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禅话

作者:释明仪

走在修行路上或走在人生路上,要善于了悟“出离法”,善于践行“出离法”,还要善于避免种种苦、种种错、种种盲从。借助于良好的定力和出众的智慧,活得平安健康长寿快乐衣食无忧不缺钱花,就无需为了出离各种忧愁痛苦无助而煞费心机。

出离轮回,不要迷失当下,修行在当下,悟在跟前的生活中或每天的修行中。

修行佛法的路上,贯穿始终的一件事就是践行菩萨道,离开“菩萨道”的践行,不容易成就真正意义上的“转凡成圣”。

出家做僧人荷担如来家业,即是一种菩萨道的践行,佛法僧三宝的振兴和昌盛,必须仰赖着僧宝住持寺庙禅院这样一种法相才能得以完成,没有僧宝的佛教即非圆满的佛教。

菩萨道而言,以不同的身份济世利人,也是一种菩萨道的随喜。比如发愿发心做一个好警察、好医生、好军人、好农民、好工人、好老师、好科学家,用自己遵纪守法勤恳智慧的人生来感化苍生勉励人我,这当也是一种菩萨道的践行,也是一种无畏施的随喜。善知识们不蛊惑人心,不动摇人心,不误导生命。善知识们的所作所为,一是个人的修福修慧或成佛大愿,一是帮助或助力别的生命完现一个慈悲善良智慧光明无愚的自我,有的人的所作所为却是在让别人因为自卑或盲从变成一个迷失自我的人。

于修行佛法的路上,既要坚定着于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又要取舍有道的完成一辈子的佛法修行。“七菩提分”中的“择法觉知、精进觉知、舍觉知、除觉知、喜觉知、念觉知、定力觉知”,这七种妙法都是无比让人受益的。

“择法觉知”,指的是要懂得辨别选择,比如谁是真正的善知识,谁是伪善知识,要善于区分辨别,从而于从师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南辕北辙就会让人背道而驰,越下功夫错的越厉害,而“心外求法”也会让人变成看似在勤奋修行佛法、其实是在搞“相似佛法”。

聪明的人善于用心,懂得发愿叫自己于人生路上越来越有智慧、于修行路上越来越能通达“正精进”,而不是修行多年或活了多年始终是一个水平。

修行佛法的人身体要爱护好,身体的健康状况给力,人更容易思维敏捷悟性优良,离开良好的思考能力和较好的“悟性”谈学佛谈修行,很难有皆大欢喜的成就。疲劳无度很容易让人脑力疲软心力萎靡,从而容易被自己错误的境界缠缚或被别人牵制住。一个脑力疲软或心智昏昏的人,很难看懂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弱点缺点,也不容易把来自外界的逆缘违缘看明白看清楚。

《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需破人法二执时,正确的破人法二执”,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也就是佛法中常说的“中道,圆通”。

《金刚经》上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不对的。有人在你附近落水了被你发现,你却还在那打坐或念佛,不知道出离法执想办法救人,这就是执着于“修行”的凡夫相。有人落水了,自己不会游泳,却跳下水救人,这就是执着于“善法”的凡夫相。修行佛法,归根结底就是围绕着慈悲心、智慧般若、定力,在下功夫用功夫。不能是偏重于慈悲心的修行却不重视智慧和定力的修证完善,也不能是偏重于定力却丝毫不用心于慈悲心和智慧的修证完善,也不能是偏重于智慧却丝毫不用心于慈悲心和定力的修证完善。

有的出家人不修行四摄六度中的“布施”一法,也是不好的,虽说法布施第一殊胜,无畏施和钱财物件布施,能让人更方便于体验慈悲心相应菩萨道。僧宝也分圣贤僧和凡夫僧,有的僧人可能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应化身,有的僧人只是芸芸众生通过多生多世的修福修慧结佛缘得以现僧相做僧宝,修行“布施贫苦、帮助无助”和“供僧”不仅是居士应当为、也是僧众应当为。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三法印”,无常二字好懂,然而佛说“无常法“主要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迁流变化生住异灭着,并非有意特指受苦或悲剧性的无常,在佛的“无垢识”和“大圆镜智”中是没有众生相的起心动念的。诸法无我”讲的并不是叫大家放弃自我,而是说的众生世界的万有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缘起法”,这种“缘起法”的本身是无我的,也就是常说的“缘起性空”,有些事情讲的是“事在人为”,有些事情是靠“佛菩萨加持”的。做了一件坏事,是一种缘起法,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贵人帮助及佛菩萨加持,不会一直坏下去错下去,如果由坏变好、这种不好的缘起法就被我们“出离”了。做一件好事,也是一种缘起法,有的人好来好去,结果又变成了坏人,可见好的缘起法也是无自性的,靠自己把握和善缘提携。活成一个不害人害己不自欺欺人的人,保任着一颗慈悲智慧光明恒悟的心如如不动,由“实证”超越纯理论纯信仰,此也可以说是相应《心经》所言“究竟涅槃”。依“法眼”来判定,成佛谓之“究竟涅槃”,或曰“无余涅槃”,然修行路上的每次进步每一种蜕变都可言之为“究竟涅槃”,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于修行路上的不停进步和“示现成佛”自然也是“究竟涅槃”,众生相境界容易只是把圆寂坐化称作涅槃,谓佛圆寂老僧示寂为涅槃也只能是一种方便言语。

所谓寂静,乃是指的修行人证入了“诸法实相”、“法相真如”,内心合于《金刚经》所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境界。通俗来说,一个人修行修出了平常心和大智慧及很好的定力,能够很给力的适应人间生活,能够于人间岁月的生活中巧妙的利人利己自觉觉他,如此则能活出叫烦恼寂灭心境静恬的生命境界。利人利己自觉觉他,不能只看到利人两个字而心头没有利己两个字,也不能只看到利己两个字而心头没有利人两个字,不能只看到觉他看不到自觉两个字,也不能只看到自觉看不到觉他两个字,完全抛弃“中道”很容易搞成形似外道徒心境的修行,佛法博大精深贵在触类旁通返求诸己。

稳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动作,让“身口意”始终利人利己或自觉觉他,这就是大修行人的境界。

结尾做偈子一个如是惭愧云:“人间百花竞芬芳,芸芸佛子证心香,若无愚痴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圆觉经》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第三十一段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为末法众生三次请法大乘教#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维;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圆觉菩萨之“圆觉”是什么意思呢?圆义为一切圆满、觉义为三种觉悟,三种觉悟具摄一切圆满,意思必须是三觉圆满、才能称名圆觉。三觉圆满是指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觉行圆满。其义为:
1、自觉圆满:自觉者能觉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一切事理。了知一切诸法常与无常之义,悟入自性真空,明白见思二惑所生一切烦恼皆是虚妄。用四谛法断妄证真,功成妙智,道证圆通,成就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至此故名自觉圆满。
2、觉他圆满:觉他者在自觉圆满的基础上,于诸众生,生无缘大慈,视众生如父如母、如子如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平等救度一切苦恼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离生死之苦、得涅槃之乐,成就地上菩萨,至此故名觉他圆满。
3、觉行圆满:觉行者在自觉圆满、觉他圆满的基础上,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烦恼障、所知障,令三惑二障净尽无余。解脱分段及变异两种生死,福德功德具足圆满,位登妙觉,行满果圆,住法于常乐我净,至此故名觉行圆满。
圆觉菩萨的境界具含三觉之义,等同于佛,故名圆觉菩萨。这时,圆觉菩萨在法会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非常恭敬地顶礼佛足,对着佛右绕三匝,又非常虔诚地行长跪礼,起立后再行叉手礼,然后才很有礼貌地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等辈法会大众,广说修行清净圆觉之种种方便法,使我们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都有大增益。
圆觉菩萨对佛说:世尊!我等法会大众听佛开示后,而今已得开悟,悟入了佛知佛见,离成佛也就一步之遥,已不足为虑,但是,如果在佛涅槃后,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渐远,有失教化,没有开悟的人,又想求证圆觉,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安居?他们在修此圆觉清静境界时,此圆觉中有三种净观法,又当以何为首选?
就这两个问题,惟愿大慈大悲的如来,能为诸多的法会大众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施予大饶益,圆觉菩萨说完这些话后,又非常恭敬地对佛行五体投地礼,像这样终而复始,连续三次而请法。
这时世尊告诉圆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这些大菩萨能问于如来如是这样的修行方便法,以大饶益施予诸多的众生,你而今应当认真地听,我应当为你们说。此时圆觉菩萨听到世尊同意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非常高兴,奉教欢喜,与诸多的法会大众一起,静静地默然而听。
世尊对圆觉菩萨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论是生在有佛住世时、或是佛涅槃后、或是末法时期,他们中有诸多的众生本具“大乘性”,能相信诸佛秘密大圆觉心,其中有想修行的人,如果是在“伽蓝”即寺庙里安处徒众;另外由于有因缘关系的事故,不能建立道场,当随缘分思量观察,按我以上所说远离四相的方便法修行;如果是没有其他的因缘,就应该建立道场、就应当立下修行期限。
以上所说“大乘性”出自《杂集论》十一卷:是说诸法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性。即: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名境大性。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之广大法行,故名行大性。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补特伽罗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为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若能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即具般若智,故名智大性。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之行,心无疲厌,砥砺前行,故名精进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两自在,以方便善巧法,随缘化度一切众生,故名方便善巧大性。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无量无数功德福德,故名证得大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造大乘业、修大乘法,示现一切成就菩提,建立广大诸多佛事,故名业大性。
“伽蓝”来自于梵语的音译: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初期的伽蓝以供奉佛陀的建筑为主体构成,而后来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禅宗伽蓝则须具有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即厕所、浴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净、浴室为禁语之所,故总称三默堂。
佛说:身在寺庙中,有想修行的人,又没有其他牵扯的因缘,就应建立道场,立下期限,期限分为三期,其中长期为一百二十天、中期为一百天、下期为八十天。
选定期限后,按选定期限安置好禅修净居,在净居中,如果是生在有佛住世的现在,就应当起“正思维”。正思维出于佛教教义八正道,又名八圣道等,是指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即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之一。
正思维又称正志:是根据四圣谛真理进行思维、分别,确立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至善求道的欲念。正思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培养慈善仁爱心及无害心,以这些为修行的意志和决心,能这样做,即是正思维。
如果是生在佛涅槃后的时期,应当在净居室里安置佛像,心存目想,就是心里面要有佛的存在,眼睛看到佛像就应当想念佛,如此生正忆念,臆想如来还同于常住之日,然后还要悬挂诸多的“幡华”,幡华是指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织有花型的旗子,用途是庄严道场。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日,“稽首”十方诸佛的名字,稽首就是跪拜礼,将头叩到地,再求哀忏悔,就会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二十一日,一向摄念,心不散乱,于此即可安住于道场。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多数时候我并非是真的计较纸片人忠诚与否,我更多是外自我较量,假设我能找到纸片人不那么爱我的证据,我是不是也可以不用越来越爱他。昨天下午开会的时候就有在胡思乱想
  • 国王115-108黄蜂,赫尔特26分5助2断,丹尼斯-史密斯15分7板8助今天NBA常规赛国王客场对阵黄蜂的比赛已经结束。10月26日、27日在长乐城区、首占镇
  • 摸鱼看到年姐的字体 哎呦喂 这几个小鳖字细细长长的 主体赖赖唧唧地缩在一起 而所有撇捺嚣张地乱飞 咱这文化小闭关怎么没改造了年姐这鸟字啊?!我得戴上我的老花镜p
  • 华宝券商ETF的基金经理丰晨成直言,这轮券商股行情来源于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券商板块因其估值低、机构配置水平不高,一旦行情起来弹性也强,是资金愿意博弈抢跑的板块。
  • #淡斑美白# #美白护肤#在家追剧,我需要一款好用的投影仪我这个上班族,每天劳累一天,最期待的就是晚上洗完澡,吃着零食追剧了,所以投影仪必须安排上,可以给我带来
  • #高兴出生第135天# 爸爸今天又走了 回归和妈妈的二人世界 虽然应该表示不舍 可是为什么妈妈忍不住的觉得开心呢[感冒]已经连续三天晚上睡得很不踏实了天气已经开
  • 具体看:确定效应:“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落袋为安心理。具体看:确定效应:“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
  •   2.被执行人为离、退休职工的,可以执行社保机构发放给被执行人的养老金   被执行人应得的养老金应当视为被执行人在第三人处的固定收入,属于其责任财产的范围,
  • 仔细看就知道吴青峰每一首歌的演唱细节处理非常到位而有个人特质,拿最新的〈逃亡〉举例:本来就是一首励志歌,其实正常能拿到四五的名次就算是正常。可是大多数歌手为了竞
  • 二、加强主动健康监测、严格个人健康管理1.新乡市域外来(返)新人员抵新后,7天内主动减少外出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尽量避免到餐饮、超市等公共场所活动,避免参加聚会
  • #应季水果#打开多么生活关键词【柚子】正宗红心蜜柚来报道啦被#宋茜谁都知道我爱你MV# 拿捏到了,mv里神伤的感觉好容易让人共情啊~宋茜的歌声总有一种娓娓道来的
  • 第1站川西药谷·禾茂田园禾茂田园位于G351飞仙关镇三友村,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景点,如果您带着老人和小孩,那么这里更是您的不二选择。“五·一”去
  • 比如曾经腼腆的学生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的这一刻,不想show off但却真的会感动,所以还是放在这里做个纪念吧~树洞一下[太阳] #睫毛嫁接##山茶花睫毛#一直
  • #绮莉婚纱# 最终我们实现了梦想 …在那种稀松平常 … 查无音讯…也无所事事的…平凡无奇的村落…生活的非常平凡无奇…在平凡无奇的地方…欢笑、喜悦、悲伤、我们的每
  • 油痘皮秋冬保姆级护肤思路(敏皮/干皮也能借鉴)还是那句话 教不会你 可以直接取关!如果自己不愿意认真看 认真学看完了还说自己不会 那也请取关————————⭐️
  • 李子柒 螺状元 肖叔叔 好欢螺 只投螺碗 螺满地 柳之味 柳江人家 螺蛳粉~~温柔要有,优惠券但不是妥协,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会失去生活的原动力。如果你
  • 咱就是说这两天坐到腰肌劳损昨晚下着雨四百多公里从学校请了假和老妈赶回外婆家 很久没有回老家了 看到沙发上摆的狗子 头一回打心里觉得老妈也太可爱叭(虽然见面不到2
  • 【情形1】 为了工作互换打卡,虽属违纪但不严重郭兵和李伟军均系公司生产线班长,因工作需要二人时常换班。2021年3月25日,公司决定解聘郜树森,理由是他作为部门
  • ✌✌✌开心 #芙拉小姐#8月份第一批的op因为天气太冷出掉了,这是前几个月出去玩的时候拍的照片,看了看芙拉的返图感觉这一批很多jsk的胸口都翻车了,比如说p5的
  • 辖区有一对老年夫妇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加之使用的是老人机,无法进行健康码打卡,只好向裴红娟求助。这些人在购买手机号和验证码后,注册电商平台获取新人红包,这也就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