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取古诗唯美意象!#设计师揭秘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演变#】昨天(2月8日)上午,在冬奥历史上第一次设置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决赛中,“青蛙公主”谷爱凌创造历史拿下金牌!这也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中国队夺得的首枚金牌。
随后进行的颁花仪式上,礼仪志愿者身穿具有中国特色的颁奖礼服“瑞雪祥云”款款而来。“瑞雪祥云”颁奖礼服与冬奥“顶流”谷爱凌和带有金色橄榄枝的“冰墩墩”同框,扮靓冬奥会雪上项目赛场的高光时刻!

近期,本台记者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雪上颁奖礼服“瑞雪祥云”设计团队进行专访。“瑞雪祥云”礼服方案由中央美术学院团队成员陈曦、陈亚萍、朱怡然和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共同设计。其中,陈亚萍和朱怡然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研究生,从创意、手稿、纹样创作、打版、选料、样衣制作、修改调试再到最终的成衣方案全程参与。北京服装学院贺阳教授设计的帽子,将传统的花帽式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这套颁奖礼服锦上添花。陈曦作为中央美院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专家,对设计理念把控、服装款式打版、色彩及配饰设计给予了方向性指导和关键性把关。她也和北京“双奥”颁奖礼服有着独特情缘。

中央美院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专家陈曦 右二为中央美院研究生陈亚萍

设计灵感:撷取古诗的唯美意象

颁奖礼服“瑞雪祥云”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汉服深衣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相连和对襟旋袄的款式。裙摆上,从冬奥会核心图形中提炼出的山形与雪道线条元素极富动感。设计以“瑞雪”和“祥云”两个传统吉祥符号为主题。陈曦联想到宋代诗人魏也创作的《次韵和李殿院咏雪》诗句:“瑞雪祥云见盛时”。从古诗中提炼出的唯美意象,用于冬奥颁奖礼服的设计,以此表达对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福!

“瑞雪祥云”礼服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用手推刺绣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绘画中“金碧山水”的技法,展现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金碧山水”画兴盛于唐朝贞观之治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上升期的美学品味,风骨俊峭、意境隽永。颁奖礼服的颜色选用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中的霞光红和天霁蓝,结合2008年夏奥会的祥云元素,体现北京“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悉心指导

“整个设计过程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陈曦回忆。期间,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为央美设计团队提供了悉心指导。考虑到颁奖礼服需要功能和时尚兼备,该团队在设计中也有一些遗珠之憾。

最初,大家希望用红色斗篷作为灵感来源。“在中国画的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斗篷,比如昭君出塞和薛宝琴踏雪寻梅时的形象。” 陈曦介绍,斗篷是近几年国际流行的趋势,也是非常时尚的单品。团队研究了各种长度和款式的斗篷,但考虑到户外比赛场地的风会很大,斗篷可能会被掀起。

在诸多尝试后,最后还是选择放弃这一方案。“瑞雪祥云”将在本届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所有雪上场馆的颁奖仪式中使用。为应对冬季雪上场馆极寒和强风的气候条件,设计团队最终根据三层穿衣的法则,将礼服设计成三层结构。依托航天技术与高科技材料,提高防风、抗寒、保暖能力。

奥运会颁奖仪式是整场赛事中最荣耀的高光时刻,也是转播镜头最集中的场景。考虑到转播及镜头呈现需要,设计团队对礼服的领口、袖口、胸前、肩部等重点部位的细节和色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处理,保证颁奖礼服在镜头中最佳呈现。“瑞雪祥云”颁奖礼服设计团队成员,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陈亚萍为大家做了相关讲解。

设计师回应:

不能以日常时装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冬奥颁奖礼服

2021年12月3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系列颁奖服装发布后,引发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评论。记者对网友观点进行集中整合,颁奖礼服“瑞雪祥云”团队设计师陈曦对此做出回应:

Q1:为什么不用汉服作为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

首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展示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时代精神面貌,如果选用古装作为奥运颁奖礼服不太恰当。而且汉服并不能作为中国服饰的唯一代表。同时,考虑到服装的功能性,汉服的宽衣博带不适用于冬季。宽袍大袖的汉服很容易灌风,无法起到保暖作用。另外,作为服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完全照搬。真正的传承是要让它适用于现代生活。只有将传统服饰元素、风格融入现代生活,才有使之传承下去的可能,这应该是设计师研究的方向。

Q2: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为什么看上去像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古代冬装的款式大都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没有胡服骑射的融入就没有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化。旗袍也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却成为全世界都能辨认的中国服饰元素。中国服饰的美就在于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朝代更替和民族大融合而体现的包容性。

Q3:冬奥颁奖礼服为什么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以日常时装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奥运颁奖礼服。它更像是演出服或舞台服装,而且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服装,生活中也不会有类似的场合。首先要满足颁奖仪式现场环境的需求。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穿这样高饱和度的颜色,但是在雪山的背景下如果用淡雅的颜色是无法与环境分隔开的。在转播镜头中需要高饱和度的色彩但又不能反光才能有好的效果呈现。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组委会并没有将礼服的使用场合细分为冰上、雪上还是颁奖广场专用,因此我们设计的时候要同时考虑这三种环境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冬季场地颁奖大部分在室外,颁奖礼服既要保暖又要体现身材的婀娜。因此冬奥的颁奖礼服比起夏奥来说,在面料和款式上的发挥余地非常有限。

采访设计师陈曦

“双奥”情缘:坚定初心的圆梦之旅

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陈曦在北京奥组委以工作人员的身份组织了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征集,并组织专家和设计师进行深化修改和制作,将三个设计师创作的五个系列共15款颁奖服装以统一的形象呈现在奥运赛场。陈曦表示,当年的经历不仅为所有奥运人留下一生的珍贵回忆和散不开的奥运情结,也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4年后,她有幸以设计师身份与颁奖礼服再续前缘,弥补了当年只能临渊羡鱼的遗憾。

2008年陈曦在北京奥组委负责颁奖物资的制作项目

对陈曦而言,奥运精神可理解为个人拼搏与团队协作缺一不可。她说:“就像我们08年奥友群的群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奥运精神不只是赛场上的竞争和颁奖台上的荣誉,它更是每个人生活中处处都会感受到的一种激励,一种永不放弃的坚持。尤其是现在的疫情期间更需要这样的精神鼓舞。”

时尚编导评价北京冬奥颁奖礼服:

打造美丽中国 共享科技未来!

采访中国最佳时尚编导周迎

中国最佳时尚编导、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职业模特委员会荣誉委员周迎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作品不仅呈现了礼仪人员端庄、大方的形象,同时还满足了防寒保暖的要求。冬奥颁奖礼服的科技感十足,采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的材料制作,具有耐高低温和皮肤适应性好的优势,实现用科技服务冬奥。相信今后,如果将冬奥服饰中的高科技运用到日常服饰中,能够更好地提升服装的舒适度,让全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北京新闻广播)

【航天六院火炬研制团队揭秘北京冬奥会火炬背后的秘密:主火炬点火没有引燃过程,为奥运会历史上百年首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没有引燃过程为奥运会历史首创# 奥运会火炬一直都备受瞩目,这次北京冬奥会有手持火炬、主火炬、场外火炬三种。据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专家介绍,为适应奥运火炬绿色环保、清洁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奥运的发展方向,这次全部采用氢气作为燃料。虽然2020年夏季奥运会上日本已首次采用了氢为燃料的火炬,但这次采用的是高压储氢火炬,也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首次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奥运火炬从最初的镁块,逐渐演化成丙烷,再到本届冬奥会的无污染零碳排放的氢气,充分体现了这届冬奥会的绿色环保和科技理念,体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
为了用氢气做燃料,总部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和六院101所组成的六院火炬研制团队用两年时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奥运会火炬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手持火炬:无惧零下40℃低温和十级狂风
作为奥运会前最重要仪式之一的奥运圣火传递,要穿越高山,穿越不同环境的城市,经历冬季特有的低温、大风,甚至是雨雪交加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火炬是怎么做到不熄灭的呢?六院专家介绍,这和手持火炬的内部核心装置有关。
本届冬奥会的手持火炬真正体现了外壳艺术性,内核技术性的特点。因为氢气虽然绿色环保无污染,但也存在易爆炸、易泄露、泄露时无色无味不好发现的“缺点”。而要达到5分钟稳定燃烧,也需要很强的技术性。手持火炬采用高压储氢方案,内核由三部分组成,从底部到顶部分别是气瓶、控氢阀和燃烧器。其中,控氢阀和燃烧器都是由六院11所(京)攻关研制,气瓶(氢燃料储存装置)则由六院101所研制。在攻关过程中,六院研制团队解决了氢火焰可视性、复杂曲面适应性、大比例减压、氢安全利用、氢燃料储存等多个难题,让世界首套的高压储氢火炬具有了优秀的环境适应性能。

控氢阀是安装在气瓶口的一种组合阀门,作用主要是将气瓶内的高压氢气减压稳压到需求的出口压力,配备瓶口阀允许气瓶充气,防止气瓶排气,并且自带开关,能控制气瓶通气和断气。研制团队为了让控氢阀能适应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让控氢阀接受了-30℃的考验。同时为配合“飞扬”充满生机的流线外表以及飞扬的火焰外形,在有限的空间和重量要求下,还对控氢阀进行了“瘦身”,腾出空间给气瓶确保火焰的大流量。为保证可靠性,控氢阀在设计出厂时经过了气密封试验、寿命试验、水压试验等等十七八种、上百次试验。
火炬能在各种环境下燃烧,离不开燃烧器。设计燃烧器的时候,研制团队首先要满足“飞扬”复杂曲面特征的结构要求、火焰形态及火焰稳定性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研制团队把燃烧器依据曲面造型的要求进行了结构设计,建立燃烧器喷口直径、喷口流量与火焰形态的关系,并以此控制火焰的形态。同时,在给燃烧器建立火焰稳定性的设计方法时,巧妙的利用飞扬的曲面,构建了一种钝体稳定结构,把火焰根部很好的保护起来,降低了外界环境对燃烧的影响。因为氢气燃烧时火焰是无色,所以燃烧器的出口处也经过了特殊设计。六院研制团队在出口处给燃烧器安装了一件格栅,在这个格栅表面喷涂碱金属,通过把温度提高到650℃以上,实现焰色可视性。这种基于焰色反应原理的氢气火焰颜色控制方法是研发团队的创新打造,通过配方和涂装方法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的火焰。

随着研制团队对技术的不断迭代优化和多次严密的火炬测试,火炬经过了严苛的考验,能够经受各种极端条件的挑战,不惧天气变化、海拔高度和意外掉落。本届冬奥会的火炬通过火炬综合环境模拟试验平台进行了测试。火炬在低温-40℃的极寒环境、直面时速高达100km/h的十级狂风、行进中50mm/h的雨雪天气等情况下经受了测试。此外,火炬还从2米高的高度被丢向地面,并在阵风时速超过65km/h的模拟环境中经受了5000m以上的高海拔测试。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测试,研制团队进行了300多次的可靠性试验。

2、主火炬:“微火+显屏”的创意形式,实现“火”与“舞美”完美融合
六院专家介绍,本届冬奥会上的主火炬与以往历届主火炬在视觉效果上有很大差别,因为研制团队采用的是“微火+显屏”创意形式,利用悬挂在威亚上的执行机构和地面装置的流畅配合完成主火炬在40米高空的360度旋转,实现了“火”与“舞美”的完美融合。
另外这次和以往的主火炬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那就是最后一棒的火炬手并没有去点火,而是直接把手持火炬插接在了主火炬身上,实现了火焰的无缝连接,没有引燃的过程。这样的点火方式是奥运会历史上百年首创,达到了节能的效果,与以往熊熊燃烧的火炬相比,比它们大约节省了99.9%的能量,充分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主火炬的造型是由小雪花和橄榄枝组成。每一片小雪花、每一个枝头上都是采用全彩LED 直显屏,每一个发光点的颜色、亮度都是可以独立控制的,4.8mm的出光点实现了灯光图案细腻的多彩变化。

要实现这么高的颜值,是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的。研制团队在设计的时候 “斤斤计较”,既要展现主火炬的轻盈,又要实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铝合金材质,重量只有钢材质的1/3,实现了轻量化的要求。同时,为了达到8小时360度旋转时高效稳定的燃烧,采用了航天氢氧发动机的燃烧技术,有大国重器上的高端技术加持,保证了主火炬不熄火、不回火、不脱火。

主火炬的头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黑色盒子,这个黑盒子叫姿态调节执行机构,它吊挂在威亚小车上,由小车带着它移动到中心位置,放下钢丝绳和电缆与主火炬相连,通过先进的姿态控制技术,配合地面装置完成我一系列的翻转、提升和旋转。姿态调节执行机构里面藏着燃料供应系统的氢气滑环、柔性软管和撬装氢气系统。被称为“生命之管”的软管作用就是将气瓶中的氢气输送到火炬中心,支撑主火炬的燃烧。滑环的作用是实现运动状态下氢气的连续稳定供应。撬装氢气系统是一个集成系统,内含气罐、两路减压系统、电磁阀,主要作用是实现气体的稳定供应。

在设计这个黑盒子时,研制团队通过应用氢氧发动机氢燃料加注及推进技术,实现了可卷伸氢气管道、可卷伸电缆、可卷伸控制线缆和快速对接装置,实现氢、电、控制信号在特殊表演场景下的连续、稳定、可靠供应与传输,和着主火炬的节拍一起上下伸展。
在主火炬的脚下,还有一个国内首创的高科技舞台秀作品——地面装置。隐藏在舞台中的它,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主火炬翻转45°,在翻转过程中台阶踏步机构横空而起,将主火炬和地面连接起来。

研制团队充分发挥航天工程研发管理经验,开展了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和故障树分析,关键环节冗余设计,通过全流程综合试验测试,解决了柔性环境条件下的运动控制、长周期稳定燃烧、减稳压控制、安全应用等难题,实现了主火炬复杂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用。



3、场外火炬:内外双转台相互支撑,完成各自独立旋转和同步旋转
六院专家介绍,场外火炬是“三胞胎”,分布在各场馆外。
观众看到的是飘带和雪花,实际上在地面下还有一个隐藏的与场内的主火炬完全不一样的转台装置,以带动形成内外不同的旋转效果,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
转台装置最关键的两部分是外转台和内转台。场外火炬的飘带是安装在外转台上的,它会随着外转台一起旋转;而场外火炬的主火炬雪花是安装在内转台上的,它随着内转台一起旋转。这样的双转台通过一个中间构件相互支撑完成各自的独立旋转和同步旋转,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首例。

正是这种种技术支持,保障了以氢气为燃料的火炬完美亮相。同样承载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的氢燃料火炬,在世界人民面前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向世界广泛传播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翻开了体育史乃至科技史上的崭新篇章。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通讯员 马丽娜 https://t.cn/R7cb2tR

【航天六院火炬研制团队揭秘北京冬奥会火炬背后的秘密:主火炬点火没有引燃过程,为奥运会历史上百年首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没有引燃过程为奥运会历史首创# 奥运会火炬一直都备受瞩目,这次北京冬奥会有手持火炬、主火炬、场外火炬三种。据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专家介绍,为适应奥运火炬绿色环保、清洁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奥运的发展方向,这次全部采用氢气作为燃料。虽然2020年夏季奥运会上日本已首次采用了氢为燃料的火炬,但这次采用的是高压储氢火炬,也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首次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奥运火炬从最初的镁块,逐渐演化成丙烷,再到本届冬奥会的无污染零碳排放的氢气,充分体现了这届冬奥会的绿色环保和科技理念,体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
为了用氢气做燃料,总部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和六院101所组成的六院火炬研制团队用两年时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奥运会火炬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手持火炬:无惧零下40℃低温和十级狂风
作为奥运会前最重要仪式之一的奥运圣火传递,要穿越高山,穿越不同环境的城市,经历冬季特有的低温、大风,甚至是雨雪交加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火炬是怎么做到不熄灭的呢?六院专家介绍,这和手持火炬的内部核心装置有关。
本届冬奥会的手持火炬真正体现了外壳艺术性,内核技术性的特点。因为氢气虽然绿色环保无污染,但也存在易爆炸、易泄露、泄露时无色无味不好发现的“缺点”。而要达到5分钟稳定燃烧,也需要很强的技术性。手持火炬采用高压储氢方案,内核由三部分组成,从底部到顶部分别是气瓶、控氢阀和燃烧器。其中,控氢阀和燃烧器都是由六院11所(京)攻关研制,气瓶(氢燃料储存装置)则由六院101所研制。在攻关过程中,六院研制团队解决了氢火焰可视性、复杂曲面适应性、大比例减压、氢安全利用、氢燃料储存等多个难题,让世界首套的高压储氢火炬具有了优秀的环境适应性能。

控氢阀是安装在气瓶口的一种组合阀门,作用主要是将气瓶内的高压氢气减压稳压到需求的出口压力,配备瓶口阀允许气瓶充气,防止气瓶排气,并且自带开关,能控制气瓶通气和断气。研制团队为了让控氢阀能适应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让控氢阀接受了-30℃的考验。同时为配合“飞扬”充满生机的流线外表以及飞扬的火焰外形,在有限的空间和重量要求下,还对控氢阀进行了“瘦身”,腾出空间给气瓶确保火焰的大流量。为保证可靠性,控氢阀在设计出厂时经过了气密封试验、寿命试验、水压试验等等十七八种、上百次试验。
火炬能在各种环境下燃烧,离不开燃烧器。设计燃烧器的时候,研制团队首先要满足“飞扬”复杂曲面特征的结构要求、火焰形态及火焰稳定性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研制团队把燃烧器依据曲面造型的要求进行了结构设计,建立燃烧器喷口直径、喷口流量与火焰形态的关系,并以此控制火焰的形态。同时,在给燃烧器建立火焰稳定性的设计方法时,巧妙的利用飞扬的曲面,构建了一种钝体稳定结构,把火焰根部很好的保护起来,降低了外界环境对燃烧的影响。因为氢气燃烧时火焰是无色,所以燃烧器的出口处也经过了特殊设计。六院研制团队在出口处给燃烧器安装了一件格栅,在这个格栅表面喷涂碱金属,通过把温度提高到650℃以上,实现焰色可视性。这种基于焰色反应原理的氢气火焰颜色控制方法是研发团队的创新打造,通过配方和涂装方法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的火焰。

随着研制团队对技术的不断迭代优化和多次严密的火炬测试,火炬经过了严苛的考验,能够经受各种极端条件的挑战,不惧天气变化、海拔高度和意外掉落。本届冬奥会的火炬通过火炬综合环境模拟试验平台进行了测试。火炬在低温-40℃的极寒环境、直面时速高达100km/h的十级狂风、行进中50mm/h的雨雪天气等情况下经受了测试。此外,火炬还从2米高的高度被丢向地面,并在阵风时速超过65km/h的模拟环境中经受了5000m以上的高海拔测试。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的测试,研制团队进行了300多次的可靠性试验。

2、主火炬:“微火+显屏”的创意形式,实现“火”与“舞美”完美融合
六院专家介绍,本届冬奥会上的主火炬与以往历届主火炬在视觉效果上有很大差别,因为研制团队采用的是“微火+显屏”创意形式,利用悬挂在威亚上的执行机构和地面装置的流畅配合完成主火炬在40米高空的360度旋转,实现了“火”与“舞美”的完美融合。
另外这次和以往的主火炬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那就是最后一棒的火炬手并没有去点火,而是直接把手持火炬插接在了主火炬身上,实现了火焰的无缝连接,没有引燃的过程。这样的点火方式是奥运会历史上百年首创,达到了节能的效果,与以往熊熊燃烧的火炬相比,比它们大约节省了99.9%的能量,充分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主火炬的造型是由小雪花和橄榄枝组成。每一片小雪花、每一个枝头上都是采用全彩LED 直显屏,每一个发光点的颜色、亮度都是可以独立控制的,4.8mm的出光点实现了灯光图案细腻的多彩变化。

要实现这么高的颜值,是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的。研制团队在设计的时候 “斤斤计较”,既要展现主火炬的轻盈,又要实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铝合金材质,重量只有钢材质的1/3,实现了轻量化的要求。同时,为了达到8小时360度旋转时高效稳定的燃烧,采用了航天氢氧发动机的燃烧技术,有大国重器上的高端技术加持,保证了主火炬不熄火、不回火、不脱火。

主火炬的头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黑色盒子,这个黑盒子叫姿态调节执行机构,它吊挂在威亚小车上,由小车带着它移动到中心位置,放下钢丝绳和电缆与主火炬相连,通过先进的姿态控制技术,配合地面装置完成我一系列的翻转、提升和旋转。姿态调节执行机构里面藏着燃料供应系统的氢气滑环、柔性软管和撬装氢气系统。被称为“生命之管”的软管作用就是将气瓶中的氢气输送到火炬中心,支撑主火炬的燃烧。滑环的作用是实现运动状态下氢气的连续稳定供应。撬装氢气系统是一个集成系统,内含气罐、两路减压系统、电磁阀,主要作用是实现气体的稳定供应。

在设计这个黑盒子时,研制团队通过应用氢氧发动机氢燃料加注及推进技术,实现了可卷伸氢气管道、可卷伸电缆、可卷伸控制线缆和快速对接装置,实现氢、电、控制信号在特殊表演场景下的连续、稳定、可靠供应与传输,和着主火炬的节拍一起上下伸展。
在主火炬的脚下,还有一个国内首创的高科技舞台秀作品——地面装置。隐藏在舞台中的它,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主火炬翻转45°,在翻转过程中台阶踏步机构横空而起,将主火炬和地面连接起来。

研制团队充分发挥航天工程研发管理经验,开展了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和故障树分析,关键环节冗余设计,通过全流程综合试验测试,解决了柔性环境条件下的运动控制、长周期稳定燃烧、减稳压控制、安全应用等难题,实现了主火炬复杂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用。



3、场外火炬:内外双转台相互支撑,完成各自独立旋转和同步旋转
六院专家介绍,场外火炬是“三胞胎”,分布在各场馆外。
观众看到的是飘带和雪花,实际上在地面下还有一个隐藏的与场内的主火炬完全不一样的转台装置,以带动形成内外不同的旋转效果,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
转台装置最关键的两部分是外转台和内转台。场外火炬的飘带是安装在外转台上的,它会随着外转台一起旋转;而场外火炬的主火炬雪花是安装在内转台上的,它随着内转台一起旋转。这样的双转台通过一个中间构件相互支撑完成各自的独立旋转和同步旋转,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首例。

正是这种种技术支持,保障了以氢气为燃料的火炬完美亮相。同样承载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的氢燃料火炬,在世界人民面前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向世界广泛传播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翻开了体育史乃至科技史上的崭新篇章。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通讯员 马丽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