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在前 #救援队员河南抗洪缺席妻子化疗# 】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河南险情不断,全国200多支民间救援队、3000多名队员自发来豫集结。我们今天要特别讲述的,是不远千里、星夜驰援郑州的“曙光救援”的故事。

20日晚上10点,他们连夜向郑州出发

7月20日,郑州暴雨肆虐、险情不断,城区一片汪洋,大面积断电断网,巩义、荥阳、新密等地山洪倾泻而下,沿路树倒屋塌,郑州市及周边县市进入紧急状态……

“丁零零……”21日凌晨0时38分,记者正在郑州报业集团融媒大厅紧张忙碌工作,电话突然响起,“你好,我是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我们正在连夜出发前往郑州的路上,希望你们能帮忙联系一下应急部门,我们的第一支救援队预计早上6点到郑州……”

对方言简意赅。情况紧急,记者立即与在郑州市防汛指挥中心的前方记者联系。很快,由曙光救援队主要负责同志和记者组建的“曙光救援郑州前线对接群”成立了。

就在此时,分散在福建厦门、河北邯郸、山东菏泽、安徽颍上……全国各地的19支曙光救援队紧急“云端”集结,迅速向中部郑州进发。

​“如果我们出不来,请向曙光指挥长求援!”

21日凌晨4时50分,河北邯郸曙光救援队星夜疾驰,首先抵达郑州。根据途中收集的求救信息,他们直接投入救援一线。

“有孕妇羊水破裂,需紧急送往医院!”,队长张坤接到信息后,迅速调转车头,直奔求助点,车辆在积水的路面上破浪前行,直至把孕妇安全送到医院。

天色微明,雨还在下。

大雨中,河北永清、山东菏泽……一支支曙光救援队争分夺秒地到达。截至上午10时20分,已有11支曙光救援队在郑州完成集结。

“巩义米河告急,已到郑州和还未赶到的,立即向巩义进发!”作为此次救援的发起人,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担当了此次郑州暴雨救援的“曙光救援同盟团队总指挥”,紧急集结令通过指挥系统传至各个曙光救援队。

米河镇,郑州巩义的东大门,处在两河交汇之处,中间低洼。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肆虐的洪水,围困了村镇,冲垮了道路、桥梁,大量房屋倒塌,断水、断网、断电,亟需救援。

首批抵达的曙光救援队兵分三路,分别向受灾最为严重的赵岭村、支石村和两河口村出发。

车辆缓慢地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在大雨的冲击下,塌方随时可能发生,“你留在大路上,一旦我们没有出来,你想办法通知指挥长我们所处的位置!”面对不可预测的险情,安徽池州曙光救援队队长章鸿鹏留下一名队员值守,带领其他队员冲入支石村。

而此时,支石村的村民正在焦急地向外界求援!

“老人、孩子、孕妇先走!”章鸿鹏向村民简单了解情况后,迅速在村里展开救援。他们根据村民指引,将地处危险区域的人员一个个救出,并现场与村干部一起,将人员紧急分组,一组由部分村干部带队,轮班值守,一组负责转移老幼妇孺。

“担架,快打开担架!”冷沟村一名90多岁的老人行动不便,救援队立即用担架平稳地将老人转移到临时安置点……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转移,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与时间展开的竞赛中,曙光救援队员的铿锵话语格外令人安慰:

“村民转移完毕!”

“敬老院老人转移完毕!”

…………

21日上午,所有转战至巩义的曙光救援队挺进受灾严重的7个乡镇;当晚,全国已有19支曙光救援队集聚河南,当天完成灾区受伤人员转移17次、转移群众393名。

“等救援一结束,我就回来看爷爷!”

“新乡告急!”

22日中午,章鸿鹏接到新任务,顾不上休息,迅速集结小分队,立即奔赴新乡。

为了保证救援时间,救援队员每天早上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救援中不吃午饭,避免因如厕问题造成“麻烦”……

夜色深沉,在新乡卫辉救援转战途中,经过一处有通讯信号区域时,章鸿鹏看到手机上20多个未接电话提示。想到病危的爷爷,他心里咯噔一下,“但愿不是!”他默默地祈祷,但还是得到了爷爷去世的消息。

这个在风雨中铁一样刚毅的男子,蜷缩在车后座上,痛哭流涕。

虽然,参加郑州救援前,家人曾多次电话告知他爷爷病危,希望他能回来见最后一面;虽然,队友们都劝他不要参加这次救援,但看到新闻中郑州灾情严重、郑州救援刻不容缓,他还是带着内疚奔赴郑州:“等救援一结束,我就回去看爷爷。”

没想到,出发前与爷爷最后的通话,成了最后诀别。

“下一站,新乡市牧野区!”任眼泪横流,这名90后的救援队长继续指挥队员,开往新的救援现场。

“出发前妻子刚做了化疗”

“抚州曙光华队,请报告你们的搜索进展情况,是否需要增援?”

“成武曙光赵队,有一名老人需要转运出村,请你尽快找到!”

7月21日上午,巩义米河镇镇政府大院,曙光救援队调度指挥车上,一条条求助信息在此汇集,一条条救援指令在此发出。

指挥长王刚声音沙哑,一边紧张地收集反馈信息,一边迅速发出救援指令。

速度!速度!速度!

“得知郑州暴雨信息,我们不到十分钟研判,随后紧急集结、分头出发。”王刚告诉记者。自20日晚11时从厦门出发,到22日早上9时,王刚除了在车上眯了一会儿,已经30个小时没有睡觉。记者在巩义救援现场见到他时,王刚疲惫得令人心疼。但电话还在不停地响着,他根本没时间休息。

随后几天,本报记者数次跟随王刚和他的救援队“出征”,对王刚及其的团队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入。

今年45岁的王刚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应急救援志愿者。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四川地震灾区一线。

2014年6月,王刚发起成立厦门曙光救援队,依靠社会捐赠,维持着捉襟见肘的运转。短短几年,执行救援救灾任务3000余起,除了国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一线有王刚的身影;缅甸果敢战争难民救助、尼泊尔地震救援、厄瓜多尔地震救援、柬埔寨排雷等国际救援行动现场也有王刚洒下的汗水。专业、坚毅、拼命是王刚的救援准则,更使他成为圈内的“传奇”。

2016年,救灾任务频繁,经费严重不足,王刚与妻子红豆卖掉了家里两套房子,帮助队伍渡过难关。

“长期奔赴救援一线,你计算帮助过多少人脱离险境?”记者问。王刚摇摇头:“数不清楚!”

看到王刚全身心奔走在救援一线,几乎没有人知道,妻子正在家里期盼着王刚的陪伴——去年,结婚13年的妻子被确诊卵巢癌晚期。王刚妻子患病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向王刚转账捐款,加起来有数十万。王刚全部原路退回,说”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家里还有一套房!”

“你妻子现在情况怎么样?”

“还好。我出发前她刚做了化疗……”

“是什么支撑你们一直从事救援工作?”记者问。

王刚没有正面回答,讲了两个在巩义救援中的小故事——

7月23日,在米河镇发放救灾物资。吃饭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大爷拿着4个鸡蛋硬塞到队员手中,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多吃点!”

7月24日,曙光救援队队员孝玉去巩义市区采购物资。看到孝玉一身曙光救援队服,便利店店主大哥怎么也不肯收钱,也只有一句话:“不能收钱、不能收钱,真心不能收!你们大老远赶来我们河南救援,天天那么辛苦、那么累,我咋能收你们钱呢!”

讲完这两个小故事,王刚微微动容:“我们看到河南老乡都很善良、乐观、坚强,自己受灾了仍继续帮助他人,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教育!”

7月25日,曙光救援队在巩义的救援进入收尾,救援队募捐的发电机已经送到了各镇各村。当晚,断电5天的米河镇各村村委会和安置点亮了起来,灯火如同繁星,点亮了漫长的暗夜。

没有工资、费用自理、聚餐AA制……救援队的“收入”只有百姓的认可

7月23日,记者跟随曙光救援队员一同前往巩义市河洛镇发放救灾物资。

此次运送物资包括2000箱方便面、2000箱矿泉水、1000个家庭保障箱以及1000箱妇女用品,分别发放到河洛镇的源村村、石关村等4个村。

在运送难度最大的源村村,穿越泥泞的道路,救援物资车辆抵达村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村庄已经没有积水,但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车辆无法进入村庄内部。救灾物资只能暂存在村口一村干部家中,然后人力转运至村委。

队员们扛起物资,深一脚浅一脚走向村内。记者也和江西抚顺曙光救援队的周志军攀谈了起来。

“你们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参与救援,一天的工资是多少?”

“没有一分钱工资,都是志愿服务!”周志军说着指了指身上的救援服装:“别看我们身上的衣服都是统一的,那也是自己出钱买的!”

“大家聚餐都是AA制!”另一位队友接过话头。

周志军告诉记者,救援队是在民政局注册的非盈利机构,有着严苛的财务规定,除救援设备和救援经费外,其他任何物资都不能接受捐赠,更不能用来发工资。

“义务救援?不会心里不平衡?”记者追问道。

“不会,加入第一天大家都知道,除了老百姓的认可,什么都没有!”

“那你们靠什么生活?”记者继续追问。

“我们都是兼职的。比如我,在抚州开有酒店。”周志军指着另外几个队员解释:“杨红兵和李文进都是自己做企业的,华俊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王华平在烟草局工作……”

如给人带来希望的“曙光”其名,这就是曙光救援队的故事,也是每一支奋战在一线救援队的故事。他们在灾情爆发时、在群众需要时,放下家庭、工作和安稳的生活,奔向灾情最严重的一线……

在这次郑州特大暴雨中,厦门、邯郸、永清、常州、马鞍山、金乡、成武、抚州、萍乡、龙岩、颖上、南京、池州、嵊州、山西(筹)、淮南等19支队伍共380余人组成的曙光救援同盟在河南开展救援。他们共携带51辆救援车、34艘救援艇,以及众多水域装备、救援装备、医疗装备千里驰援,救援范围涉及郑州,巩义,米河,新乡,卫辉,辉县等六个市级乡镇,52个村庄。10天夜以继日的紧急救援行动,转移被困人员、危重伤员,开展生命搜索营救,发放矿泉水、消毒水、面包、速食产品等救灾物资共数万件……截至7月29日,曙光同盟救援小组共转移受灾群众1327人,紧急采购100台发电机点亮32个受灾村庄。

7月30日凌晨2点16分,接到求助信息的曙光救援队,连夜集结5台车辆、4艘船艇,出动24名队员紧急驰援鹤壁浚县……10天来的不眠不休被他们抛之脑后,在救援的路上继续前行!

后记

正如登上微博热搜的合肥理发师余涛这般,“拿起剪刀是理发师,放下剪刀是英雄”;

正如“兼职”的曙光救援队员这般,“平时是老师、老板、公务员,集结号响就是冲锋在前的勇士”;

据统计,河南这次水灾,共有全国200多支民间救援队、3000多名救援队员紧急驰援,他们的动人故事,这一篇报道实在说不完……

谨以此文,向这些在中原大地上书写抗洪救灾动人故事的各方救援英雄致敬!(正观新闻记者 张子明 谢庆 王战龙)#洞见计划#

【曾亲历河南“758”暴雨,李泽椿院士:讨论“千年一遇”没有意义】近日,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针对最近的“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

李泽椿是46年前“758”河南特大暴雨事件的亲历者。那场暴雨,给李泽椿的预报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后数十年,他参与建立并一步步升级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

以下是他与《中国科学报》的对话:

△ 《中国科学报》: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溃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为惨痛的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气象预报工作者,您怎么看待当时的情况?

△ 李泽椿:当时的预报,我觉得做得不好。我说这个话,没有贬低任何人,因为这个预报就是我们做的。

我那时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组工作。当时国内的天气预报还是靠天气图方法作,所用的基础资料非常少,有的还缺乏观测。例如,我们当时用来接收美国卫星探测图像的设备在那天晚上出了故障,只能等第二天研究人员上班找人来维修。然而就在这一夜,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

灾后,我去河南省气象台做了调研。我问当地工作人员,有没有雷达,有没有观测记录?回答是只有一台雷达,但因为郑州停电,所以没有观测记录。原本气象部门都有备用发电机,但他们又买不到汽油。

你可以看到,当时的预报条件、预报手段、预报能力都是极其欠缺的。

△ 《中国科学报》:时隔46年,我国的天气预报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具体到对暴雨的预报,我们现在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 李泽椿: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稳步提高。

“758”暴雨发生时,全国也没有几台雷达,而我们国家现在有数百部雷达,光河南省就有十几部。当年河南省只有寥寥几个气象站,现在则至少有几千个自动气象站。在资料来源大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大气物理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早已今非昔比。

但暴雨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多样,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对极端性暴雨和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 《中国科学报》:具体到这次“720”河南特大暴雨,我们在预报方面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不足?

△ 李泽椿:大雨到来前一周左右,中国气象局就通过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发现河南会遭遇一次强烈的降水过程。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

自1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10期、橙色预警3期;河南省气象部门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162条;郑州市政府也从19日夜间开始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

那有人就要问,为什么预报了暴雨,还是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我觉得要强调两点:第一,损失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预报做得越好,准备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损失的降低。第二,预报和预警争取来的时间,究竟怎么才能利用好?我们的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思考?我们前期的宣传教育够不够?红色预警发送后,从管理者到老百姓,大家有没有足够的警觉性,知不知道该做什么?

另外,每一次灾害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河南暴雨,“758”暴雨是冲垮了水库大坝,这一次是降水产生大水涌入了城市。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体地对待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就像现在提倡的“精准医疗”个体化一样,“精准防灾”,针对不同灾种个别应对。

△ 《中国科学报》:两次特大暴雨灾害都发生在河南,而且都与台风有关。这里面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是河南的特殊地形导致这里更容易因台风而形成超强降雨?

△ 李泽椿:很多人都问这个,但我觉得这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现在最应该关心的,第一是提高预报和预警的精准度;第二是针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制定好应对策略。至于所谓的“河南规律”,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发篇看起来不错的文章,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做的是,不管这样的暴雨下在中国的哪片土地上,我们都有办法提前预知、正确预警,做好应急对策和管理。

还有就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提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作为一个老气象人,我深知不用说千年百年,就算是几十年前的气象灾害,我们也没有准确详实的记录。

我想我们的精力不要放在这些概念上,还是应该多做一些有用的,实际改进预警准确时效的工作。

△ 《中国科学报》:哪些是有用的工作?

△ 李泽椿:有用的工作,我觉得要兵分两路。其一还是深入机理做好基础研究,继续提升我们的预报水平。我们现在的数值天气预报,中短期以内基本都比较准确了。但10到30天内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国际难题。这个难题要不要解决?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而灾害性的极端天气随时有可能发生,这就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所以另一条路就是具体研究,好好总结探讨每一次暴雨事件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鼓励培养科研型的天气预报人才。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最后,大雨虽然已经停了,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这么多房屋被水泡了,地基一定遭到了损毁,政府有必要对受灾房屋进行及时的逐栋评估、修缮和加固。此外,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工作。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提醒有关部门做好灾后评估和相应的补救工作。

△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名老气象人,关于近期的极端暴雨事件,您还有哪些想要强调的呢?

△ 李泽椿:国家对我们科研人员的要求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国家和人民的紧急需求上。我们做任何研究,先想一想是不是发展国民经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需要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议论和发表没法实际检验的文章!

不要老想着我这个论文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什么地位?这些暴雨是下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是由中国的特殊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跟国外的研究没有可比性。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永远是有没有满足中国老百姓对预报和预警的需求!https://t.cn/A6fd8tzp

【曾亲历河南“758”暴雨,李泽椿院士:讨论“千年一遇”没有意义】近日,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针对最近的“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

李泽椿是46年前“758”河南特大暴雨事件的亲历者。那场暴雨,给李泽椿的预报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后数十年,他参与建立并一步步升级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

以下是他与《中国科学报》的对话:

△ 《中国科学报》: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溃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为惨痛的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气象预报工作者,您怎么看待当时的情况?

△ 李泽椿:当时的预报,我觉得做得不好。我说这个话,没有贬低任何人,因为这个预报就是我们做的。

我那时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组工作。当时国内的天气预报还是靠天气图方法作,所用的基础资料非常少,有的还缺乏观测。例如,我们当时用来接收美国卫星探测图像的设备在那天晚上出了故障,只能等第二天研究人员上班找人来维修。然而就在这一夜,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

灾后,我去河南省气象台做了调研。我问当地工作人员,有没有雷达,有没有观测记录?回答是只有一台雷达,但因为郑州停电,所以没有观测记录。原本气象部门都有备用发电机,但他们又买不到汽油。

你可以看到,当时的预报条件、预报手段、预报能力都是极其欠缺的。

△ 《中国科学报》:时隔46年,我国的天气预报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具体到对暴雨的预报,我们现在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 李泽椿: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稳步提高。

“758”暴雨发生时,全国也没有几台雷达,而我们国家现在有数百部雷达,光河南省就有十几部。当年河南省只有寥寥几个气象站,现在则至少有几千个自动气象站。在资料来源大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大气物理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早已今非昔比。

但暴雨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多样,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对极端性暴雨和局地突发性大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 《中国科学报》:具体到这次“720”河南特大暴雨,我们在预报方面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不足?

△ 李泽椿:大雨到来前一周左右,中国气象局就通过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发现河南会遭遇一次强烈的降水过程。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

自1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10期、橙色预警3期;河南省气象部门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162条;郑州市政府也从19日夜间开始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

那有人就要问,为什么预报了暴雨,还是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我觉得要强调两点:第一,损失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预报做得越好,准备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损失的降低。第二,预报和预警争取来的时间,究竟怎么才能利用好?我们的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思考?我们前期的宣传教育够不够?红色预警发送后,从管理者到老百姓,大家有没有足够的警觉性,知不知道该做什么?

另外,每一次灾害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河南暴雨,“758”暴雨是冲垮了水库大坝,这一次是降水产生大水涌入了城市。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具体地对待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就像现在提倡的“精准医疗”个体化一样,“精准防灾”,针对不同灾种个别应对。

△ 《中国科学报》:两次特大暴雨灾害都发生在河南,而且都与台风有关。这里面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是河南的特殊地形导致这里更容易因台风而形成超强降雨?

△ 李泽椿:很多人都问这个,但我觉得这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现在最应该关心的,第一是提高预报和预警的精准度;第二是针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制定好应对策略。至于所谓的“河南规律”,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发篇看起来不错的文章,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做的是,不管这样的暴雨下在中国的哪片土地上,我们都有办法提前预知、正确预警,做好应急对策和管理。

还有就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提法,我也持保留意见。作为一个老气象人,我深知不用说千年百年,就算是几十年前的气象灾害,我们也没有准确详实的记录。

我想我们的精力不要放在这些概念上,还是应该多做一些有用的,实际改进预警准确时效的工作。

△ 《中国科学报》:哪些是有用的工作?

△ 李泽椿:有用的工作,我觉得要兵分两路。其一还是深入机理做好基础研究,继续提升我们的预报水平。我们现在的数值天气预报,中短期以内基本都比较准确了。但10到30天内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国际难题。这个难题要不要解决?要。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而灾害性的极端天气随时有可能发生,这就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

所以另一条路就是具体研究,好好总结探讨每一次暴雨事件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鼓励培养科研型的天气预报人才。预报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如果他们在面对一手数据时,能针对现实问题即时研究、即时判断,那将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

最后,大雨虽然已经停了,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这么多房屋被水泡了,地基一定遭到了损毁,政府有必要对受灾房屋进行及时的逐栋评估、修缮和加固。此外,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工作。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提醒有关部门做好灾后评估和相应的补救工作。

△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名老气象人,关于近期的极端暴雨事件,您还有哪些想要强调的呢?

△ 李泽椿:国家对我们科研人员的要求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国家和人民的紧急需求上。我们做任何研究,先想一想是不是发展国民经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需要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议论和发表没法实际检验的文章!

不要老想着我这个论文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什么地位?这些暴雨是下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是由中国的特殊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跟国外的研究没有可比性。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永远是有没有满足中国老百姓对预报和预警的需求!https://t.cn/A6fd8tzp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LPR前线军人账号如果不是今天,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两天内,我们就可以宣布: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全境获得解放!当被问及英国政府是否认为俄罗斯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乌
  • 【西南华南有小到中雨 #冷空气又又又来了# 影响内蒙古东北】未来三天,西南地区南部、江南南部、华南大部等地将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大雨。(来源:中国气象局)【西南
  • 这几天梅花都开了,要是明天再画不出来,怕不是真要留张人家的小像: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了。一名年逾五旬的项目经理说,我看到你发会议通知,就头晕眼花,得找个东西
  • ️衣服喻️世间人贪名爱利,但最爱惜自己的肉身。️衣服喻️世间人贪名爱利,但最爱惜自己的肉身。
  • 而在机械部分,随着新车的尾标从老款的T4/T5变成了B4/B5,熟悉沃尔沃产品线的人一定知道了新车在原本的2.0T发动机+8AT变速箱的基础上,还会加上目前流行
  • #茶道[超话]# 诗意生活,还可以:一盏清茶、一缕淡香, 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阳光信用[超话]# [心]#阳光信用# 别叹
  • ⭐️#李宏毅时间倒数遇见你# ⭐#向全世界安利最好的李宏毅# @L李宏毅 ⁽⁽ଘ最̌爱̌李̌宏̌毅̌呀̌ଓ⁾⁾ⒹⒺⒸ ⑱ 日子在不同的空间流逝 想念在不同
  • 活得通透的人 ,没有特别想维持的关系 ,也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走近的人不抗拒 ,离开的人不强留 ,就连吃亏也懒得计较。原话是: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让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我爱笑 爱瞎想易感动 易满足我不优秀 但善良认定的东西就会守候我不喜欢彼此算计因为我懒 所以喜欢简简单单的关系小时候人见人爱,常常听别人夸赞长得漂亮又懂事,所以
  • #股票交流##股市行情#其实我非常理解普通投资者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反复坐过山车被虐得心神不宁的感受,因为我曾经就是这么过来的。当信息神秘的到达你那里的时候,通
  • 北大毕业典礼上恋子说“这是我第一次弹吉他为我的女孩唱写给她的歌,即使我唱的不好弹的不好我也要唱,送给她和我们”综艺采访中恋子说“其实她现在已经是我生活在不可或缺
  • 1微4p9CXM8CPjw哈 国内发货 ARMANI阿玛尼女士挚爱香水Si红色三件套香水礼盒永远屈服于温柔|夏雨荷玫瑰几乎所有的鲜花的养护就好像人生一样一边
  • #鲸鱼与洲喵[超话]#遇见你之后,相信了爱的魔力,以为沉默的等待,终归会有一个归期。以往的人不在 心不在如今的人在 心不在有改变有欣慰便也多了一份期许有些人不是
  • 褶‮纸皱‬上的情书把‮礼婚‬做成展览格调|纯质 、素雅 、大方质感|细密、 自流不止是一场仪式而‮真是‬实的表‮自达‬己年少时‮欢的‬喜,是‮皱褶‬纸条上‮情的
  • [色]店里几款比较火的奶茶的底茶都为锡兰红茶。 团扇韩式冷面,相较于传统冷面还是有一些创新的,味道一如既往的好吃,夏天了来一碗,吃着舒坦。
  • 智利气象局长帕特里西奥乌拉说,凌晨时分,“在红色调的阳光下,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是由火灾产生的烟雾产生的”。心绪,执意要在荒漠上生长,枝枝叶叶都是泛黄的情意,而
  • 趁着古镇未变,生活未改,去看看,去瞧瞧,去感受一下,趁着她原汁原味,趁着她像极了我们当年的爱情…… 摄影:贴近生活的细腻光影像电影一样的拍 拍的像电影一样见熊摄
  • 【小岛秀夫称十年前就提出跨平台游玩功能,但不被理解】#夏日浪游计划# 全球知名游戏设计师小岛秀夫29日在推特上与网友互动时表示,他十年前就提出了跨平台游玩功能,
  • 况且你理我和不理我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我又不是狗皮膏药缠着你,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随时说出来,为什么突然说,搞得我很粘人不懂事一样……中间省略吵架环节……后来没过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