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必备知识

上香供养仪
     
供养是布施的别称。

布施是直接与物赠人,
而供养,
则谓以至诚恭敬之心,
奉物与有恩有德之人。

佛法中,
布施是行菩萨法之首,
故供养亦是佛法中常行之法。
  
佛弟子对三宝所行之供养,
以十种物为代表 :

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

其中又以香最具代表性。

香能普熏十方。

而中国人对向之所以特别偏爱,
是因鬼道众生仅能食香。

故中国人祭祖,
拜祭鬼神,
皆用香;

而花,
果等物,
鬼神亦仅摄其香而食,

故香实为鬼神所食之主体,
亦成诸供物中之主要者。

佛事中以种种香方便易行,
故法会,
祭祖,
常以香供养之。

     
香的种类有立香,
环香,
卧香,
末香,
香枝等,
可择用之。

上香枝时,
以双手食,
拇指各捻两端,

余三指直竖,
举至眉心,
而后以单手插入炉中即可。

若大众集会,
于唱香赞时上香捧,
可随法师后供上。

若自己独上香,
或于家中,
则上香后,
三礼拜即可。

若入寺中,
可于诸佛殿之香炉各上一炷,
或三炷立香;

上香先后以释迦
( 大雄宝殿 ),

药师,
弥陀,
弥勒,
观音,
地藏,
韦陀等次第,

即先佛,
次菩萨,
罗汉,
后护法祖师。

然而如果地形,
殿堂参次,
亦可由前后依次上香。

     
居家中,
可每日清晨于佛前及祖先灵位前上三炷香,

晚间亦以三炷香,
三礼拜,
一杯清水即可。

上香时,
虽香为少物,

但应以至诚之供养心行之,
则为报尊贵三宝及亡亲之恩已。
  
佛前燃香时所唱之偈。

称烧香回向文。

常用者为华严经 :

“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薰证寂灭。”

     
香表戒定慧真香,
燃香是净化空气,

表以戒定慧真香,
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和环境。

    
“ 香 ”
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

它具有流布芬芳、
消除秽气,

驱逐蚊蚋、
正念清神、
表伸诚敬等作用。——

僧史略云 :
“ 香也者,
解秽流芬,
令人乐闻也。

香为信心之使也 ”。

  
“ 香 ” 有
“ 末香 ”、
“ 线香 ”、
“ 瓣香 ” 等多种。

  
“ 末香 ”
就是香木的粉末。

香末可以点燃熏嗅,
也可以加入油料,

涂抹人身袒露之处,
以防虫咬。

所以也叫做
“ 涂香 ”。

  
“ 线香 ”
是条状的香枝,

它也叫做
“ 仙香、
长寿香 ”。

据禅林象器笺
“ 器物门 ” 说 :

“ 或言仙香;

杂抹众香,
加糊粘造之。

其炷烟长久,
故称仙香;

又云长寿香。

其制纤长如线,
故称线香 ”。

  
“ 瓣香 ”
就是香檀木的碎块,

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
所以叫做
“ 瓣香 ”。

又因为上等檀木乃是香中之极品,

所以
“ 瓣香 ” 也叫做
“ 大香 ”。——

不过古今以来,
一些长老尊宿们,
在拈香发语时,

不论持用那一种香,
多半都要说
“ 此一瓣香 …… ”。

  
另有所谓
“ 中香 ”、
“ 信香 ” 两个名词,

那并不是另有其物。

据禅林象器笺略说 :
“ 中香者 :

谓大香一片,
中香二片也。

信香者 :

开法出世,
斋香寄师,
通嗣法之信,
此言信香 ”。

又祖庭事苑云 :
“ 托香而表信也 ”。

还有一种叫做
“ 盘香 ” 的香,

它是用特长的
“ 线香 ”,

在干硬以前,
弯成重叠的环状,
以便持久点燃的
“ 香环 ”。

  
更有用较长的
“ 线香 ”,

在它干硬之前,

弯成 “ 福、禄、寿 ” 等字形的
“ 福寿香 ”。

那是在喜事庆典的场合中使用的。

  
在密教的法事里,
由于 “ 三部、五部 ” 的分别,
所使用的 “ 香 ” 也不一样。

按其仪轨来说 :
“ 佛部 ” 用
“ 沉香 ”、

“ 金刚部 ” 用
“ 丁子香 ”、

“ 莲华部 ” 用
“ 白檀香 ”、

“ 宝部 ” 用
“ 龙脑香 ”、

“ 羯磨部 ”用
“ 薰陆香 ”。
  

再者 :
由于 “ 香 ” 的动用行使不同,
后而有其不同的名谓。

例如佛前焚香,
叫做
“ 烧香、拈香 ”。

举行法事,
颁赋众僧,

叫做
“ 行香 ”。

吊挂屋室,
薰除秽臭,

叫做
“ 悬香 ”。

朋侣雅会,
比试香质优劣,

叫做
“ 斗香 ”。

  
世界上最宝贵最奇妙的
“ 香 ”,

是佛住世时印度的
“ 牛首栴檀香 ”。

首楞严经卷三曾说 :
“ 此香若复燃于一铢
( 二十四铢重为一两 ),

室罗筏城四十里内,
同时闻气 ”。

因为世间除了佛的福德之外,
再没有人堪当受用那种妙香,

所以在佛减度之后,
那种檀木也就不复出现了。——

这真是一件
“ 不可思议 ” 的事。

  
烧香供佛,

当然是一种诚敬的礼仪、
福德的庄严。

不过我们还要能够藉物微心,
体认自性的功德。——

观心论说 :

“ 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
乃是无为正法之香;

薰诸臭秽,
断无明恶业,
悉令消减。
  
其正法香有五种 :
一者戒香,
所谓能断诸恶、
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
所谓深信大乘,
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
所谓常于身心,
内外观察。

四者解脱香,
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
所谓觉察常明、
通达无碍。

如是五香,
最为上香,
世间无比。

佛在世日,
令诸弟子,
以智慧火,

烧如是无价宝香,
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今时众生,
愚痴钝根,
不解如来真实之义;

唯将外火,
烧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
希望福报,

云何可得 ”?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1.夜雨扰芳华,尘埃中挣扎,一生悲喜谁人问,青灯一盏无颜色,这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25.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绕过岁月。
  • #双宇电台[超话]# #kepat# A day without meeting, like a hundred years. Miss everyon
  • 怎么说呢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也非常敏感的女孩 比起爱情 我觉得友情更重要 因为失恋和失去一个朋友 我更伤心于后者 几个人在一块 总感觉自己太多余 高考
  • 视频seo联系方式: 无双:131-6320-8830#八三夭[超话]##八三夭2022春季巡回# 20220531 DAY 2 八三夭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i
  • ╭┈┈┈┈┈┈┈–––┈╮ 【支个小招[嘘]】离2月14日情人节越来越近了,伙伴们,可以把你们的老公、男朋友、追求者、暗恋者… 的微信都推荐给我了,我挨个加起来
  • 杨绛icon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无论前半生是激情满怀,还是平淡无奇,后半生一定要活得从容淡定。
  • 《三驼图》的上端留了大片的空白,有明代画家、藏书家的题诗三首:题诗一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万历丁巳冬”也就是明万历四
  • 4、做三养女人→修养、涵养、保养。4、做三养女人→修养、涵养、保养。
  •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经济底已经出来了,而经济上行的过程中正是需要金融辅助发力的时候,这种时候谁都不会允许股市真的倒下,否则经济基本面就会相当
  • ⑤女士开车上车先落锁…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司机,行车安全无小事,切莫大意!⑤女士开车上车先落锁…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司机,行车安全无小事,切莫大意!
  • ​年干己土七杀, 时干戊土正官,是属于官杀混杂的,这样的组合一方面主心性不定,另外也暗示了感情非常不顺。​事业财运:​时干戊土正官透出,和日主癸水,是戊癸相合,
  • 说粉不太准确,当时的想法就是:不能这样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因为一个人认真创作了足够美好的作品就不容于圈子,火不是他的原罪,耽改和流量不是挂在脖子上开批斗会的大
  • 当年陪你吃排骨年糕的那些人还在吗?当年陪你吃排骨年糕的那些人还在吗?
  •   “美国不欢迎屁民”就直接导致EB5涨价(其实真实的EB5就是个天坑,无论先前50W还是涨价后的135W仅仅是开头而已,看过太多家庭被临时绿卡忽悠到美国,最
  • 一个人放空的时候,时常会回到过去的某个时空里,不一定有什么契机,可能只是回忆太牢固,只需要一点细节就能全体复活。是不一样的,语文,带给我的幸福[awsl]可能人
  • 一滑到底才发现 原来微信圈的记录已有三年的光阴 从那些文字 我能看到 回忆起 这三年的自己 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变化 经历过什么 念旧 所以不想按删除 犹豫 所以
  • [星星][星星][星星][半星],#芷宁私房电影# 大约很多后来的观众没有费里尼那样浓厚的马戏团《小丑》情结,童年看马戏团表演的重磅回忆仿佛稚梦重温,事物总会经
  • ”“白玉兰花,妈妈,这个花好奇怪哦。”柚柚指着一个穿着雨衣蒙的看不见脸的阿姨问道,“是我妈妈吗?
  • 发挥东城区环卫力量专业水平,采用人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作业模式,利用小型吸尘器和洗地设备对东城区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开展精细化深度保洁,确保不留卫生死角。近日,东城区
  • #科普大作战##皇马[超话]##区块链##上热门# 睡前按摩此穴,一夜不口渴,睡觉也就会踏实许多!“然”字是“燃”的同义;而“谷”字是告诉我们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