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法则是超越一切有情的
关于因果酬偿的所依——也就是说因果法则的执行,究竟依凭的是什么呢?
佛教的看法是,因果法则是超越一切有情的,不是任何单一的个人所能操控的。

像在中国禅宗就有一则极为有名的野狐公案,说百丈怀海禅师每次上堂普说开示时,总有一位老人随着大众在下面听法,有一天普说完毕,大众都离去了,却唯有老人留在堂内。

百丈禅师就问他:“你是什么人啊?”那老人回答:“我并不是人,过去世在 迦叶佛时代,我曾住在这百丈山中修行,因为有学人来请问:‘大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中吗?’我当时答复他:‘不落因果。’就因为这一答复,于是我就五百世都堕入畜生道成为一只野狐。如今请和尚您能给一个新的意涵,代为回答这个问题,让我能舍去野狐身,脱免畜生道的恶报。”

这百丈禅师答应他了,说:“好!你问。”那老人就再问了一遍:“大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中吗?”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那老人听了百丈禅师这答话,当下就大悟,立即就礼拜说:“我已脱免野狐身了,就住在百丈山后,冒昧地乞请和尚您用僧人死亡的仪轨,来替我送葬。”

百丈禅师于是命维那击槌告知大众,用斋后要为死亡的僧人送葬。大家听到了都议论纷纷,都想着:“咱们整个寺院上上下下大家都平安,涅槃堂里也没有病人,为什么要为死亡的僧人送葬呢?”用斋后,百丈禅师就带领着大众到百丈山后面的山崖下,用他的柱杖挑出了一只死去的野狐,于是就以埋葬死亡僧人的仪式,加以火化埋葬。

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听法的老人,原来是已经受报了五百生的野狐,无量世以前在 迦叶如来时代出家为僧的时候,被认为是大修行人,当然是有所实证的修行人。那以禅宗的修证来说,至少是已经开悟的修行人。

当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之中吗?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就是认为大修行人永远都不会再落入因果报应中,已经超脱因果了。可是只因为这句话,他就堕入有神通的长寿野狐身中达五百世;后来在百丈禅师座下听法多时,知道百丈禅师可以度得了他,所以征得百丈禅师同意之后,提出以前为人回答错误的同一个问题:“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之中吗?”然后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就是说,大修行人所修行的一切,他的因果一点都不会被蒙昧的。

这野狐听闻了百丈禅师的回答时,就已经知道自己先前所犯的过失。所以在听闻百丈禅师的开示以后,心得决定,改变先前不落因果的邪见为不昧因果,灭除了心中疑惑而离开了过失,因此得以脱离世世的野狐身。

这正是禅宗里极为有名的野狐公案。且先不谈这则公案所要表达禅宗祖师证悟真如实相的意涵。它也说明了佛教禅宗对因果的法则,它的看法还是一样,不论修证的阶位多高,都是不能超越、不能改变因果法则的。
......

像经典中记载着:释迦牟尼佛曾受一位叫阿耆达国王的邀请,到他的国家去结夏安居,却遭到灾荒,五谷稻米都歉收,价格非常昂贵;阿耆达王又受了天魔的迷惑,在王宫里耽着五欲不见宾客;使得 佛陀及五百弟子到了他的国家却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在毘兰邑城外面大树下结夏,持续三个月都是由贩卖马匹的马贩供养,以马吃的麦为食物。

当时弟子就觉得疑惑,世尊是人天至尊,早已经是人天应供了,为什么还会受这吃马麦三个月的苦报呢?于是 世尊就说明了这其中的因缘。
世尊说:在过去非常非常久远以前的一个时劫,有 佛名号为毘婆叶如来,当时有一个大国,国名为盘头越,王城是盘头摩跋城。有一次这 毘婆叶如来与大比丘弟子们游旅到盘头摩跋城,盘头王及大臣、百姓们都来供养 毘婆叶如来以及祂的弟子们,因此如来僧团的饮食、衣服、房舍、汤药四事都无匮乏。

当时在盘头摩跋城里面,还有一位外道婆罗门的修行人,他博览外道典籍及婆罗门戒律,也有五百个弟子。盘头王先去恭敬邀请 毘婆叶如来及诸大弟子来受领供养,如来就默然应许了。国王回到宫中,备办了种种的佳肴美膳,铺设好宴席床座之后,就手执着香炉,长跪来启请 佛前来受供,于是 毘婆叶佛知道说时候已到,就带领着弟子们着衣持钵前往王宫去受供。如来弟子们食用完毕之后就回精舍,并且为生病而未一同前往受供的比丘们携带食物回来。

当经过那外道婆罗门修行人的处所的时候,那婆罗门看到佛弟子们受盘头王供养香美的饮食,心中生起了嫉妒的意念,就说:“世间人真是迷糊,弃舍了甘美的食物,来布施给这些人干什么呢?这些秃头道士们应该只能让他们吃马麦,不应该让他们吃这么香美的佳肴美食。”婆罗门的五百弟子们听了,也都同声赞同,个个说:“没错!没错!”

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故事,说到这里就问弟子们:“你们知道,当时外道婆罗门是谁吗?告诉你们,那就是我的过去生,而婆罗门的五百弟子就是现在我座下的五百大阿罗汉。我当时因为心中生起妒嫉的意念,说:‘毘婆叶如来弟子不应该让他们吃甘美的饮食,正是应该让他们吃喂马的马麦。’而你们五百阿罗汉在当时也都附和婆罗门的说法。

就因为这样的因缘,我和你们大家都曾经经历了地狱的苦恶果报,然后再经过无量无数劫到今生,我释迦牟尼虽然成佛了,但是当时残留的恶因缘,让我和你们此时要在阿耆达王的毘兰邑城外结夏安居九十日,都只能够以马麦为食物,来报偿当时残留的恶业。”

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们之所以九十日吃马麦的因缘,固然是在告诫弟子们要善护心、口,切勿因为瞋恚、憍慢而放恣口行,以免造作久远劫才能弥补、消除的罪业果报;但也说明了,纵使是修证到最高的佛菩提果的 佛陀,都还是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经典中记载 佛陀讲述这种因果关系的事实非常多,其中与佛本身有关的,就像《佛说兴起行经》当中,就记载了舍利弗尊者因为看到 佛仍遭遇如前面所说食马麦等十次的苦难,因而向 佛请问:“世尊无事不见、无事不闻、无事不知,世尊无双比,众恶灭尽、诸善普备,诸天龙神、帝王、臣民、一切众生,皆欲度之。世尊今故现有残缘?”(《佛说兴起行经》卷1)

简单地说,这就是在问 佛说:您已经是众恶灭尽、诸善普备,已经是人天应供、人天至尊了,为什么还会示现这些恶因缘呢?于是 佛陀就娓娓道来,述说了祂最后身成佛所遭受十次苦难事件的宿缘,就称为十事宿缘。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要详细述说这些过往的因缘,无非就如祂在经中告诉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诸天、龙、鬼神、帝王、臣民、一切众生,皆欲度之,尚不免此宿缘,况汝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当护身、口、意。”(《佛说兴起行经》卷2)

就是说:佛如来都已经是人天应供、人天至尊了,尚且不能免除这些宿缘,何况你们这些还未证得究竟佛道、还有愚痴无明的冥顽之人,你们应当要好好约束、保护你们的身、口、意,以免一时造作了恶业,果报难逃!虽然经过无数时劫受无量苦报,到了成佛,都还有残余未尽,要去报偿这最后的宿缘。
......
所以我们说,因果法则是超越一切有情的,不是任何单一的个人所能操控的。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第017集 浅谈因果(中)> 陈正源老师

大程答张载论《定性书》将儒者的无我之境阐发得极明白: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张横渠以外物为累,未能摆脱有小我之境,程颢认为,“定”的意义是指内心的稳定和平静,而不是指拒绝与外物的接触或不产生任何思虑情感。因而“定”的实现不是依靠消灭一切情感,而是让情感顺应物理之当然,不杂有任何个人的执着,这就叫做“情顺万物而无情”,“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后来儒者多用“廓然大公”描述心之本体即由此而来。但程颢当时只论境界,未谈本体。“情顺万物而无情”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

大程子一方面强调“识仁”,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此道与物无关,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提升了仁学的有我之境;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则无我也”的无我之境。他的精神境界与气象表明他真正实践了他自己的思想,达到了“有无一”。

史载二程兄弟饮酒观妓舞,小程低头目不敢视,大程则谈笑自若,他日乃云某眼中有妓,心中无妓,正叔眼中无妓,心中有妓,这正是程颢“物来顺应”、“情顺万物而无情”的具体体现。小程则不悟此,故张载尝言“小程可如颜子,然恐未如颜子之无我”。小程庄整齐肃,然晚年亦有和乐处,《外书》记其语云:“风竹便是感应无心,如人怒我,勿留胸中,须如风动竹。”这可以说是发大程《定性书》之“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之余蕴。

事实上,对佛老境界加以吸收的努力,如果仅表现为实践方面,则二程前的周濂溪、邵康节之学亦早发其端。两人皆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亦兼有佛家影响。《太极图说》、《通书》虽未论及此点,但濂溪的境界在当时已被称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这正是超然自由的境界。他教二程寻孔颜乐处,这个“乐”的境界显然是有无合一之境。

邵雍《观物内外篇》力辨“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康节所说的“观”显然不是认识论之观,而是世界观之观,其意义是指对宇宙人生的觉悟和理解。邵雍算是达到了儒者所谓“胸中无事”的境界,伊川也说“尧夫只是一个不动心,释氏平生只学这个事,将这个做一件大事”。

相比周敦颐、邵雍、程颢向往的人格境界,程颐、朱子代表的是一种偏于严肃主义的境界。“主敬”宗旨的提出可以看做是与周、邵、程的浪漫主义境界的一种补充和限制。

儒家的境界本来是包含有不同的向度或不同层面的,孔子既提倡“克己复礼”的严肃修养,又赞赏“吾与点也”的活泼境界。孟子思想中即有“恻隐之心”的悲悯情怀与救世意愿,又有“不动心”与“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超然态度。就是荀子,虽然偏重于“以道制欲”的檃栝烝娇,亦未尝不提到“治气、养心之术”,提出“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也是荀子最先引证《书经》“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之说,启示了儒学精神性的开展。

这个线索可以追溯到汉以后的文化发展。《大学》一方面提出了“君子必慎其独”,要求君子不欺暗室以诚其意,去不善以着其善;另一方面也充分注意到情感心理和谐的重要意义,如“自慊”代表一种充实、稳定、安宁的心理状态。更有意思的是,《大学》的“正心”并不是指正其不善之心以归于善,而是明白指出“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显然超越了伦理意义上的正心。

同样,《中庸》不仅提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更拈出“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未发正是《大学》正心章所说的心体,即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情绪主体,它着眼的不是意识的善恶,而是情感与心理的平静和谐,前者是伦理意义的,后者是存在意义的。

魏晋时代无情有情的辩论则是在道家文化脉络中这一问题的表现。何晏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钟会述其说。而王弼则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喜怒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圣人超越常人之处,一方面在于圣人具有常人无可企及的理性智慧,另一方面在于圣人具有极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表现为自由自在的情感生活,圣人的感情与情绪既是对外物的自然反应,又不被外物所拘系。很明显,“应物而无累于物”即佛家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程明道“情顺万物而无情”。所谓禅宗的中国化,在一个意义上实即道家化。

后来郭象说“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与佛家“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和儒家“必有事焉而心勿正”及“良知不离于见闻亦不滞于见闻”完全一致,只是各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揭示这同一境界罢了。

#高以翔给每一个探班粉丝送礼物# 去年年底陨落的明星,今天因为生前最后一部剧定档,而又重回大家的视线。我好奇翻了翻他的星盘,注意到了他的金星。

一个人对外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命盘上的那颗金星长相如何。通常来讲,金星落在庙旺星座,没有被邢冲,将会让这个人对外的形象看起来特别完美、讨人喜欢,人缘也好。

高以翔的金星落在天秤座,对金星来说,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位置。金天秤的人,给人最大的外在印象就是:优雅、有教养。很多金星落天秤座的人,长相都是比较好的,为人态度友善,热爱艺术,有着绝佳的外交手腕和协商能力。基本这样的人,不太会有人讨厌,所以人缘经常不错。

再看金星的相位,高以翔的金星还真的没有被任何邢克。月亮与金星形成六分相,这样的人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温和顺从,乐于与人合作。火星与金星形成六分相,火星为金星带来了活力,金星软化了火星的脾气,金火六合的人有着良好的社交技巧,并且很容易成为演艺人员,特别擅长展现自己的魅力,并且容易化天赋为金钱,靠才能赚钱。

金星与海王星六合,这样的人其实有时候会有些讨好型人格,十分注重自己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为了维护形象甚至会刻意去说一些话,或做一些事,为了讨好大众而压抑自己的个性。星盘中有这样配置的人,其实蛮适合做媒体人或公众人物的,因为可以很好地利用性格中的这一点。高以翔的金星与冥王星合相,金冥合相的人,在感情中或多或少会有些坎坷的,但他的感情生活资料不多,因此也不好做过多的猜测。

不得不提一提莉莉丝,这颗小行星可能注意的人不多,不过莉莉丝的情况可以多少反映出盘主的健康。高以翔的盘中,莉莉丝对冲了太阳,太阳主管人的心脏、脊椎等中枢部位,因此心脏问题是很显著的,另外莉莉丝落在白羊座,可能平时也会有些头痛之类的困扰。最后祝愿这位温润如玉、优雅和善的男星可以在天堂得到安息,最后一部作品可以大火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个111岁老人,简单5句话教你活过100岁!一定要看
  • 满分作文,震撼8亿人。。。。。
  • 这张图片里藏着四个字,能看出来的人绝对不一般!
  • 女总裁路边捡垃圾,被老同学瞧不起,结果...
  • 穿裙子打牌,不笑你打我!
  • 奔驰小伙瞧不起卖水果大爷,结果傻眼了!
  • 下雨天,小姨子穿裙子去买菜,笑疯了!
  • 老头调戏妹子,竟然怀孕了!
  • 三个富婆比谁有钱,真会玩!
  • 这婚礼女司仪太流氓了
  • 山沟男子娶两个老婆,看哭多少人…
  • 42岁女人爱上20岁小伙结婚生子,现场一幕感动所有人
  • 夫妻房里正亲热,忽然听到敲门声,结果竟......
  • 儿子脑瘫,丈夫离婚,母亲还没唱完,评委已泪流满面!
  • 媳妇讲夫妻生活,把人能笑死!
  • 婆媳两个生二胎,笑死我了
  • 妻子一天打三份工,老公出场后却看哭全场!
  • ▶点这里↓↓↓↓↓↓
  • 火 车票出事了,快告诉家人!
  • 紧.急.通.知:吃土豆的人,一定要看看,最好的“药”错过就太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