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茶叶链条 催生产业蝶变——四川省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为西北部、东部、南部3个区块,涉及双福镇、符溪镇、高桥镇等9个镇乡,总面积260平方公里,示范园总人口7.36万人,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融合茶叶销售、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采摘体验、茶产品开发为一体,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园内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56家,2020年示范园总产值达182.8亿元,推动峨眉山市成为四川茶叶十强县、千亿川茶核心区。

峨眉山茶“始于西周,发乎于秦汉,盛名唐宋”,近年来,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始终坚持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茶产业链,不断建设优质茶业基地,延伸茶产业链条,完善营销体系,全力塑造品牌,融合一二三产业态,形成“园区+产业+旅游+文化”的成熟园区模式,全茶产业链条已经成熟。实现示范园内农户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1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6%,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农户增收之路。

一、主要亮点

(一)全链条布局茶产业

一是建强优质基地。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聘请陈宗懋院士等30余名专家成立园区专家委员会,建成园区研发中心,科学划分园区“一核一轴三片”区域布局,实施茶叶种植“散改聚”“劣改优”工程,茶园面积2年内从19万亩增至23万亩,亩均产量提高1.5倍,年产鲜叶9万吨,园区标准化生产比重和适度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85.7%和86.9%。二是延伸加工链条。投入3000万元助推园区内456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扩能增产,培育“登尧茶机”成为行业前三,建成国内一流产业加工生产线3条,茶叶加工率从70%提高到100%,年加工干茶2.6万吨、加工增值35%,峨眉山境内农夫山泉开发的茶饮料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三是完善营销体系。积极构建“线下+线上”交易平台,建成大西南茶叶市场,每年举办“春茶交易会”“茶博会”,2020年总签约额达205亿元。依托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与天猫、京东等平台开展线上深度合作,设立特色馆、直营店等,园区村级电商覆盖率达95%,线上交易额比创建初期增长275%,形成“立足大西南、走向全中国、销售上百亿”的营销大格局,茶叶远销非洲、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市场占有率达40%。

(二)全环节塑造茶品牌

一是区域品牌打底。始终坚守匠心品质,维护“峨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美誉,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力打造绿茶为核心,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产品体系,“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32.4亿元,居全国十六、四川第二,入选全国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二是企业品牌引领。出台21项扶持政策,对企业商标注册、品牌提升进行奖补,推动新注册商标54个,形成竹叶青、仙芝竹尖、峨眉雪芽三大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其中竹叶青公司连续11年稳居中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第一,入选“四川名片”。三是新生品牌争鸣。用活全省唯一“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发展试点”政策,协调7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茶叶贷”等信贷产品,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支持新生茶企发展,推动200余家茶企培育新生品牌近千个,榜上有名、三父子等6家茶企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成为行业新锐。

(三)全领域推动茶融合

一是“园区+文化”。融入茶文化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提升,建成茶文化展示中心,举办茶文化培训班210余期,培养茶艺传承人20余名,将茶文化、茶体验、茶之味融为一体,开发“禅芯”茶文化系列“伴手礼”,推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带动就业3700余人。二是“园区+旅游”。制定《产业园茶旅融合实施规划》等10余个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园区公园化、景观化改造,打造“七彩茶枫”“特色茶果”等茶旅融合示范点8个,推出5条精品茶旅路线,按4A级景区标准建设“嘉峨茶谷”,引入国企进行运营维护,串珠成链形成园区百里茶旅融合长廊,“峨眉问茶·万年祈福”成为全国精品茶旅线路,2019年园区入选“中国美丽茶园”。三是“园区+产业”。围绕“一杯茶”产业布局,构建企业、农户等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园内农户聚焦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催生茶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

二、特色政策举措

(一)高标准规划支撑引领示范园科学布局

园区从建设初期就坚持以规划夯基、以规划为“纲”,做到谋定后动、遵循发展规律,增强了助农奔小康的带动力和持续竞争力。一是树牢科学理念。科学确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总体思路,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在充分尊重资源景观完整性、原真性、生态性前提下,坚持合理适度开发,找准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让园区发展既跟得上现代化节奏,又看得见“乡愁”的影子。二是精准功能定位。针对区域不同地理特点,划分出“一核、一轴、三片”,即一个现代资源要素集聚核心区,188公里产业环线,东部、西北部和南部三个茶叶主产区,实现局部差异化功能定位。同步配套制定茶旅融合等10余个专项规划,为区块量身定制发展“组合拳”。三是确保刚性执行。为把蓝图“一绘到底”,园区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及时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问题障碍。同时,将规划执行纳入目标绩效管理,定期督促检查。

(二)多渠道资金支撑激活示范园生命力

通过以政府投资为支点,创新资本金投入、政策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以小投入换来大资本汇聚,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一是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园区整合中央资金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3.3亿元,以及交通、农业农村、水务、文旅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9.1亿元,全部用于强基扩容。二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以财政资金的高效聚合使用为引领,撬动社会资本接续投入,形成拉动效应。对于1000万元中央奖补资金,园区将3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200万元用于折股量化,500万元用于设立风险保障金,以此拉动社会投资1亿元;高效整合使用各类道路改造资金7.6亿元,带动社会基建投资13亿元,充分发挥出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6.3亿元。三是引导群众以劳代资。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以劳代资,不仅降低园区建设成本,也带动示范园建设期间新增近2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三)高水平技术支撑增强示范园持续竞争力

园区始终注重创新引领,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茶农节本增收,科技助农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一是注重技术研发。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园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茶叶机械重点实验室,获发明专利4项、相关专利40项,科研经费投入较创建初期增长4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二是注重技术应用。园区通过搭建“技术创新与推广同步”平台,构建“科研院所+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30个农技小组常年巡回服务域内78个行政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实现茶园亩均节约成本500元以上。三是注重技术培训。采取一站式、订单式培训服务,聘请技术专家深入现场对茶农进行指导,同时针对共性技术瓶颈举办专场培训会,全覆盖“强基提能”。近3年来园区举办技术专场培训会210余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00人、科技示范户1200户。

(四)全领域市场支撑助推示范园产值提升

园区坚持对内抓产业、对外拓市场,深耕专业市场,让茶叶不仅有品相、有卖相,还要卖得出、卖得好。对峨眉大西南茶业市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突出茶叶交易、集散、流通功能,打造专业化、一体化茶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后,大西南茶叶市场入驻茶商100余家、1万余人,分别较建设初期增长1.5倍和2.3倍,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茶交易市场。实施品牌营销、会展营销等战略,建成峨眉山国际茶博中心,每年举办“峨眉山春茶交易会”“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2.5亿元。

三、经验启示

峨眉山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不仅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国字号”创建任务,也让当地居民切身感受到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用本地茶农的话说:“不仅家乡变得更美了,自己的腰包也鼓了,在家种茶有了甜头,生活也有了盼头!”从园区建设发展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富民”的使命

农民始终是园区发展主体,农民强则园区强,农民富则园区富。示范园正是紧紧围绕富农、强农、惠农,做到发展思路围绕农民想、生产要素资源围绕农民配、各项管理服务围绕农民转,处处体现出以农为本。园区建设初期,即明确不搞大拆大建,为当地农民充分预留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尊重农民意愿,宜留则留、宜聚则聚,不搞“集体上楼”“定向安置”,让农民充分享有自主权、决定权。园区不仅100%保留村民原有住房权益和住房用地,也100%保留农民的承包自种茶园,自种茶园面积至今占到茶园总面积的七成。为维护自种茶农收益,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本着自愿原则,对茶农自种茶叶原料以略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强化兜底保障,有效激发茶农种茶积极性,推动茶农更加积极地融入园区、反哺园区,形成良性发展闭环。园区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群众才会逐渐认可园区、亲身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市场化的方向

立足自身优势与对接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把营销重点放在茶叶中高端市场,一方面,练好内功,做好茶品质文章;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市场,做强专业市场,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效应,获得经济效益。园区旗下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峨眉山有机茶等20多个茶品牌享誉国内外,其中“竹叶青”更是位列全国茶企前三名,成为茶叶生产领军企业。

(三)必须始终坚持示范园区的利益联结

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是联结园区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园区发展在于通过利益联结,调动有限资源,实现农户和企业等主体的优势互补。综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让农户从产业链条各环节享受到更多收益,对农户的带动具有根本性和可持续性。

#零陵黄江源:抓实产业致富“四宝” 蹚出“振兴”康庄大道#

(记者 杨情陆 陈涛)目前,乡村旅游正以超预期的规模和速度在强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产业活力。新时代乡村旅游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乡村原生肌理与自然风貌,传承地区特色文化内涵与传统工艺,实现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零陵区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规范、精准对接、运行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发挥“旅游+”产业融合的双效驱动力量,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为乡村经济发展动力提供了新引擎。

景色秀美,怡人村庄

清晨,轻纱般的薄雾浮起在山林之间,黄江源河仿佛仙境飘落的玉带,在黄江源村的翠谷中蜿蜒。

黄江源村位于零陵区邮亭圩镇,出零陵古城往南,沿永连公路约60公里,群山突峙,高耸入云,巍峨壮观……享有“亚洲第一氧吧”之美誉,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境内景点小黄江源旅游风景区、户外徒步风景区、瀑布等在外界已颇有名气,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黄江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避暑胜地、度假首选是外地人给它贴的最闪亮的标签。

来到黄江源,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茂密丛林中掩映着一座座别致的家庭旅馆,风格各异的家庭旅馆与碧水、青山、翠竹融为一体,用“世外桃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12月20日,笔者见到蔡青松的时候,他正带着合作社的社员在青松驿站里商量着明年蜜蜂养殖的事。还有3个多月的时间,明年第一批的蜂蜜就要进入收获阶段,大家商量着是不是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山脚下筑巢引蜂,深山里放养香猪,岩洞中砌池养鲵,黄江河畔营民宿……蔡青松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一大早察看自己的藏香猪、大鲵生长情况,临近中午去村里帮创业村民解决民宿项目情况,下午做蜂蜜抖音推销。一路上,咨询新技术、购买原生态产品、预订民宿包厢的电话不停地打进来,一再打断笔者见缝插针的采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和旅游市场的火热,让在外地多年从事医药行业的蔡青松从中看到了家乡的商机和发展前景。2017年,蔡青松义无反顾投身家乡的农业,他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民宿,自掏资金40余万,以“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的“三改一留”开发模式,开办全村首家四合院风格的青松驿站民宿。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始终对农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在家乡打造成‘乡愁文化’,供城里人在周末和暑假来休闲娱乐。”蔡青松介绍,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青松驿站民宿建成后,很快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来。“从一开始生意就很火爆,每逢节假日,游客还需提前一两个礼拜预订房间。”生意好了,蔡青松一家人和当地居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带动了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民宿以农土特产品为主,大量收购土鸡土鸭,绿色蔬菜等农特产品,周边农户为游客的民俗体验进行接待服务,既解决农民就业,又增加农民收入。村民首次吃上旅游饭,每家每户增收几千不等,那一刻,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在青松驿站的影响下,黄江源的群众陆续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目前共有民宿、家庭旅馆16家,客房数100余间,床位数200余个,黄江源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邮亭圩镇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镇村民们纷纷筹钱改造自己的房子,开农家乐、办家庭旅馆,积极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现在,邮亭圩镇上的餐馆和旅馆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

“我们现在民俗旅游也搞起来了,收入增加了很多,以前我们都靠外出打工挣钱,现在我们全都回来搞民俗旅游。”在广东打工多年回乡创业的唐湘柠笑着说。

产业“四宝”, 致富之道

山脚下,蜜蜂嗡嗡飞舞,蜂棚下,120余个蜂箱沿着地边缘摆放。蔡青松把储蜜箱从蜂群搬下,打开蜂箱,提出蜂脾,先抖一抖,把蜜蜂从蜂脾上抖掉,再用刷子把没掉的小蜜蜂刷下来,然后用长尖刀把上面一层蜂蜡割掉,里面的蜂蜜便露了出来。蜂蜜亮晶晶的,诱人得只想尝一口。“现在规模大了,天气好的话,每年能收4000多斤蜂蜜,有五万多元的收入。”蔡青松介绍说。其实,民宿只是蔡青松的致富“一宝”,养殖蜜蜂也是他的重头产业,致富“二宝”。

看着活蹦乱跳的藏香猪,蔡青松指着不远处他的致富“三宝”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他计划再扩建新的厂房,主要用于母猪产后护理和小猪的饲养,力争通过一步步努力,推动藏香猪养殖的发展壮大。“藏香猪的猪肉价格高,每年赚的将近15万元。”蔡青松说。2017年初,蔡青松依托黄江源地处大山深处,无污染无公害原生态的养殖优势,大力发展藏香猪养殖,不仅建了猪场,还自建净水池,聘请同村的脱贫户蔡建云等4人协助管理。如今,猪场已有120多头藏香猪。

莽莽群山、葱翠树木;半山腰间,别有洞天。潺潺的溪水从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岩洞里流出,一条条娃娃鱼游弋在池水中,大的有20多斤,小的就手指大。这是蔡青松的致富“四宝”。“水秀山青物自奇,恰宜户户育珍鲵”。2017年,他了解到大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较高的信息,马上着手养殖,并接管三峡大鲵合作社,几年下来,合作社由小到大,发展为养殖大鲵1000余尾,产值10余万元,每年上交给村集体经济5万元,解决了25个脱贫户的村乡医疗保险。同时,累计带动10人脱贫户就业。目前,他正在筹划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区里主要领导都来过两次,还夸我是全区致富的榜样呢。”他自豪地说。

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他也不忘帮带周边的村民。2017年,蔡青松从湖南省贫困村经营管理型创业致富带头人省级示范培训班毕业后,决心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努力发展村里的产业。面对有意向搞养殖的村民,免费给他们技术培训,帮忙引进种蜂,无偿赠送养殖设备,他家的青松驿站合作社平均每年能吸纳五十多名附近群众务工。

“农闲时,我每年在蔡青松家务零工。帮着给香猪、大鲵喂食,一年在他们家能挣一万多元”。黄江源村民全桂才说道,“以前就靠捡点板栗、找点蘑菇、砍点竹子,过日子难。现在强了。”他说。

“想自己干的,我就提供帮助;不想自己干的,我就让他们来基地上务工,按每天80元的工资结算给他们。”在他的带领下,周边60余户的村民加入其中,成为了新型产业农民。

微风拂过山场,层叠的枫叶窸窣作响,林间劳作的村民不自觉地哼起山歌,朴实的旋律勾起了蔡青松的嘴角,手中“致富四宝”变得沉甸甸了。“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发扬袁隆平院士的种子精神,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开枝散叶、花果飘香。”

乡村梦美,未来可期

事业做大的同时,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蔡青松在村里捐了钱,修了路,帮困难家庭解决了一些一时之需,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朴素的乡土情感和近年来的脱贫攻坚,让他产生了“自己挣了钱,如何带动周围老百姓增收”的想法,于是他主动找到村委会,提出想带领村民加入到合作社的想法,得到了村里的大力支持。

“当时也没想太多,都是一个村的,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蔡青松告诉笔者,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农民,始终没有忘记“让乡亲都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土生土长的黄江源村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带着村民一起干。于是,他逐渐将自己的蜜蜂养殖基地扩大,同时还无偿向周边群众传授种植、管理等技术,为他们提供销售渠道。

“家人能够理解,感谢他们大力支持。”蔡青松认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在人生最好的年龄,为乡亲们干成点事。

近几年,直播带货火了起来,蔡青松的经营思路也跟着发生变化。去年,他开始在淘宝、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让合作社生产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进入千家万户。他还教村民“抖音”直播,让黄江源的生态旅游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吸引远近的游客驱车前来体验。如今绿色旅游、探寻黄江源头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源远流长的特色韵味,还能浸润于大自然的灵气之中。营销思路的打开,也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蔡青松的引领示范下,黄江源村涌现出了一批乡村产业能人、致富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发展特色种养8户,家庭旅馆16户,合作社4个,带动128户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全村接待国内游客3.6万人次,旅游收入16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7.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0.3万元,乡村旅游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关键作用就在一个‘带’字,致富带头人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实现‘影响一人、带动一户、致富一家、辐射一方’的积极作用。下步,我们还将宣传、鼓励更多的像蔡青松一样的致富能人加入进来,让他们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催化剂’,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下一步,要铆足“牛”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蹚出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黄江源村党支部书记蔡义斌充满信心。 https://t.cn/R2WxRmw

#武汉文旅资讯#【美丽风景同赏:武汉城市圈让八方游客走进来】“来到武汉,我最想去东湖”,上个月底,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和电商主播薇娅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如是表示,让位于武汉市中心的生态绿心东湖“火出圈”。

全国首届文旅博览会落子武汉,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带来新机遇——立足荆楚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汇聚中华和声,也让世界目光聚焦于“美好武汉城市圈、美丽中国”画面。

从两江交汇到湖泊星罗棋布,从深厚的楚文化到近现代文化,武汉城市圈是当之无愧的生态宜居城市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聚地。武汉城市圈因地制宜,利用核心资源优势,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圈内旅游景点“通赏”,大大提升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圈 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的10倍

“一个城市的美,不是有多高的建筑,也不是有多少建筑群,而是它的江、河与湖泊。”9月12日,一位网友在文章《武汉,堪称“世界上最不缺水的城市”,东湖之美更羡煞旁人》下留言。

武汉城市圈就是网友口中的“美丽”城市,9市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孝感、仙桃、天门、潜江和武汉共享汉水,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同饮长江水。圈内两江纵横,湖港交织,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水库众多。

“湖北自古具有‘千湖之省’美誉,而千湖大多聚集在武汉城市圈,仅武汉境内就有166个湖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武汉城市圈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圈,人均水资源量约2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倍。

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韵。被李子柒和薇娅力荐的东湖,湖面清波万顷,沿岸绿树成荫,草木环湖,山峦青翠,清风拂面,鸟语花香,生态宜人。相传屈原曾于东湖畔吟诗,李白则在湖畔放鹰题诗留下满腔豪情。

位于黄石的仙岛湖被誉为“华中第一奇湖”,与杭州千岛湖、加拿大千岛湖并称“世界三大千岛湖”,“不是仙境恰似仙境”是对仙岛湖最恰当的形容。

除水资源优势外,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造就了武汉城市圈山水相依的美好画面。

“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来讲,就相当于健康对于人的意义。只有把生态搞好了,产业发展才具有坚实基础,居民生活才会更幸福。”成都红星新闻网总编辑王一兵告诉记者。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签订长江禁捕跨界水域执法合作协议,探索建立通顺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道观河重要饮用水源地共建共保,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

文旅融合做好“旅游+” 让产业“走出去”,让游客“走进来”

今年4月,中央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资源要素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来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坐落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核心资源,这里生态优势明显,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积极依托资源优势,围绕“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文化”,因地制宜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开发旅游产品,讲好文化故事,吸引无数人到圈内“打卡”,感受其独特魅力。

武汉城市圈内的黄石是工业文明古都,有30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史,1700多年的铁矿采掘冶炼史,600多年的石灰石矿采掘冶炼史。近年来,黄石在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大力发展工业旅游,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是黄石大力发展“旅游+”、为黄石带来巨大变化的见证。

目前,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以“矿冶大峡谷”为中心,向周边延伸发展。矿山公园的游客量不断增长,旅游业让矿区人看到新希望。

每到五六月份,在武汉城市圈另一座城市潜江,这里的龙虾城几乎天天高朋满座,慕名前来“嘬虾”的游人川流不息。“吃虾一定到潜江”,武汉市民刘先生如此告诉记者。潜江龙虾闻名全国,是“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小龙虾产值全国第一。在长江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潜江与龙虾实现共生共长。

潜江着力提升价值链,将潜江小龙虾产、养、殖拓展到二、三产业,形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做足“虾”文章,全力打造“龙虾之乡”的响亮名片,让产业“走出去”,让游客“走进来”。

除黄石、潜江外,武汉城市圈其他兄弟城市也着力利用好水土资源优势,发挥荆楚文化的软实力,突出质量提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如有“中国温泉之城”“一城十二泉”美誉的咸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黄冈等。

城市圈旅游年卡惠民便民 畅享365天的美好生活

家住武汉的黄阿姨告诉记者,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一经推出,她立即买了:“我本身就喜欢出去转转,这两年,周边游成了我的‘心头好’,黄冈、咸宁、孝感我都去过,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真是我们老百姓的一大利好!”

11月26日,武汉城市圈9个兄弟城市文旅局联合发行、武汉旅体集团腾旅科技公司建设、运营的“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首次亮相,由此开启武汉城市圈文旅产业发展新篇章。

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为契机,科技赋能,通过“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大力推进九城旅游“同城化”,这意味着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无论是游览长江风光、体验江城情怀,还是探访刺激的互动项目,只需一张年卡即可实现365天内圈内相关景点随时随地畅游。

未来在武汉城市圈,武汉市民可持卡访大别山红色之旅、到咸宁温泉洗涤身心、感受文武赤壁的厚重历史;周边地市居民也可持卡观武汉两江四岸璀璨夜景、游览大美东湖、夜游黄鹤楼等,也可带着孩子逛逛武汉美术馆、武汉科技馆等,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缅怀先辈。

记者了解到,随着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的发布,四条精品旅游产品路线同步推出:“武汉江湖游”串联起长江、东湖,玩法新鲜,“木兰文化游”带游客发现属于都市的“田园远方”,“三国文化之旅”将藏在武汉城市圈的三国文化一线串珠,“大别山红色之旅”则将巍峨的山川与红色基因相融,寓教于乐。

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将打造成为拥有百万用户群体,兼具文旅服务、消费支付、线上预订、线下核销、精准营销、引客导流等功能,且覆盖全面、体系健全、功能强大、运转高效、使用方便的“一卡通”旅游年卡。

“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画卷正从武汉城市圈徐徐展开。(长江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7.7日慧姐带一对一会员丁小姐布局金牛$孚能科技 sh688567$ 今天大涨了7个点,强势走上新高!7.6日慧姐带一对一会员简先生布局金牛$兴发集团 sh6
  • #小串的糖#今天去小串的外公外婆家吃饭啦[干杯]恰好菜都是我爱吃的~前一晚小串还提醒我说老人家吃得清淡,结果正合我口味[笑cry]临走时外婆给了我两个镯子挑,说
  •  每年二十多部国内外特邀剧目,经典力作,展现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十余部青年竞演,擂台奔走,展开年轻生命力的激情角逐;上千场古镇嘉年华,五光十色,开启前所未有的大
  •  转眼过了一个月,一天有个老猎人追兔子入了山岭,见到苗常精神恍惚的独自坐在光溜山岭上,好奇的问:“你是人是鬼,为何一个人在这荒岭上傻坐”。曾有猎户夜间误入此岭狩
  • 9.20打卡早饭 三个橘子 一瓶汇源的橙汁 午饭 鸡蛋肠粉一份 加生菜加了5份哈哈哈哈就是为了它家的香菇酱汁配生菜 无敌好吃 只吃生菜能吃一盒下午 大暴雨⛈️醉
  • 我早上给你发消息,中午给你分享视频,你隔了很久才回我,有时甚至不回,其实我都明白,我对不喜欢的人也这样。差点忘了,你身边除了我还有别人,所以你不会难过的,你有那
  • 如今,横店影视产业不断壮大,既为“横漂”创造了追梦的机会,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说,在全国
  • #引擎##发动机##不止飞行#林彦俊是多边形的,养殖场上活着的人,生命里的每一寸,都充满被做成嫩牛五方的可能。】#SpaceX# 的# Starship 超重型
  • 用归落深海的无惧,来成全生命的喜意;用自己的悲壮死亡,换来海底其他生命一个世纪的轮回。生于天地,隐于大海,最后赠与自然,是鲸鱼给予生养它的大海最后的温柔。
  • 2020年美国储能市场迸发,成为全球第三大储能市场,公共事业储能项目集中落地,是2021-2024年的重要增量,同时电力供应不稳定刺激户用储能需求, 我们预计
  • ”据悉,本月20日奥运村附近的酒店将开设“供餐支援中心”为有意愿的运动员制作盒饭送到奥运村。飞机落地约两小时后,日方工作人员检查了记者入境所需的全部资料:包括在
  • #左星佑你[超话]# ⚡️#命中注定左星佑你# 【应援色投稿】应援色名:天光色(渐变)色号(RGB值):粉色(250 187 232)红色(218 64 40)
  • #日本# #日本生活# #日本小常识#日本的“私铁”相对“国铁”来说,顾名思义就是私营的,日本私铁主要承担城市内或城市间的通勤运输,可以按规模分为大手私铁、准大
  • 皮肤油分不够会导致锁水力下降,水分蹭蹭蹭的就往外跑啦~皮肤就变得干燥、松弛...衰老就是这样一点点显现的呀⚠️【Haa双球富勒烯精华油】水油同补~抗初老届的天花
  • 其中住宅367960㎡(含公共租赁住房(暂定)67970㎡)商业、办公及旅馆业建筑142770㎡(含商业文化设施不低于7140㎡)地下商业8000㎡,产业研发用
  • 《猫不存在》:一本以“猫”为主题的科幻选集,包含厄休拉·勒古恩、娜奥米·克雷泽、弗雷德里克·布朗等科幻名家的短篇精品,风格多元,可以说是今年我读过的最可爱的一本
  • 即日起,分享霸主集结之战最新情报,就有机会赢丰富的水晶道具奖励!官方将陆续放出更多资讯,领主大人们敬请期待~活动截止时间:2021/8/16 (GMT+8)参与
  •   明人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就记载了一则他的故事:有一乡绅为巴结朝中权贵,到处访求玉杯,想送给权贵做为寿礼,也曾托过皦生光。不过,他因“生平甚好口讦,与公卿亦
  • 据悉,《方案》提出了三个主要举措以助力完成今年工作目标,其中包括支持整车企业开拓市场、加强公共领域推广应用、优化推广应用政策环境。各员额检察官及检察官助理要认真
  • 啾咪,我爱老公~[爱你]「90」洗完澡我在护肤,老公在换被套,细心地一点点把边边角角都系好,我说,怎么这么慢,换个被套有那么难吗,nan德班怎么上的,这个都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