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
儒家传统文化中,
琴居最首,
堪为儒家重器。

瑶琴
相传,伏羲见凤凰栖于梧桐,
引来百鸟朝凤而鸣,
便叩拜桐树后,
命人伐桐而归,
以做雅乐。
伏羲按33天之数,
将桐树截成三段。
他用手去叩试,
仔细分辩桐树的声音。
发现上段太清,
下段太浊,
唯有中间一段清浊相济。
就很高兴的取中段来用。

然后伏羲择良辰吉日,
按照:周天、四时八节、两仪、五行和五音,
制作出古琴初步的样子,
并按照自己所见到的百鸟朝凤的情景,
编《驾辩》,供上古之人弹唱。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
调来伏羲所创的乐器现场弹奏。
众天神觉得乐器的声音好听,
造型独特,
根据其来历为其命名:“琴”。
又是第一次在瑶池见到这样的新物件,
遂称:“瑶琴”。

七弦琴
伏羲最初造琴,
只有一根弦,
长七尺二寸。
虞舜改为五弦;
文王囚于羑里,
思念其子伯邑考,
加一根弦,是为“文弦”;
武王伐纣,
加一根弦,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从取材到制作,
都暗含很多玄机,
也是上古时期,
部落族人的原始的先天智慧。
所以,直到今天,
文人们心中,
仍以“好琴音”为“好古心”。
爱的就是琴的天真,
是真情流露,
心与自然相应之音。

爱琴如命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
他这样解释六一之名:
吾家藏书一万卷,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
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爱琴如命,
家中专门请了一位琴师,
茶余饭后听琴自娱,
觉得可治百病。
他在送别友人杨志时,
专门“尽琴以别”,

还有了一首诗《送杨志序》,
诗里说:
“吾常有幽忧之疾,
而闲居不能治也。
后学琴于孙友道滋,
受宫音数引,
久而乐之,
不知疾之在体也。”
琴声如药,可医疾病。
所以欧阳修奉劝友人,
无论多忙,
一定不要忘记弹琴。

对文人饮食起居描写详尽的《遵生八笺》,
自然也少不了古琴。
不过,琴在高濂这里,
比较轻松,为的是一种趣味。
挂一张,或偶尔手指那么抚一下,
足可慰心神。

高濂说:
“惟知琴趣,贵得其真。“
琴像一位来自古代的朋友,
家中没有收藏古琴,
就是新琴,也一定要挂一张。
同时要懂得琴的真。
琴里面没有机心,
是语言和文字所不能及的心音,
有天地自然、宇宙清音。

知音

琴被儒家抬到了极高的地位,
嵇康做《琴赋》说: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后来又有了: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更高要求。
宋徽宗《听琴图》,
和仇英《桃源仙境图》,
都是文人听琴的典范。
一人弹,两人听,三人对坐即成众。
琴不是表演的乐器,
没有知音,宁可不谈,
所以“伯牙断琴”。

琴中诗与情

嵇康赴刑前凑一曲《广陵散》,
不知一向主张:
“声音来自于自然本质,
与后天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的他,
在琴声里是,
否有生前最后的悲愤和不平?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使得卓文君可以为之私奔。
后又不嫌其家徒四壁,
回娘家临邛当街开酒肆。
为的就是,
当初“人琴合一”般的情感。
也是: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唐代,有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的心意相通,得琴中真趣;
也有: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的随性天真。
两人在山茶花间对酌,
语言仍有不尽之意。

余兴未了,
何不借琴弹心。
宋代才子苏轼,更是:
“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纹,
其上池铭云:“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
而且他还多次为琴歌填词,
更是做出了关于琴音背后的思考: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不用等临终,现在就已经不退转、已经无量寿了

净土宗的特色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身不退”,“现生不退”的意思是,不用等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才确定不退,现在就已经不退转了。

若依照华严、天台、禅宗、唯识、三论的解释,要到极乐世界以后才有不退转。我们这个法门不是这样,而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现在就已得不退转了,就如《无量寿经》所讲:“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必等待来生往生极乐世界后,不隔时、不隔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的菩萨的身份,是必须等到往生极乐世界才获得?还是现生尚未往生就获得了呢?是“现生不退”──还在娑婆,就预先获得了不退转的身份。因为必定往生,而往生必定是不退的。所以从因来说果,在因地时就说这个果报的话,现在就已经是不退,现在就已经是无量寿了。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所谓“即”就是当下,不隔日,不隔时,从“至心回向”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往生涅槃报土的身份,永不退堕。

就一般了解,须得往生到净土之后才不退转,或者是自力的功夫证悟到初地或七地以上才不退,但现在未到极乐世界就获得不退转了,这是“从果说因”。因为我们必定往生,今生今世必定“顺次生”,下辈子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来,岂不是现在就不退了。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亦即:平生之时,已得往生身份,不待临终之刻;身在娑婆,已得不退转位,不俟往生之后。

我们这个法门是简易殊胜,是现生不退,不退报土,不退涅槃境界,不退成佛之身。

第十一愿当中有两个愿事:第一就是“住正定聚”,第二就是“必至灭度”。这两种利益是到极乐世界才能获得,还是现在就能获得?从昙鸾大师的问答解释中就可以了解。

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意思是说,在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无量贪嗔痴、尘沙烦恼罪业还没有断除时,就已获得终必成就涅槃的身分。所以“涅槃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灭度”是往生后就能够获得。

所谓“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是只要“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就是“上尽一形,乃至临终十声、一声、一念,念其名号”之意)──这个念佛不是只为了现世的福报,或者是为了将来求生人天,都不是,而是“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有了这“回向愿生彼国”的话,“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就获得往生身份了。

在四十八愿当中,乃至在整部《无量寿经》当中,除了说念佛以外,也谈到诸行来迎、也谈到三辈功行,可是,诸行来迎的目的,是要导归念佛必生;三辈功行虽然各有不同,但每一辈都谈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尤其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乃至命终,一念念佛、愿生极乐,当下就往生,就住于不退转的果位,岂不是念佛很殊胜、超越一切、当生成就!

《观无量寿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这在在都在说明依第十八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众生,他就是正定聚不退转菩萨。

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如果能够进入必定成佛、不会退转的地位,这样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佛,也就没有恐惧了,因为既然已入不退转位,总有一天必定会成佛。反之,如果我们还没有进入不退转位,那么即使才高学博,深入经藏,而且精进勇猛,但仍难免心中会存有在多生多劫中可能会在某个因缘下退转的顾虑。因此,菩萨道的各阶位,最重要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欢喜地、不退转地,只要能够进入这个阶位,接下来就只有前进,而绝无退转,这样岂不是必定成佛可期了。

弥陀本愿名号具足万善万德,此万善万德让于称名之人,所以称名愿生之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生成佛之正因正业,于此娑婆世界虽是凡夫,已获不退转决定成佛之果位,将来诞生极乐,自然升进成佛。

现生不退
(一)典据 字意 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十则,在此引用数则经论法语以明。

《大经》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小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字意:“现生”,现在还生存在娑婆世界,尚未到极乐世界。“不退”,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转位”,将来决定成佛之位,不退转成佛之位。“现生不退”,现在娑婆世界即已获得不退转位,不必等到往生极乐世界方才获得。

宗义:弥陀本愿名号具足万善万德,此万善万德让于称名之人,所以称名愿生之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生成佛之正因正业,于此娑婆世界虽是凡夫,已获不退转决定成佛之果位,将来诞生极乐,自然升进成佛。

(二)现生不退 不待往生
不退:亦名“正定聚”,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转位”,将来必定成佛之决定地位,不退转成佛之位。

人有三种:决定不退,名“正定聚”;决定流转,名“邪定聚”;随缘不定,名“不定聚”。

若生弥陀净土,不问圣凡善恶,必定证悟涅槃;故唯有正定聚,无二亦无三。

今,决定往生,心行具足之念佛人,因中说果,亦名正定聚,即是“现生不退”,因为弥陀“摄取不舍”故,临终“佛圣来迎”故,因果“法尔自然”故。其“经证、理证”已于《净土宗特色》(四、现生不退)举出经论释之文,在此略就“经证、理证”并“事证”,作一补充说明。

《大经》释尊于“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第十八愿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小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论何人,一旦愿生彼国,皆能即得往生。此“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即”,是“实时即”或“异时即”?若依龙树菩萨《易行品》之“本愿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及《本愿偈》言: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便可一目了然,“即得往生”之“即”是“实时即”,非“异时即”。换言之,就是“现生之时”,“即”已“住不退转”,此谓之“现生不退”。故“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已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身份。

《易行品》又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或言“即时”,或言“此身”,此即“现生不退”之理。

又,若以《小经》之经文佐证,亦甚为明确,经言: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欲生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之经文,便可明知:愿生称名之念佛人,现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即已获得正定聚不退转之果位,不等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是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下卷亦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凡欲成佛道,必须发心励行,生生世世,愿心坚固,正见不失,历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如是愿行圆满,方得佛果;而此乃自力难行道,佛言“末法时 中,罕一得者”。然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之时,“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大经》)。此功德之宝,皆在六字洪名之“南无阿弥 陀佛”之中。故此名号,万善具足,万行圆备;是万德所归,即是万德结晶,具足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功德,能令称名愿生之念佛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 生成佛的正因正业,此即佛言“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之意。是故“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必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而且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从因说 果,因既已完成,果亦自然决定故。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莲花,现其色相;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

是故,心行相续,业成不退。(转载)

【传灯法师:净土法语】

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谓速出生死之玄关,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凡修行,求出离生死,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务自修,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远,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门兴焉。此之法门,经论发明,其品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可谓言言阐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弥陀之妙法。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而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历尘境之粗强。险难恶道,无处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之所诫,在我辈之当遵。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铋,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自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又问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净土之念,必能轻于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若去无志而独言有志,则爱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爱而不一。两者功夫,初无间然。又问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为之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夫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大要有二。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也。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具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修之,无非净土助行。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于历缘对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之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其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想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苦。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苦。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其乐无央。凡是所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于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所发之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长途修忏课诵,古德所立回向发愿之文。别则各随自己之意所立。广如四弘,上求下化。狭如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要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自立。大率所发之愿,宜别不宜通。通恐随人语转,而自无绳准。别则自己标心,克志进取。若能随通文而生决志,此则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久生滥漫,此则别亦成通。又宜广而不宜狭。广则所发之心大,而所克之果胜。狭则所发之心小,而所获之果劣。宜遍而不宜局。局则标心有限,数数间断于期心。遍则念念要心,刻刻圆成于乐土。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Q:现在下游对于最近一两周上游原料持续涨价的态度如何? A:现在行业内有两种声音,一个是会认为美国的经济,包括全球的经 济会继续恢复,原油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现在
  • 以前的追星也只是追追剧有些好感 自从19年喜欢上了你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星 你的喜怒哀乐会感染到我 看着你开心我就开心 你难过我也难过 2020年最不平凡的一
  • 有思想富有哲理的古诗词百用不厌:赏月我们可以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毕业我们可以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家我们可以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
  • 就是要靠念经、发愿、念佛、布施、放生,要诚心诚意,菩萨绝对能帮助你的,世界上多少事情化险为夷,你只要用心改了,菩萨就会帮你。红螺寺一日游先后约了两个人同游都被放
  • #淮安文化历史[超话]#芦雁画家边寿民边寿民(1684—1752)是清初淮安杰出的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其画风、人品与扬州画派的诸画家相近似,近代黄宾虹称其
  • 这部来源于真人真事的影片是史诗级的最伟大的家庭片。《Hillbilly Elegy》(乡下人的悲歌)是这个颁奖季最好的电影了。
  • #TREASURE[超话]# #TREASURE未来可期# 【图片】210222 treasuremembers更新TME们 我们出道200天了!❣️ 感谢你们
  • 你告诉他,因为你偏要在这薄情世界里,深情地活。容易忘记往事的人,是幸福的。
  • 2五行的属性和归类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动形式和特性各是什么?因此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
  • 每一个经历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使存在配得上所有的最好, 愿所有的日子都是心中期望,深入心随!每一个经历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使存在配得上所有的最好, 愿所有的日子都是
  • 意识产生于大脑神经元细胞网络的连接(被电脉冲通电连接的)在不同功能的神经元细胞内具有各种功能的蛋白质,这些不同的蛋白质吸收特定频率的电脉冲(正电荷,携带正电的钠
  • 四、不要盲目超车、注意路面的行人如果发现前方车辆停靠在右边,千万别盲目超车,因为很可能是它在等让对面来车通过。 雾天雨天行车总结来看就一个字“慢”,雨雾天导致我
  • ”肖肖抿着小嘴摇摇头,“不知道”这三个字轻的几乎听不见王博捏住小兔子肉肉的嫩脸蛋,一字一句地告诉他,“你给我听好了,大摩托是我老婆,手机就是我女朋友,现在你把我
  • 会说很多东西,内容也挺杂的,看完大概也能对我的近况和我这个人有所了解。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中年男性的活动,我倒觉得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抽卡游戏,毕竟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
  • 昨天被迫加了一个不知道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人儿的微信现在还躺在我的好友列表里并且我真的对他充满好奇最近南京的气温让我非常喜欢!!
  • 红色是热烈的颜色,搭配上却不适合大面积的使用。他不禁想到王安石的诗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 4;命局利弊惧全的人,这类人命中有当官的标志,也有牢狱之灾的迹象,象此类人当官就是要奉公守法为好,不能利欲贪心,在命局上此类人一般是官杀重,财星重,但是印星少
  • 多担勿扰~)〔吴亦凡超话等级7级以上〕【至少两首歌曲10张以上的购买】【代言或杂志:至少三种】〔吴亦凡超话相关的超话关注8个〕【附加项:反黑、外网打榜或奶罐【吴
  • 比如大家都说的否极泰来,四季循环,但弱小的比如人死不能复生,有些小企业亏了就不能站起来了,穷人没有一技之能,没有足够的知识也会一直穷,这就是语言的片面性,语言只
  • 正星多的女人,性格慈善为人坚守原则,务实肯干不会异想天开,固守法律清规,胆子较小,喜欢维持现状,所以这类人很少有其它的杂念,更不会有出轨的想法,情感上是一个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