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生态农业:酒泉又一“金字招牌”】

戈壁绽放希望之花
——酒泉市大力发展戈壁农业推进乡村振兴

透过无人机镜头,从空中俯瞰酒泉市肃州区东洞戈壁生态农业园区,一座座日光温室阡陌纵横,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走进园区科技示范棚,幼苗郁郁葱葱,农户忙着育苗、剪枝、采摘,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酒泉市探索出了一条在戈壁滩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未利用土地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人工设施内打造中高端农产品、跳出传统耕地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化解粮菜争地多效并举的效果,解决了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为资源制约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启示,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走进酒泉市戈壁农业产业园,韭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鲜嫩水灵,火龙果、无花果、莲雾等南方果树生机盎然……眼前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曾经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滩。
这一片希望的“田野”,是戈壁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也是省委、省政府创新重大决策、全力主抓推进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的循环农业的主战场,更是被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以“酒泉大力发展戈壁农业,推进乡村振兴”为题向全国推广的典型经验的发端地。
“我经营着63个温室大棚,全部种了西红柿。近期,西红柿成熟上市,每天能采摘1万公斤,经济效益很可观。”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温室大棚里,种植户梁霄正在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得益于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戈壁农业使当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种植的西红柿、黄瓜、人参果等农产品成为消费者手中的“香饽饽”、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我们紧紧围绕戈壁农业产业链条,建成了8000万株育苗、15万立方米基质、5万吨有机肥、20万立方米冷链仓储、20万吨农产品交易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集育苗、种植、生产、分拣、包装、仓储、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肃州区戈壁农业园区办公室负责人李静涛说。
至目前,酒泉市已建成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和示范点122个,万亩园区7个、千亩园区19个,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面积达到14.3万亩,主要以生产韭菜、人参果、西甜瓜等反季节农产品为主。全市累计投资38.65亿元,配套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有机基质厂8个、年产有机基质100万立方米,建成300万株以上的育苗中心12个、年育苗能力达10亿株,带动以洋葱、番茄、辣椒为主的高效蔬菜种植面积达54.5万亩,年可向市场提供400多万吨果蔬商品,实现了蔬菜生产“四季不断档、常年有鲜菜”。
从土结构温室、石头大棚到高标准智能化联栋玻璃温室;从增温块御寒到太阳能电暖炕取暖;从手工操作到手机软件远程调控……近年来,酒泉市戈壁生态农业通过科技赋能,正阔步走向规模更大、科技更新、效益更高、更加绿色的数字农业新时代。
“这两天有些倒春寒,气温大幅下降,但我们一点都不担心。自从使用了这套新设备,温室里的农作物在天冷的时候也像睡在‘电暖炕’上,棚里的温度能增加5摄氏度到10摄氏度,即使天气特别冷,蔬菜也可以正常生长。”酒泉市肃州区东洞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种植户李佳国说,这套棚内增温“黑科技”得益于温室大棚后墙体上安装的新型光伏吸热面板,白天吸收太阳能,为蓄水罐内的储藏水加温,晚上把热水输送到地下管道循环散热,给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成了农户增加产量的“法宝”。
戈壁生态农业是高成本、高产出、高效益产业,酒泉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戈壁农业发展“动力源”,专门组建戈壁农业研究院,建立戈壁农业研发推广服务中心和专家智库,在抓好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依托肃州区戈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先后研发出了7种不同结构戈壁日光温室、9个有机基质配方和25项实用技术,编制了《戈壁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制定戈壁农业“酒泉标准”13项,有机基质栽培配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为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于高投入、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没有示范户的带动、没有样板户的引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为此,酒泉市县两级农技专家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在戈壁生态农业园区驻点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全程跟踪服务,建样板棚让农户跟着学,树示范户让农户有榜样,当好“保姆”让农户有保障,通过建点抓示范全程服务,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张国森牵头主抓的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区,在新技术研发、新品种示范、新装备配套、技术标准制定上不断推陈出新,指导种植800平方米戈壁日光温室,示范户一年纯收入超过了8万元。

酒泉市坚持把项目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戈壁生态农业发展的引擎,双管齐下,重点实施了肃州高标准戈壁农业园区试点项目、设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戈壁农业)创建等项目。酒泉市财政连续四年列支专项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支持戈壁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引进了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马鞍山广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15家农业企业、368家专业合作社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建设,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入驻酒泉戈壁生态农业主阵地,为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公司致力于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及品牌战略发展,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共同发展。”酒泉盛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盛晓玲说,每年,我们都会参加各种展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地,有力带动了肃州区的农业生产,提升了戈壁农业的知名度。

让高质量的产品高效销售、获得更大效益是发展戈壁农业的终极目标。

近年来,酒泉市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先后培育形成了“酒泉味道”“好味道泉都有”“戈壁雪润”等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瓜州蜜瓜、金塔番茄等5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目录,玉门人参果等19个产品纳入“甘味”企业商标品牌目录。我市还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密集销售区积极开拓市场,先后签订了“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协议、“酒菜入沪”协议,与广州江南市场签订了蔬菜供销协议,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建立了酒泉农产品仓储基地。同时,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和仓储能力不足的短板,建成戈壁生态农业加工储藏销售流通企业300多家,戈壁生态农业果蔬商品持续供应能力切实提升。

为创建利益共享联动机制,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酒泉市通过敦煌种业、巨龙集团等企业吸引广东、重庆、深圳等蔬菜密集销售区企业到酒泉投资发展蔬菜产业,参与戈壁生态农业建设,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推动生产基地与终端市场直接对接,保障了双方利益最大化。

以创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为载体,酒泉市大力推进戈壁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了土地流转,有力提升了产业园区附近农民劳务收入;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经营发展模式,将小农户纳入戈壁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让更多农户在戈壁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中分享发展红利。

酒泉市首创的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特征的戈壁生态农业,既满足了本地“菜篮子”供给需求,解决了依靠“老三样”(洋芋、白菜、白萝卜)过冬的问题,也有效平抑了菜价,提高了农业用水的经济效益,开辟了社会资本进农业、农民“冬闲”季节有事干又能增收的新途径。

作为酒泉市的一块“金字招牌”,戈壁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整合盘活了广袤的戈壁资源,曾经荒芜的戈壁滩如今呈现出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来源:酒泉日报社

【陕亮十年(一)丨构建大交通格局,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陕亮十年# #大美陕西# 2020年12月25日,随着旬邑至凤翔高速公路太峪至良舍段通车,陕西最后一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宝鸡市麟游县实现了与全省高速公路网的连接,陕西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就此达成。

宝鸡市麟游县地处山区,原先因交通闭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的发展步伐。而今,连接麟游的这条高速公路成为了带动麟游老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路。这只是三秦大地构建大交通格局的一小步。

截至2021年,陕西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484公里,实现跨越十年“翻一番”;高速铁路从1条到6条,加速形成“米”字形高铁网;陕西省高铁总里程1019公里 ……陕西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人便其行,物畅其流”,交通的“互联网”不断释放活力,为陕西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泵能”。#飞阅新三秦# #从空中看奋进中的陕西有多震撼#

激荡山河

勇做开路先锋,构造陕西交通大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曾经的陕西交通相对落后,逶迤秦岭横亘阻隔在陕西与其他地区之间,工业产品运力不足,经济发展“脉息”不强。陕西经济要想提速追赶超越,交通必须先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十年来,陕西全力推进交通建设,使陕西交通从相对落后,走到了到西部领先、全国前列。陕西建设了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地处祖国版图中央的陕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提升。2021年,陕西全省营业性客运量达到2.4亿人次,营业性货运量达到14.8亿吨。这两大运量的持续高位,离不开陕西交通基础设施的铺设和搭建。

互联互通,始于足下。陕西省高速公路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华北、中南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以及新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过境通道。2021年6月,延长至黄龙高速公路完成了建设任务,在万众期待下正式通车,至此,陕西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6484公里。

除了高速公路,高铁在交通格局中的意义同样不言而喻。经过十年的建设,陕西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2021年,陕西省高铁总里程达到1019公里,占全国高铁总量的2.49%。

如今,随着西延高铁的加快实施,西康、西十高铁的开工建设,安康至重庆的高铁获批,未来陕西的高铁路网建设会愈加“热火朝天”。

而在繁忙集聚的城市中,轨道交通成为了连接市民工作与生活的“大动脉”。在西安,已有8条地铁线路投入运营,2021年客运量达到10.2亿人次,同比增长41%,营运里程排名全国前列。而在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地下,还有7条地铁线路正在紧张推进中。

建设飞机“栖息地”,唱响民航“信天游”。“十三五”期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运量以9.4%的高速增长领跑全国十大机场,实现了从3000万到4000万人次的跨越。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仍能逆境突围,排名进位至全国第十,枢纽知名度、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推进,宝鸡、府谷等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善,陕西空中交通必将愈发蓬勃。

十年来,陕西省紧跟交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以“为民开路”的初心,用持之以恒的毅力,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砥砺奋进,为陕西新时代蓬勃发展谱新篇,造就交通发展通达格局,这一红利将不断惠及陕西发展,推动陕西进步。

上下求索

以交通“引渡”富裕,绘乡村振兴图谱

春日里,路旁的樱花树正值盛花期,花瓣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飞,这里是宝鸡市千阳县的千宝公路。随着提升改造的实施推进,千宝公路的面貌发生了巨变,而这条路只是千阳县“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不仅公路干线焕然一新,千宝公路周边的村域路网也日趋完善,沿线宝丰、北台等村联系日益密切,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据统计,千阳县交通道路直接或间接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27个,帮扶贫困人口131户423人实现了脱贫摘帽。

作为一个山区小县,千阳县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各方均充分认识到了“交通兴则百业兴”的重大意义。一条条的“致富路”,不仅将乡村内部连接起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打通乡村内部的“毛细血管”,“十三五”以来,陕西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超过6万公里。2020年,陕西解决了最后19个建制村通客车问题,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截至2021年8月,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4万公里,全省通村畅乡、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农村公路网初步形成。

十年来,陕西铁路事业飞速发展,舒适快捷的高铁成为广大旅客的出行首选。在高铁疾驰的背后,曾经的客运“主力军”——“绿皮车”已渐渐淡出视野。但这种平均时速只有五六十公里、逢站必停的“慢火车”,以特有的方式仍穿行在崇山峻岭间,成为偏远地区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近年来,陕西公益性“慢火车”主要为交通不便的地区服务。它发挥停站多、票价低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沿线民众的出行、赶集、通勤、通学、就医等需求。除此之外,“慢火车”还被赋予旅游的功能,让周边市区游客走进山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列列“慢火车”的开行,方便了山区老乡进城卖菜卖果,孩子进城上学,就业求医、走亲访友。曾经,它是助力陕西决胜脱贫攻坚的“致富车”;如今,它又成为了乡村振兴路上的“连心车”。

农村交通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起着“先行官”的重要作用。十年来,陕西的农村交通建设,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也为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勠力同心

交通发展助力陕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年来,陕西全力推动交通运输破瓶颈、补短板、强服务、惠民生、提品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从基本缓解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有力提升了陕西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

交通是经济的先行官,也是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未来,如何发挥交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作用,是陕西交通事业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进入“十四五”时期,陕西省交通运输事业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此,陕西省编制《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谋划高速公路项目34个,建设规模超过17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力争达到6500公里,高铁营业里程力争突破1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到“十四五”末,基本构建起省际间高效互联、区域间快速通达、城际间立体互通、城市内外顺畅转换、城乡间便捷连通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让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纵观《规划》全文,无不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构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描绘了宏伟蓝图。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篇章需要新作为。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陕西省交通事业将迎来更高的要求。交通推动发展,通达实现共赢。未来,陕西将不断推进交通事业建设,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https://t.cn/A6XCqbaF

【美丽家园绿为底——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三两为伴来到栖霞湖、体育公园等地散步。人们呼吸着清新空气,漫步于栈桥之上,无不陶醉在这生态美景当中。

近年来,兰州新区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等工作,累计生态修复12万亩以上,造林绿化20多万亩,城市绿化率由2012年不足5%,提高到2021年的36%,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污水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均达100%,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27天,土壤环境清洁无污染,区域风沙天气显著减少、降水量大幅增加,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得到显著改善,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兰州新区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着力打造生态修复治理新样板

在今年的春季绿化造林行动中,一株株适合当地生存的小树苗被栽植到兰州新区北部,一片约2000亩的林地初现雏形,这也标志着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新区北部生态屏障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据介绍,该项目规划建设周期3年,东西长约21公里,占地面积约20万亩,可造林面积约10万亩。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泥沙流入黄河。

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干,一片区域接着一片区域治。近几年来,兰州新区在生态修复治理上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抢抓“黄河战略”机遇,立足兰州新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实际,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规划研究,率先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

——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窝窝井生态修复治理区已显成效。

——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水源涵养中通道沿线项目、兰州新区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还持续推进。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在兰州新区窝窝井生态修复治理区,有一片义务植树基地,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一棵棵杏树在这里扎根,一到春天,满山的杏花绚烂绽放,美不胜收。

今年春天,又有许多志愿者前来这里植树,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带领着工作人员向前来义务植树的志愿者们讲解一些植树的要领。记者注意到,正常情况下,将小树苗种进树坑以后,需要培土围堰,然而从农林水务局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在这里植树却不需要这样的步骤。虽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是大有文章——“我们前期对这些生态功能脆弱、缺乏大规模绿化及提升基础条件的黄土山丘无立木林地区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扰动,从而使原本不利于蓄水保墒的情况得以缓解。省去培土围堰的步骤,正是为了利用山体走势对雨水进行全收集,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低成本地进行苗木灌溉,算得上是两全其美”,经过张爱明的一番解释后,志愿者们为这一小细节里的大智慧竖起了大拇指。

兰州新区充分利用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等手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使原本不利于蓄水保墒、绿化种植的土地变成适合苗木成活、能自然存水的土地。通过选用适宜树种、地膜覆盖、节水滴灌、实时跟踪天气变化等方法,改变了原平地栽植,大水漫灌等用水量大、成本高的绿化模式,栽植树木成活率由传统栽植方式的80%上升到90%。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

近日,兰州市民黄女士和爱人利用周末时间,来新区拍摄了一套美丽的婚纱照。为他们拍照的摄影师坦言,将兰州新区作为婚纱照外景拍摄地,已成为了周边有拍照需求的新人们一个普遍的选择。“尤其是这个季节,蓝天白云下的绿树红花,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在兰州新区,以城市美化绿化为主的园林景观达到3.8万亩——这正是吸引人的所在。

初夏时节,无论是在湿地公园、百花公园、体育公园,还是主城区道路两侧,一路走过,映入眼帘的皆是绿色,悄藏绿色中的绚烂夏花更是动人,随手一拍便是美丽的风景,即便是天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忍不住拿出手机,留住这一刻的美丽。

“我要把新区的美景分享给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在中川体育公园,家住彩虹城的刘阿姨正在拍摄一段视频,她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早年间这里环境不好,一到春天风沙肆虐,盐碱地里种不出好庄稼,所以很多人迫于无奈只好外出谋生。“如今可是不一样喽,环境越来越好了,高楼和厂房越来越多了,我女儿也打算回来发展了!”说起如今的日子,刘阿姨笑得合不拢嘴。

坚持园林绿化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如今的秦王川大地上,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新城已然崛起。

做强生态产业繁荣生态经济

既要呵护生态“颜值”,还要提升经济“含绿量”。
兰州新区瞄准绿色、高科技、高收益、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区域现代农业,使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融合、协调推进。

种植业方面,全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同时,依托国有企业和招商引进的规模化饲草种植企业,大面积种植优质苜蓿、饲草玉米、燕麦等,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养殖业方面,规划了4个生态种养循环园(段家川、平岘沟、大斜沟、赖家坡),引进天兆猪业、新希望集团等大型养殖企业,并在养殖企业周边实施生态复绿项目,既美化了环境,又消纳了粪污,还增加了养殖企业的生态隔离措施。

通过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循环养殖园以及遍布中川、秦川、西岔三大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林业发展、现代养殖业紧密结合,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正在兰州新区逐步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回眸过去,兰州新区交出了一份“天蓝水碧笑靥醉人,城绿村美乡愁浓醇”的答卷。站在新的起点,兰州新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更加珍惜、精心呵护蓝天、碧水、净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提升。 (新甘肃客户端)
https://t.cn/A6XJ57W9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马不停蹄的来到了县城,把我的困难与想法告诉了叔父。读到后半生的时候,我一度在想,若是后半生的自己也如此困窘,我又能依靠什么安稳度日?
  • 对家庭农场进行安全生产排查并指导菜农防灾减灾对洪武家庭农场、浩康家庭农场、林泰家庭农场等多家农场进行安全排查,要求及时将安全漏洞整改到位。农资经营店及农产品质量
  • 快来评论区分享脑洞吧~上次我说 情人节礼物和生日礼物只要生日礼物就行了,因为生日是我一个人的生日,并不想凑情人节的热闹。[抱一抱][抱一抱]这个除夕真的很满足了
  • !!
  • 为了它你总是要付出加倍辛苦的,不管是演出还是你那么那么在乎的作品。#奶盐酷盖张颜齐[超话]# 2.12积分帖 指路回他们总说要守护少年之时的梦想 但是我没法守护
  • #陪你过年# #新年的第一份礼物# #全国1亿多人就地过年##奶盐酷盖张颜齐[超话]# 2.12积分帖 指路回他们总说要守护少年之时的梦想 但是我没法守护 只
  • ❸❼ 但我毕竟是个不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我偶尔也想和我的理想一起死去。❸❽ 过了这么多年,我终于发现了那些让那个我喜欢的人的特质,他们总是生机勃勃的,有自己喜欢的
  • 回归自然回归于现实生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自己!
  • 详情戳→#重庆时氪# 【重庆AI企业云从科技获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1月18日,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吸引包括云从科技、中科大、字节跳动等
  • 他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爱,他不会来找你。很多女生觉得男人说爱你,说会离婚,他就真的是爱你,你自己心里一清二楚,一个人犯嘀咕的时候不就会觉得他要是爱你就不会让你当小
  •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推翻人之常理,是一种独得之见,尽显智慧。 懂你的人,无需解释 人活于世,最忌讳两件事: 一是用自己的嘴去捣乱别人的生活。
  • 看大家都在揪奖,我也来凑个热闹[抱一抱]抽1⃣️个宝子:一个月会员➕自画id抽1⃣️个宝子:喝奶茶➕自画id不限⭕️抽,要求是没嘴过金/珍/妮和金/俊/奎转发就
  • 3、宓 生汉代人,也叫做伏生,为宓不齐的后人。古缯子国在今河南方城一带地区,“缯”、“鄫”、“曾”古时通用,也称鄫子国。
  • !3.陈坤太帅了吧,而且就是晴明本人了,举止形态都很像。
  • !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果然没有辜负我这么长时间的期待。
  • 截至2021年2月10日24时,累计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376例,出院1282例,在院治疗94例(危重症1例)。截至2021年2月11日24时,累计境外输入性确
  • 其中引进了中国首家 Muji 24 小时洗衣房,这将是品牌首次在中国大陆展开共享洗衣服务。2020年,小鹏汽车登陆纽交所,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企业历史上定价估值最
  • 还有杰西那句高音555我也想说「君以外はもう見えない」[悲伤]还有juri那句卡梅拉目线的「君のせいだ」我真的想说对对对是是是,就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kochi
  • 壮怀教、堂堂尽忠孝,慰宗庙。 #国学新青年[超话]# 曾经年少,总想着要阅尽姹紫嫣红的春光,总想要繁花似锦的人生,总想相逢意气为君饮,总想三千里外觅封侯。
  • 当翻到第99道墙的时候,公兔又问母兔说:“老婆你累不累?公兔就说那好不累我们接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