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1-04-05】法与非法 自相与共相】(二十九)

关键词 法与非法 自相与共相 现量与比量

本讲内容提要

前几次课,经文中多次提到“二义”,比如【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此二种义差别之相】、【我今欲问如来二义】、【变化如来说此二义】,我猜大家一定早就很好奇“二义”究竟是什么?
楞伽王终于问佛陀是哪二义?
耳熟能详的一句经文悄然而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中这句话当中的“法”指的是佛法,《楞伽经》中不是,不要混。
那《楞伽经》中讲的二义——“法”与“非法”到底是几个意思呢?

(一)、何为法?何为非法?
【必背金句】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
法dharma
特征 :【有体】【是实】
详解:
①“体”svabhāva,通常翻译为“自性”。有自性就是存在,法就是有体性的、有自性的。【法表示凡夫虚妄分别的存在。】
②“实”bhautika,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成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非法adharma
特征:【无体】【非实】
详解:
①“无体”abhāva,就是不存在,无体性。
②“非实”abhautika,就是没有实在的存在性。

(二)、什么是现量?什么是比量?
现量
定义:凡夫依靠感觉器官对于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举例:看见了这张桌子,摸到了这把椅子,就是现量。
结论:法是有体,是实,是凡夫现量感知到的实在的事物。

比量
定义:基于现量而有【比度推理】而得到的结果。
举例:看见远处有烟,就推测那里有火,这个有火的结论就是比量。
结论:非法是无体,是非实,非法就是凡夫的比量推理的观念。

举个栗子:兔与兔角
先给结论:兔是法,兔角是非法
这是为什么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应用题走起来分析一哈~

①兔子是凡夫虚妄分别的现量感知到的,【兔子在凡夫境界中有体是实,】所以兔是法。
②兔角,凡夫现量感知到了兔子,又感知到了牛这样有犄角的动物之后,凡夫就比度观待有犄角的牛,而推测兔子似乎也可以有犄角,虽然至今还没有人见过兔子的犄角,可我们安立了一个名言——兔角。
兔角【只是个名言】,兔角在凡夫境界【无体、非实】,所以兔角是非法。
③因此,兔与兔角这是凡夫现量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与凡夫比度观待的推理名言,这两者落入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

再举个栗子:自相与共相
先给结论:自相是法,共相是非法
(1)【自相】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的相。自相是可以通过凡夫的现量直接感知到的,自相有体、是实,就是法。自相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化】。
(2)【共相】就是对于不同的事物,推理抽象出的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凡夫比量的结果。
现量感知不到脱离开自相的,那个比量抽象出来的共相。
共相无体、非实,就是非法。共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变】。
(3)凡夫通过现量感知到【自相】,通过对不同事物【自相】推理抽象,归纳出共同特征【共相】,就是凡夫比量的结果。

栗中栗:
老李、老王等个体是凡夫现量感知到的自相,
通过推理抽象相似个体的共同特征,得到人这个共相。
老李老王就是法,
从这些自相中比量抽象出一个共相,起名叫人,是非法。

凡夫只现量感知到老李老王等自相,
都无法感知具体的老李老王之外的“人”这个抽象的共相。
这个共相——人,就是非法。

(三)、法与非法,谁更远离于真实?
第一,法与非法是一对相待的名言,也就是没有兔,就不可能有兔角的名言。没有自相,就不可能有共相的安立。因此法与非法是二。
第二,法固然是凡夫的虚妄分别所致,问题是非法比较于法,是更接近于真实,还是更远离于真实?这是问题的要害。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1)把这个变化的差异性的存在起名叫【现象】,认为现象是假象。
(2)隐藏在现象之中,或隐藏在现象之外的,这个抽象出来的不变的【同一性】,给这个不变的同一性的存在起名叫【本质】。
(3)结论:认为现象是不真实的,认为本质就是真相。即认为变化的差异性的自相是不真实的,认为抽象出来的不变的同一性——共相是真实的。

【佛陀】观点:
(1)共相与真相无关。
(2)错觉里的自相这个法,凡夫还可以现量感知;无明凡夫比量的共相这个非法,是错觉里的凡夫的虚妄分别上的再一次虚妄分别,是虚妄分别的平方。即【共相比自相更虚妄】。
❌对佛陀教法的【最大的误解】之一:把非法当真实!!!

总结:
1、佛法认为自相的法不真实,共相的非法更不真实,更远离真实。
2、共相非法是增益上的增益,虚妄中的虚妄。
3、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既不在自相的法里,也不在共相的非法里。
4、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是彻底地远离自相与共相二边,彻底地泯灭法与非法二边而显现的,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5、所以舍法是要舍法与非法这两种法,这是佛教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佛法区别于哲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以前觉得爱情是迁就,遇见我老公之后,我才知道爱情是无理取闹 ,就算我发脾气,他也会哄我迁就我,我老公是爱情➕面包 ,突然很感谢那时候冲动的嫁给了他,他真的给了我
  • (失望时配窗外照)27.人生中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配合拍照)28.状态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 (配训练、自拍照)29.闲话一直有,不听自
  • #NASA[超话]#NASA称旅行者2号或正在接近星际空间(图一)与其姊妹船旅行者1号不同的是旅行者2号循一个较慢的飞行轨迹,使它能够保持在黄道(即太阳系众行星
  • 指路:京东100%亲笔签名版:转发此微博,3.31日抽1名小伙伴送签名本#坤宁小说#一套~新增独家番外《青山遮不住》洗心怀,故人在。”#小说坤宁[超话]# 3月
  • 总裁满面春̶风开完记者会,转过身却沉下脸,阴测测问小明星,“孩̶子是谁的?总裁愤怒:“你也不怕把孩子震聋了!
  • 急诊患者请配合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动测量体温、出示苏康码、行程码,填写预检分诊表,挂急诊号(门诊时段到各专科诊区)就诊。若您在预检分诊或就诊时出现体温≥37.3
  • 4、江铃汽车icon(000550)现价20.56元,市值177.5亿概念:华为汽车+无人驾驶备注: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稳步提升,无论是在技术设备还是新产品开发i
  • 适合回家路上发的文案1.如果车窗会说话那他可能记录了很多故事吧2.世界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3.回家的路慢慢且浪漫4.人间灯火总有一盏在等你回家5.回家路上
  • ”提及扇贝近期突然大批量死亡的原因,现场有獐子岛公司员工表示,“投的苗的质量不行。”提及扇贝近期突然大批量死亡的原因,现场有獐子岛公司员工表示,“投的苗的质量不
  • 对很多公司,外包的关键原因仅仅是,有一些“如何来做的(how to do)”的问题耗费了管理层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一旦将这些问题外包给外部专家,管理的效率和成本都
  •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走的,从古至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会消失在某一天了,人来世上转一转,开心就好了,少去伤害别人。不要说谁谁谁死了,会怎么样,好
  • 这张图片显示了位于大麦哲伦星系内的塔兰图拉星云外围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附近的小星系,围绕着银河系运行,在我们的天空中呈现为一个模糊的斑点。图2,这是2011年底
  • 在林徊最失意的时候,是江崇的呵护,让林徊逐渐成熟,明白了爸爸的无奈情侣头像壁纸无水印 拿图图 如果一个女人爱你,你会看到她的任性,她的偏执,她的[钟]小心眼,
  • 大宝跟着老公去俱乐部,我带着二宝睡觉,完以后从4-5这个时间段,过程中小宝起来了一次后哄哄又睡了,后来运动玩她还在睡,等她醒了,就推着她道剑馆接姐姐回家。今天一
  • 5、6月前往九寨沟的游客会比较多,建议大家出行九寨一定要提前预定门票,而且九寨沟门票在5.12是有限制数量的。
此外,九寨沟对援助阿坝6省赠送了30万张感恩门票
  • #杉诗青春实践季#【以“师”言志,逐日而行】☀国际教育学院“师韵莲心”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日照市五莲县,开展为期十四天的“以'师'言志,逐日而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 心靠岸情感咨询:对于每个人而言,买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情,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二手房,都要注意讲究风水,好的住宅风水才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运势。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 对于刚入门的烘焙新手什么海绵蛋糕、戚风蛋糕、奶酪蛋糕完全搞不懂,今天就来告诉大家一些蛋糕的常见分类,及其做法,师傅来领进门咯O(∩_∩)O哈哈~要不要学就看你的
  • 酵母君你好,想咨询几个复试的问题1自我介绍的时候跨考专业可以说“因为发现自己更喜欢现在这个专业所以决定跨考”这种话吗2同等学力或者自考生介绍毕业院校该怎么介绍啊
  • 你马上就要开演唱会了,对不起,我由于学业不能去看你的演唱会,希望你的演唱会唱会成功(笔芯[心][心][心])我不会说什么感人至深的话语,但谢谢你让我知道坚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