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叔本华意志的相似与差异

叔本华的思想是西方哲学里最接近东方哲学的哲学思想了。好奇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于是在网上搜到了《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这篇文章。(链接附文末)首先来了解一下叔本华哲学的主要核心点:
1、宇宙的一切,意志是本质的,而表象世界只是假象。表象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现。2、意志创造或外化时是通过理念来实现的。生存意志首先产生理念,然后外化为时、空中的具体的表象,即万物是理念的摹本或幻影。真实存在的只是理念,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即个人的实在世界不过是虚假的、梦幻般的存在。3、超越意志的解药:1)崇尚艺术,认为人只能用审美体验摆脱痛苦和无聊的生存方式,但是是短暂的。2)终极方式是直接否定个体的意志,过节制和禁欲的生活,放弃自我的意志,就可以和推动世界的那个意志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可以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的短暂解脱,让人进入长久的平静和安详。(很多宗教性的神秘体验,如:印度教的梵我一如,佛教涅槃,道家天人合一,基督教的与神合一,都表达了这种消除个人意志,和世界整体合一。)
接下去,搬运工里的搬运工又要开始工作了。:)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叔本华意志与佛教思想的相似和差异:1、叔本华的观审和佛教的般若 ——相似叔本华的观审法:认为通过理性不可能认识意志,只有直观才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直观是它可近而不可即的极限。“人要认识理念,只有在作为主体发生变化后,即摆脱了意志的束缚后,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主体时,才能认识理念。”“主体客体消失了,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此时的认识不但处于时、空之外,而且既不用感性,也不用理性,从而达到对真理的把握。”"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个对象的人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叔本华贬损理性,抬高直观,认为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达到绝对认识。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观审法。佛教般若: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但这种智慧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聪明才智,而是洞照性空、超情遣知,达到佛境界的一种神秘直观。中国魏晋时僧肇描述般若说:"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这说明般若智慧是离开形象的,不是概念言语所能表达的。圣人内心澄明,不为个性及意志等思虑烦恼所累,无知无识,虽在世法中,而实际上处于无为的境界;生活在名相中,又不为名相所累,心行言语断,解脱自在。佛教用神秘的般若观照也达到了他们对世界终极真理--真如实相的认识。2、叔本华的人生观与佛教的四谛说 —— 相似与差异叔本华的人生观:从意志本体论出发,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因为人在本质上意志的,意志有欲求,这使得人生在世就是痛苦,要取消痛苦,只有放弃意志和欲望。叔本华说当一个人充分体会到生命中的痛苦后,他就会开始放弃意志和欲望,以求解脱。佛教的四谛说:佛教的人生观充分体现在它的四谛思想上。四谛也就是佛教所讲的四条真理:苦、集、灭、道。苦谛是说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世界称为"娑婆",又称为堪忍,意思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后,时时处处充满痛苦,必须安于十恶,忍受三毒(贪嗔痴)及种种烦恼,才能生存。最常见的说法是八苦,它们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其中"五取蕴苦"既是其它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这么多的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认为是"集",由无明生起的爱欲执着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消除痛苦和烦恼,佛教提出"灭谛",让人断除欲望,以求解脱。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的寂灭、解脱。这是最高境界,这在佛教里称为涅槃。道谛,也就是正道。佛陀开始是讲不苦不乐的中道,共八项,称为八正道。八正道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这样佛教就是用戒定慧三学使人道德完善,心灵宁静,以此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两者差异:叔本华受《奥义书》的影响更多,他也受佛教的影响,但主要是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因此他的涅槃思想更与小乘佛教的涅槃思想相似,他讲的“那古井无波的情绪”,“深深的宁静”的解脱境界,更象是隐遁山林的修道士的体语,而不是大乘佛教中不住涅槃,出入红尘中自利利他的菩萨的境界。3、叔本华的无和佛教的空——相似与差异叔本华的无: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否定和神秘的观审法,到达了他的哲学的最高点,对于这一境界,他称它为“无”。“那些已达到彻底否定意志的人们所经历的境界,也就是人们称为吾丧我、超然物外、普照、与上帝合一等等境界。”“这种境界不能称为认识,因为这里已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形式了,并且也只是他本人自己的,不能传达的经验所能了知的。”佛教的空:佛教的“空”是对一切、概念名相的否定,是相对于一个有一定意义的什么东西而言的,并且有一个绝对的空存在。在这一点上佛教的空与叔本华的无是相同的。两者差异:但是叔本华停在对无的相对性的认识上,过于看重无,执着于无,而没有对它和现实事物的存在性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索,所以他最后走向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他的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成了隐遁山林,最后绝食而亡。佛教在探索"空"和现实存在的"有"的关系时,他们注意了空和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认识事物是空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否认世俗法,他们从缘起的理论出发,看到了缘起的东西是没有自性的,但既然缘起了,也就有了存在,只不过这种存在是假的,不真而已。由于佛教中观理论兼顾了空与有,也就使得他们在谈空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存在。因而在这里佛教就保留了一个现实存在的世界,为他们展开慈悲救世的活动保留了一个天地,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这样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就是由佛教根本思想缘起理论决定的。这样由于佛教思想和叔本华哲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尽管它们中间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后到达的目的地和境界却迥然不同。

“美是什么”

其隐含的审美主体是人类。因为“美的本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美”的一个哲学抽象,一个抹去审美对象的具体特性而专注于其哲学共性的抽象。它的前提是:存在着某种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共同的抽象的因素,这种因素构成了“美”这种价值赖以存在的核心要件。美的现象要素普遍存在于宇宙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但只有当人作为审美主体存在并把自然或社会现象当作审美对象时,后者才能真正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审美活动之中的一维。若非如此,再美的自然现象也只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审美对象。换言之,作为审美活动中相关二维存在之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只能是生成的、建构的,而非先在的、现成的。其生成和建构的关键在于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所谓“美的本质”或“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提:“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美’这种价值,它的本质是什么?”

从哲学层面上追问美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问人的本质,因为“美”同“善”一样,是人类创造的价值,而并非某种可以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的自在客体。实践美学从美所赖以生成的根源去追问其本质,即从人类实践活动中去追寻美的本质。从这个角度说,美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说来,这种对象过程中所创造的自由形式,是在实践中对普遍存在于自然宇宙间的形式力量和形式法则的熟练掌握和自由运用,以及这种自由运用的成果。也就是说,美是人肯定现实的自由的形式。

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层面去追问美是什么,则是从个体主体的具体的审美活动出发对美的具体特性的一种探寻。在这个层面上,我个人认为,美是一种主客合一的、包含着意象、情象和物象的“境象”。下面我将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从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的哲学追问。在这个层面上,美是自然的人化。二,从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的美学追问。在这个层面上,美是自由的形式。三,从个体生存论层面和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追问美的本质特性。在这个层面上,美是一种主客合一的、包含“情象”“心象”“意象”的“境象”。

“美的本质”的实践论哲学基础:

“美是自然的人化”

从哲学层面来讲,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必须从探讨美的根源入手,亦即把问题从“美是什么”转化为“因为什么而美”。因为,一个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包含在其起源中的。特别是像“美”与“善”这类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更加只能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去探寻其根源,从而揭示其本质。从这个层面来说,实践美学一贯主张,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美就是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自由的形式。

所谓“自然的人化”指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外在自然和人的身心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才产生出“美”与“善”这类属于人类的价值存在。

从外在自然来说,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改变,“自然”由一种外在而陌生的敌对力量变得为人所熟悉、亲近,成为“人化”的自然。这个“人化”的过程和成果,便是美与善。这里的“人化”不仅指对于自然的直接的干预和改变,更是从广义上而言,在人对自然进行的直接改造基础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改变。具体而言,指的是由于人类不断在实践活动中与自然打交道,对自然进行实践改造,因而自然界本身存在的那些形式规律、法则、律令等为人所掌握和运用,成为一种“自由形式”,由此,人从心理和情感上对自然不再感到陌生和恐惧,而是转为依赖与亲近。比如,当人掌握了四季变换、植物春种秋收的规律时,人类便由被动的采摘果实变为主动的栽种植物;当人类开始建筑房屋,不再穴居于天然山洞,而开始了解一些自然物的基本性能,如木材、石头、泥土。通过实践中逐渐摸索,人们了解到,木材可以燃烧,可以烧煮食物,改变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并进一步发现,煮熟的食物更易于为人所吸收;泥土可以烧制成砖,用它来盖房比泥土直接盖的房更结实美观,等等。同时某些物质世界的基本的规律比如平衡、对称、比例、稳定、均衡、节奏等便为人所掌握,而这些规律或法则也正是“美”得以生成或建构的基本规律。不仅如此,在对于四时变换与植物生长规律的观察中,人们开始感受“时间”的意义及其与人的关系;对于居室、道路的建造等使得空间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人”的意识结构逐渐成熟起来。“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然本身开始成为人们咏叹生命、抒发和寄托情感的对象,亦即成为“审美”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于往昔依依的杨柳的追忆所表露出的不仅是对逝去的青春的伤感情怀,更喻示着时间一去不返的生命感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时间流逝的直观痛切感受与不舍,却又眼睁睁地看着时间飞速而逝,那一份荒凉与空茫,更成为一种形而上学情怀的直接表露。面对高峻雄奇的崇山峻岭或空阔辽远的大江大河,崇敬与敬畏之情、归依之感油然而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在这里,自然则已成为安顿心灵之处所,散解忧思之场域。实际上,在《诗经》中,人之情感的兴发与寄托、认识了解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很多时候都是与自然相关的,甚至就在于自然本身。而这一切,都只能发生于人类改造自然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自然中获得较为充裕的食物及其他生存资料,但又还对自然无力造成根本性改变和破坏的历史节点上

天台智者大师的实相观

智顗在
《 维摩经略疏 》 中提到 :
   
藏、
通观生、
无生,

入偏真理,
名为真实;

别、
圆观无量、
无作,

入中道佛性,
名为真实。

这句说话基本上是从实相观来区分藏、
通和别、
圆四教。

由于智顗把天台判为圆教,
所以从这里可知他以
「 中道佛性 」
为真实。

即是说,
中道佛性就是他的实相观。

另外,
他又提到 :

解脱者,
即见中道佛性。

证得诸法实相就是解脱,
而解脱即见中道佛性。

可见智顗很清楚地指出了实相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本身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可先分拆为中道和佛性两方面来理解。

中道在原始佛教
《 阿含经 》 中已提到,
而在印度中观学派中有着很大的发挥。

中道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着二边。

二边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性格的两种各走极端的观念,

一种是
「 有 」,

另一种是
「 无 」。

「 有 」
表示绝对的、
实在的有,

即是所谓
「 自性 」 的观念。

自性是指一种独立自在的性格。

说一种事物具有自性,

就是指它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能无条件地自己存在。

这种
「 有 」 的观念
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一个绝对的、
实在的基础。

「 无 」
表示绝对的虚无,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根本上是完全虚无的,
没有任何存在性。

然而,
中道并不是在有和无之间找一个中心点,

而是超越于有和无,
透显出诸法实相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状态。

这种缘起性空的状态既不是自性的有,
也不是完全虚无。

缘起表示诸法都是依因待缘而生起,

既然有因、
有缘,

亦有生起,
所以不是虚无。

性空表示诸法的本质不是绝对的实体,
这即是无自性。

从否定面说,
缘起性空是否定了
「 无 」 和
「 有 」,
即非有非无;

从肯定面说,
就是超越于有和无的对立,
而达致的一种绝对境界。

这就是中道。

至于佛性,
智顗说 :
   
灭者即解脱,
解脱必有其人,
人即法身,
法身不直身。

(《 法华玄义 》)

佛教所说的寂灭,
即是解脱。

所谓解脱,
就是脱离生死轮迴的束缚。

说到解脱,
就必有
「 其人 」,

即是必定有某个东西解脱,
亦就是说解脱必有某个主体。

这个解脱的主体就是
「 法身 」。

法身不是我们这个直立的身体,
根本上亦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这法身是一个精神性的主体,
亦就是佛性。

佛性思想认为,
每个生命体都具有佛性,
而佛性有着两种状态,

即所谓
「 隐名如来藏,
显名法身 」。

当佛性在隐位当中,
即一般凡夫的情况,
佛性未能显现,

这时候称为
「 如来藏 」。

当佛性显露之时,
即觉悟成佛,

就称为
「 法身 」。

无论在隐位或显位,
佛性都是指着一切生命体,

即一切
「 有情 」 的
主体性而言。

智顗认为,
中观学派说中道,
是倾向于强调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却忽略了有情生命的主体性方面,
亦忽略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智顗所说的中道佛性,
不单同时强调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真实状态,

更指出了主体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他在
《 法华玄义 》 提到 :
「 佛性即中道。」

表示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是不相离的。

智顗所说的实相,
就是这种主客统一的境界。

在实相中,
无所谓我,
无所谓法,

一切圆融无碍,
超越了现象界的相对性格。

以上是总的来说智顗的实相观的特点。

若从分析的角度说,
中道佛性可有三方面的性格 :

第一是常住性;
第二是功用性;
第三是具足诸法。

先说中道佛性的常住性。

智顗说 :
   
如来身者,
金刚之体,
即法身常身。

所以喻金刚者,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坚譬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

常住不变。

利喻法身智德,
般若照用之功,
无所不备。

彻至本际譬法身断德,
解脱终穷,
惑障斯断。

(《 维摩经略疏 》)

这里用
「 金刚 」
来比喻法身,
表示法身有如金刚一般,

具有
「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 的特质。

「 体坚 」
表示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害,

常住不变。

相反地,
凡夫在现象界的精神状态则常为妄、
惑所烦扰,

亦为生、
死所束缚。

「 用利 」 指法身的
「 智德 」,

法身具有般若智,
能照见诸法实相。

般若智照见诸法,
跟我们日常认识事物并不一样。

我们日常认识事物,
当中必须经过分别,
才能构成对事物的认识。

所谓
「 分别 」,

是一种对认识对象的处理过程,
当中牵涉到概念化。

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的认识,
已离开了对象自身的真实状态。

而般若智照见诸法,
则是一种无分别的体会。

这种体会没有经过分别过程,
直接达到事物自身,
所以这样能够体会诸法的真实状态。

这样的直观实际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没有主客的区分,
就能够达到直接的体验。

而一般的认识都是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下进行,
不能构成直接的体验。

「 彻至本际 」 指法身的
「 断德 」,
即是断除烦恼障蔽的能力。

「 本际 」
指根本和边际,

意思是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
达到解脱。

中道佛性这种性格,
是就着主体自身方面而说的。

中道佛性的第二种性格是功用性,
这是就着中道佛性显现出来,
对于其他有情发挥的作用而说的。

智顗说 :
   
功论自进,
用论益物。

合字解者,
正语化他。

(《 法华玄义 》)

「 功 」
是指个人的修行、
精进;

「 用 」
是利益于众生。

两字合起来的意思是,
运用自己修行所得的成果去度化众生。

佛性普遍存在于有情的生命之中,
它可发挥出功用,
使个人自己不断精进,
达到修行的成果,

再进一步,
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帮助其他众生获得修行的成果。

智顗以治病来比喻中道佛性度化众生的功用。

治病是医治人们肉体的病痛,
而度化众生则是医治人们精神上的苦痛烦恼。

医治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

知病、
识药和授药。

在治病的过程中,
知病是去了解病痛的根源;

识药是寻找适当的药物,
了解它的药性和功能;

授药是将所需的药物适当地供给病者,
使他的疾病痊癒。

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知病就是要了解苦痛烦恼的根源;

识药是找寻适合个别人的情况的法门;

授药就是运用适当的法门施于个别人身上,
帮助他们克服烦恼,
获得解脱。

这就是中道佛性的功用性。

中道佛性的第三种性格是具足诸法。

智顗说 :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中道之法,
具一切法。

(《 摩诃止观 》)

「 诸法 」
指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众生的生命主体。

「 具足 」
可有两方面意义。

中道佛性是世间事物存在的基础,
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的作用显现为世间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接触的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我们这些生命体。

诸法既然以中道佛性为存在的基础,
自然不能离开中道佛性而存在,
由此可以说中道佛性具足诸法。

第二方面,
中道佛性具足于诸法之中。

世间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所以中道佛性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而中道佛性作为实相,
是整一的存在
( 这当然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
不能分割开来。

它不会部分显现为世间现象,
另一部分不显现。

中道佛性既显现为世间事物,
则离开世间事物就再没有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不能离开诸法之外,
所以它具足于诸法之中。

从以上两方面可见,
在本质上,

世间事物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就是世间事物。

所以,
一草一木无不是中道佛性,
而要体现中道佛性亦不能离开世间事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品牌出的东西虽然贵点,但质量真的不错 猫狗厌食,拉肚子等,排除大病的情况,一般几包益生菌就能解决,直接拌在宠物量里喂就行。【天猫超市】翻牌如翻到199-35
  • 这是一种清高,一种自信,借用钱钟书老婆,杨绛先生的话说,“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这是一种清高,一种自信,借用钱钟书老婆,杨绛先生的话说,“我与谁都不争,
  • 自己喜欢结婚生子那就去结去生,生一百个都跟我们没关系,但是别自以为是来劝婚催婚[拜拜]#打工人带饭4个月逐渐摆烂##微博新知博主#其实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特别是
  • 图三四是今天回来地铁上看着窗外的夕阳,同样的地方,不由地感慨时光匆匆,转眼间我也来SZ工作有大半年了,值得庆幸的是一切都有在变好呐,我在这里过得比想象中要快乐[
  • #牛津大学[超话]#早上 小吴说要带我去买我爱吃的豆腐脑我俩冲了早市~ 结果早市转移了…哈哈哈哈 在路边随口问了一个拎着菜的大爷 说早市在后面 我俩就冲了 我
  • #刘宇宁巴黎欧莱雅摩登代言人# #刘宇宁新歌FallInLove##摩登兄弟[超话]# ┅┅┅┅┅⁽⁽ଘྀི ྀིଓ⁾⁾┅┅┅┅只要你觉得舒服,我们也一样永远期
  • #你好旧时光# 已经N刷了! 尽管已经过属于我们的那段青葱岁月,再看依然回忆满满! 我想,我应该是个理想型的人,多希望剧中的一切就发生在我的身边,甚至我就是林杨
  • 这三个月,真的发自内心觉得快乐,踏实。虽然不是每一天都有很多值得快乐的事。但自从经历了三个月前公司倒闭,房子正在交易过程中,拿不到薪酬并且身边还有一堆烦恼的事等
  • 诸大菩萨都去这里! 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和华藏海会所有菩萨都发愿,以十大愿王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印光大师说得好
  • ​​​​原肉整切的,保持了牛肉的纹理+口感,减脂也能吃[舔屏]原汁原味的稍微煎一下,再整点意面、小番茄、青菜就很好吃了!原肉整切的,保持了牛肉的纹理+口感,减
  • 公司动态◆ 吉利汽车:1月,总销量为146380部,同比减少约6%,主要受春节假期提前和各地零星疫情影响。业内称,京津冀“3+N”联盟集采的最终价格会大幅度下降
  • 我相信你也相信我自己[抱抱]记录下满满收获的七月份吧~看了西安的钟楼,也看了长安十二时辰~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成功签了四川航空公司也感谢厦航的欣赏(评委还打
  • #现代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我喜欢……这全世界最好的你。@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直播# [彩虹屁]#刘宇宁做自己的光#畜生想要变成人,那是下辈子的事,人要想变成畜生,就是眨眼间的事,我们
  • 【经典战棋游戏《风色幻想》全系列登陆Steam平台,将于8月9日发售】经典战棋游戏《风色幻想》系列的8款游戏作品已上线Steam商店页面,分别为《风色幻想:魔导
  • #花果三天台音乐会#“那天天很黑 我们站在天台上以至于看不见星星 今天是我们第一百期日常 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期日常 我只知道那天晚上大家玩的很嗨 左航偷偷改
  • 愿你做个在时光中慢慢盛开的花,有傲骨,有慈悲,见识了生活的凌历,依然内心平静向阳。因为有智慧才能看清人生世界的真面目因为有智慧才不会盲目追求浪费生命因为有智慧
  • #减肥[超话]# 2022/6/13初始体重75kg 昨日体重67.8 对比昨日今日体重 ?下降体重➖7.2(今天去看日出啦 所以没称体重/分享我的小tips
  • 这段时间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唉 !顺其自然吧,永远支持@任嘉伦Allen 最近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心情也会变得很难受❤️ ❤️ 昨天看到很多人说只喜欢
  • [憧憬]还差4个黑蛋,没御札了好头疼[允悲]下一个六星大概是二号镰鼬or二号辉夜or雨女or鸩or金鱼or真天[允悲]好纠结啊啊啊又撸一遍pd我发现喜欢上五金真