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熟了 禅机亦熟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

  这个公案是关于马祖的弟子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的一个故事,我把它大致解释一下。

  法常禅师第一次到马祖门下,问:“如何是佛?”马祖告诉他:“即心即佛。”法常禅师马上就开悟。后来他就离开马祖,到大梅山开法度众生去了。马祖听说法常禅师已经开山了,就派了一个出家僧人去大梅山向法常禅师试探虚实。

  僧人到了大梅山便问:“听说和尚您是曾经参访过马祖,您在马祖门下究竟得到什么了,所以到这里来开山传达法呢?”

  法常禅师回答说:“因为马祖向我说‘即心即佛’,我就到这里开山了。”

  这个僧人又告诉法常禅师说:“你可知道,马祖最近说的佛法又跟过去不一样罗。”

  法常禅师就问:“怎么个不一样啊?”

  僧人回答法常禅师说:“最近马祖又改口说‘非心非佛’了。”

  法常禅师听了以后便给了一个评语说:“这个老头儿真是会迷惑人了,要到那一天才不迷惑人呢?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它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到马祖门下,告诉马祖,他到大梅山见了法常禅师,法常禅师是如此跟他讲的。因此马祖就宣布说:“大众啊!你们知道吗?梅子已经熟了。”

机锋不在字面

  这段公案在禅宗非常有名,因为法常禅师听到马祖说“即心即佛”就开悟,然后就自己做师父接引徒众去了,马祖要试探法常禅师究竟悟到什么程度,所以派了一个弟子去,告诉他上一次讲的是“即心即佛”,你开悟了,现在讲的是“非心非佛”,看看法常禅师有何反应。可是法常禅师不为所动,他说: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听到的还是一句“即心即佛”,所以不管它。

  因此,马祖听了就很赞叹地说:“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山的法常禅师已经成熟了,可以做禅师了。

  听到即心即佛就能开悟,非心非佛就觉得是惑乱人、迷惑人。那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两句话,究竟那个才对?这是个大问题。

  依禅法来讲,“即心即佛”错,而“非心非佛”对;依开悟经验来说,因人而异,听到“即心即佛”可能开悟,听到“非心非佛”也可能开悟,这跟开悟本身并无一定之关系。

  说“即心即佛”就是开悟吗?不一定。诸位!现在我们也念了“即心即佛”诸位开悟了吗?但是法常禅师的确因为听到“即心即佛”就开悟;他悟的是“即心即佛”吗?错!他悟的不是“即心即佛”,只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不要认为开悟就是悟得“即心即佛”的道理。

  那么“非心非佛”又错了吗?如果有人听到这句话而开悟,那是因为这句话帮他的忙,并不是因为懂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开悟,或是悟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道理。这个观念,诸位要了解清楚。

  开悟与文字字面的意思,没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是有关系。所谓没有一定关系,是说“悟”,并不是悟那句话的含意,但的确因那句话而开悟。譬如有人看到树上桃花而开悟,其悟境即是悟得“桃花开”吗?不是!只是因看到桃花开,他就开悟了。又如虚云老和尚,因为在吃茶的时候,茶杯拿在手上,人家倒开水进去,好汤!一不小心,茶杯掉在地上打碎了,因此而开悟。是不是他的悟境就是悟得“茶杯打破了”呢?当然不是,若茶杯打破就能开悟,那给你一个茶杯打打看,你开不开悟?

  祖师们开悟的经验并非就是悟了那个东西,可是当机缘成熟,他的心被一拨一点,突然间就开悟了,不是因为那么一句话,或那个动作,或那个现象使他开悟,而是因为参禅用功的那个人,已经用功到这个程度达个火候,遇到这个情况在他面前发生,他就开悟了,这是禅的悟境。

  昨天台北市发生这样一桩车祸:有一男一女两个人骑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驶,结果摩托车倒下来,两个人的头颅被大卡车压碎不见了,只剩下身体,惨不忍睹。大卡车是谁开的?不知道,已经开走了。听起来真可怜,也很可怕。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这跟开悟看似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讲这个案子?那也是一个案子——无头案。并不是因为骑著摩托车而掉下头来,也不是因为骑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走而头掉下来,更不是因为卡车经过而头掉下来。就是正好碰得巧,碰到一起,头就掉下来被压碎了!我们不能说:“从此以后不能有一男一女,骑著摩托车在慢车道上行驶,否则头就可能被卡车压掉。”每天车祸案子层出不穷,因有各种各样的车祸,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死亡情况。

  开悟,也是一样,不过开悟的人,并没有像如今发生车祸的案件那么多。每天几乎都有人因车祸而死亡,却未听说每天几乎都有人因参禅而开悟。所以这里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并不是这两句话有什么古怪或魔术。“即心即佛”使法常禅师开悟,是因为法常禅师见了马祖,马祖说了这句话。若不是法常禅师见马祖,当时也不会有人因马祖说这句话而开悟。恰到好处,在这个时间,说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开悟啦!

  当然马祖大师能够识得:什么根器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说什么话,就能让他得到开悟的消息。

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的心。佛是什么呢?佛是彻悟、大觉;是自觉、觉他、觉满的意思。什么叫做“觉”?大梦已醒即是觉。大梦又是什么?就是烦恼生死梦。什么是“烦恼生死梦”?就是在烦恼生死之中,把烦恼当成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把生死当成自己旅游的乐园。人在生死中,佛称为苦海。什么是苦海?就是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爱别离苦。在苦中还念念不忘,舍不得这样那样,而所追求的,都是生死环境中的种种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把生死过程中,所遇到的苦因苦果,当成追求的目标,一生又一生,了无已时,那是在做生死苦海的大梦。

  求不到觉得很苦,求到的觉得不稀奇,再换一个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为止。到要死亡的时候,尚觉得有许多事物没有追求到,这种种的舍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还觉得很喜欢这个生死的环境,还觉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著它不放,这叫做“做大梦”。

  “觉”是从生死的梦中醒来,不再追求任何东西。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不为烦恼所困扰,就是觉。不但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他人觉悟,就是自觉、觉他;自己已经彻底觉悟,则是觉满。所以自觉、觉他、觉满,便叫做佛,称做大觉世尊。

  众生的心,本来跟佛的心是相同的,佛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和众生心,是同一个心,佛心就是众生心。为什么说“三无差别”?因为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众生的烦恼心转成清净的佛心;不清净的众生心是烦恼心,清净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与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众生未悟时,此心是睡著的,一旦醒悟过来,则知众生心就是佛心,所以即心即佛没有错。

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我们的心当成佛的心,或不当成佛的心,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认为凡夫有一定的心叫烦恼心,而佛有一定的心叫清净心,那凡夫永远不能成佛。所以“非心”是不要认为有一个心是众生的心,或者是有这么一个心叫做佛的心。即不是佛的心,也不是众生的心,那么有众生也应该有佛罗?没有不变的众生,也没有定相的佛!为什么?因为众生不会永远是众生,如果众生永远不能改变的话,那就没有人能成佛了。众生能成佛,所以众生不是真的;众生的心能变成佛的心,所以众生的心不是真心。如果真有一个众生的心,众生就不能成佛了。反之,亦不能说佛也有一个心,佛亦不是真正有一个什么固定的心,叫做佛的心;成佛之后,法身遍在,即无相也无心。

  所以,众生无常心,否则众生不能成佛;佛也是无心,如果有心,那不是佛,那叫有相、有执著、有我,岂能算是佛。

  那有没有众生呢?没有!为什么?若有固定的众生,这个众生就完了,没有希望成佛了。相同的,如果执著有一个佛,那众生成了佛,就成为永远不变、永恒存在。如果到处都遍在,那就变成泛神论了;永远现佛身,那就变成多神论,而佛教乃是无神论的。因此,佛只有无尽功德,没有固定形象。佛是无相的,处处在,也处处不在,所以叫做如来如去。所以不能讲“有佛”,说“有佛”是毁谤佛。但也不能说“无佛”,否则又成了断灭见的唯物论。因此讲“非心非佛”是对的,因为佛心无相;众生有相,但众生不是真的;有相的佛不是真的佛。佛是无心、无相的,却有其悲智的功德作用,所以说“非心非佛”。

信心十足

  大梅山法常禅师听到了“即心即佛”而开悟,各位现在也听到了,然而你们听到以后却没有开悟。那就是说“即心即佛”这句话,对你们立即的开悟,完全没有用,但也并不等于是句废话。

  再说,马祖去考验法常禅师时,是用“非心非佛”来考验他,结果法常禅师说:“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知道是即心即佛。”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否表示法常禅师执著?牢牢的执著他听到的那句“即心即佛”?不是!请诸位不要中圈套,如果他执著这么一句话,能算开悟吗?其实,他是以平常心来处理这样的一个考验。所谓“平常心”就是:“我当时开悟,就是听到这句话,我的经验是如此,至于马祖大师又说非心非佛,那是他跟另外的人讲,和我没有关系。”所谓惑乱人、迷惑人,意即是说:这个老和尚的花样、手段满多的,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样说,如果头脑不清楚,就跟著被他弄得眼花撩乱;今天讲这个,明天说那个,究竟什么意思啊!没有开悟的人,这样一听就混淆错乱啦!可是马祖大师真的用这两句帮助两种不同的人。法常禅师得到的帮助,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非心非佛”则也许真的帮助了其他的人,然而对法常禅师来讲,他只经验到“即心即佛”。

  为什么马祖说法常禅师“熟”了呢?因为他已经信心十足,已经不受外边眼花撩乱的情况动摇了。法常禅师若非真的开悟,听到马祖又说出另外一句话时,或许会觉得很惊奇,以为他当时听到的、经验到了,可能有问题吗?如果真的如此,他当时就不是真的开悟。由于法常禅师对自己的经验,非常坚决的肯定,所以马祖说他“成熟”了。

一个修出离心的人,不仅仅要厌离三苦,更要厌离自己的业力和烦恼,厌离自己的执著我的我见。这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远离任何增长我执的因素。

单有厌离,没有希求,就会产生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而在灭谛的开示中,本师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诉我们烦恼和业力寂灭后的解脱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果位。这对于修行者是极大的鼓舞。佛陀同时还在道谛中,详细讲说了获得这种解脱境界的真实方法。

对于一个已经对轮回产生了厌离的修行人来说,灭谛中宣说的解脱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动力。而道谛中宣说的法门,则是他最大的依赖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灭、道四谛闻思究竟,产生了闻慧、思慧的人,心中才会产生真正到位的出离心。可以看出,这样的出离心,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向上,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的。

大家要知道,对于现在的修行人来说,在开始修出离心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少欲知足,不对生活提很多的要求。应该减少,直至断除贪求世间八法的名利心。

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那么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得人天善趣的因,而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

在具备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修行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获得无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为出离心是为了要厌离轮回,希求解脱。要知道产生轮回,障碍解脱的那股力量,是来自于我执。因此,要断除我执,必须要证得人无我的空性慧。

大乘要希求的,不是小乘的涅槃,而是消除了能、所对立的无二慧境界。凡夫的生死和小乘的涅槃两个都是边执,还落在观待、对立之中,是不了义的境界。

大乘殊胜正见,就是分别心的本性即是大空性,或者自然本智,因此任何的戏论,任何的客尘和垢障都是出离的对境。

虽然对一般凡夫来说,小乘阿罗汉的出离心非常的伟大,但对于大乘的出离心来说,阿罗汉的出离心太小了,就像没长大的三、四岁小孩一样。大乘菩萨把为自己闻思修看做是自私心理,根本不会在心里生起为自己成佛的念头。

具备了出离心后,大乘的修行者,就要继续扩大心量,生起大乘的世俗菩提心。大乘的菩提心的生起,标志着进入到大乘的资粮道,开始了修行历程。

大家知道母爱很深,生起菩提心的四无量心或七重因果也是对照母爱而引导的。普通人对于其他的众生很难产生出像母爱那样深切的关怀。但是母爱也有缺憾,它本身就充满了执著。母亲只会对自己的孩子投入感情,这样的爱很难转移到其他的孩子身上。这和大悲心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大悲心是对于一切的众生,产生出像母爱那样的悲愍心。而菩提心则更是在这个大悲心基础之上,上求佛果,来度化众生的决心。因此大乘世俗菩提心是非常的深远,非常的厚重。这需要修行者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彻底的改变,并不是随便想想,念诵几段仪轨就能生起的,也不是仅仅通过做一些善事就能拥有的。

大家要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维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束缚,被善恶有漏业所推动,长期沉溺在生死大海之中,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于是生起深深的大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掉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这就已经生起了世俗大菩提心,进入大乘资粮道了。

出离心是进入解脱道的起点。即使佛陀时代那些增上慢的声闻,至少也有真实出离心,也把解脱作为第一目标,在真诚地希求解脱。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反而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时在以顽强的人我见在办事的人,则是没有机会得到解脱的,也不可能在心里生起菩提心来。不具备出离心,表面上也可以做出很多苦行来,但仅仅是行为,不一定说明已经有了相应的认识。要说吃苦,外道也有强烈的厌离和吃苦的精神。因此大家更应该从心里改变自己,让心里产生出相应的功德来。

大乘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众生。走路的时候,心里愿众生能走到顺畅的路,并能最终走到最殊胜的佛道上。

这样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把自己的我执作为给自己制造违缘的最大的敌人。如果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这已经和真实出离心开始相应起来了。另外,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所有普天下众生是自己的家人,并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起心动念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众生的利益,并且认识到要获得佛陀那样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这才已经开始和真实菩提心的要求相应了。

从大乘了义法门中大家能知道,众生本来是像佛陀那样,清净无染,智慧无边的。但是有了无明导致的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后,形成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才遭遇了各种苦难。就像一个大力士,本来力量无穷。但是有了法执和我执,在他肩上凭空增加了大量看似实有的法,这些法份量很重,于是这个大力士就只能背800斤,再加上了人我执,在他肩上又凭空增加了看似实有的自己与许许多多的他人的份量,这些人更加对他形成了束缚,相互增上了烦恼。于是他就只能背80斤了。老实说,凡夫一切众生是被自己的我执和法执给压垮了。

大家觉得菩提心和出离心难以生起,就是因为心里已经被浓厚的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充满了。受此二执的影响,把如幻的显现都看成了实有。把五蕴分成了你、我、他,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各种圆满的果报,而希望别人过得不如自己。如果能对这些对境去掉实执,那么肩上的重担就能卸下,心就具有了力量,大力士的力气就得到解放,就有助于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些世俗发心的生起。能去掉把境界执为实有的这个方法,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经给我们传授了,这就是般若空性慧。

般若的闻慧和思慧能帮助卸掉重担。

以闻思般若而产生的智慧的引导,出离心乃至慈悲心、菩提心都比较容易生起来,而且心里会很轻松,充满了力量。没有我执的人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而且对有意义的事情,生生世世都不会厌倦。

有些人说我很痛苦,其实是心在受苦,这个“我”其实一点也没有出现过。快乐也是同样,说我很开心,其实是心在快乐,从来就没有“我”的一丁点事。般若法门,就是促使大家认识到这个真相,减轻身上的压力的一个殊胜的方法。

其实,般若的力量并不只是在证悟之后才能显现。凡夫在闻思修中以分别心产生的大乘般若正见,就已经能产生克制烦恼的力量。就像前面提到的,闻思般若产生的闻慧和思慧,就能产生认识一切烦恼和压制一切烦恼的力量。而因为闻思的是般若这一高深的法门,因此所能产生的认识和压制烦恼的作用也更加的强大。

这种通过闻思产生的空性正见,就能和世俗的发心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

随着众生根基和意乐的逐渐增上,能接受的法门随之而加深,观察的对象逐渐从外境转向了内心,见解也越来越了义,越来越接近心的本性,产生的加持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

比如,小乘的见解中已经把蕴聚抉择为空性了,但在外境还留有无分微尘,在内心中还留有无分刹那的心识。唯识宗则打破了外境,宣说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观察到了一切遍计法本来空性,圆成实本来就存在。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中观宗中的自空中观将心识进一步抉择为是与大空性无二的清净慧,远离一切戏论。他空中观又是在这个基础上,宣说了万法的本来清净如来藏,一切都不离自然智慧而呈现。

这样可以看出,大乘法门抉择的不是迷乱的显现,也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不是世俗发心的层面,而是清净的基的究竟本性,是大无为法,并且这些都是心的本性。对于这心的本性,部分证悟的是道般若,全部证悟的是果般若。

一切的有情,不管是天人还是地狱众生,不管是圣者还是魔王,都具足佛性。一切众生都本来是佛,都呈现在清净本基的如来藏之中。险恶的轮回、染污的烦恼等等的现象,只是偶尔出现的客尘。如果苦与集并非客尘,如果众生并非本来是佛,那么不说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经过千千万万个三大阿僧祇劫,众生也没有成佛的可能。认识到心的这个本性,这是最了义的皈依,具有这样的见解,就能对救度众生产生强大的勇气和力量,自然就能发下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穷的菩提大愿。

《法华经》三界火宅
(第五十三段)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嘻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世尊说:舍利弗!如果有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区县、一个城乡聚落,住在这里面的有一位“大长者”。什么是大长者呢?大长者在世间必须要具有十德才能被称为大长者,此十德的解释出自于《翻译名义》,即:
1、贵姓:贵姓是指勋戚尊贵、世称门阀之族。“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形成于魏晋时期,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由此可见,贵姓指出生在血统高贵的家庭,如权贵或皇亲国戚之家。
2、位高:位高指位居“九卿”、“丞相”、及权位在“卿相之上的三公宰辅”之位高权重者。
3、大富:大富指珍宝货物丰富多饶,所需具足,财产丰厚,富甲一方,一切充足。
4、威猛:威猛指不怒而威、乐善而猛。威严稳重、为人厚道,重情重义,人所敬畏。
5、智深:智深指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智慧深睿,谋略过人,处事正确。
6、年耆:年耆指年高。年高者为物仪表、阅历丰富、德高望重、为人表率,受人尊重敬仰。
7、行净:行净指持心律己、廉洁奉公,洁身自好。所行如言,言行一致,皆无玷污,为人公道,爱无偏党,清净无染。
8、礼备:礼备指威仪庠序、世所式瞻。意为威仪有序,具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世间礼数,受世人效法瞻仰。
9、上叹:上叹指才德兼备,言行可则,为在上者所叹服。意为才能出众,品德高尚,言必行、行必果,常受到上级或佛菩萨的赞叹。
10、下归:下归指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意为虽有权势,但绝不仗势欺人,而是谦虚谨慎,以仁爱普被于人,令人尊敬信伏而皈其门下。
具足以上十德,名为世间长者。既有世间长者就一定有出世间长者,那么出世间长者是谁呢?出世间长者就是佛,佛也有十德,就是佛的十个果号,即:
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记不住,就慢慢简略为上述十种名号。这十个果号具足慧德圆满、福德圆满,功德圆满等一切圆满。
世间长者有十德,唯欠功德,于世间法中可得;佛之十德,不仅具足世间十德、还具足大法师十德、善知识十德、出世间十德。一切法圆满、一切理圆满、一切义圆满、一切事圆满。世间长者住生死、出世间长者住涅槃,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巨大区别的,但因众生只知世间十德,不知出世间十德,所以常常借此喻彼,用以显现如来大威势,让众生相信如来有能力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在比喻法中,以上说的“大长者”比喻的是“佛”;“国”比喻的是实报庄严土即菩萨净土;“邑”比喻的是方便有余土即声闻缘觉之净土;“聚落”比喻的是凡圣同居土,也就是三界内即净即秽土。此三土名“迹”,迹者,路过之意、不是目的地;佛的无余涅槃,名常寂光净土,这才是目的地。
常寂光净土名“本”、指本来具足、本来就有的如来藏性。《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可见三土为不究竟,还住在因果里;佛土为了义,已超越因果,是真正的净土。
这个大长者,已年迈体衰,但他却拥有无量多的财富,还有很多的田土、宅院、房产,及很多的年轻僮仆。这些“财富、田宅,僮仆”等比喻如来藏中本具之珍宝。何为珍宝呢?能救人慧命即是珍宝,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及八万四千解脱法等。大长者的这个家非常广大,但只有一个进出的门。此“一门”比喻为一乘法;比喻在生死面前,要想彻底摆脱轮回,唯有一乘法为真正的逃生之门。
宅院里有许多的人,一百、二百、乃至五百,都住在里面,这“一至五百”比喻的是五道众生。这里有个问题,佛明明讲的是六道众生,怎么变成五道众生了呢?是这样的,阿修罗生前普遍能修善法,除了地狱道没有以外,在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里都有,所以不再单列,故只称五道、展开了就是六道,并不矛盾。
这里说的“一百”比喻地狱道、“二百”比喻鬼道、“三百”比喻畜生道、“四百”比喻人道、“五百”比喻天道。此比喻五道众生,同住在一个大宅院里,这个大宅院比喻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由于长者年老,力不从心,此大宅院年久失修,厅堂阁楼已出现朽坏,墙壁也开始脱落,屋梁房柱正在腐败,房顶栋梁倾斜,整个大院已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此处:“堂”比喻欲界。“阁”比喻色界、无色界。“朽”比喻三界弊恶无常、终将坏灭。“墙壁”比喻地水火风四大五蕴之身。“柱根腐败”比喻贪求酒色财气、身体多病,生命渐至衰亡。“梁栋”比喻意识。“梁栋倾危”比喻六识心、念念迁流,生灭无常。
此时,大宅院周匝即周围,忽然火起,大火已开始吞噬房屋,一片火海,但这个火,并非真正的火,而是无明欲火,无明欲火虽然看不见,却能烧坏自己的法身慧命,比能烧坏自己色身的明火更可怕,这一点,世人无知,但佛陀却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佛将大宅院比喻为三界,三界内的众生都困在浴火中,因此而喻为“三界火宅。”
三界火宅里的“周匝”火起,周匝有八个方位,比喻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此比喻人身四大被诸苦遍满缠缚。“火”比喻烦恼无明火;“宅”有两个含义,一、比喻三界;二、比喻人体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之身。意为人体五阴之身被因烦恼而起的无明火燃烧,生死随时都在顷刻之间。
长者有很多的儿子,“十个、二十个、三十个”,都在这火宅中。此“十个至三十个”比喻三界内未断生死的三乘修学人,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长者见火从四面而起,非常惊慌恐怕,心里面想:“我见此险情,虽然有本事能够自己出此火宅之门,出去后就可得安全稳定,而我的那些儿子们,他们在火宅内,还在追求功名利禄,乐著于嘻戏玩乐,对大火逼身而毫无知觉,一点也不惊慌恐怕。已经被火逼身的,虽然感到苦痛,但心里并不厌恶此火,还在想着怎样升官发财的事,也没有想求怎样出离火宅的意愿。”佛陀虽然非常担心,但众生却对三界火宅没有风险性的认识,仍旧还在贪享苦中之乐,并没有出离火宅的意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次都是拿外卖就中 学校周边都是中高风险 只要有一个就是全校静默 变异之后的传播方式更是意想不到 到底是哪位小伙伴至今为止还抱有侥幸心理啊[泪][泪] 前几次的
  • ​​​时间是疗伤最好的良药,原谅不了的结果都原谅了;原本要死要活想拥有的东西,现在都不需要了;以为是最好的东西,也觉得不那么好了;以为是最讨厌的事情,也觉得不
  • “我经历过许多美好的事,也有不好的事,但这一切都使我成长,成为今天的我。感谢球迷对我的喜爱,我更愿意以另一种方式来告别,我没想过告别的方式,因为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 人的一生怎样才是幸福我所有的不开心 我所有的遭遇我都可以当作玩笑说出来大家都会哈哈大笑我也会哈哈大笑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情绪调节很好的人其实我只是担任一个丑角没有
  • 我们就这样依偎在一起,我会轻轻的告诉你,小宝贝,我爱你,比永远还要多一天。要是有一天,只和你在一起……那天一定阳光灿烂,天空蔚蓝。
  • 《暗算》第18集安在天改变破译密码的工作方法取得成效,对于陈二湖的成绩,黄依依的态度惹得陈愤然离去。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 是锦婷[允悲](因为我动作最慢)希望旅
  • 日前,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也公布了今年高考各科目的試卷和答案,考生們心裏估計大體也知道自己可能考了多少分。2017年,安徽省高考報名考生49.9萬人,較去年減少
  • 处女座不喜欢一事无成的人,即便你现在生活窘迫,但是有一天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片天地,处女座很希望的是这样的恋人。天秤座喜欢甜美可爱的形象,再加上天秤座也是
  • 这边是典型的北方城市老城区,绿植显得不走心,之前一楼自己改的小院作为违建被清理了,每家自种的花草勉强安慰了一下眼睛。此外,平房上的垃圾堆放较多,入驻小区的物业也
  • 巨蟹座:对方问什么都不说话巨蟹座真的放下了,就不会再跟对方沟通了,尤其是对方问他关于他自己的私人问题是他肯定不会多说什么,无论对方问什么他都不讲话,他会彻底的封
  • 福派 拜尔 力博得 usmile 飞利浦 飞科 奥克斯 千山 罗曼 舒克舒客的 softie 铂瑞 素士 电动牙刷28~~~~~若把爱人,换成梦想,依旧不伤这首
  • “为什么我能够被卯之花队长赋予出使虚圈的任务,正是因为比起九川三席和祢燕副队长,我的能力不仅限于纯粹的医疗,这把刀可以是手术刀,也可以是断头刀,为了无限接近那位
  • 本掌门可以教做手工,可以一起吃糖,可以助人撸猫,可以顺手递台阶,就是有点“愚钝”需要“开导”……你脸红的样子,真的好可爱[色]调戏渊仲秋必定是我游戏最大的乐趣,
  •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
  • そんなある日、想はあることのために紬の家へ向かうが、そこに紬の姿はなく…来源:#DIALOGUE+##稗田宁宁##稗田寧々#ins from neneneneh
  • 不善言辞的他,知道什么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单位应急预备队,面对会议室简单拼凑的床铺,日夜坚守的辛劳,寒风凛冽中的值守,他从不叫苦叫累,
  • 寄件也一样,若希望客户选择你的快递驿站寄件,价格一定要和市场价保持一致或者有优惠。寄件也一样,若希望客户选择你的快递驿站寄件,价格一定要和市场价保持一致或者有优
  • 记·一次部门团建以及杂碎的今天就是说 玩了好多游戏 从刚开始无聊状态后面直接上头 然后第一次在那么多不熟的人面前唱歌我也不懂是哪来的勇气说自己会跳爵士舞然后被
  • 她被评为“最美退役军人”[鼓掌][打call]】11月2日,江津区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哇][哇][哇]转业到江津法院以
  • 价格(参考国际妈咪APP)红旗帜1段900G 236总结这款奶粉总体来说,奶源上,相比进口奶源无优势;在原料上,旗帜全段采用生牛乳配方,新鲜程度较好,这点所占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