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https://t.cn/A6SwCsyo

【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宋瑞 编辑陈融雪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三晋法援基层行# 【朔州市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创新工作思路真诚为民解忧】法律援助,是一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贫弱者感受到,困难面前法治来“撑腰”,驱散阴霾,就会迎来晴空。

炎炎盛夏,记者随“三晋法援基层行”采访团来到朔州市,一起感受这里的法援“连心桥”获得了怎样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近年来,朔州市法律援助服务中心认真履行法律援助工作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工作亮点,积极为经济困难群众和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及时雨”般的帮助,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上半年,朔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22件,提供法律咨询3281人次,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帮助261人次,办理认罪认罚案件261件;代写法律文书256件,共进行法律宣传31次,共发放宣传资料28000余册。

怀仁市:一个典型案例催生更好的服务支点

“继母将12岁女童打成植物人,却向警方谎称孩子自己摔伤。”2021年的一则新闻,曾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随着法槌敲响,朔州市中级人民院宣判,继母被判无期徒刑。

8月3日,“三晋法援基层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怀仁市,见到了该案的承办律师山西海腾律师事务所主任曹海仙,提起案情,她一次又一次哽咽。

2020年5月14日,12岁女孩朵朵因头部严重受伤昏迷,被继母王某蓉送到大同第三人民医院抢救。继母称朵朵的伤是从车库顶摔下造成的,但在检查时医生却发现,除了头部的伤势外,朵朵的下腹部、大腿内侧、臀部等多处皮肤破溃感染,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医护人员怀疑朵朵遭到虐待,随即报警。

朵朵的父亲刘某在北京从事安保工作,直到5月14日接到王某蓉的电话,才知道孩子出事了。

“刘某到朔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根据指派在侦查阶段我接手了此案,我觉得案件性质严重,多次与公安局、检察院沟通,达成一致意见。”曹海仙说。

去年4月15日,该案在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某蓉在庭审中辩称,自己对受害者朵朵只是“教育式打骂”。5月31日上午,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判决:王某蓉犯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王某蓉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朵朵各项经济损失共计128万余元(已支付的5万余元相应核减)。

“这样的结果作为一名援助律师非常满意,但作为一位母亲我深感遗憾。法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事后的惩罚与担责,更应注重事前的预防与引导。”曹海仙感慨。

近几年来,怀仁市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法律服务团队走进居民家中、文化广场等地,向群众发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手册》《防诈骗防溺水宣传彩页》等资料,介绍关于老年人赡养、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婚姻家庭权益、农民工权益、民法典等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并就法律援助的含义、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解读,让广大群众更加详细地了解法律援助的工作内容,引导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朔城区:一组数据找准法援重点服务对象

“朔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主要是面向基层,解决老百姓的实际法律问题。”该中心主任徐聪介绍。

采访团记者在该中心看到徐聪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法律援助案件卷宗,翻阅卷宗,可以发现他们将每一起案件都详细记录在册:家住魏家窑村的王某为精神类残疾人还是农村五保户,与妻子婚后感情不和、分居多年,因离婚纠纷需要法律援助;李某曾在某医院从事保洁工作,因工资问题产生劳动争议,申请法律援助;曹某系残疾人,因交通事故受伤,对方不愿赔偿,上诉至中院,发还重审,一审判决后,又上诉至中院,申请法律援助……

谈及该中心如何让群众找得到、用得着、用得好,不得不说说该中心的日常宣传。

该中心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经常在政府广场、崇福寺广场、神头二电厂、利民镇、神头镇、朔城区七中等地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发放法律援助法、民法典等宣传资料,这里的援助律师还经常性地走到群众身边,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

“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我们发现办理的案件中民事案件的80%都是农民工维权案件。于是,我们重点开展了农民工法律宣传,就是想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工在受到伤害和侵权时,可以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徐聪说。

去年7月,从四川省来朔城区务工的夏某,受雇于一面皮加工店,在做工过程中右手被洗面机器绞伤,诊断多指离断、粉碎性骨折及血管神经肌腱断裂。伤愈后,夏某手指不能屈伸,影响生活和劳作。雇主不愿赔偿,且申请人受伤前工资微薄,勉强生活,受伤后因无法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住房,加之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和上学,属于特别贫困者,恰巧碰到法律工作者在广场宣传,于是夏某到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工,该中心按照省政府《关于完善全省农民工工作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联系和调度制度的通知》的要求,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宣传。农民工欠薪案件大都集中在工程建筑领域,建筑领域对劳动力技能要求低,用工数量大,工程项目承包、分包、转包、挂靠存在违法乱象,致使拖欠农民工工资与拖欠工程款互相交织,严重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中心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进工地、进厂矿、进企业、进农村开展法治宣传,在活动中共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2000多册,宣传资料2500多册,不断提高民众对国家根治欠薪工作专项行动的知晓率,从源头上预防欠薪风险。

2022年1月到7月底,该中心共办理各类案件154件,其中刑事辩护案件38件(主要是未成年人指定案件和盲聋哑人指定案件),民事诉讼案件23件(涉及农民工的案件16件,为农民工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35万元),认罪认罚案件93件,中心大厅接待咨询970余人次,免费代书90余份。在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中,2022年省司法厅下达目标任务办理援助诉讼案件15件、咨询量1900余人次,目前,已完成援助诉讼案件27件,咨询1816人次。

平鲁区:一场建设让群众充分感受法援的便利

“我们从加强法律援助机构、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初步形成了‘应援尽援’的工作格局。”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乡镇和社区,逐步建立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辅助,法律援助联络员为补充”的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井坪城区,与区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联合建立了维权工作站;在区人民法院和区人民检察院设立了“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站”,建立了面对面服务群众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辖区群众表示:“在平鲁区申请法律援助真方便。”

平鲁区法律援助中心把做好宣传工作作为实现“应援尽援”工作的突破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为加大法律援助法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在各法治工作群组织微信有奖竞答,累计组织竞答人员达2600余人;坚持常规宣传,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宣传计划、专项宣传方案,年内认真落实各项宣传任务,真正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司法行政工作相结合、与普法规划相结合、与“法律六进”活动相结合、与工作职责和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宣传实效。同时,注重媒体宣传,利用区司法局一楼大厅设立醒目的法律援助电子宣传屏和宣传专栏,将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办案流程、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公开在宣传栏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0年以来,平鲁区中心法律援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办案质量和数量逐年提高。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各类来访咨询1707人次、电话咨询1300余人次,办理援助案件107余件(其中刑事案件38件、民事案件69件),为困难群众代写法律文书305余份,有效化解群体性上访事件19起,受援人数达3919余人,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约275万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亲爱的女孩,你的谨慎小心保守固执黏人爱哭...全都没有问题你不需要表现得开放或性感,也不需要撒娇卖萌装纯听话。只要你能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的
  • 怎么离开,回忆字字拆开,摧毁我剩一腔残骸; 怎么记载,千年的对白,只留一世独白…… 凉夜晚秋倚门回首,此去几何,欲说还休; 只念一人共你白首,管他什么前程锦绣
  • 昨天的520和老公大吵了一架,原因现在看来很幼稚,无非就是秀不秀恩爱,发不发朋友圈,经过争吵、冷战、讨论,发现是我没有给够他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们有了这样幼稚的争
  • 但最后的两年时光给了我无限的回忆,那是一种你不说我不提就能心怀感激的幸福。当我仰望星空,那是在寻找你,倾诉我心中秘密,偶尔轻轻凄然叹喟,怀念你在我心中 照耀过(
  • 石平同志长期从事医疗一线工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临危受命担当专家组组长,团结带领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病最前沿,始终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
  • 虽然略微有一点点不够现实攻受因为一些误会而分手,攻流连花丛片叶不沾身,受也一直等着攻一直单身;直到偶然间,攻为了钱和受假结婚然后越相处越情难自己。#原耽攻控[超
  • [拳头]当你迷茫的时候,迅速行动起来才是克服无力感的唯一方式,而只有行动,才有可能突破和超越。不要惧怕你的目标还不够完美和准确,因为最终能带领你抵达成功的,不是
  • 圣号的称念可以产生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圣号的称念可以产生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
  • 为鼓舞士气、弘扬先进、树立典型,更好地推进巡查工作开展,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工作考核办法》(沪建质安〔2019〕571号)经研究,市住建委决定对以下
  • 毕业后来到学校工作,听到人生中最多的被夸好看,都是学生对我说的,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人跟我说过我好看,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应该只是客套话吧!但是今天我又从别人嘴里听到
  • #何洛洛人间秃驴# hll#何洛洛粉丝放下大脑立地成骡# 何洛洛真人就是渣男脸,渣男脸里透着一股巫婆的邪气,仿佛一个家暴男和白雪公主她后妈的合体,很平凡一丑男人
  • 我也想变成那样清澈的歌声、、、会加油的(^^)天使很可爱吧拥有着翅膀(*´ `*)我慢减脂调理营第12期开营第四天,这些家伙们每天早上起来依然如此不矜持,不管男
  • #测评# | 妆前乳功课▪不同季节、不同肤质 选择适合的妆前乳▪底妆产品真的更偏爱日系~1⃣️ The Ginza妆前乳 ⭐️⭐️⭐️⭐️SPF30 ·P
  • 【6Y2M4D】明天睡前的帮帮都是最乖的昨日对话“妈妈,我希望你永远不死,一直陪着我”“会的,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妈妈,我长大照顾你,像你爱我一样,我长大了早晨
  • 杂志社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或者团队,利用个性化的内容来表达他们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观。此外,杂志中还会收集两人过去所有的作品,以及与家人合作的绘画创作等内容,让崇尚
  • 1.ᴮᵒʳⁿ ˢᵉⁿˢⁱᵗⁱᵛᵉ, ˡᵒⁿᵉˡʸ ᵃⁿᵈ ʰᵃᵖᵖʸ·生而敏感,孤独而快乐2.ᴮᵒʳⁿ ᵃ ˡᵃʸᵐᵃⁿ, ˡⁱᵏᵉ ᵐᵒⁿᵉʸ ᵃⁿᵈ ᵐᵒᵛ
  • 最后我把笼子的方向挪了一下,而大黄猪依旧想越狱,我现在想吧多多放在栅栏前面让多多看着,也让大黄猪知道什么是真的狗。早上我在收拾的时候,听到“咚”的一声,大黄猪居
  • 若看好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前景,就可长期持有这些上市公司,比如兆易创新、汇顶科技、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芯国际 、长电科技、闻泰科技、雅克科技等。3、大基金待投
  • 991颜色比较深,适合比较艳的妆容以及平时气场强大的女王型女孩(看我照片上的妆)!至于荧光桃红色,不是特别好驾驭,适合什么妆都能handle的自信女孩!
  • #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不管你的成长环境怎样请记得,要善良上天一定会看见你的善良⛵️⛵️⛵️给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此之前也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