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这是困扰学术界长达百年的世纪难题。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人类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

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

早在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先验性的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Watson)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持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

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这样一个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经过一个世纪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也没有找到确切化石证据。

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

从2002年起,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而都非常的小,只有我们的指甲盖那么大,非常适合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三维无损扫描。

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

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起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

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第一鳃囊。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第一个在眼睛后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而非退化的喷水孔,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咽鼓管曾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综述了喷水孔从无颌类到四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而建立起了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该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 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 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随着颌和双鼻孔的起源,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 但是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 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 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 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 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发生, 因为最原始的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和最进步的全颌盾皮鱼类(麒麟鱼)均已经具有了喷水孔,因此喷水孔很可能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主要用来吸入水流, 而在硬骨鱼类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如在现生的多鳍鱼就会把头露出水面,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呼吸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的起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我们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演化而来的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鱼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t.cn/A6XW88ZY(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家揭示人类中耳曾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这是困扰学术界长达百年的世纪难题。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人类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

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

早在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先验性的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Watson)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持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

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这样一个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经过一个世纪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也没有找到确切化石证据。

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

从2002年起,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而都非常的小,只有我们的指甲盖那么大,非常适合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三维无损扫描。

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

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起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

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第一鳃囊。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第一个在眼睛后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而非退化的喷水孔,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咽鼓管曾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综述了喷水孔从无颌类到四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而建立起了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该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 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 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随着颌和双鼻孔的起源,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 但是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 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 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 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 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发生, 因为最原始的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和最进步的全颌盾皮鱼类(麒麟鱼)均已经具有了喷水孔,因此喷水孔很可能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主要用来吸入水流, 而在硬骨鱼类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如在现生的多鳍鱼就会把头露出水面,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呼吸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的起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我们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演化而来的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鱼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t.cn/A6XW88ZY(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铁杵磨成针在唐代能实现吗#
不能。别说就唐代的技术条件,现在的技术条件也不能在不作其他处理的情况下,用铁杵做出合格的针。
0. 预备知识
0.0 针的概念
0.0.1 现代汉字“针”:
a. 缝织衣物引线用的一种细长的工具:~线。
 b. 细长像针的东西:时~。
 c. 用针扎治病:~灸。
 d. 注射用的器具和药物:~头。
0.0.2 古代汉字“针”(来自《康熙字典》)
《廣韻》之林切《集韻》《正韻》諸深切,音斟。《說文徐註》俗鍼字。所以縫也。《易·乾卦各從其類疏》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天寶遺事》唐宮中七夕結彩樓,瓜果酒炙,祀牛女。妃嬪各執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
又姓。明隆慶舉人針惠。
又《方書》針灸法。互詳後鍼字註。
又蟲名。《古今注》蝌蚪,一名針。
又書法。有垂露體,懸針體。《庾信·謝趙王啓》垂露懸針,書恩不盡。
又《廣韻》之任切《集韻》《韻會》《正韻》職任切,枕去聲。《集韻》縫也。
又刺也。
0.0.3 针的猜测
古语“针”中,没有明显提到针状物这个概念(即今义b),注射用针更不可能。
而针灸针,看一下《黄帝内经》。如果硬要说磨成针灸针,那……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閗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日大针,长四寸。閗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因此,猜测老妇应该需要一根缝衣针。

0.1 铁的概念
一般,我们认为铁是指生铁。生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工业生铁含碳量一般在2.11%--4.3%,并含C、Si、Mn、S、P等元素,是用铁矿石经高炉冶炼的产品。根据生铁里碳存在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和球墨铸铁等几种。
(这里还有个概念叫熟铁:用生铁精炼而成的比较纯的铁。含碳量在0.02%以下,又叫锻铁、纯铁。熟铁质地很软,塑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丝,强度和硬度均较低,容易锻造和焊接。唐代肯定是没有这种“铁”的,唐代的“熟铁”虽然也是指较纯的铁,但最多达到低碳钢,即碳含量低于0.25%的碳素钢……)

0.2 生铁的性质
坚硬、耐磨、铸造性好,但生铁脆,不能锻压。
0.3 对于铁杵材质的猜测
生铁中的白口铁或灰口铁。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块炼铁和生铁冶炼两种工艺,几乎是同时产生,这两种方法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平行发展,在不同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战国早期,我国创造了白口铁柔化术。即通过长时间加热,将白口铁中的碳化铁分解为铁和石墨,消除大块的渗碳体,这对提高铁的柔性起了良好作用,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已取代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杂炼生鍒的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
1. 材质选取层面:为保证工程结构或机械的正常工作,构件应有足够的承受规定载荷的能力。
1.1 强度要求(抵抗破坏的能力):
灰口铁:含碳量较高(2.7%~4.0%),碳主要以片状石墨形态存在,断口呈灰色,简称灰铁。熔点低(1145~1250℃),凝固时收缩量小,抗压强度和硬度接近碳素钢,减震性好。用于制造机床床身、汽缸、箱体等结构件。
白口铁:白口铸铁是不含石墨的铸铁,几乎全部的碳都与铁形成碳化三铁,具有很大的硬度和脆性,不能承受冷加工,也不能承受热加工,只能直接用于铸造状态。
那么,问题就来了,请问老婆婆手里的棒棒是白口铁还是灰口铁?
如果是白口铁,那么不能承受热加工,自然不能成针。
如果是灰口铁,几种常见灰口铁的抗拉强度:HT250—250MPa;HT300—300MPa;HT350—350MPa
那么就算它是D=1mm的针,抗拉强度取常见几种灰口铁中的最大值350Mpa(而老妇手中的棒棒应该没有这个强度,毕竟这个值是现代工艺下的常见灰口铁的强度最高值)。
拉力
弯曲力
(这里由于只有较少的材料会给出抗弯强度,而脆性材料抗拉性能比抗压差很多。因此取抗拉强度来作为抗弯强度设计值)
好了,这最大弯曲载荷,就不要玩了……拿中碳钢的抗拉强度来看,为600~1100MPa,马氏体不锈钢热处理后的抗拉强度≥1080Mpa,感受一下╮(๑•́ ₃•̀๑)╭
1.2 刚度要求(抵抗变形的能力)
在刚度方面,灰口铁表现还行。因为毕竟是脆性材料,没什么塑性变形就断了。
算它达到
1.3 压杆稳定性要求(受压的细长杆保持原有直线平衡状态的能力)
同1.2,在直线平衡转为曲线平衡前,它就断了。
1.4 正确的针的材料
淬火的钢,如中碳钢、马氏体不锈钢等都是可以的。 (..•˘_˘•..)
2. 工艺设计层面:这层面上要考虑经济性,可行性,规范性等等等等
2.1 夹具设计
老太太,请问您加工到后半段打算用什么夹具来定位和夹紧你的针呢?
2.2 工艺流程
我就问问,老太太,您老打算把热处理这个工序放哪? ๑乛◡乛๑
2.3 工序卡
哈哈哈哈哈哈……
2.4 毛坯设计图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3. 科普一下:
3.1 现代制针的流程
缝衣针的生产流水线上一共有12道工序,分别是拉丝、校直、切断、磨尖、制鼻、磨鼻、热处理、研磨、串亮、精磨针尖、抛光、包装。”缝衣针的原料是直径6.5毫米的钢丝。在多次拉丝后变成适合针精细的粗胚,然后再根据需要切成针的长度。最小的9号针,拉丝后直径仅为0.55毫米。缝衣针的针尖则是五六台磨尖机从不同角度磨削而成。 制针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制鼻”,也就是加工出针的穿针孔。这一道工序中又包括压型、冲孔和切鼻三道工序。先是在钢丝中间冲压出两个针孔的形状,因似鼻孔也称针鼻,再冲掉针鼻内的钢皮,最后用磨鼻机将针鼻内外的锐边棱角磨削光滑。磨鼻机每分钟可磨针鼻2500根。为增加针的硬度,还要将其淬火,电镀,然后就分装出厂了。
3.2 古代的制针
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人如何制针: 首先,将铁块锤成小细条,在钻有小孔的铁尺中把铁条用力拉过,细铁条就变成粗细 一致的铁线。 其次,将铁线逐寸剪断,一端锉尖,一端锤扁。在锤扁的那端作为针鼻钻上孔,并且打磨平整,就出来了针的初步形态。   当然这还是半成品,需要进一步制作,古人接下来把这些针当作菜放到锅里,慢炒,而且是用细火。再加上土末、豆豉、松木灰等“佐料”。这些“佐料”的量要把针覆盖住。(我们可以认为是在做“表面渗碳”) 炒完之后,还要蒸。蒸的时候,要将两三根针头留在外面。等到外面的针头能够用手捻碎时,就不用再蒸了,起锅。还要最后完成一道工序——淬火。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为淬火决定了针的软硬程度。
其实,至唐代,中国的炼钢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在前面的各种黑科技,有春秋时期的“固体渗碳技术”,战国时期的“脱碳制钢技术”,三国的“百炼钢”,南北朝的“灌钢”。
唐朝时,生产力大幅度提升,钢普遍被用在了农业和手工业上。(づ ̄ 3 ̄)づ
BUT,要想铁杵磨成针,那是违背科学规律和行业经验的。因此,铁杵磨成针是反智的,不马克思的。꒰๑´•.̫ • `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号加的现实人太多了,只能发一些好好生活的正能量,一些无关痛痒的感情倾诉就在这说吧。“怿”在古汉语里是快乐欢喜的意思,虽然槐夏总给人留下文静内向的感觉,但只要熟
  • 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小故事大道理事理会合:极简不是拥有的少,而是珍惜所拥有的东晋的重臣王恭,身居高位
  • 小星佚名 〔先秦〕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他提醒說,約翰遜是「反勝王」之前曾在艱難的選舉中勝出,但「除非保守黨能夠迅速扭轉這些數字,否則後座議員可能會開始問首相是否該走人了」。  Opinium政治民
  • pp在朋友圈发「与其说想念wannaone不如说想念那不能再次拥有的快乐」解散之后我就没在认真追星过了,我发现我再也无法像喜欢小碗那样喜欢别人了,2018年的夏
  • 其一,当配角和当主演,完全不是一种待遇,谁不想在好莱坞独挑大梁;其二,平行宇宙的概念,在那个时候也是很新潮,一人演一百多个自己,想想就刺激;其三,自己打自己,形
  • 小众又惊艳的文案✨1.时间会融化掉所有的尖锐2.活得太清醒不是件浪漫的事3.如果事与愿违 那一定另有安排4.把所有期望降到最低 能遇见就是万幸5.简单的事情 干
  • 首先,第一名就是《2060》收视率为2.273%,虽然有些许的下降,但整体影响不大,依然稳住冠军的位置,作为国内首档虚拟偶像竞演节目,通过这种黑科技的舞台展现,
  • 小熊造型的餐盘和餐盘盖好可爱,绿色和粉紫色都安排了,餐盘还可以用来装吃的哦,太实用了。([淚]好看到包装都舍不得扔掉~分隔餐盘非常实用[doge]还不能自主进食
  • 电影的主旨其实很让人绝望,但是并不让我觉得压抑,可能是因为1900最后对死亡的那种释然,或者是他带着Max弹着钢琴滑行的那种自由。雨前先走三圈,大雨下了一夜,中
  • 爱的诗文/崔珊夕阳与晚霞携手共舞明月与星辰相拥同辉爱就是一辈子一生情你我心里胜过了万物每次因你心跳的神经像云雾般在梦中缭绕看不清听不到忘不掉无论怎样都不会迷失当
  • 这次我是仰仗地藏菩萨的神威及加持力,直接进入地狱的,没有经过地狱里面的其他路途。当我们要发心从事一些净化人心、劝人向善的工作时,一定会遇到种种考验;但至真至纯
  • LF2021/11/20 15:00……………………………………………皆さんいかがお過ごしですか本日のお昼ご飯はまだ決まっておりませんが美味しいご飯でパワーチャ
  • JCI国际认证是——全球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评价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最高级别认证体系,被誉为医疗服务“金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
  • 我是大龄剩女,41岁,海归女博士,年入150万,肤白貌美。今天相亲,男方也是留学博士,我们相谈甚欢。我提出4点要求,谁知他说我白日做梦,而我也对他大失所望。
  • 哎,王憨憨终究还是丢掉了喜欢的东西呀[汗]肖战正能量艺人,肖战优秀青年男演员,肖战低调谦逊,肖战勤奋刻苦,肖战演技好,肖战超帅我喜欢肖战 肖战正能量艺人,肖战公
  • "친구들아..나에게 위로 좀 줘..""무슨 일이 생겼어?""방금 버스에서 내렸어..오늘밤 야근했다.
  • 2. 房地产本次会议重提“房住不炒”的大方针,再看我12月8号的分析:房地产信用放宽,目的是提前对冲美元收紧可能引发的债务危机,而非再回到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
  • 白牛肉汤锅依然延续了原来的风格,但在器具上做了提升,不锈钢盘用冷色突出了牛肉的鲜,更有质感…开业期间有活动,看图八就知道了…这个改变让无论是喜欢吃川式火锅的还是
  • 【#英国将取消对非洲11国旅行禁令#,因奥密克戎毒株已在全球传播】英国广播公司(BBC)12月14日消息,英国政府表示,从当地时间周三凌晨4点起,英国将从旅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