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3+X”专题系列(24)|张东:用坚守诠释责任,用行动践行担当

编者按

2022年3月至5月末,吉大一院开创“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全面提升急诊救治能力,护佑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由“战时”转为“平时”模式后,医护人员继续发挥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筑牢百姓健康防线,助力医院发展。推出吉大一院“3+X”专题系列,在纪念和回顾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肆虐吉林省,本次疫情突发并迅速蔓延多地,令人所料不及,这也是吉大一院建院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吉大一院党委书记吕国悦、院长刘彬高屋建瓴、勇于担当,组织吉大一院人群防群控,全员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前方攻坚战,多批次医护人员开赴吉林、长春多个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展开救治工作;后方保卫战,在疫情防控期间长春市几乎所有医院无法正常开展诊疗工作的情况下,吉大一院在“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框架下,为春城百姓的疾病救治工作中也同样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需要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如何适时调整急危重症患者收治策略,同时又要防止疫情反弹带来的院感风险成为医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01马不停蹄,迅速组建重症综合疗区

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东作为一名多次参加抗疫的“老兵”,带领重症医学科半数以上人员投入了抗疫阻击战中,他先后转战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市465医院,前方抗疫工作结束后未来得及休息,5月16日就返回院内开展相关工作。为响应医院分阶段有序恢复诊疗的号召,需要逐步取消原有内科综合疗区病房,在此阶段,为了使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又能将院感风险降至最低,他向院里主动请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本来就是我们重症人的责任,就让我们来接管吧。”5月23日,他率领重症医学科部分医护人员和院内部分兄弟科室支援的同事,迅速组建了重症综合病房疗区,开放床位40张,作为“灰区”来收治具有潜在风险的急危重症患者。

02快速交接,理清流程通畅收容

5月23日是重症综合病房疗区收治患者的第一天,需要将原有内科重症一疗区、四疗区和五疗区所有重症患者转入重症综合病房疗区,张东同各疗区主任提前研判交接筛选重症患者资料,按照“先重后轻”原则,理清转运流程确保转运安全。全疗区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仅一上午时间就快速交接完成所有重症患者的转运。重症“灰区”的任务是将危重症患者单独隔离救治,并在单独隔离救治满4天或7天病情有所好转、核酸检测持续阴性后方可转至其他疗区。

重症医学科由于原有病房进行升级改造,已搬至麻醉苏醒室临时开展工作1年余。现有的病房为5个大间,每间包括8张床,相较于重症医学科原有配置为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张东同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关宝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5个独立大房间按收入时间间隔做好标识,并采用“换标识不换人”、按入院时间“就近合并”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证急诊患者的收容并减少了因搬运所增加的工作量。每天早交班后,重症综合疗区组织医疗和护理组长召开沟通会,以确保每天有足够床位接收急危重症患者,在医护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做到了“能收尽收”,有效地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的顺利、及时救治。

03践行担当重塑辉煌,重症医学发展未来可期

重症医学科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科室曾在王育珊主任的带领下成为吉大一院首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专科声誉。本次疫情的防控救治工作,吉大一院重症人冲锋一线,守护后方,成为疫情阻击战的主力军,体现了重症人对“博学、厚德、勤勉、和谐”科训的坚守,诠释了重症人的责任与担当。随着原有病房的改造升级工程即将竣工,科室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科室的无私协助下,在科室主任张东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将共同为推动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重塑科室辉煌未来可期。

重症综合病房疗区

重症医学科

张东

策划/医务部 宣传统战办公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之前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想要生活在完全平等的世界里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道理在两个人的恋爱过程中,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平衡的。 之前有一句很流
  • (也可以指定,这样是原价买)看看孩子吧!!
  • 大多数这些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都小于国家公园,这使得它们可以围起来并导致更有效的保护。有40个这样的动物保护区,分布在土耳其的所有地区。
  • @-刘昱晗- 26岁生日快乐上一棒: @阿杰昨天长肉了么下一棒: @嗲系Alpha#梅园赏春正当时#郁金香收尾之周,杜鹃花萌出了尖尖角,有一种迫不及待盛开的欲望
  • 作业肯定要迟交了 我直接摆烂 又能把我怎么样[二哈]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 如果我是戴皇是陶总甚至是鲍老师的话会怎么样但事实上可能也并不会发生什么改变 肯定总是会
  • #TFBOYS[超话]#[微风]#TFBOYS# [心]#2021有啵有你# 『梦回415 』ALL FOR TFBOYS 橙色的黄昏衬托仲夏的心动 三个少年
  • 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情,我远远望了一下,身后还有三十多人在排队,所有人都在关注我们,因为我感受到了这位女士的情绪有些失控,便简单的向她描述了一下我离开的原因,她说
  • 24、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24、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
  • 说起来也是神奇 喜欢上苏打并不是因为大热剧三年A班(我要去补这部剧了)先前就已经看过他的好几部剧 比如民王 校对女孩 dele 看完都没有无感(民王里面甚至觉得
  • 到现在为止,我喜欢你一年了,刚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是因为突然之间刷到你唱歌的视频,当时我还在想是什么人啊,怎么唱歌唱得这么好听,后来我就开始做网上搜索你的资料,知道
  • 为引导长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长者的自我保健意识,3月21日,惠民社工在龙须弄老年活动中心微信群开展“健康相伴 与爱同行”胃炎健康知识线上宣传活动,唤起大家
  • 所以,其实除了耐心等待没啥别的办法[汗]广州使馆真的很准时,3.25刚好是我材料补完第四周祝大家签证顺利!收拾东西出院,隔壁是一对意外怀孕的夫妻(那会儿还没有开
  • 儿子,你的兄弟姐妹和你的父母疯狂地爱着你,我们希望你永远拥有那种调皮的微笑和无限的快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甜蜜。我们非常爱你。
  • 这二十条超级实用干货记得收好  主要步骤有三个:  1,前期操作准备细节;  2,如何选品以及多种变现方式;  3,上架以及排名    二、选品以及多种变现方式
  • #王牌部队#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肖战顾一野#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王牌部队肖战# 我的评分:[
  • 3月13日,她从宁波用顺丰寄了一件行 多地快递停运,顺丰王卫压力大 #无锡新闻#【无锡“助企纾困50条”出台 纾困资金和减税降费规模较去年大幅提升】3月25日,
  • 生日记录接二连三收到宝们的礼物,有的还因为yi情困在路上…昨晚宁宁@摩登兄弟刘宇宁 恰好开了直播,迄今为止最久的一次,陪我跨过了24岁的0点零点的时候几个不能熬
  • “在申报举办地的城市中,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好、发达度高,特别在新产品、新业态的创新和目的地转型升级方面,烟台有突出的亮点。【探寻烟台文旅产业转型新动能】凭借
  • (图源商贸城) #人人爱花草 环境更美好# 【山茶花】又名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阔叶灌木或小乔木。 #一日一花草 看看心情好# 【山茶花】又名茶花,为山茶
  • 公司现有产品12000余种,涵盖了孕妇用医疗器械、初生幼儿家用医疗器械,到家庭养老用医疗器械,其中轮椅、血糖仪、血压计、制氧机、助听器和拐杖助行器六大产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