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ICU是什么感受# 做完脊柱矫正手术的第二天,由于呼吸逐渐困难,血氧持续走低,我被推入了重症监护室。在ICU度过的这十天,堪比十年,我说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带给生命的体验,比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厚重与漫长。

刚被推入ICU时的我是清醒的,所以非常痛苦地见证了自己被抢救的那一幕。胸腔积液、肺部气体笼罩、通气功能极度障碍,腹部肿胀等等一些列的术后并发症搞得医生们手忙脚乱,有的去找加急拍片的,有的去确认要不要输血,有的要和原先的科室主管医生询问我的具体情况,有的去和我家属谈话,看看是否要启动另外的应急方案。

我大口吸着氧,怔怔地看着一张张从眼前晃过的面孔,给我插管、输液,将听诊器伸进我的胸口,他们不停地告诉我:不要乱动,你很危险。插管的时候我有几秒的时长呼吸不了,以为自己要死了,本能地扯掉了管子,结果被医生护士骂了一通,然后被绑住了双手。最后,无论我怎么痛苦,还是处在生与死的挣扎线上。

第一个夜晚非常地漫长,我的各项生命指标并没有好转,护士每隔半个小时就要记录一次,一整晚我都在病危状态,因为极度的紧张与害怕导致我无法入睡,十点钟的时候护士说打了镇静剂就会慢慢入睡,但是我依然睡不着,脑袋嗡嗡嗡地响着,里面也像是在进行着一场生死决斗的战争。与此同时,手术伤口的剧痛也如骇浪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向我涌来,我说不出话,口里插着一条直径约为2cm,长度为18cm的大管子,里面还有两条小管子,无法正常吞咽的口水不停地往外冒出来,一直流到我的脖子,衣领子被浸得湿湿的,和那晚的眼睛一样湿湿的。

这是ICU的综合病区,24张床,非常吵,尤其是5号。他住在我的左手边,是一个大约四十来岁的男人,他是在我进来后的第二天来的,出了车祸,手术抢救后被推进ICU。他长得高高大大的,四个人抬着他,吃力地喊着“一、二、三、四”,他也跟着喊“痛死了痛死了”,那震耳的叫声在镇静剂的作用下终于平息了。

晚上八点他醒来了,当时的我还处在肉体和灵魂游离的状态,被他哭爹喊娘的声音愣是吓得肝胆乱颤,肉体和灵魂就像突然通了电,对死的恐惧立马如头顶的大灯一般刺眼,真的刺眼。这位大哥的呼喊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的魔力,他可能知道自己的一只脚正在陷入鬼门关,另一只脚在关外拼命地跑啊跑,边跑边对那只脚喊:醒醒啊醒醒啊,你不能沉睡。

这里的护士没有一个愿意看护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这样叫”“你长得那么高大,这样叫不好听噢”“别的病人因为你睡不着,你自己不感到羞愧的吗”“5号,你安静点行不行?”护士们说多了,也不再说了,一是不管用,二是压根不想理他了。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那种极度疼痛和恐惧当中,他通过大喊大叫来缓解自身的情绪或者是在转移自己对死亡对疼痛的恐惧,我想,在一个还没脱离生命危险的人那里,这样的无理取闹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的右手边是7号病友,他在ICU已经躺了将近一个月,我进来的时候他在,我转出去的时候他还在。当然,我们没有过什么交流,如果我能说话我肯定会跟他说话,因为他与我年纪相仿,长得白白净净,应该能够聊些话题。对他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喜欢找茬,当然这是护士的话,在我看来,应该是比较活跃吧,毕竟ICU里面一片死气沉沉的。

一开始,他天天上午要求喝果汁,各种各样的果汁,葡萄汁、橙汁、苹果汁、石榴汁,都是他爸爸带来医院让护士帮忙拿进来,后来在超市买不到想喝的,就带了榨汁机来,买了水果就现榨给他喝。听说他爸爸是个企业高管,每天很忙,抽空看他。有时候7号不安分了,不好好接受治疗了,护士跟他爸爸说了,他爸爸就会偷偷进ICU劝他,说各种好话。原则上家属是不能进ICU的,但是7号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让他爸爸进来陪一下。

有一天,7号想要一个可以听歌的电子产品,他说时间太漫长了,每天好难度过去,如果听听歌就好了。他爸爸问了护士,护士问了医生,说不行,ICU里病人不能带电子产品进来。7号降低了需求,想要一个手表,方便看时间。护士指了指墙上的挂钟,意思就是看这个就行。7号很失望,垂下了头,不再说话。后来他爸爸在深夜来过一次,因为那天下午7号脱机锻炼失败,只能重新插上呼吸机。他爸爸默默在床沿蹲着,大概看了五分钟,然后就被护士请出去了。

我转出ICU的时候旁边的护士给他打气说:“你看看这位姐姐,今天可以出ICU了,她每天都有在好好呼吸,好好配合脱机锻炼,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的。”

总在半夜叫老婆名字的七旬老先生

他是肛肠科转来的,术后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听查房医生说是年纪大了,各种功能不是很稳定,最好多观察几天。所谓生老病死,年纪大了也是一种病,一种随时爆发都会牵动生死的大病。

这位老先生说话有点口齿不清,有时候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咿咿呀呀老半天还是表达不清,只能靠写。是的,在这里的病人如果说不出话或者表达不了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跟护士要纸和笔写出来的。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才写出一个“水”字,但是护士立马就会意并拒绝他了,“现在还不能喝水噢老先生”,他吧唧吧唧地弄着嘴巴。没过一会儿他又写了一个“饭”,护士说,已经给你打过营养液了噢老先生。后来又多了“屎”“尿”“痛”“睡”等等字样,每次护士都会念出来跟他确认一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先生写的字歪歪扭扭吧。

不过最让护士头疼的是老先生总在半夜叫老婆。那晚不知道是不是在做梦,他一声声地叫着“翠莲”,护士知道这是他老婆的名字,因为他老伴之前在医院照顾过他,只是进了ICU几天没见,老先生大概是想念老婆了。老先生不单纯是叫,是带着一种地方唱腔似的,“翠莲——”像一首曲的高潮部分,声音悲怆,感情充沛。人的一生,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能够遇到一个陪伴到七旬的老伴真是不容易,突然地我就不羡慕年轻小情侣们的山盟海誓,我羡慕这老先生的一声声真挚的“翠莲”。

在ICU的这十天,每天的病人来来去去,床位空了没过半个小时就有人补上来,我见证了太多了痛苦与感动的事情,它们就像我的心率曲线,低下去的是痛苦与绝望,高起来的是感动与期盼。作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病人,我们没有进行过交谈,我们在观望着彼此的命运,我们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从ICU出来后,往后余生再有天大的困难都没那么害怕,就像一句流行语说的:除了生死,其它都算擦伤。

《我在ICU的十天:除了生死,其它都算擦伤》 文 | 读者:静子

#如何快速有效地说服他人#
1、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育儿文章发在某平台,被编辑收录了,但是没有推首页。可我觉得自己写得还算不错,为什么连首页都上不了呢?
于是勾搭了一下编辑,咨询是文笔的问题还是文章内容本身不合适。
他跟我说了很多,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大家都是听着大道理长大的,在阅读中大家更相信自己推断出来的道理,而不是被别人灌输进脑海中的思想。
那一刻有点顿悟,又有点迷茫。
想起柏拉图说过的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人们更喜欢在故事中体验感动,而不是在论说中记住道理。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我更喜欢写的文章是议论文、散文,用我缜密而细碎的逻辑,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我心中美丽的大厦。
可我知道,很多时候,这在别人看来,只是空中楼阁。因为我没有用一种更平实和接地气的方式与读者建立亲切的联系。
当我拿到美国作家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时,我才恍然大悟。尽管已经读过作者写的另一本书《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发更多更深刻,它甚至帮助我这个丝毫不会讲故事的人,发掘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我从未想过去影响谁,但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知道自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那么如何将这种影响发挥得更好、如何引领他们做更好的事情呢?《故事思维》这本书用故事的形式帮助我解决了几个非常大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我说了别人不听;
二是为什么我说了别人听了但不配合;
三是如何去影响别人,取得别人的信任。
而答案,全部都在故事里。真相是,并不是你说得对人家就听你的,而是你说得人家感兴趣,人家才会听下去。
2、故事以不影响的姿态去影响
婆婆每次去逛附近一个小超市,都会刻意回避那些不停地宣传自己的导购。尤其是有些导购一直说:“这个最好了,我们全家都在用,你放心买!”“这个是我们这里的最畅销款,你买到就赚了!”
我不以为然,人家导购也是为了告诉你哪些才是最好的嘛!
婆婆说:那她可以等到我问的时候再跟我说啊,我离她们还有几个过道她们就涌上来推销自己,这么上赶着难道就是因为爱岗敬业?你去看看那些大商场里哪有这样的?
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有道理。有时候越是太热情越是非要引导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内心反而越排斥。
而如果是路边一个老年人挎着一个篮子,装着不多的樱桃,在婆婆走到她身边的时候,不急不忙地介绍说这是自家种的,家里孩子吃不了,就把剩下的卖掉,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
就像《故事思维》这本书中所说的“多疑是人的天性”,而只有那些没有刻意表现出想影响我们的姿态的人,只有那些专注于做自己事情的人,才能够取得我们的信任,想做到这一点,无疑还是要靠故事。
在本书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是如何发挥出巨大作用的。比如能引发我们更多思考,能够用我们的情感影响他人,故事给事实以生命,让人们能够学会不同的解决办法等等。
如果说事实只是一条一条的干货,那么故事就是编织了一个缜密的网,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
3、讲好故事的四个关键要素
究竟如何发挥故事的作用,让我们通过故事与别人进行良性沟通呢?根据《故事思维》这本书的论述,在此提炼出四个关键要素。
(1) 故事灵魂——情感
也许有人觉得讲故事就是一种技巧和策略,只要用上了,就好像一个工具自然发挥出作用一样省时省力。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知。
讲故事的首要一条,就是最自然地表露我们的真诚和内心的情感。此时对方的情感也会得到释放,那么我们的关注点就能够促成合作。这也可以证明,只有我们真正信任的,真正发自内心喜欢的,才能够打动和影响他人。
在这一部分,作者用整整一章的内容来分析对方和我们自己的情感与心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讲故事。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避开情感而去做事情。
(2) 故事内容——自己
重复的广泛性的故事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本书列出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的6个故事,可以取得别人的信任,即:
“我是谁”的故事;
“我为何而来”的故事;
“愿景”的故事;
授人以鱼的故事(“教学”的故事);
将自己经历的故事(“行动价值”的故事);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别人了解我们的信息。很多人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试图影响别人的人都是出于某种功利心,这种功利心会导致他们的利益损失,这是人们出于自我保护树立的天然屏障。
而我们如果想要发挥影响力,就要真诚地介绍我们自己,介绍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和别人建立关联,让别人了解我们信任我们。
(3) 故事呈现——整体
情感是不能用来分析的,就像作者举的一个例子,猫咪很可爱,但我们不能把它把它切成两半来理解它为什么可爱。讲故事同样如此,如果想把故事分解成小片段、分析、再区分优先顺序,那就等于毁了故事。
因此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呈现故事的整体效果。这其中口头语言只能起到15%的作用,我们还要善于运用手势、表情、身体语言、创造故事的感官体验、注意细节和语气、创造虚拟现实、甚至恰如其分地运用沉默等等,自然而然地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
(4) 故事影响——他人
真正的故事思维并不仅仅考验我们讲故事的功力,还包含我们对别人的倾听与理解。如何倾听别人心声、如何去影响那些不情愿、不关心和不积极的人群,本书同样给出了有价值的参考。
而且对于那些“难缠”的人,比如吹毛求疵、愤恨、嫉妒、绝望、冷漠或者贪婪的人,作者认为这都是正常的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造成了别人的抵触心理。我们的影响,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正确而听众错误,影响力是要和听众建立稳固的联系。故事正好可以帮助人们化解这些情绪,促使默契达成。
4、故事性思维是一种生活态度
故事思维的运用是广泛的,可以是一种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发挥影响力的方式,甚至可以是公司领导者的艺术,是一门沟通艺术。在我看来,这更可以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态度。用一种故事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思维,更容易形成自我理解,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联。
白岩松在《白说》一书中提到沟通,曾这样定义“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因此我们很难用简单的逻辑就给一个事物盖棺定论,我们所要做的更可能是一个故事,来解释它的内核与精髓。

《十善》心得分享10-3-27
《文钞》
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
因果报应是自然规律,有什么因得什么果,里面没有人为因素。有人为因素,则有亲疏、远近、好恶、爱恨,有人为的分别和执着。这个不是人为因素,是纯粹自然规律。所以里面没有私情,没有不公平,没有你能想象到的人为问题。
丝毫不爽,是一丝不差的意思。所以说人人平等,真正公正。
堕狱升天,是你作善还是作恶,得到的结果不同。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都是自己搞的,和任何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佛菩萨的干预,没有上帝的干预,没有任何人为在干预。
咱们俗话讲,都是自己招惹的结果,东北人讲,都是你自己做(zuo)的。古书里面讲,都是自作自受。
“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一般说佛有十种名号,这是其中之一。佛慈悲,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一生演说妙法。三十岁开悟,就开始讲经说法,用了四十九年。是故说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当中一定有一个能造万物的造物主。佛教当中没有。佛说人人都是佛,本来是佛,但以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迷了,本性还在,只是一时迷了而已。经过修行,仍然能证得自性,而成佛。佛度众生,首先要他们出离苦海,那就要教导众生改过迁善,改过迁善的最好办法,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因果报应真的是自然规律。你做事之前,要仔细考虑好结果如何,有什么因得什么果,果报不好的不可做,果报理想的可以做。如此作善作恶,你心里是一清二楚,当然要趋吉避凶。不受恶报,即灾祸。永享吉祥,那就要作善。
故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有修行,已经觉悟,起码比起凡夫来说,是觉悟了。他就有能力判断结果好坏,不敢任性,小心谨慎还来不及呢,怎么敢任性呢?结果不善,这种因不敢做,故称菩萨畏因。
众生没有修为,做事都凭情绪,任性冲动,大胆妄为,可事情到了结果的时候,碰巧遇到吉祥还没话说,要是遇到灾祸,那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可是你在做因的时候为什么不小心谨慎呢?这就是觉悟者和没有觉悟者之间的差别。觉悟的人,知道做事要谨慎,先要看看结果能不能承受?不能承受,这事不能干,马上要停下来。
众生没有觉悟,做事不细心,更提不上谨慎。任性冲动,尤其是情绪用事,几乎没有理智,你怎么能不出差错呢。等到结果的时候,才知道不能接受,可是已经晚了,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样看来,菩萨只有善报,吉祥。众生就没有这样好运了,赶上灾祸,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但这件事不是好运,是做事谨慎,用因果判断,这事能不能做。运用因果报应,人们都会吉祥,没有灾祸。
故称因果报应,是趋吉避凶的判断标准。
“此即《书》:‘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积善必有馀庆,积不善必有馀殃之意’”。
儒家的两本古书,都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书》是《尚书》,《易》是《易经》,这说明儒家不简单。
“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
但是儒家讲因果报应,重点在现世和子孙,佛法论因果报应,是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只讲自己,和子孙没有关系。这里面就有差别了。
儒家讲的主体不明确。我做因,说别人得果。应该是我作因,我得果报,我作因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有连带性,连带不能超越主体。这是主体不分明。再者,儒家讲的是一世因果,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今生做因,这一世得果报,来世也能得果报,来世之后,很多世当中,也能得果报。你做事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能不小心谨慎吗?
佛讲因果报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仔细看,这是三世因果,可不简单。前世,今生和来世。因和果,都在自己身上,与别人没关系。即便有关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这才把因果说清楚,说明白。
前世的因,今生得果报,今生的因,来世得果报。从始至终是我一个人,前面因与果,是一件事。后面的因与果,又是一件事,这当中有两件事发生。
今生的果报好,还理想。今生的果报不好,就很难了。可是无论如何,来世不能产生坏果报,这才叫理智,才叫谨慎,也叫“菩萨畏因”。那怎么办呢?今生做的一定要善,来世才可能有善报。
如论如何不能作恶。多困难,挨打受罵都能认可,吃亏上当也能忍受,不再计较,再也不能造恶业了。
懂因果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可真不简单。常说信佛人都信因果,可是信佛人都能这样做到吗?信因果的人多了,你能这样做事情吗?即便口上说能,真到生活当中,可一点也不简单。有一万种理由不想再作善事了。
为什么?害怕吃亏、上当,受不得欺负。

#传统文化##因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天广州地铁“女性车厢”第一天试行!
  • 广州一女生,用一年时间总结的最全广州生活手册,超实用!
  • 《奇葩说》你会送父母去养老院吗?我不会,因为我已经找到了这里
  • 珠海火爆的抹茶馆,现在终于在广州体育西现身啦!!!
  • 在气温高达35°C的广州,不要叫我出门了,除非...
  • 敢跟广州的天空比蓝的,只有它了!
  • 这一次,我把在广州珍藏的面包店掏出来分享给你们
  • 别了家驹24载!我们依旧爱你
  • 今天在广州地铁发生了令人感人的一幕,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
  • 天河的这家小龙虾店,不宜常去
  • 最新最权威!广州地铁官方首尾班车时刻表,赶紧收藏!
  • 中国有嘻哈,你有freestyle吗?
  • 广州这家明星火锅店,竟然免费狂送超人气明星肥牛、千层肚、午餐肉.....
  • 火了,广州最新版使用说明书,正宗广州人都不知道!
  • 看你嘴角沾酱的样子,就知它有多好吃
  • 【干杯】嘿,你的少女心需要充电了!
  • 快来吃我的豆腐呀!
  • 【干杯】如何用粉红色拯救世界?
  • 【听饭】很久以前,有个幸福牌可乐……
  • 夏天没几杯续命的冷饮,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