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这个生死本来就是虚妄的,但是众生取著实有生死,所以告诉大家,这个生死不是实有的,是虚妄的,只要把生死破了以后,就能证得涅槃。
那么生死本来是虚妄的,能不能跟它相对应谈涅槃啊?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涅槃。生死是虚妄的,所以叫“生死涅槃等空花”,就是这个意思。
把这个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凡有对待的,那都是虚妄的。
一元论就是绝待,二元论就是对待。

根中之性。就是生死涅槃的这个中间到底依什么而一边是生死,一边是涅槃呢?依什么呢?依我们的六根。
六根取著六尘,这就是偏于生死;六根不取六尘,会归一性,好,这个就是涅槃。

它是非空非有。比如说讲这个山河大地,刹那生灭如幻,你说它有没有自性?它没有自性,所以叫非有;那你说它有没有一个似乎如幻的相,似乎是有,所以叫非无。

所以,山河大地非有非无,那这样理解,就是中道了吗?佛法当中讲这个中道,理解的层次很多。那这样讲的话,一切生灭法,它都是什么?当下是非空非有的。

那非空非有,你拿什么来真正契入这种非空非有之中道呢?那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万象的时候,你也不要取著说的这个山河大地是有呀,我们绝大部分是取著是有的。但是有些人一听说缘起如幻,好了,他马上说山河大地是绝对没有的,即使思维当中会取著一个空,取著一个无,这个又不是什么?又没有契入中道。那应该怎么办呢?你只有是什么?不分别,才能真正契入一切法的中道。

那么,这个不分别是什么呢?你不分别之心是什么呢?无分别之心。不分别就是什么?就是根对尘而不取相,是不是这样?

对着尘,我没有取著它是有还是无,这个时候有没有识了?没有识,那是不是还是用的是根啊?所以根当中这种根性,实际上就是识的那种无分别性。

识到底是什么?识是见分取著相分,这个叫生起识啊。识是了别清清楚楚,有取著的,见分取著相分。而不取著了,那就不是识了,你知道吗?那就叫智。

所以说唯识里边叫我们修行的时候,是不是四加行,不就是叫我们见分不要取著相分吗?但是见分彻底不取著相分,不就是证得根本智,无分别智了吗?是不是?那根本智,无分别智,见分不取著相分。

见分是什么?识上面见分不取著相分,没有见相分,哪叫识呀?那叫后得智,根本智离见相,泯然一体。这个还是什么?还是会归我们的根性、心性啊。

那我们的一切相上面的非空非有,必须会归的是什么?无分别智。只要识回归智 ,这个当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根性,就是我们的心性。

那心性本身它是不是中道义呢?心性本身是不是中道义?心性本身当然是中道义,为什么?我们的心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所谓非空非有的一切相只是心性当中的影子而已。所以,真正的彻底的究竟的中道义一定是落实在心性上面的。

心性离一切相,这是不是非有啊?心性,灵然不昧,灵灵不昧,明明历历,遍一切处,这是不是非无啊?所以,心性非有非无,心性当体即是中道。

佛说的佛法从因缘生,究竟的因缘生,是什么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众生起什么样的心,造什么业,那么心性当中就会现起什么样的量,就这么简单。那么,至于说其它的所谓因缘法,那只是比较粗显的一些。

当体即空,就是我们每一刹那在各种因缘之下,所谓各种因缘也是刹那变化的,我们每一刹那都在变化,不要管你骨头变化不变化,血液变化不变化,或者是你眼睛跟哪儿,你说什么距离之内一定是眼睛呢?有没有啊?没有。一定要是当体空啊。

包括说意识,意识是依什么啊?我们学“九缘八七好相邻”,意识,还有意第七末那识,第七末那识还要依什么?有根本依,对吧?有阿赖耶识,好了,有根,有尘,还要依识等等,才生起意识,没错。那根尘,有固定的根,固定的尘吗?有固定的阿赖耶识在那儿不变的吗?这些都叫什么?世间和合粗相啊。

这种因缘,粗显的一些因缘法,没错,它在我们解脱的路上,成佛路上,它可以对某一类众生确实起了破执的作用。但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因缘生啊,就是直接起什么妄想心,相应就现什么境界,是根据你这个妄想心造业,心性当中生起什么?如幻的影子而已。所以,这个时候就叫顿现义,顿现。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知其本因”是什么?这个“本因”,当然会归心性。“随所缘出”是什么东西?要因缘到了,那些刹那如幻的因缘到了,又会生起刹那如幻的法,“循业发现”,对不对?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众生的心,不平啊,所以感得的世间也是不平的。

天台智者大师的实相观

智顗在
《 维摩经略疏 》 中提到 :
   
藏、
通观生、
无生,

入偏真理,
名为真实;

别、
圆观无量、
无作,

入中道佛性,
名为真实。

这句说话基本上是从实相观来区分藏、
通和别、
圆四教。

由于智顗把天台判为圆教,
所以从这里可知他以
「 中道佛性 」
为真实。

即是说,
中道佛性就是他的实相观。

另外,
他又提到 :

解脱者,
即见中道佛性。

证得诸法实相就是解脱,
而解脱即见中道佛性。

可见智顗很清楚地指出了实相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本身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可先分拆为中道和佛性两方面来理解。

中道在原始佛教
《 阿含经 》 中已提到,
而在印度中观学派中有着很大的发挥。

中道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着二边。

二边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性格的两种各走极端的观念,

一种是
「 有 」,

另一种是
「 无 」。

「 有 」
表示绝对的、
实在的有,

即是所谓
「 自性 」 的观念。

自性是指一种独立自在的性格。

说一种事物具有自性,

就是指它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能无条件地自己存在。

这种
「 有 」 的观念
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一个绝对的、
实在的基础。

「 无 」
表示绝对的虚无,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根本上是完全虚无的,
没有任何存在性。

然而,
中道并不是在有和无之间找一个中心点,

而是超越于有和无,
透显出诸法实相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状态。

这种缘起性空的状态既不是自性的有,
也不是完全虚无。

缘起表示诸法都是依因待缘而生起,

既然有因、
有缘,

亦有生起,
所以不是虚无。

性空表示诸法的本质不是绝对的实体,
这即是无自性。

从否定面说,
缘起性空是否定了
「 无 」 和
「 有 」,
即非有非无;

从肯定面说,
就是超越于有和无的对立,
而达致的一种绝对境界。

这就是中道。

至于佛性,
智顗说 :
   
灭者即解脱,
解脱必有其人,
人即法身,
法身不直身。

(《 法华玄义 》)

佛教所说的寂灭,
即是解脱。

所谓解脱,
就是脱离生死轮迴的束缚。

说到解脱,
就必有
「 其人 」,

即是必定有某个东西解脱,
亦就是说解脱必有某个主体。

这个解脱的主体就是
「 法身 」。

法身不是我们这个直立的身体,
根本上亦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这法身是一个精神性的主体,
亦就是佛性。

佛性思想认为,
每个生命体都具有佛性,
而佛性有着两种状态,

即所谓
「 隐名如来藏,
显名法身 」。

当佛性在隐位当中,
即一般凡夫的情况,
佛性未能显现,

这时候称为
「 如来藏 」。

当佛性显露之时,
即觉悟成佛,

就称为
「 法身 」。

无论在隐位或显位,
佛性都是指着一切生命体,

即一切
「 有情 」 的
主体性而言。

智顗认为,
中观学派说中道,
是倾向于强调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却忽略了有情生命的主体性方面,
亦忽略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智顗所说的中道佛性,
不单同时强调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真实状态,

更指出了主体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他在
《 法华玄义 》 提到 :
「 佛性即中道。」

表示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是不相离的。

智顗所说的实相,
就是这种主客统一的境界。

在实相中,
无所谓我,
无所谓法,

一切圆融无碍,
超越了现象界的相对性格。

以上是总的来说智顗的实相观的特点。

若从分析的角度说,
中道佛性可有三方面的性格 :

第一是常住性;
第二是功用性;
第三是具足诸法。

先说中道佛性的常住性。

智顗说 :
   
如来身者,
金刚之体,
即法身常身。

所以喻金刚者,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坚譬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

常住不变。

利喻法身智德,
般若照用之功,
无所不备。

彻至本际譬法身断德,
解脱终穷,
惑障斯断。

(《 维摩经略疏 》)

这里用
「 金刚 」
来比喻法身,
表示法身有如金刚一般,

具有
「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 的特质。

「 体坚 」
表示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害,

常住不变。

相反地,
凡夫在现象界的精神状态则常为妄、
惑所烦扰,

亦为生、
死所束缚。

「 用利 」 指法身的
「 智德 」,

法身具有般若智,
能照见诸法实相。

般若智照见诸法,
跟我们日常认识事物并不一样。

我们日常认识事物,
当中必须经过分别,
才能构成对事物的认识。

所谓
「 分别 」,

是一种对认识对象的处理过程,
当中牵涉到概念化。

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的认识,
已离开了对象自身的真实状态。

而般若智照见诸法,
则是一种无分别的体会。

这种体会没有经过分别过程,
直接达到事物自身,
所以这样能够体会诸法的真实状态。

这样的直观实际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没有主客的区分,
就能够达到直接的体验。

而一般的认识都是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下进行,
不能构成直接的体验。

「 彻至本际 」 指法身的
「 断德 」,
即是断除烦恼障蔽的能力。

「 本际 」
指根本和边际,

意思是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
达到解脱。

中道佛性这种性格,
是就着主体自身方面而说的。

中道佛性的第二种性格是功用性,
这是就着中道佛性显现出来,
对于其他有情发挥的作用而说的。

智顗说 :
   
功论自进,
用论益物。

合字解者,
正语化他。

(《 法华玄义 》)

「 功 」
是指个人的修行、
精进;

「 用 」
是利益于众生。

两字合起来的意思是,
运用自己修行所得的成果去度化众生。

佛性普遍存在于有情的生命之中,
它可发挥出功用,
使个人自己不断精进,
达到修行的成果,

再进一步,
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帮助其他众生获得修行的成果。

智顗以治病来比喻中道佛性度化众生的功用。

治病是医治人们肉体的病痛,
而度化众生则是医治人们精神上的苦痛烦恼。

医治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

知病、
识药和授药。

在治病的过程中,
知病是去了解病痛的根源;

识药是寻找适当的药物,
了解它的药性和功能;

授药是将所需的药物适当地供给病者,
使他的疾病痊癒。

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知病就是要了解苦痛烦恼的根源;

识药是找寻适合个别人的情况的法门;

授药就是运用适当的法门施于个别人身上,
帮助他们克服烦恼,
获得解脱。

这就是中道佛性的功用性。

中道佛性的第三种性格是具足诸法。

智顗说 :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中道之法,
具一切法。

(《 摩诃止观 》)

「 诸法 」
指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众生的生命主体。

「 具足 」
可有两方面意义。

中道佛性是世间事物存在的基础,
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的作用显现为世间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接触的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我们这些生命体。

诸法既然以中道佛性为存在的基础,
自然不能离开中道佛性而存在,
由此可以说中道佛性具足诸法。

第二方面,
中道佛性具足于诸法之中。

世间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所以中道佛性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而中道佛性作为实相,
是整一的存在
( 这当然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
不能分割开来。

它不会部分显现为世间现象,
另一部分不显现。

中道佛性既显现为世间事物,
则离开世间事物就再没有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不能离开诸法之外,
所以它具足于诸法之中。

从以上两方面可见,
在本质上,

世间事物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就是世间事物。

所以,
一草一木无不是中道佛性,
而要体现中道佛性亦不能离开世间事物。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前中言觉心源者。染心之源。谓性净也。又粗相之源。谓生相也。始觉道圆同于本觉。故云究竟。此在佛地。不了其源。始未同本。故云非究竟。此在金刚已还○第二约四相别显中。初三相释前不究竟觉。后一相释上究竟觉。于中有二。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后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前中四相义者。先述大意。后方释文。述意者。此中文意将四相粗细配以寄显返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然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所以知者。若约一刹那心辨者。如下文中明地上菩萨业识之心微细起灭。于中异灭相等岂凡小能知。又如事识之中粗相生住。地上菩萨岂不能知。是故十地已还具有微细四相。于中灭相岂信地能知。故知文意稍异。今以二门略辨。一总明二别说。总者。原夫心性离念。无生无灭。而有无明迷自心体。违寂静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是故由无明风力。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经云。佛性随流成种种味等。又经云。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漂动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此论下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等。今就此义以明四相。既鼓静令动。遂有微着不同先后际异。就彼先际最微名为生相。乃至后际最粗名为灭相。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二别明者。对彼下文约位别分。生相有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谓由无明不觉心动。虽有起灭。而相见未分。以无明力故。转彼净心至此最微。名为生相。甚深微细唯佛所知。下文云。依无明所起识者。乃至唯佛能知故。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及六染中后一。五意中第一。此等并同此生相摄。住相四者。一名转相。谓由无明力。不觉前动相即无动。故转成能见。二名现相。谓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无相。遂令境界妄现。此二及初并在赖耶位中。属不相应心。三名智相。谓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妄起分别染净之相。故云智也。四名相续相。谓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应不断。此二同在分别事识细分之位。属相应心。无明与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犹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下文三细中后二。及六粗中初二。并五意中后四。及六染中中四。此等并同是此住相。言异相二者。一执取相。二计名字相。谓此无明迷前染净违顺之法。更起贪嗔人我见爱。执相计名取着转深。此在事识粗分之位。无明与前住相和合。转彼净心令至此位。行相稍粗散动身口。令其造业。名为异相。下文六粗中中二。及六染中初一。并五意后意识。此等并同是此异相。言灭相一者。名起业相。谓此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定招苦乐二报。故广对诸缘造集诸业。依业受果。灭前异心令堕诸趣。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后际。行相最粗。至此为极。周尽之终。名为灭相。下文六粗中第五相是也。以果报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也。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皆因根本无明之力。故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此论下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此之谓也。虽复从微至着辨四相阶降。然其始终竟无前后。总此四相以为一念。为粗细镕融唯是一心故。故说俱时而有皆无自立也。然未穷源者。随行浅深觉有前后。达心源者。一念四相俱时而知。经云。菩萨知终不知始。唯佛如来始终俱知。始者谓生相也。终者谓余相乃至灭相也。既因无明不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动其心源转至灭相。长眠三界流转六趣。今因本觉不思议熏力起厌求心。又因。真心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以体同用融。领彼闻熏。益性解力。损无明能。渐向心源。始息灭相。终息生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平等平等。无始觉之异。如经所说梦渡河喻等。大意如此○次释文中。约寄四相以别四位。四位之中各有四义。一能观人。二所观相。三观利益。四观分齐。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初位中。如凡人者。是能观人。位在十信也。觉知前念起恶者。明所观相。谓未入十信已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此明觉于灭相义也。能止后念令不起者。辨观利益。前由不觉常起身口恶业。今既觉故能不造恶。止灭相也。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者。结观分齐。能知灭相实是不善。故不造恶。名为虽觉。而犹未知灭相是梦。故云不觉。此但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故云不觉也。问觉异相等亦不觉后。为何不亦立不觉之名。答若据觉前不觉后亦得名不觉。故下文乃至十地皆不觉。若得觉业不觉惑。正名为不觉。即此文也。以觉与惑正酬对故。非于业也。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第二位中。能观人者十解以上三贤菩萨。十解初心名发心住。举此初人等取后位。故云初发意等也。以此菩萨虽留惑故不证人空。然此位菩萨于人空实得自在故。与二乘同位论也。觉于念异者。相所观相。如上所说二种异相分别内外计我我所贪嗔见爱等。此二种人共了知故。明本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异相起诸烦恼。而今渐与智慧相应。从异相梦而得微觉。故云觉于念异也。观利益者。既能觉异相之梦。故彼所梦异相永无所有。故云念无异相也。以舍粗分别执着相者。释成益相。起贪嗔等名粗分别。着违顺境名执着相。以于异相梦觉故能舍之。而犹眠在住相梦中。故名相似觉。即结观分齐也。以此位中菩萨未至证位。二乘不了法空故。云相似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第三位中。能观人者。初地菩萨证法身遍满义。乃至九地悉同证得。皆名法身菩萨也。觉念住者。觉前四种住相。虽知一切法唯是识故。不起心外妄系粗执分别。然出观后。于自心所现法上。犹起染净法执分别。以彼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住相。今与无分别智相应。从住相梦而得觉悟。返照住相竟无所有。故云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也。以离分别粗念相者。显观利益。异前人执及着外境故。今约心但云分别。又异后根本无明生相细念故。云粗念相也。此四种住相中。于初地七地八地九地。各离一相也。下文自当显耳。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故云随分。即结观分齐也。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第四位中。菩萨地尽者。谓十地觉穷故云尽也。此是总举。下二句别明也。方便满足是方便道。一念相应者。是无间道。如对法论云。究竟道者。谓金刚喻定。此有二种。谓方便道摄。及无间道摄。即是此中能观人也。觉心初起者。举所观境。心初起者。明根本无明依觉故迷。动彼静心令起微念。今乃觉知离本觉无不觉。即动心本来寂。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故云心无初相也。前三位中。虽各有所觉。以其动念未尽故。但言念无住相等。今此究竟位中。动念都尽唯一心在。故云心无初相也。离细念者。明观利益。业识动念念中最细。名微细念。谓生相也。此相都尽永无所余。故言远离。远离虚相故。真性即显现。故云见心性也。前三位中。相不尽故不云见性也。前诸位中觉未至源。犹梦生相动彼静心。成业识等起灭不住。今此生相梦尽。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故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究竟觉者。前未至心源。梦念未尽。求灭此动望到彼岸。今既梦念都尽。觉了心源。本不流转。今无始静。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不异本。名究竟觉。即结分齐也○第二引释中有四。初引经。二重释前文。三是故下举不觉之失。四若得下显觉者之得。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初中言能观无念向佛智者。在因地时。虽未离念。能观如此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向佛智。以是证知佛地无念。此是举因望果说也。若引就位通说者。如金光明经言。依诸伏道起事心灭。依法断道依根本心灭。依胜拔道根本心尽。此言诸伏道者。谓三贤位。起事心灭者。即此论中舍粗分别执着相。是异相灭也。法断道者。在法身位。依根本心灭者。犹此论中舍粗念相。即是住相灭也。胜拔道者。金刚喻定。根本心尽者。犹此论中离微细念。是生相尽也。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重释中言又心起者。牒上觉心初起之言。非谓觉时知有初相。故云无初可知。既无初相。何故说言知初相耶。释云。言知初者。即谓无念。譬觉方时。知西即东。更无西相可知。言知西者。谓即东也。觉心之时。知初动念即本来静。故云即无念也。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举失中言是故者。是前无念名为觉故。即显有念不得名觉。以从本来等者。显不觉所以。即金刚已还一切众生未离无始无明之念。故不得觉名。然则前对四相梦之差别故说渐觉。今约无明眠之无异故说不觉。如仁王经言。始从伏忍至顶三昧。照第一义谛。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故。此之谓也。故说无始无明者。结成不觉义也。此显无有染法始于无明。故云无始也。又无明依真。同无元始故也。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下显得中。若至心源得于无念则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故言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生住异灭也。以无念等故者。释成上义。疑云。佛得无念。众生有念。有无悬隔。云何能知也。释云。众生有念。本来无念。佛既得彼无念。无念与念本来平等。故云以无念等故。是故得知也。又释云。以四相念中各即无念故。云以无念等也。是故得无念者。遍知四相念也○自下明始不异本。于中初标次释。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虽始得无念之觉。然其所觉四相本来无起。待何不觉而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下释成上义。以彼四相一心所成。钩锁连注无有前后。离净心外无别自体。无自体故本来平等同一本觉。然未至此位。随其智力前后而觉。未称法故不得同本。今既四相俱时平等。觉知皆无自体。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问四相云何而得俱时。既其俱时。何故上文觉有前后。答上已辨竟。谓唯一梦心四相流转。处梦之士谓为前后。各各随其智力浅深。分分而觉。然大觉之者知梦四相唯一净心无有体性可辨前后。故云俱时无有自立等也。故摄论云。处梦谓经年。悟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此中一刹那者。即谓无念。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解云。以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则不流转。是故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也。又净名经中。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楞伽又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此等经意并明真心随流作染净等法。染净等法本无自体。无自体故唯一真心。是故四相即一真心。不觉即同本觉。故云本来平等同一觉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FCC时尚生活# [给你小心心] #DANNIJO# 是来自纽约的手工饰品品牌,创立者是Danielle Synder和Jodie Snyder这对生长在佛罗
  • 我偷了你的鱼014(小说连载) “小童啊,今天找你来呢,是想跟你聊一下工作的事情。”教导主任把童媛请进了办公室,开门见山。 “主任,我知道,我又被家长投诉了。对
  • 一大兄弟因企业破财失业,想出来搞点生意做求助后推荐隔壁知根知底的档口给他,接手直接挣钱那种。人家老板都答应优惠一两万他回去以后居然考虑纠结差不多一个月,再来问那
  • 杨佩昌:我为何一而再再而三被德国人拒绝? 最近几年,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一直在专心做酒贩子,荒废了学术,也放弃了多年从事的中德交流项目。太多的亲友为我惋惜,认为博
  • #周棋洛[超话]# 某年某月遇见你 第八回[给你小心心] -这一章字数爆了,放不下了… -后续的车可能会有点…猛,我不好意思发在微博上,到时候私发给各位吧[d
  • #肖战最好的你[超话]# 我相信很多小飞侠和我一样在为哥哥的生日屯积分但是我不得不提醒一下,哥哥生日10月5日,超话里面的积分就是每月5日就清零上个月的积分[并
  • P桑 思密达 18岁生日快乐。 和你共处一年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 我总diss你[二哈] 霸占你的狗和猪 偶尔气气你〰每当意见不合时 我就会说“处女座♍
  • 【黄直录】 【47.1】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
  • 皇旸曜雪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 狩宇皇脉三尊之首“雪爵”,刀法精妙,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但具有智谋,对事物有自己的洞见。一袭素雅白净、白衣白发,独钟雪景,并以雪
  • 花田单身相亲1293期,编号:HTG507222 宁波男生,85年,身高176,未婚,自创业,另有投资,年薪百万,有车有房,有个姐姐,银行行长,父母身体健康,家
  • 《好声音》夺冠热门纷纷退赛,实力学员低分出局,节目组仍无声明()[互粉][互粉]#正能量[超话]# #超级话题# 浙江卫视的王牌综艺《中国好声音》播出后,引发了
  • 我踏水而来 愿做你的神明 禁止入内的那片海 湿漉漉的金发 抬头的那一眼惊艳的瞬间 就决定了山茶花抵不过大海 骄傲奔跑但心已被超越 灾难降临才发现无力抵抗
  • #女儿长得太可爱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拥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了~看着她出生,长大,陪她玩儿……每天都仿佛像是和小天使生活在
  • 佐藤聡美ブログ アニサマ2019にシークレットで 放課後ティータイムとして出演しました。 当日会場にいた皆さま! びっくりした?楽しんでくれた?? 出演す
  • 如何正确关注对方? 贪心记里面曾经说过,搞定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清空自己,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 具体到实操环节,应该怎么做,又自有一番门道。 很多人误
  • #黄明昊[超话]# 怎么粉上昊哥的呢?因为我是学生,没有及时看偶练,后来看明星大侦探,昊哥也太帅了!!!是贾四艇吖❤以及后来的贾跳舞、奇幻游乐园!然后就开始刷偶
  • 【WEGOGO超级星期五】中秋专场  #中秋##中秋节##陪你过中秋# 福利1:全场活动门票活动均9️⃣折‼️ 福利2:限时抽取现金红包(图2) (WX内打
  • #7.1 党的生日我的生日 又是一年的生日 ✨ 世上不必费力就可以得到的就是年龄✨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每个阶段 不同的自己和陪伴着的
  • 今天说好不哭,还是很想哭…… 今天不是那么开心……也许是因为我很期待吃这个酸菜鱼,结果吃不到… 怎么回事?半个月了 河源人还没吃完吗 怎么还是那么多人来吃[拜拜
  • 无言是一种境界 无言是一种境界 好辩是一种执着 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 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 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 即便争赢了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