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 https://t.cn/RxkJtFo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楞严经》讲记





阅 https://t.cn/RxkJtFo

不是你的错,都是业力惹的祸!

  《地藏经》上说:众生业力能抵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可见众生业力多么可怕!

《无量寿经》第十一品: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

  你为啥来到这个世间?都是业力,跟这个世界有业缘关系!说啥业缘关系?这个世界有欠你钱的人,有你欠人家钱的人!

《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随牵随。

  说极乐世界那么好,去的人却那么少,为什么呢?业力牵随,业力不让你去!又是业力障碍着!

  
  我们一学佛,就知道一切都是业力在主宰。从学佛那天起,不管学哪个法门,哪个教派,都想消业障。

  于是诵经、念佛、磕头、拜忏、放生、祈福、供佛供僧、修桥铺路、扶危济贫等等等等!

  可以说世出世间什么都干了,可是烦恼少了多少呢?脾气改了多少呢?世出世间放下了多少呢?又看破了多少呢?总之一句话,业消了多少呢?

  这样一问,似乎没少反而烦恼更多了!因为业消会智朗!我们还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如法!你就没有智慧!

  也许你会问,我做了这么多善事,做了这么多功德,怎么会越修烦恼还越多了呢?似乎业还多了,于是有人就会退心!

  我们真想改,真想做个好人,做个善人。但是业力就牵着你,明明不该发脾气,明明不该做的事,偏偏去做,知道是错的,还去做!

  这就是佛法说的业力,也就是不得不!所以特别喜欢老师那句话。

  不是你的错,都是业力惹的祸!

  说那我也忏悔了呀!忏悔可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叨咕,你叨咕一遍,阿赖耶识里又造一遍,真正忏悔是后不再造,是颜夫子的“不二过”。

  更不是念念忏悔文,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的心灭不了,罪也亡不了啊!

  还有我们很多人都学过的忏悔道过,的确有些病能好,那是因为正好找对了病根,你悔过了就好了。但是无始劫我们都造了什么业,不要说累世的,就今生我们干过什么错事,都回忆不全,那这个业这个罪就亡不了!

  这还是事上我们做错了,心念上意念上我们造了多少呢?无量劫我们造了多少业?无法计算!

  其实佛菩萨祖师大德早都告诉我们了!众生造业如果有体相,虚空装不下呀!

  世尊跟弥勒菩萨,在《菩萨处胎经》里有一段对话。

  世尊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

  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

  世尊问弥勒菩萨,说一个普通的凡夫,心有所念,他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几个念头?说明这个念头很粗,它不是一个单位念头。有多少念头、有多少相有多少识构成一念?

  弥勒菩萨说:三十二亿百千念,每一个念头里面都有物质现象;每一个物质现象里面都有念头,都有精神现象。

  如果一秒钟能弹五次的话,一秒钟就有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动。你忏哪个念头?

  《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啊!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那我们怎么忏?我们忏不掉啊!消不净啊!

  有人说我念佛消念佛忏,万德洪名,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佛能消多少呢?

  祖师早有开示,假使一人出生就念佛,念一百年,每一天念佛十万,每一句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上面条件假如你都符合,我们能消多少?消指甲盖里的土那么点业,没消的业如大地土!如果我们不符合这四个条件,我们能消多少可想而知了!

  虽然说我们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可以带惑业,但是它会障碍我们往生。怎么办?

  阿弥陀佛在因地参访的时候知不知道众生业力大?那他帮不帮我们解决?阿弥陀佛就是看到众生业力大,靠自己不知道哪百辈子能成就,于是发出了四十八个大愿!

  尤其是二十一愿佛咋说的?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宿恶是啥?就是从过去无始,到现前这一刻之前,所作的一切恶,都属于宿恶。

  阿弥陀佛说:只要你闻我名号,我来帮你除恶。念佛一句还需要至心,消80亿劫生死重罪。那我们念佛能不能达到至心呢?那能消多少?念佛肯定消业,消多少那要看你自己的念佛功夫了。

  但是闻我名号,借助阿弥陀佛的二力,消无量劫的罪业啊!念佛名号能消罪,闻我名号不但消业,还能往生啊!

  其实阿弥陀佛每一愿都是帮我们消业的。

  譬如,女身是不是业?是业,阿弥陀佛说,我来帮你转男身还往生。我们这个肉身是不是业?是业!

  阿弥陀佛说,别怕,我让你莲花化生。还有我有业,障着我发不了菩提心。

  阿弥陀佛说:你闻我名,我来帮你把障碍你发菩提心的障碍消除,你就能发菩提心了。

  再有极乐世界在哪?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找不着咋办?阿弥陀佛说,莫着急,临终我来接你去,上你家接,上床头接你,不用你动地方。

  而且阿弥陀佛一开口就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

  他对治的不是一个两个众生的业力,是十方众生的业力啊!

  阿弥陀佛就是用他的大愿跟大行,用他无量劫积功累德,也就是这股强大的正能量,也就是四十八愿力来对治十方众生的负能量——业力啊!

  那愿力在哪?我怎么能拿到这个愿力?用信愿换!信愿怎么能生?通过闻我名号!

  怎么闻?听经读经就能闻!最后回到《无量寿经》!

  假设这部经没有这么大的功德,你凭什么往生?我们以前就是不认识这部经的功德利益啊!

 《无量寿经》尘封大藏千年,我们首先要对这部经生起信心,我为啥读经读不下去呢?就是不明理!

  我们先不说对极乐世界生起信愿,生起向往之心……我们先对这部《无量寿经》生起信心。

  第43~48品都是让我们对这部经生起信心的,劝谏流通。

  信心,不是一下子就能有的,先对这部经有信心,相信这部经,值斯经者,随意可愿,皆可得度(万修万人去)。

  你带着信心去读这部经,就不一样了!你要知道朝这部经要啥。

  你要了解弥陀做的两件事是帮助我修信愿这两个字!

  你就知道读经的目的了!我们以前不知读经干啥,茫然!好像读经给佛菩萨读的,每天读3遍任务完成了。3年一千遍(其义自现),到现在也没现。根本就没想到,从经典里得到什么?我必须从经典里得到信愿,感应48愿力呀!能生信愿呐!

  大家不要认为《无量寿经》一直有哇!在这个本子之前,大家都读《弥陀经》啊!《无量寿经》因无善本尘封大藏千年啊!

  只有二战日本战败投降后,众生有福有感,普贤菩萨应化再来的莲公十载会集大经,我们才能遇到这本《无量寿经》善本哪!

  
   我们幸不幸运?不幸中的万幸啊!你怎么能错过呢?一定要珍惜!!!

  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修了无量劫呀!供养无量诸佛,是亲自供养啊!无量次的供养啊!

  以前遇到佛没成就,没有二力法门,情有可原。今天遇到了必须成就!

  多么荣幸啊!遇到《无量寿经》,尤其我们遇到了师父上人、小草老师,我们虽然生在末法,但能遇到值斯经者,皆可得度的《无量寿经》却是不幸中的万幸!!!

——

转摘

蓦直念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月干透的是什么,如果出生月天干是正官、正印,就可以直接断命主是个死要面子的人,简单直观,奇准。我们搞清楚了印星和官星的心性,就得出一个结
  • 基本资料出生年份:1990身高体重:173cm 53kg宗教信仰:无 对对方无要求文化程度:大专工作年薪:经商 60w+籍贯居住:江苏苏州 现居上海静安家庭情况
  • 在他读PHD的时候,神经网络还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应用,识别一个22*22像素的数字。但是80s,90s计算机操作系统刚起来的时候,那时候操作系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文
  • Fotona4D Pro的能量不可能达到像热玛吉的能量一样,所以会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这种渐进式往上爬的过程可以说既安全又有效,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按疗程来做。做完
  • 良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做人的良心是不应该缺失的,热情而不冷漠,人世间就会少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 听山河把春风酿成千言万语吹过旧人故里云朵偷喝了我放在屋顶的酒于是它脸红变成了晚霞愿夏天所有的遗憾都是这个秋天惊喜的铺垫踏月而来这繁星便是赠礼晚风踩着云朵月亮贩售
  • 功勋:雷佳音三次晕倒,倪妮们独自撑家,他们的坚强,是逼出来的自古成功之大人物,莫不从铁中来,血中来,荆棘中来,冰雪中来。——于右任二刷“于敏篇”,依然是被深深震
  •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有兰蕙作品有30多个品种,100多盆。 爱兰、养兰、咏兰、画兰早已成为文人墨客以兰会友,寄托感情的精神慰藉。
  • 尤其是金晨白皙的天鹅颈使得大家能够非常近距离的看到,非常清晰,加上金晨清纯的容颜,宛如天上女神一般。媳妇!
  • 释: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1.夫宫坐喜用神或贵人,这样的女人嫁的好夫宫就是日支,在八字中夫宫是距离日主最近的,因此夫宫
  • #创业[超话]#不论你起的多早 总有人比你还早 不论你多么优秀 还是有人走在你前头 时刻努力 周末也不耽误给代理们开培训 想挣钱的肯定会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 从来
  • 2020全网最新十大红木家具品牌是品牌红木网和太平洋家居网两大权威专业机构强强联手,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及行业调研,重磅推出的2020全网最新红木家具十大品牌排行
  •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和振兴祖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都城市文明漫画海报大片# 】全国文明典
  • 我们为爱发电!!
  • 再也不想因为这些破代码而熬夜了,每周都要汇报,周三留的高微作业下周一就收,下周一高宏考试周三高微考试,周四还要交计算机作业和计量作业,然后下周六就又要到了,我可
  • #TF三代周边中转站[超话]#dbq[跪了][跪了][跪了]我是下午那个出东西的,当时有事而且我觉得刀马旦应该没什么人要所以发完就跑了,没想到那么多私信我[跪
  • 华龙一号预计2020年并网发电,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40年40人 | 周创彬:
  • 单眼皮小眼睛的男生是比较机灵,心思比较缜密的,俗话所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他身上能很好的验证。他一直都在照顾我的情绪,他也有他的情绪,不知道他如何倾倒。
  • #书•思#/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
  • 单纯的金牛能量其实没法对自己太狠,虽然他们确实都是慢慢来,跟着身体的节奏。然后看到阿呆的采访提到自己的转变是在土星回归的时间,她的土星是摩羯座,正好是2-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