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车轧度学人

  马祖随时都在鼓舞学生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有一次五台隐峰推着车子,马祖正好伸着脚坐在路中,隐峰请求马祖把脚缩回去,马祖却说:“我只伸不缩。”

  隐峰也说:“我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于是隐峰不顾一切,仍然推车向前,结果碾伤了马祖的脚。马祖回到法堂后,便拿着一把斧头说:“刚才是谁碾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

  隐峰便走到马祖前面,伸出了脖子。马祖只好放下了斧头。

赶鸭子式令接引

  有时马祖喜欢故意引学生像赶野鸭子似的到处去追逐探索。某次,有一个和尚问:

  “离四句,绝百非,请你直指祖师西来意。”

  马祖回答:

  “我今天疲倦,不能为你解说,你去问智藏吧!”

  这个和尚便去问西堂智藏,西堂反问:

  “你为什么不问老师呢?”

  这个和尚回答:

  “老师叫我来问你的。”

  西堂便说:

  “我今天头痛,不能为你解说。你去问怀海吧!”

  这个和尚又去问百丈怀海,百丈回答:

  “我到这里,也不会。”

  于是这个和尚便回去向马祖报告经过,马祖便说:

  “藏头白,海头黑。”

  这里所谓白和黑,是指的白帽和黑帽,这本是一个典故,据说有两个强盗,一个戴白帽,一个戴黑帽,戴黑帽的强盗最后用诡计又抢走了戴白帽强盗所抢来的东西。这是说戴黑帽的比戴白帽的更为无情,更为彻底。同样,百丈比西堂也更为无情,更为彻底。因为西堂只是推说头痛,好像是假如他不生病的话,可能会有确切的答案。但百丈的拒绝却是非常干脆和坦率的。依百丈的看法,这个问题是超乎肯定和否定,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正如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庞蕴和他的偈子,至于他悟道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在他第一次去见石头希迁时,他问:

  “不与万法作伴的人是谁?”

  石头便用手掩住了他的口,这时他略有省悟。后来又去见马祖,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便说:

  “等你一口吸尽了西江之水,我才告诉你。”

  听了这话,他便立刻大悟。

  马祖和石头,这两位大禅师都是对付同一个问题,石头用手掩住了庞蕴的口,是表示这个问题不能言谈。至于马祖也认为要说出这个超然物外的人是谁,像一口吸尽西江水一样不可能。显然他们两人都深通老庄思想,庞蕴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属于马祖的法统,但也做过石头的学生。

  虽然马祖和石头平分了禅家的天下,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敌对的态度。而且最有趣的是他们常共同接引学生,药山惟俨便是最好的例子。药山最初学律宗,曾博通经论,持戒甚严。后来感觉这不是最后目的,大丈夫应该离法自净。于是便到石头那儿要求接引。他对石头说:

  “我对三乘十二分教,已略知皮毛。但对于南方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却始终不了解,恳请师父大发慈悲,为我指点。”

  石头回答说:

  “肯定不对,否定也不对,肯定和否定两者兼有都不对,这时,你怎么办?”

  药山惘然不知所措。过了一会,石头便说:

  “你的因缘不在此,还是去马大师那边吧!”

  听了石头的话,他便去参拜马祖,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回答说:

  “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伊,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伊,你究竟要怎样了解伊。”

  于是药山言下契悟,便向马祖礼拜。马祖又问:

  “你见到了什么而向我礼拜?”

  药山回答:

  “我在石头处,正像蚊子叮铁牛。”

  这也就是说不得其门而入。马祖知道他已经开悟,便叫他好好地保持住这种悟力。

  药山在马祖处随侍了三年,有一天马祖问他:

  “近日你有什么心得?”

  他回答:

  “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

  马祖说:

  “你的见解完全深契于心,布于四肢。因此,你可以到任何山上去住了。”

  药山说:

  “我是何人,岂敢住山作方丈。”

  马祖便说:

  “没有永远的行而不住,也没有永远的住而不行。如果要求益于无所益,为于无所为,你便应该像慈航一样,到处渡人,不要永远住在此地。”

  于是药山又回到石头那里。虽然后人把药山归入石头的法统,但实际上他是马祖和石头两人之间的桥梁。

  当药山成为方丈后,他有两个学生,一个是道吾,一个是云岩。有一天,当这两位学生侍立在旁边时,他指着山上的枯荣两树,问道吾说:

  “这两棵树,是枯的对,还是荣的对呢?”

  道吾回答:

  “荣的对。”

  药山便说:

  “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接着他以同样问题问云岩,云岩回答:

  “枯的对。”

  他便说:

  “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

  这时正好高沙弥到来,他又以同样问题问高沙弥,高沙弥回答说: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听了这话,药山便对道吾和云岩说:

  “不是,不是。”

  这不正是马祖教药山所谓的,没有永远的行而不住,也没有永远的住而不行吗?事实上,马祖、石头和药山都深契于老子所谓的: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临终留禅机

  马祖正像六祖一样,善用相对法使学生能摆脱现象而进入形上,挣脱相对而进入绝对,超脱有形而进入真空。不论他用肯定法或否定法,都是依据特殊的需要而定。他的说法并不那么明显,可是他无论采取什么说法,他从来不曾说破,总是带有几分暧昧,好像有点作弄人似的,即使在他临终时,也是如此。当时有人问到他的病情,他便说:

  “日面佛,月面佛。”

  在佛家的术语中,“日面佛”是指活得很长,“月面佛”是指只能活一天一夜。马祖的意思是说无论活得长和短,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发现真我。庄子曾说: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殇子”正像“月面佛”,“彭祖”正像“日面佛”。庄子有知,看到马祖的话,势必要会心地微笑了。

  最后我们还必须提到马祖的一段故事,才能结束本章。这段故事是说尽管他出家学佛,但他的心中仍含有浓厚的人性。据说当他回乡小住时,受到乡人的招待,可是隔壁的一位老太婆却说:

  “我以为有什么奇特,原来就是马家的那个小子。”

  这话使马祖颇为感慨,写下了一首解嘲的诗:

  “劝君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于是他仍然回到江西,在那里他前后一共住了五十年,直到八十岁那年才离开了人间。

【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治学首要在于读书,不要以找材料的态度读书,而应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种类型的材料。

所谓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类材料,首先,治学必须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不预设藩篱,尽量不受现在分科的局限以及后人成见的制约,不以分科的眼光看待所谓专门史的界域,不以后出的观念生出专题的问题意识,努力把握学问的基本和大体及其渊源流变。

不读书而治专题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专而偏,误以当时的系统为历来的系统。所谓研究历史学术文化,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架构重新条理解读。抗战结束后,有学人针对当时学界的流弊指出:“晚近治史者,喜称专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识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损益及其演变之故,其著述论证,多所附会穿凿”。后来钱穆进一步批评道:“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主张以既有的分科门类,参融旧籍,求其会通。时过境迁,风气流转,专家先是成为学界的尊称,继而畸变为坊间的调侃,影响学术事业何止是大而已。分科教育之下,未经放眼读书,则起步阶段已经偏于一端。不要说放不进学科体系的经学无从解读(望文生义的门外文谈不在考虑之列),即使近代经过对应重新条理的文史哲等科,若是按照今日通行的分界观念,不仅所读之书大为局限,解读之法更是格义附会,越有条理,去古人真相越远。

“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而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放眼读书。这虽然与现时的教育体制及知识系统不无矛盾,很难在上学阶段实现,至少应在毕业之后努力设法弥补。否则终身参野狐禅,很难踏上正轨,登堂入室。治学不读书而一味找材料,只由教科书接受一些常识套话,就进入细小的专题研究,不知前人大体和已知,守成尚且力有不逮,又迫于环境,急于创新超越,凭借翻译介绍的域外义理或讲座讲坛等耳学零碎,追逐新奇,道听途说,横逸斜出。所谓创新,难免无知者无畏。如果只是为了写书而翻书,等于不读书一味找材料。而做什么只看什么,所写不出所读范围,著书不是所知的冰山一角,而将内囊尽了上来,犹如日暮时分盲人骑瞎马行险道,实在是万分危险的事。

其次,应读书以发现问题,不要悬问题以觅材料。否则先入为主,难免偏蔽。不读书而做学问,所研究的问题只能依靠后来预设,治学的顺序前后颠倒,先有论点,再找论据。不仅问题本身或非前人所有,或为自己生造,挑选、取舍和使用材料往往演变成为预设的观念填充作注,而不会从文献中读出历史本相,用事实说话,顺时序地重现史事的发生、联系及其演化。由于读不懂前人著述的意思,便以为前人无意思,总是要将各种文本史事原有的时空联系割裂,打乱成为任意取舍的材料,以便纳入后设的框架,曲解附会。如果遵循固有联系,则反而无法连缀,不能通解。就所撰写的文字看,似乎前后照应,自圆其说,实则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即使稍高明者,能够言出有据,面对材料史事的繁杂,也很难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容易误入前人所设陷阱而不自知。如此这般被构建出来的历史,自然不可能呈现历史的本相,只能流于作者自己的思想史。所以王国维说:“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读书以发现问题,所要发现的主要不是书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的事实问题。不要仅仅限于读书得间,一味找漏洞钻空子,而应关注历史发展变化的枢纽大节和线索脉络。最好同时关注多个问题,不要终生固守一个方面甚至孤立的一点。

不读书而只是找材料,必然有材料范围难以捉摸的问题,细分化并不能解决史料边际无从把握的困惑,再小的题目,也很难穷尽史料。以索引找资料,则会遗漏大量从题目、关键词不可见的重要史料。况且关键与否,也要出自泛读博览,而不能单凭后设。因为不知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就难以把握所治专题的史料边际及其关联度究竟何在。由此出现相反相同的两种情形,或是动手动脚找不到材料(实则往往视而不见),或材料太多而不能驾驭。犹如秉烛夜行,灯下黑与不远见均不可免。于是研究一个题目究竟要掌握材料到何种程度方可出手,而且能够保证大体不错,将来材料进一步发掘披露,可以补充,可以局部调整,甚至可以个别细节正误,但基本的判断和用力的方向大致正确,后续研究只是加强,而不至于颠覆已有结论,而且所论不仅仅是发表见仁见智的议论,便成为难以拿捏捉摸的普遍难题,也是史学艺术一面的奥妙所在。不能掌握书的规模条理脉络而专题治学,无异于学术上的冒险赌博,成败只能听天由命。

其三,熟读基本书,熟悉旧材料,才能有效运用新材料。近代以来,提倡扩张史料而不读书的流弊之一,是人所共知的书都不看,一心只找前人未见书。殊不知不熟悉旧材料,则不可能恰当地利用新材料。结果往往问题和材料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就算找到前人未见的材料,因为不知大体全局,也无法认识得当,只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导致研究流于凿空蹈隙。虽然看似有扩张领域之利,其实不过是图立说容易之便。

片面强调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不读书而一味扩张材料,造成对资料的迷信和垄断,产生两种看似相反而实相同的偏颇,一是不看身边易见书,专找人所不见的材料,不知历史的大体已在一般书中,熟悉旧材料,才能恰当解读新材料;二是过度依赖材料的独占,只看自己拥有的秘笈,不与其他资料比勘互证。如果研究某人某事只看直接资料,以其人的所见所知为全部事实,等于以其是非为是非。或以某一类资料为直接可信,以为材料即事实,于是只看这类材料,甚至排斥其他资料,不能相互参证,非但事倍功半,也容易错解误判。而在打洞式的专题研究之下,学术成果很难被重新验证,使得不读书但找材料,用看得到来掩饰读不懂的偏向不断加剧。今人能够看到的文献远过于前人,而读懂文献的能力则远不及前人。于是价值越高的史料,因为愈是难读,利用者反而愈少,即使查阅,也只是从中挑选自以为“看懂”的东西。正因为找不到看不全弄不懂,研究者干脆不顾史料的全体、异例及反证,敢于断章取义,强材料以就我,以举例为归纳,凿空逞臆,轻率立论。不读书而只是动手动脚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结果,自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其四,应如严耕望所说,治学要读人人常见之书,说人人不常说的话。此意与黄侃所说发现与发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930年,留学北京大学的吉川幸次郎专程到金陵拜访黄侃,后者针对学界的时趋,“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此说可以吉川本人的亲身经历为证。吉川在北京期间,对于《经典释文》中“释旧作某”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先后请教过包括章门弟子在内的诸多先生,均不得要领。而与黄侃见面时,一提及此,黄侃便立即指示此处是夹入了宋人的校语。闻言之下豁然开朗的吉川觉得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学者。对于一味追求发现新材料的学术趋向,哪怕是各方一致赞誉有加的王国维,黄侃也予以尖锐批评。1928年6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眩耀后生,非独一事之误而已。始西域出汉晋简纸,鸣沙石室发得臧书,洹上掊获龟甲有文字,清亡而内阁档案散落于外,诸言小学、校勘、地理、近世史事者,以为忽得异境,可陵傲前人,辐辏于斯,而国维幸得先见。……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此近日风气所趋,世或以整理国故之名予之,悬牛头,卖马脯,举秀才,不知书,信在于今矣。”并进而评判道:“近世之学,沟沈优而释滞拙,翻案出奇更拙。”发明是接着说,发现则容易流于对着干,温故知新与不破不立,虽然在近代学术发展史上都有所贡献,毕竟高下有别。

将重心由找材料转向读书,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改变以外国义理为准则的趋向,由借助外力条理材料转向理解文本史事的本意本相,通过比较而近真并得其头绪,透过表象探究史事背后的内在联系,以免进一步误读错解前人言行。如此,解读文本,重现史事,才能领会本意,查知本相,得其所哉,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改善提升近代中国研究的格局与水准。

本文原载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转引自“墨香学术”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转引自:墨香学术 春雨经典

六祖坛经原文 顿渐品 第八卷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勿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坐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jìn)。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lì)。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qiān),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huì)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máo)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宏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足球是圆的,要靠十一个人去踢,任何一个微小因素都可能成为改变结果的变量,抱着接受一切可能的心态参与进来,才会多一点快乐[爱你]#晚报来论#【沙眼看球 | 世界杯
  • #王俊凯的阳澄湖[超话]# #焕蓝梦想基金# #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王俊凯# #王俊凯心动二十三帧# 互评➕互粉 从重庆到北京,从14岁到23岁,在公众目光
  • 生日快乐[蛋糕]希望你在粉红天堂好好的[鲜花]2015年认识了这样的一个男孩 他的名字叫做乔任梁[ok]他非常喜欢烟熏妆[微笑]他和陈乔恩是好朋友[太开心]他唱
  • #阳光信用#[亲亲]#每日一善# “你像月亮一样照进了我的生活 你的光让我撑过了很多难熬的时候 虽然现在月亮暗了 我也很庆幸你的出现 谢谢你的突然出现给我的生活
  • !!
  • 后在阔筋膜张肌腓骨长肌进针扫散对抗,再次让患者下地行走几分钟,患者惊喜的喊着告诉我,自己双腿可以并拢了,多年的困扰解决,患者很高兴。 现病史:患者自述12岁时
  • 另几份喜爱来自不同时光的陪伴,你永远板正像是一棵小白杨,你永远阳光你说你喜欢太阳,你永葆初心没有沉醉纸醉金迷,你说做演员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只是现在的事情,你对待
  • 如春木旺,旺则生火,火乃木之子,子乘父业,故火相;木用水生,生我者父母,今子嗣得时,登高明显赫之地,而生我者当知退矣,故水休。休者,美之无极,休然无事之义。
  • (图源: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在路上看中国##悠塔##咨旬v:tzexo0408# 不甘于现状又不去努力那就不要立旗帜了这个社会就是很酸的你好了别人
  • 【光伏产业链17个细分领域核心个股大数据】关注光伏的股民朋友们,可以收藏 1. 工业硅:合盛硅业 新安股份 东岳硅材 2. 三氯氢硅:宏柏新材 三孚股份 晨
  • 否则你啥时看他都强势,它的股价必然透支今后若干年,也就该跑了,就不适合长期持股了。你想,一支适合长期投资的股票,如果天天涨,几天就到位了,即使按照巴菲特的收益每
  • 爬出针叶林,就达到这条路线的最高点,幸运的是,未错过日落,恰好是日落山头得时刻;不太幸运的是,当太阳一落,天光渐暗。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小心翼翼,在能见度只有两三
  • 问: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全面放开?我们要求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比如会展中心、体育场
  • 實際上我不喜歡K-pop(很另類吼)因為我喜歡英語,所以我是喜歡美國流行音樂的,我也很喜歡Taylor Swift,然後,我看到了關於防彈的視頻和MV,我想:“
  • 몇번을 읽어도 참 좋은글 ㅤ 죽을만큼 사랑했던 사람과 모른체 지나가게 되는 날이오고 ㅤ 한때는 비밀을 공유하던 가까운 친구가 전화 한통 하지
  • 冲动 动力火车 - 作词:张政群 作曲:吕祯晃 编曲:涂惠元想你的时候 像掉进一个黑洞看不见天日像寒雪般冰冻我始终不懂 爱与恨有什么不同你伤心的眼瞳 让我慢慢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身无彩凤双飞
  • 6.小的时候总想逃离,跑出去,可兜兜转转好久以后,才发现,相比之下,亲人间的那份真情才是这一生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就像我家吃鸡蛋,我从来只喜欢吃蛋黄,我弟只喜欢吃
  • 我们身体有两张弓,如果我们把双臂展开,那么我们的身体肌肉分布就可以看成是一个“T”字形。挥完拍之后身体也不是完完全全转向正面的,而是会转的过一些,右肩是有一些朝
  • 本次合作“3.0”作品,感受到了一丝更为成熟的气息,无论是偶像本身也好,还是他的粉丝也好,大家都不再是当年青葱岁月的少年,而是步向人生下一阶段的前行者。本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