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悖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好的事,反而是不好呢?
1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给我们出了一个悖论,他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那么美好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好事是好的,那么这件事一定是不好的。这似乎和我们日常的认知不同。
在大众的基本认知以及在道教的宗教教化中,都是提倡真善美的,会告知人们什么事物是美好的、是善良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求的,并且提倡人们都去追求同一个美好的事物,以期达到最终人人皆是善人、物物皆为美好的理想国的图景。

但在老子的叙述中认为,以上种种其实都是人的有为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道的无为的状态。

在这里,其实已经为“无为”的思想埋下伏笔,即无为是不有为,不有意识地为。因为,当人人都知道什么事情是善良和美好的,是被提倡的,那么人人就会想方设法去追逐它、获得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正当的方法来获取,倒也无可厚非。但老子是做史官的,他从书籍的记录中、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早已经看透了人的本性,或者说是看透了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因禁不住欲望而失去了本性的模样,所以才会得出如果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那么这一定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在这里,被提倡的事物其实是与第一章“道可道”之道、“名可名”之名相呼应的。当不同的国家或集团自立为道、为名,号召不明根本之道的人们去追随他们,那么这些人就可能会脱离了生存的本真而去冒杀生的危险,只为了获得某种名分、利益,成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的存在。

2、一个人的成就,必然是以众多人的失败和牺牲为代价的。人们看到的成就,是一种彰显,是谓“有”;难以看到的背后失败,是被刻意地隐藏,可看做“无”(此处与道教所讲的有无的哲学概念相区分)。但有的存在,是依赖于无的前提。对美与善的追逐,其背后所带来的必将是恶与不善,进一步导致的必然是部分的消亡与毁灭。

道的本性是生化万物,而不是让万物以不能终天年的方式毁灭。毁灭是不合道的,那么,毁灭的前提便是对美与善的提倡,即是不合道的。对任何事物的提倡,都是人因欲望心而生起的有为的行为——有主观意识的行为,即常说的我想、我要——便是不合道的。这为老子在下文中提到“无为”做好了铺垫。

老子说,有无相生,同出异名,二者本来都是观察大道的枢机,为什么在这里“有为”就变成不合道的表现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前者讲的是宇宙本源,后者讲的是人间事;前者讲道,后者讲道所生的万物,这是《道德经》中第一次从道到人的叙述对象的变化。有为与无为,实则都是“为”,区别点在于是有人心欲望的为还是无人心欲望的为。很显然,老子叙述的是前者所带来的危害,落脚点是后者所达到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说明美与恶、善与不善是相互伴随而生的,老子继续用生活中的实例举例。

首先,他提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有无相生,即有是针对无而言的有,是无的彰显;无是针对有而言的无,是有的蕴藏。但其实,本来不存在有和无的命名,只不过是为了进行相应的区分,人们强行给予了他们名字而已。

3、接下来,老子就用一系列的实例做了进一步说明。如什么事情简单、什么事情困难,这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才会产生人们所认知的某种结果。注意,在这里,比较是人为的比较,结果是人为所认知的结果。相比较之下,长与短出现了,高与下出现了,单音节的声和有节奏的音出现了(亦可解释为回音和发声的比较),先后的顺序出现了。当出现了不同时,哪一个是被人所提倡的,另一个就自然变成被人所厌弃的。于是,人为的比较就带来了不善与恶。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比较之心的产生,在于有意识的、主动的、有欲念的为的出现。有为,不是有所作为,而是有所私人目的的作为,是在试图把自己的私人的标准作为大众所应遵循的标准。孰不知,标准会因人而变,人会因事而变。变化一直存在,那么又怎么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标准呢?又怎么能够保证有为所带来的结果是长久的呢?

真正得道的圣人,正是能够看到此时的有为所带来的结果,所以才以合道之心去处事,做任何事情不添加主观的喜好,仅仅只是以符合万事变化的规律去作为。行使任何教化,也从来不是进行言语上的评判,而是客观展示万事万物自然发展变化,而人们能够从自然中感受到道的运行方式,进一步明白自己也是万物之一,也在道中,也当遵从自己之自然的运化。(这一点,也正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所具有的客观素养。)

合道的圣人,他可以使万物兴盛,并不会推辞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也不会因为自己兴盛了万物而认为就该私自占有万物,不认为兴盛了万物就该将万物作为自己的依恃而邀功。万物兴盛且能自我自然地运化,这正是圣人的功德成就,但他反而不居功。也正是因为他不占据这份功德,所以万物才能一直运化下去,那么圣人的这份功德就永远不会消失。

倘若圣人居功了、占有了,此时便是认为自己在万物之上、万事万人之先,由此就产生高下、先后的区别,此对比心一出,便会引起知美之为美则是恶、知善之为善则不善的果。

如此,恰是这个人间社会的真实罢了。
本文作者:道教之音

【道长,你说: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

道教的根本信仰,必然是以大道为宗旨的。在道教中常讲一句话叫“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那么,有信士曾问笔者: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

这看似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和惯常认知中早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认为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且无所争议的,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质疑的问题。《道德经》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就是一的状态,从一种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交融而生和气,并由此衍生出了天地万物。既然是自然的演化,就不必要去追问为什么。就像是我们现在常常理解自然万物是宇宙从一个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结果,那么这个点为什么要爆炸呢?这一反问,似乎可以为“道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一个源头,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从先天大道到我们现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的过程,既是“道生”的过程,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在这里,其实已经对“道为什么要生万物”这个命题指出了思考上的陷阱,即“道”是自然,而不是某一种具有明显生化和繁衍功能的实体。道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比拟,是把道衍化万物的过程比作是“生”。生,是生成、生化的意思,具有抽象化的表达,和我们平常理解的通过父精母血而生出新的生命的具体的“生”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什么才是道;

二、道生万物是怎么生的?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有些难度。道祖传世五千言,其中心要意其实只有两个字,即“道”和“德”。在道祖的语境中认为,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道是德的本体,所以道教中称其二者是本与迹的关系。而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正是“道”与“德”在我们人间社会文明中的具体体现。如一个人日常的行为遵从仁义礼智信,符合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等,我们就可以称他是一个有道的人。道,必须要通过德(具体的言语行为)来彰显,反过来讲,我们的悟道和修道,也必须从德入手。这样的理论,正是建立在“道是什么”的基础上的。

《道德经》里面说,道这个事物,恍恍惚惚,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而道祖在发现了这个事物后,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所以叫“强名曰道”。意思是说,道和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所有事物都不一样,它明明存在,却又不可以捉摸和表达;他明明没有实体,却又可以在万事万物中都体悟到一种杳杳冥冥的存在。

针对“道是什么”的问题,道祖其实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一、道虽然称为“存在”,但道并不是一种实体,因此只能参悟,并不能占有;

二、道和万物的具象化不同,是一种抽象化的形态,因此称其为“无”,但这个“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依赖于万物之“有”而存在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无”;因为有“万物”,所以才有“道”。道在万物之中。因此,“有”是真的有、是物质性的存在;“无”是体悟上的存在,并不具有物质性。(毕竟,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有”。)

由此就可以明白,道生万物,其实就是“有生于无”的概念,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从无中生出来的。但如果这样讲,又会接着问,世界本来虚无,怎么会凭空诞生出有呢?

这个问题,其实和“道为什么要生万物”的问题一样,存在一个预设陷阱。无中生有之“生”,同样是生化,而不是诞生。无,与道本同,所以无也不是与有相对的没有,而是一种状态性的表达。实则是,天下万物皆是从有中生有。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的男女和合生出小孩、一颗种子生出了一株植物、一个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生出一个影子,这都是从一个“有”生出了另外一个“有”。虽然是有中生有,但第一个“有”和它所生出来的“有”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小孩和父母,植物和种子,影子和人身,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生成的关系,却又不是完全的复制和粘贴。这种内在的、无法看见、听见、捉摸和占有的关系,其实就是道,也就是与“有”相对的“无”。简单地说,道本身便是生成、变化的代表词。因此,并不是有一个叫做“道”的实体生出了万物,而是天地万物本身便是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化,进而生出了更多不同的形态。这个变化本身,这个演化和生成的过程,才是“道生”。

而道,既在万物之中,又本来便是万物。将万物生万物的客观描述和哲理化思考综合起来,则是为道。脱离了万物而单独谈道,便会陷入空谈玄的谜题中。同时,不承认道的形而上,而只是纯客观地唯物、唯有地讨论,失去了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的结合点,这就等于否认了人作为认知世界本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此,修道、悟道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修行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人们能够正确地认知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才能使短短的人生变得有所价值。这才是要提出“道生万物”这个命题的意义所在。

作者:高璟 道教之音

道长,你说: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
#传统文化#

道教的根本信仰,必然是以大道为宗旨的。在道教中常讲一句话叫“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那么,有信士曾问笔者: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

这看似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和惯常认知中早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认为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且无所争议的,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质疑的问题。《道德经》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就是一的状态,从一种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交融而生和气,并由此衍生出了天地万物。既然是自然的演化,就不必要去追问为什么。就像是我们现在常常理解自然万物是宇宙从一个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结果,那么这个点为什么要爆炸呢?这一反问,似乎可以为“道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一个源头,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从先天大道到我们现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的过程,既是“道生”的过程,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在这里,其实已经对“道为什么要生万物”这个命题指出了思考上的陷阱,即“道”是自然,而不是某一种具有明显生化和繁衍功能的实体。道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比拟,是把道衍化万物的过程比作是“生”。生,是生成、生化的意思,具有抽象化的表达,和我们平常理解的通过父精母血而生出新的生命的具体的“生”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什么才是道;

二、道生万物是怎么生的?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有些难度。道祖传世五千言,其中心要意其实只有两个字,即“道”和“德”。在道祖的语境中认为,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道是德的本体,所以道教中称其二者是本与迹的关系。而我们今天说的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正是“道”与“德”在我们人间社会文明中的具体体现。如一个人日常的行为遵从仁义礼智信,符合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等,我们就可以称他是一个有道的人。道,必须要通过德(具体的言语行为)来彰显,反过来讲,我们的悟道和修道,也必须从德入手。这样的理论,正是建立在“道是什么”的基础上的。

《道德经》里面说,道这个事物,恍恍惚惚,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而道祖在发现了这个事物后,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所以叫“强名曰道”。意思是说,道和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所有事物都不一样,它明明存在,却又不可以捉摸和表达;他明明没有实体,却又可以在万事万物中都体悟到一种杳杳冥冥的存在。

针对“道是什么”的问题,道祖其实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一、道虽然称为“存在”,但道并不是一种实体,因此只能参悟,并不能占有;

二、道和万物的具象化不同,是一种抽象化的形态,因此称其为“无”,但这个“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依赖于万物之“有”而存在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无”;因为有“万物”,所以才有“道”。道在万物之中。因此,“有”是真的有、是物质性的存在;“无”是体悟上的存在,并不具有物质性。(毕竟,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有”。)

由此就可以明白,道生万物,其实就是“有生于无”的概念,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从无中生出来的。但如果这样讲,又会接着问,世界本来虚无,怎么会凭空诞生出有呢?

这个问题,其实和“道为什么要生万物”的问题一样,存在一个预设陷阱。无中生有之“生”,同样是生化,而不是诞生。无,与道本同,所以无也不是与有相对的没有,而是一种状态性的表达。实则是,天下万物皆是从有中生有。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的男女和合生出小孩、一颗种子生出了一株植物、一个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生出一个影子,这都是从一个“有”生出了另外一个“有”。虽然是有中生有,但第一个“有”和它所生出来的“有”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小孩和父母,植物和种子,影子和人身,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生成的关系,却又不是完全的复制和粘贴。这种内在的、无法看见、听见、捉摸和占有的关系,其实就是道,也就是与“有”相对的“无”。简单地说,道本身便是生成、变化的代表词。因此,并不是有一个叫做“道”的实体生出了万物,而是天地万物本身便是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演化,进而生出了更多不同的形态。这个变化本身,这个演化和生成的过程,才是“道生”。

而道,既在万物之中,又本来便是万物。将万物生万物的客观描述和哲理化思考综合起来,则是为道。脱离了万物而单独谈道,便会陷入空谈玄的谜题中。同时,不承认道的形而上,而只是纯客观地唯物、唯有地讨论,失去了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的结合点,这就等于否认了人作为认知世界本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此,修道、悟道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修行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人们能够正确地认知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才能使短短的人生变得有所价值。这才是要提出“道生万物”这个命题的意义所在。

作者:高璟 道教之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可以大声说:只有结发钻石才是矿采钻石的掘墓人!又是象征,又是代表,但是,这个钻石和我俩的爱情,有一点点实在的勾连么?
  • 相比较于平时常穿的基础款吊带背心而言,下面这位小姐姐身上的款式无疑是更具设计感的,单肩细吊带的设计不仅时髦度max,还能够在与荷叶边相碰撞的时候释放出优雅迷人的
  • 我想要有花跟草陪我,但也想要可以看着你们,因为我不想变小 妈妈尊重你的想法,如果你想埋在土里,我会带弟弟经常去看,之后爸爸回国我也会带他去看你,只要是你想的,
  • 周末宅家日记 周五回家被叫出去唱歌喝酒 周六醒来就中午了 保住了两天吃两顿饭的记录 楼下小卖部的雪糍好好吃 可是今天没有买到 浪费了我下楼的机会 昨晚跟培培打了
  •   蒋秀娟坦言,来海南工作17年,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学识助力乡村振兴,推广宣传美丽海南,她感到十分自豪。(记者 廖自如)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7月14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月14日0-24时,全省新增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孟加拉国2例、尼泊尔1例
  • 那就是分享赚钱,当你觉得产品既好用又省钱,你为什么不推荐给你的好朋友呢?当你分享出去以后,你的朋友下单了,你就可以收到这个这个推广的这个佣金费用,做到真正的自用
  • 这一茬一茬的进化速度跟风刮差不多[憨笑]马儿啊你慢些走啊慢些走哎唉……唱这首歌的马玉涛老师都走了好几年了吧,刚刚又得知95岁的北京人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老先
  • 让幸福占据你的视线,甜蜜快乐尽开颜,愿海南阳光照你健康,银色月光映你舒畅,五星红旗给你力量,雄壮歌声引你向上,漫漫岁月欢乐不老,悠悠人生幸福长长。今年有八天假期
  • 总结来看,能够在卖房子这个行业赚到钱的,一般都具备以下5个共性,分别是:1,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不怕苦、不怕累。卖房子这个行业,入行门槛很低,
  • 这一次,他一定让反派体验到世间的温暖! 反派被领上山时,原本是想一同解决推他入火坑的和尚和师尊,但他看到与上一世不同的走向——师尊为他准备了精致的点心和茶水。
  • #三亚儿童亲子跟拍# 三亚跟拍亲子照全家福约拍 三亚摄影师 旅拍写真约拍情侣照 随拍旅游照 三亚亲子跟拍儿童摄影师 亚龙湾海棠湾跟拍清水湾跟拍英州万宁跟拍
  • 1- 一定要做个没有情绪的人,不要到处诉苦,不要对别人太抱有期待,不要随意给别人提意见,道不同不相为谋。3-压力大到快崩溃的时候不要到处诉说,没有人感同身受,要
  • 7月6日,周杰伦孕育了六年的新歌横空出世[允悲]原本自信满满的周杰伦,没想到开头第一个字,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允悲]有网友看后撂下一句:“来自周杰伦的,哥,特文学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义诊进社区,让健康与您长相伴4月17日上午,舟山医院和舟山市癌症康复协会在定海香园社区开展“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癌症防治活动暨义诊
  • —— ——✰҉҈҉҈҉҈ 「6.21」 ˚ ⑅ ⋆ ୨୧ ·太阳在盛夏转折的季节 我会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你 我会每一年,都比从前要更爱你 ♡
  • 某哲学家想让他的猫变素食,但他的猫只是接受现状,自己在野外捕食鼠和鸟。某哲学家想让他的猫变素食,但他的猫只是接受现状,自己在野外捕食鼠和鸟。
  • 为何独独不给他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青春偶像剧,甚至是甜宠剧,往往女主角的身边都会有一个甜暖的男二陪在身边,即使是偶尔有一个心机深重的反派角色
  • 大多数时候他都默默忍受了,但每一次他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都会爆发非常严重的争吵,而我其实没有解决争端的能力,只会逃避,冷暴力,两个人三天不说一句话,等他整理好心
  • “据闻,你带人上昆仑山建通信基站时曾说过,不管天路多险多难走,我们都要像青鸟一样,做通信的使者。他说:“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险的天路上,能够向家人报平安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