子呢,孩子,放爸妈家照看。白天去社区晚上回来再加班。"
" 好,那安顿好孩子准备一下个人防护用品!" 王芡点了点头,拿起电话打给了父母。做好一切准备后,两个人开始了家、单位上班、社区值守之间的 " 三点一线 "。
10 月 4 日,哈市开展第六次全员核酸检测。已经参加第四次、五次全员核酸检测的王芡和做预报员工作的乔树亮,都穿上了厚厚的绒衣绒裤,早早到达值守社区。按照队长安排,两个人协助核酸检测点为居民进行信息录入、维持秩序等工作,同时,进行日常消杀和劝解疏导。夫妻二人站在各自岗位上,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只有在午饭休息时间才能说上几句话,给彼此打气。
夜色渐浓,结束了一天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夫妻二人坐在沙发上,来不及好好休息,就赶紧掏出手机,与年迈的父母和 4 岁的儿子视频聊天。望着视频里儿子欢喜的笑脸,他们也开心地笑了。
都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工作中,乔树亮是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预报服务值夜班是他的日常工作,王芡是单位结算中心的一名会计,下班后一个人带孩子成了常态,几年来两个人就是这样配合着彼此。在同事们眼中,这对夫妻是单位的模范夫妻,他们用 " 爱 " 平衡着责任担当的 " 丈夫气 " 和家长里短的 " 儿女情 "。
" 我想,真正的爱,应该是既享得了风景,也经得起风雨,就像我们携手战疫情,终将迎来最后的风和日丽。" 夫妻二人微笑着说道。
抗 " 疫 " 兄弟团,上阵显 " 同心 "
在哈尔滨市气象局下沉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 " 冰城红云 " 志愿服务队里,有 59 岁的老同志也有 28 岁的年轻人。其中 92 年的刘泽恩格外引人注意,他今年刚被提任通河县气象局副局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他从通河阻隔在哈尔滨的家中。
身为党员的刘泽恩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加入自家社区防疫志愿队,同时,他也支援由市气象局组建的下沉社区志愿服务队,他在两个队伍中来回 " 穿梭 ",不管哪支队伍缺人手了,他都会不顾休息顶上去," 我年轻,身体壮,‘抗造’,连班没问题,需要人手,我就顶上去。"。
截至 10 月 4 日,刘泽恩已进行连续 10 天的志愿服务,协助社区在核酸检测现场为等候的居民维持秩序,录入身份信息,帮助老幼和行动不便的人群,耐心解答居民的询问,大家也亲切地给他起了 " 暖心大白 " 的昵称。
同刘泽恩一样忙碌的还有 "90 后 " 刘艺博。" 你咋又来值班了?" 一位同事问他。"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刚结束社区工作,出现在气象局应急值班岗位的刘艺博憨憨地答着。
在社区防疫一线总能看到这两个年龄相仿、身形相似的小伙子,一会儿帮老大娘拎秋菜,一会儿给害怕做核酸的小朋友讲故事,一会儿又跑去搬运大件的防疫物资 ……" 咱们志愿服务队的这俩小伙子,重活不在话下,细活绝不马虎,老给力了!" 他们收获了来自社区书记任学杰的肯定。
两位好哥们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最关键时期,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必须迎难而上,用行动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也希望通过行动带动身边的年轻人,同心抗疫,共克时艰,为打赢这场战 " 疫 " 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疫姐妹花,巾帼在 " 疫 " 线
有这样一对好姐妹,她们因工作结识。杜静在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工作,而张鑫在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工作。
" 明天早上下班,我直接去社区,一起走啊?" 张鑫向同在单位值班的好姐妹杜静问道。
" 明天气温持续偏低,我下班先回家给咱俩一人取一件儿厚衣服,要不值守你穿这么少指定不行。" 家住单位附近的杜静略带姐姐的 " 权威 ",对张鑫 " 霸道 " 说道。
到岗后的两姐妹熟练地带上防护用品穿戴上工作服和袖标,迅速来到核酸检测点组织居民有序排队,一人忙着疏导居民保持一米安全距离,一人拿起消杀用品进行场地及时消杀。
午饭时,杜静夹起几块肉放在张鑫的盒饭里," 我最近减肥,你的工作量大,多吃点儿。" 张鑫笑着拒绝说," 我比你还胖呢,你还给我肉,你快吃了吧!"" 我带了两盒牛奶给你一盒,还有一下午的工作,喝水麻烦,咱喝牛奶管饱还解渴。" 张鑫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牛奶递给杜静。
在防疫一线,像这对 " 姐妹花 " 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放弃休息时间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和青年志愿者还有很多。她们平日里的角色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们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依靠、家庭的支柱,但她们更是气象人、是党员、是志愿者。
当疫情来袭,她们安顿好家中的孩子,穿上志愿者红马甲、戴上红袖标,变身为防疫一线的 " 疏导员 "、" 守门员 " 和 " 劝解员 ",舍小家,为大家;她们放下柔弱,不怕苦和累,敢于扛起肩上的责任,敢于正视未知的风险,用自己的默默坚守和身体力行,筑牢百姓安全防线,成为了令人骄傲的绽放在抗疫一线的铿锵玫瑰。

【刘永坦:“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刘永坦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 #硬核哈工大# #刘永坦院士#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

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探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无到有,奠定新体制雷达理论基础

生逢战乱年代,刘永坦从小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国家贫弱,你长大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父亲的这句话,在刘永坦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53年高考后,刘永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班级里年龄最小,却因懂得多被称作“小老师”。1958年在清华大学进修后,他又回校走上三尺讲台,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成为相关科研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后,刘永坦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毕业时,面对导师的多次挽留,刘永坦毅然决定回国,他坚信中国人有能力研制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

刘永坦说,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远,而新体制雷达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

对于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刘永坦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但他初心不改,努力坚持。当时没有中文打字机,刘永坦组建的六人团队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手写出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在之后的800多个日夜里,刘永坦率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了几千次实验分析、数万次数据获取。终于,他主持的预研项目系统突破了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

1989年,团队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多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步履不停,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虽然科研成果和荣誉足以结题报奖,但刘永坦不愿就此停步。

“一定要把实验成果真正应用起来。”面对合作方对新工程提出的“全方位监测远距离目标”新要求,刘永坦知道,把实验项目转化成完整的雷达系统,是一项更艰巨的挑战。

1997年,刘永坦团队正式开始新体制雷达工程化的研制。

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刘永坦率领以哈工大为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雷达铁军”,扎根在海防前线的试验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吃面包充饥,困了就睡在板凳上……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永坦和成员们住在漏雨的旧屋中,经受蚊虫叮咬和台风袭击,即便面对系统方案被全盘推翻,也从不言弃。

历经上千次试验和数次重大改进,2011年秋天,刘永坦团队终于成功完成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的研制任务,其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2015年,刘永坦凭借该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这些雷达矗立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书育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在党的领导下,为我们的事业奋斗终身!”1983年的入党申请书上,刘永坦这样写道。30多年来,他也是这样做的。耄耋之年,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2021年,哈工大开设“永坦班”,刘永坦担任班主任,激励青年学子投身雷达科研事业。

“未来还得靠年轻人。”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身份始终是“教师”,“学生读我的研究生,是对我的最大信任,要是教不好,岂不是误人子弟?”

刘永坦的学生们都说,做“坦先生”的学生,功底不扎实是不行的。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逃不过“坦先生”的“火眼金睛”。有没有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足功课,“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讨论,立刻就会“原形毕露”。

60多年来,刘永坦一直奔走在“科学家”和“教师”这两种角色之间。他认为,科研和教书育人相辅相成,重大科研课题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是科研中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团队形成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是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课题的“雷达铁军”。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

“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说,设立这个基金就是要助力学校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打造更多的“国之重器”。

迄今,刘永坦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40多人,将军、院士、大学校长、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技术公司创始人……他的学生中,正涌现出一批批国之栋梁。

▲刘永坦(右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术。 新华社记者 王 松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全国首条城市马道亮相##古都新事#【4.37公里马道建成 游客可骑马逛公园】今天上午,全长4.37公里的崔各庄马道正式开通。 崔各庄乡位于城区东北部,因地处
  • 鑫导:书法家·国画家·摄影家·油画家· 电影作家·电影导演·武学家·招募:直播助理·短视频摄制·营销助理———发现人才·打造新明星鑫导·青春爱情电影《桃花谷绝
  • 我当时一眼就看中了它的设计,鞋头方形的白色拼贴很有个性,休闲感里面有一丝严肃感,穿上之后给人一种不是特别热情,但又可接近的感觉,反正就是那个度拿捏得刚刚好,
  • 而这一刻,我的表达是,在清楚了心底那个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后,无论成为了“什么职业身份”我也都不必害怕。我们都算是早熟的那一类孩子,不喜欢谈论家人,没有心情去喜欢
  •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2022年8月3日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区发现3例初筛阳性人员,轨迹公布 | 2022年8月2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
  • -《人世间》【女命八字看事业】1、八字透七杀女命八字七杀偏官格局的命造,尤其是七杀透出天干者,在生存过程当中面对的压力最大,一般出身都不是很好,当然杀印相生
  • 可是一旦如图4一般移开书架,穿越图5的“时光隧道”踏上老上海独有的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却仿佛跨越了时空,移步到爱酒之人心心念念的天堂这家以美国禁酒令时期“Spe
  • 专注当下,才能让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加精彩,不要让自己一直彷徨,一直想着未来,只有走好脚下的路,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活得踏踏实实。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时间不够用,但其实当
  • #东部战区:严阵以待 听令而战#宁浩在为《疯狂的石头》选演员的时候,因为成本极其有限,根本请不到大牌的演员,甚至连一些稍微有些戏份的配角都请不起了。本来写好的盗
  • 好像神不知、鬼不觉的,那些曾经和我们共享青春记忆的人,都如同指尖的沙一般,从时光的缝隙里悄悄溜走了,再也寻不回。此时,百里云霄的目光是看不到外面的情况的,可是,
  • 各地可结合实际探索促进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发展,对相关车辆进社区给予保障,便利居民交售废旧家电。各地可结合实际探索促进废旧家电回收行业发展,对相关车辆进社区给予保障
  • 失去了才懂得TA存在的意义,才懂得珍惜,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寻求刺激,寻求不一样的人生,却忘了有个词叫做“知足常乐”现实中很多都是这样!”朱孝天在说这些话的
  •   6.施工人员把所有的物料移动到平台后,把绳子悬挂在*道平台和第二道平台之间,每个操作施工人员必须有二根绳,一根是操作绳,一根是绳,达到双重,确保万失。  3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
  • 心的大小与频率高低,是由德性来决定的,大德,频率就高升,这叫德升道涨,在红尘有肉身者,佛称肉体为僧,所以佛说大德高僧,说的是心中有慈悲之人,肉体的频率也高,大德
  • 本书以张载与二程为主,对关学与洛学之间的思想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一方面对以往经常涉及的老问题,如张载与二程的学术渊源问题,张载与二程对“穷理尽性以至
  • 作为辽沈地区开办最早的一档监督服务类节目,《社会大哥大》已经陪伴大家25年了!永恩凭借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和自身良好的商业信誉,成功地取得了日本牧田、德国博世、意
  • 因为文字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一篇劝导人们放生的文章,激发了无数的人慈悲善念,让无数人因此愿意赎命放生,也跟著弘扬放生,不只是一年、十年,甚至可以流芳千古,影响无穷
  • #肖战[超话]##肖战时影# xz#肖战玉骨遥# 肖战时影xz肖战玉骨遥我喜欢的人啊是肖战他正能量满满❣️他是演员亦是歌手,他告诉我们要向爱而行,他积极面对所有
  • 又讲到优越感这个东西找到之前喜欢的博主发的一段话: [我敬佩所有通过努力赚取收益的各种方式。]而部分受老一辈的刻板思维影响甚至是个人对职业认知较浅显的人还是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